风险管控动态评估调查报告篇
风险管控动态评估调查报告
一、本市组织开展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的评审工作应符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评审指南〉的通知》(环办土壤〔20_〕63号)和《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效果评估等报告评审规定(试行)〉的通知》(沪环规〔20_〕11号)要求。
二、在组织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阶段,参与组织评审的规划资源部门即应完成地块用地面积(四至范围)、历史、现状、土地使用权人、规划用途、用途变更、有关用地审批和规划许可等信息核实工作。
三、组织评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在沪注册的法人单位,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二是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社会信誉良好,无违法记录;三是具有承担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规划、政策研究和咨询的工作经验;四是具有3名及以上长期(10年以上)从事环境保护管理、政策、规划、技术咨询工作经验的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五是原则上承担审查任务合同期内不得承接或者参与本行政区域内所评审类别的项目;六是具有健全的技术审核工作质量保证体系和档案管理体系。
四、组织评审部门应在受理符合要求的材料后3个工作日内委托第三方评审机构开展评审工作。第三方评审机构应从本市评审专家库中抽取或选取5-7名专家组织专家评审,并且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第三方评审报告,并对评审项目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予以保密。
五、组织评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妥善保存申请材料、评审意见等相关材料,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30年。开展重新评审的,相关材料与之前评审材料均需存档。
六、组织评审部门应定期将报告评审通过汇总情况在官网予以公布(每年至少一次)。公开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报告编制单位名称、提交报告总数、一次性通过率。
自本文件印发之日起,《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规范本市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效果评估等报告第三方评审工作的通知》(沪环土〔20_〕170号)同时废止。
风险管控动态评估调查报告
一、总则
针对我公司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生产管理情况,结合可能发生的事故情景,对现有事故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在事故救援过程中控制事故危害后果和影响范围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确定现有控制及应急措施的差距,完善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从而降低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提高我公司在事故救援过程中的应急处置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编制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_.12.1 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_ 年 10 月 28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20_.5.1 实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8 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_ 年主席令 69 号)
5、《河北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规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_]第 2 号)
6、《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双控”体系建设的通知》(冀安监管四〔20_〕158 号)
7、《河北省机械行业风险分级与管控指南》(20_ 年 6 月)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_; 9、《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20_
2
三、 生产经营单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情况
1. 危险源 辨识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和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触电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等。
危险源辨识围绕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进行作业活动过程排查,预判本单位可能导致发生的危险源。
重点分析营运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步骤。(如生产作业可以分为作业前、作业过程中、作业后等步骤)。
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触电、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容器爆炸、其它伤害等。
危害因素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2. 风险分析
a)火灾、爆炸 在生产过程中,气瓶的使用、人员违规动火等可能导致火灾,空压机及管道保护装置、安全阀、压力表失灵可能导致压力剧增引起爆炸,或管道内积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引起爆炸。
b)机械伤害
3
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对转动机械,在检修和操作中若缺少防护措施,均可对检修巡查或操作作业人员造成意外伤害。
c)触电 触电有电击和电伤两种。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使全身受害;仅使人体局部受伤时称为电伤。电流对人的伤害是:烧伤人体、破坏机体组织、引起血液及其它有机物质的电解和刺激神经系统等。电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通过人体的电流强度、作用时间及人体本身的情况有关。当通过人体的电流在 0.05 安培以上时就要发生危险,0.1安培以上时可使人死亡。在 0.015 安培时,就不易脱离电源。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电器设备不能可靠接地或接零保护,若发生漏电有造成人员触电的危险。
d)高温灼烫 生产过程使用的焊接作业可能接触高温部位,防护不当或热能泄漏可能导致操作人员皮肤灼伤等危险发生。
e)容器爆炸 空压机储气罐为生产过程提供气源动力,因空压机压力调节装置失灵或因安全阀失灵、超压运行可能发生容器爆炸。
3.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情况
公司设置有安全员,负责公司各项安全工作落实,制定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公司主要负责人委托安全员取得了安全生产培训合格证
4
书,公司安全管理干部取得安全管理人员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其它从业人员经公司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目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安全工作有序进行。
公司安全部负责组织或者参与拟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督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应急救援演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整改措施。
4. 现有事故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情况
我公司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触电、机械伤害、灼烫等事故类型,制定有相应的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
1 4.1 火灾爆炸事故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消防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应急救援预案,严格组织实施和进行定期演练。
(2)建立了应急救援组织,并从人员、设备、设施等急救器材上给予了配备,基本满足事故预防和防止事故扩大的条件。
(3)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安装、配置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防爆场所设置均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并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监控设备,做好日常维护、管理、保养工作,确保设备、消防器材时刻处于完好有效状态,一旦发生火险能够及时发挥作用。
5
(4)加强有关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5)加强生产区明火管理,严禁无证动火;动火区域制定完善的安全消防措施,确保安全动火。
2 4.2 触电事故预防措施:
(1)保证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装设保护接地装置;在电气设备的带电部位安装防护罩或将其装在不易触及的地点,或者采用联锁装置; (2)加强用电管理,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规程和制度,并严格执行; (3)使用、维护、检修电气设备,严格遵守有关安全规程和操作规程; (4)尽量不进行带电作业,特别在危险场所(如高温、潮湿地点),严禁带电工作;必须带电工作时,应使用各种安全防护工具,如使用绝缘棒、绝缘钳和必要的仪表,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靴等,并设专人监护; (5)对各种电气设备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如发现绝缘损坏、漏电和其他故障,应及时处理;对不能修复的设备,不可使用其带“病”进行,应予以更换; (6)根据生产现场情况,在不宜使用 380/220 伏电压的场所,应使用 12~36 伏的安全电压; (7)禁止非电工人员乱装乱拆电气设备,更不得乱接导线;
6
(8)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安全用电知识,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反事故演习。
3 4.3 高温灼烫事 故预防措施:
(1)操作人员必须进行安全培训,按要求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进入作业现场不得违章指挥、违章操作。
(2)人员进入生产现场必须按规定的安全通道内出入和上下,不得在非规定通道位置行走或接触高温部位。
(3)设备及管道的高温部位,设置可靠的隔热保温措施,并张贴安全警示标识。
(4)高温部位的检维修,必须停机并待温度降低至 40 度以下方可作业。
4 4.4 机械伤害事故预防措施:
(1)严格遵守机械设备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2)凡是有可能对人体造成机械伤害的传动机构的外露部分,如传动轴、皮带等,必须设置防护装置,使之符合《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 (3)机械设备作业前,必须认真检查工作场地、设备、工具和防护设施,当确认处于安全状态方可作业; (4)检修设备应在关闭启动装置、切断动力电源,并等到设备完全停止运转后进行; (5)设备运转时,禁止人员对其转动部分进行检修,加油和清
7
扫; (6)设备在行进过程中,禁止人员上下,有可能危及人员安全的地点,任何人不得停留或通行; (7)设备运行时,严禁人员从运动的机件部位横穿或跨过。
4.5 容器爆炸事故预防措施:
(1)压力容器必须购买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的产品。
(2)安全阀、压力表、液位器、温度计等安全附件必须齐全完整,定期校验。
(3)压力容器必须取得质检部门颁发的合格证方可投入运行,并定期进行自检和强制内外部全面检测。
4.7 主要危险因素后果分析
事故发生可能性及其后果分析
危险有害因素 火灾、爆炸 事故原因 气瓶使用、违规动火、人员违规吸烟等。
事故类型 火灾、爆炸 事故后果 造成人员伤亡与设备损坏及经济损失 防范措施 1)气瓶设置防倾倒措施,加强日常检查。
2)加强对危险区域的动火管理,严格落实动火工作票制度。
3)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员工正确使用消防器材,能够应对初期火情。
5)发现隐患要立即整改,在隐患没有消除前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如有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险情,应立即停止作业。
风险分析结果 采取防范措施后,事故风险可接受。
8
危险有害因素 机械伤害 事故原因 1 运转设备转动部位无安全防护罩; 2 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人员误触转动设备; 3 设备检修规程不健全。
事故类型 可能引发机械伤害事故 事故后果 人员伤亡 防范措施 1.设备转动部分设置防护罩(如外露轴等),做到有轴必有套、有轮必有罩; 2.工作时注意力要集中,要注意观察; 3.正确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4.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检修规程等; 5.机器设备要定期检查、检修,保证其完好状态。
风险分析结果 采取防范措施后,事故风险可接受。
危险有害因素 触电 事故原因 1 无防护设施或失灵,人员接触漏电设备。
2.电气设备漏电、绝缘损坏。
3.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接地不良。
4.电工违章作业或带电违章操作等。
事故类型 可能引发人员触电事故 事故后果 人员伤亡 防范措施 1.电气绝缘等级要与使用电压、环境、运行条件相符,并定期检查、检测、维护、维修、保持完好状态; 2.采用遮拦、护罩等防护措施,防止人体接触带电体; 3.架空、室内线、所有强电设备及其检修作业要有安全距离; 4.严格按标准要求对电气设备做好保护接地、重复接地或保护接零; 5.设备绝缘完好、接线不裸露,定期检测漏电,有监护和应急措施; 6.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电气安全规章制度和电气操作规程; 7.对防雷防静电措施进行定期检查、检测、保持完好、可靠状态; 8.特种电气设备执行培训、持证上岗,专人使用制度等。
风险分析结果 采取防范措施后,事故风险可接受。
四、 划定事故风险等级
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来确定事故的风险等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
9
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 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即:D=LEC
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值 L 分数值 10 6 3 1 0.5 0.2 0.1 事故发生的 可能性 完全会被 预料到 相当 可能 可能 但不经常 完全意外 很少可能 可以设想 很不可能 极不 可能 实际上 不可能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值 频率程度分值 E 分数值 10 6 3 2 1 0.5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程度 连续 暴露 每天工作 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 或偶然暴露 每月暴露 一次 每年几次 暴露 非常罕见地 暴露
值 事故造成的后果分值 C 分数值 100 40 15 7 3 1 事故造成的 后果 十人以上 死亡 数人 死亡 一人 死亡 严重 伤残 有 伤残 轻伤、 需救护 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值 危险性分值 D ≥320 ≥160~320 ≥70~160 <70 危险程度 A B C D 重大风险 较大风险 一般风险 低风险
10
五 、评估结论
通过对我公司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事故情景、事故发生可能性以及事故危害后果和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划定了事故风险等级;在采取现有的事故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后,对事故风险等级进行重新评估。
评估结论:我公司可能发生的主要事故类型有火灾爆炸、机械伤害、触电事故等。
在采取我公司现有控制及应急措施后,各事故类型风险均处于可接受状态,为 低 风险程度。通过完善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措施,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落实我公司已有的和制定完善的事故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可以将我公司可能发生的各类型生产安全事故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风险管控动态评估调查报告
一、正确认识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各单位要正确认识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该项工作是局安全生产三年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局开展安全生产的年度工作之一,要高度重视此次风险评估工作,全面部署、全面梳理、科学评估,正确分析,完善管控措施和预案,确保此次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取得实效。
各单位主要领导和安全分管领导针对风险报告要认真研究落实有效的专项或综合管控措施,管控行业及本单位的安全风险、消除安全隐患,为行业内安全生产夯实工作基础,将评估报告运用在日常安全生产工作中,起到工作指导和辅助作用。
二、规范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等级和内容
(一)评估范围:根据“管行业要管安全、管生产要管安全、管经营要管安全”的要求,基层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和特点,对行业内管辖的水务设施设备(包括委托第三方管理)、办公场所、养护道班、出租场所、在建项目工地以及围绕安全
生产及城市正常运行的“防汛防台”、“安全生产”、“消防火灾”等安全重点工作,针对性的进行评估。
(二)风险等级:通过对本单位全面排摸梳理、就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就风险点可能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制度的漏洞”引发生产安全事故或城市安全运行的,风险等级分为“重大风险”和“一般风险”两个等级;其中“重大风险”主要指如发生生产事故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大、经济损失大、社会负面影响大、危险性大(重大危险源)等要素;“一般风险”是指虽存在风险,但已经制定或落实管控措施,如发生生产事故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小、经济损失小、社会负面影响小等要素。
(三)报告要素:此次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可结合历年编制的风险评估报告,除完善本单位、本区域的基础数据外,报告中需要具备下列几个基本要素:更新补充设施设备基本情况、存在风险点位数量、分析风险原因、评估风险等级、已研究和落实的风险防控对策与措施、存在问题建议、附件说明等。
三、报告编制和风险管控落实的要求 (一)确保评估报告的质量。各单位主要领导要落实具体人员负责此次安全风险报告的编制工作,各单位主要领导和安全分管领导要加强评估的过程指导和质量把控,各单位主要领导对本单位的报告进行审核审定;各编制人员要依据行业和所在单位的工作职能、结合所在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特点、所在区域实际情况,对行业内存在的各类安全风险、问题短板等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评估;编制过程中加强与局相关业务科室的对接,确保评估报告的质量和成效。
(二)强化评估报告的运用。一是各单位对评估报告中梳理和确定的风险点必须进行登记造册,健全管控措施,落实长效机制,责任到岗到人;同时要强化评估报告的运用,杜绝报告编制工作与报告运用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各单位要对各
风险点进行动态评估、加强危险源的辨识,强化职工和作业人员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相关岗位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监督管理的能力水平,确保行业内安全生产工作平稳有序运行。二是针对评估报告中的风险点,特别是重大风险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措施;新梳理出的风险点要研究和落实下一步的管控措施,及时堵住监管漏洞、完善安全操作流程和规范施工作业等工作;三是日常动态管理中,相关风险点转换为安全隐患的,各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果断处置,确保万无一失;同时风险评估报告中的瓶颈问题或一时无法彻底解决的风险和隐患,要在评估报告中重点说明。各单位要强化调研,在研究和落实初步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同时向局分管领导及局安委会专题汇报,为下步工作明确方向制定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
四、评估报告的上报时间和方式 各单位于*月*日前,完成本单位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经单位主要领导签字加盖公章后上报我局,同时书面抄送局安委办备案(各镇水务所的安全风险报告统一报区水利管理所备案)。
风险管控动态评估调查报告 20_ 年*月*日-*月*日,由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一届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技术研讨会”暨“第八届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风险评估技术 HERA++讲座》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此次会议邀请了 20 多位国内外污染场地修复领域权威学术专家,深度探讨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技术最新进展及未来研究动态。同时,由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陈梦舫研究员团队十年坚持研发优化的 HERA++场地风险评估软件为本土化土壤修复技术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锦华团队参与了全程会议和讲座,与行业专家同仁共同探讨,互相学习先进经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土壤和地下水污
染日趋严重,开展工矿企业及历史遗留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与治理已成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核心。20_ 年 5 月国务院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纲领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_ 年 1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再次强调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防治科学技术研发的重大意义。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基于风险的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技术体系已成为我国当前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焦点。
会议中,来自土壤领域的多名专家分享了对风险管控技术的深入见解以及团队数年来在土壤风险管控技术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内容主要可划分为采样布点、数据分析、评估模型及风险管控技术四个方面。采样布点环节强调精细化、精准化、高密度布点,从而保证样品的科学性、合理性、代表性,降低采样过程不确定性。其中,中科院南土所宋静博士提出的“决策单元多点增量采样理论(DUMIS)”使人受益匪浅。数据分析环节强调严谨性,采用合理的统计学方法,正确辨识异常值和真实值,才可使数据结果最大程度的反映场地的真实状况。风险评估阶段需以污染物性质和场地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注重污染物迁移转化途径,构建和优化本土化评估模型和参数。风险管控和修复阶段,应综合考虑多种技术的集成,充分考虑污染物自然衰减能力。
锦华生态作为“受损土壤生态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将时刻保持客观公正、科学高效工作理念,把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落实到具体项目中。同时,锦华团队也会持续储备人才,加强技术集成与技术创新,把握行业脉搏,指引发展方向。以进取的心态充实自己,以向上的姿态迎接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推荐阅读:
【中国留学生遭枪杀2023】2023中国留学生全球职业高峰论坛暨成都美中(国际)学校启程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