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经济的日语作文(优选9篇)
关于日本经济的日语作文1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关于日本经济的日语作文2
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激烈的竞争,日语教育不仅仅要考虑政策、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施,还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加强社会交际能力、异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比如“日本企业文化”、“日本人的工作方法”、“日本人的思维习惯”等。作为国民性和文化完全不同的语言学习者来说,要在一个文化完全不同的企业中工作,并且游刃有余地应对遇到的问题,对于异文化的理解与接受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日语学习尤其是应用日语的最终评价应该从学习者在日本、在日本企业就职,并且能够持续性地工作看,仅仅通过一次考试来进行评价是不准确的。在要求日语专业的学生接受并通过日本语能力测试时,还应该考核是否具备工作中所必需的交际能力,能否满足各种工作现场的需求。学校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前提,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可以加强和校外企业的合作,开发能够适应实践性教学的教材和教授方法,加强学生应对能力、理论思考能力、问题发现解决能力,以及日本商业文化知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爱文.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J].日语学习及研究,20_(4).
[2]谭睿.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商务日语教学改革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_(5).
[3]赵子然.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研究[J].理论界,20_(12).
[4]边蒙亮.浅析基础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_(6).
关于日本经济的日语作文3
关键词: 技术变革;稳态增长理论;稳态增长模型
1.简介
稳态增长理论是说,如果一个新古典增长模型展示了稳态增长, 然后技术变革必须增加劳动,至少达到稳定状态。有时候还说,另一种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但是这确实包含在理论的原始版本中,如果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稳定的状态下,技术变革总是被认为是劳动扩大的形式。这些没有逃脱经济学家们的关注,不论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是在现在,这都是一个非常严格的理论。我们常常希望我们的模型表现出稳态增长,但为什么技术变革是纯粹的劳动力增加 诱导创新的文献与费尔纳、肯尼迪、萨缪尔森、德兰大基斯、菲尔普斯仔细考虑过但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相联系。最近,阿西莫格鲁和琼斯又重新思考了这个谜题。
也许令人惊讶的是,鉴于文献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找不到一个明确的观点和这一理论的证据。并且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恰好结果什么也没有提出。为什么技术变革的直觉是必须增加劳动?这一结果的证据通常归功于宇泽的证明,并且毫无疑问的是他证明了这一理论。然而,宇泽主要关注的是哈德罗中立的技术变革(即如果利率不变是常数使资本份额不变的技术变革)和劳动增加型技术变革所展示的相等性和罗宾逊图形分析的正式确定。当然对于稳态增长要求哈德罗中立的技术变革来说这是很小的但却很关键的一步。但是宇泽的现代读者将被两件事所打击。第一是缺乏稳态增长理论的观点和直接证据。第二是缺乏经济直觉,证明方法大多是纸上谈兵。巴罗和萨拉 C 伊―马丁所说的(1995年,第2章)接近提供一个明确的观点和证明这一理论的证据。然而,他们这一理论的观点有更多限制: 技术变革是一个增加了速度常数指数的因素,然后稳态增长要求劳动的增加。这就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可能会有一些反常的因素增加扭曲技术变革的可能性,使得与稳态增长保持一致。麦卡勒姆也提出了一个一般理论的证据并且和宇泽的方法非常相似:虽然坚持和宇泽的方法接近,然而直觉的结果仍然难以捉摸。
这一观点填补了文献中的空缺。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和证明稳态增长理论的证据,以及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观点的简洁的直觉。
2.陈述和证明的定理
稳态增长定理适用于一个部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我们首先精确地定义模型,然后定义一个平衡增长的路径。我们将遵循通常的惯例也指的是一个平衡增长的路径作为稳定状态。根据下面的定义,我们陈述并证明这一定理。
定义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经济环境如下所示:
Yt=F (Kt, Lt; t), (1)
Ct+ It = Yt, (2)
Kt = It -δKt, K0> 0, δ≥ 0, (3)
Lt = L0ent, L0 > 0, n ≥ 0 (4)
生产函数F满足标准的新古典主义属性:在K和L规模收益不变,K和L的边际产品递减。
定义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中的平衡增长路径是一个在常数指数率中所有数量{Yt, Kt, Lt, Ct, It}增长的路径。
定理(稳态增长定理,宇泽,1961)
假设新古典增长模型建立一个稳定状态的开始日期记作Τ,人均产出增长速度记作g,并且It > 0,t≥Τ且所有的t≥Τ。
Yt=F(Kt, At Lt;Τ) (5)
当At1/At=g.也就是说,技术变革在稳定状态是劳动增加。
证据:(斯克里克特,20_)根据生产函数Yt=F(Kt, At Lt;Τ)让gx表示在稳定状态下数量x的增长率。然后YT=Yte-gy(t-T)例如,所有的t≥T。
Yt e-gy(t-T)=F (Kt e-gy(t-T),Lt e-gy(t-T); Τ)
因为F体现了K与L的变量回归,我们可以通过除以指数得到以下公式:
Yt=F(K e-gy(t-T)t, L e-gy(t-T)t;T) (6)
如果gy=gk,结果被证明,并且Ate-gy(t-T)但是众所周知的是这一结论的提出――举例来说,它是一个直接结果模型中不断的投资率。在更一般的框架中,它遵循一些稍微单调乏味的代数。
特别是,方程(3)需要的资本积累gI= gK。所以如果我们得出gI= gY。要与Yt =Ct+ It 区别开来必须遵循时间t≥Τ因此给出以下式子:
gY= Ct/Yt・gC+ It /Yt・gI.
再次区分这个表达式要遵循时间和以下给出的式子:
gC(gY - gC)Ct =gI(gI - gY)It.
如果Ct =0,那么等式的右边必须为0,所以我们得出gI= gY。如果Ct ≠0,那么这个表达式只能得到Ct和It以同样的速度增长。但是这需要gI= gY。因此gY= gK。
3.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理论的陈述中我们假设的是,在最后一步的证据中投资发挥的是积极作用,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gY= gK。特别的是,如果投资等于0,当gY> gK时,可能会出现一个稳定状态,但是前提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在零投资下,资本存量下降呈现指数级的速度贬值。因为资本不是输出的积累,稳态增长定理的逻辑不适用于此。相反,技术变革需要增加资本:第一,以抵消贬值,第二“有效资本”与出口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回见方程(6)。由斯克里克特提出(20_)的理论和证据遗漏了一个条件就是It > 0。
除了它的简单性,斯克里克特的证明相对于宇泽(1961)的来说有另一个优势。宇泽的证据结尾处出现一个新的生产函数G,就是F(Kt,Lt;t) = G(Kt,AtLt)。斯克里克特在方程(5)中表示,在原始的生产函数中技术变革是劳动的增加。
4.结论
在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中,资本与劳动之间唯一的不对称是,资本是每一单位输出的积累,而劳动不是。这种不对称背后蕴藏的是稳态增长理论 ,这是被确认的证据。
关于日本经济的日语作文4
关键词:学科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专业素质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高等院校经济学学科划分及课程设置,提出我国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一些改革思路。
一、经济学学科划分中的基础学科地位
198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研制的学科分类系统(CIP)由教育部颁布后,经过1985年、1990年和2000年的3次修订,CIP适用于研究生专业、本科专业、专科专业、职业技术专业等;从20_年开始,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处与大学招生委员会协作制定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学科专业分类体系JACS(the JointAcademic Coding System),它通用于研究生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日本文部科学省所属的日本科学基金制定了学科分类,并根据学科研究动向和申请件数大约每5年调整一次:我国除了^v^学位办对学科进行了划分外,国标学科代码表(GB/T13745―92)对详细的科目也进行了编目。从经济学学科的划分看,可以看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美国和英国的学科分类具有较强的相似性,都强调主流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从美国的情况看,他们将经济学划分为经济学(综合)、应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与定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国际发展、国
伏润民,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院长,教授。际经济学等六个领域。其中,“经济学(综合)”实际上是由主流学派的核心内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主要内容所构成;应用经济学虽然没有明确的细分,但是从各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实际运行看,它涵盖了经济学具体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与国际发展、国际经济学的单独列出是为了强调这两门学科在经济学中的独立地位,计量经济学与定量经济学则是学习经济学与分析经济问题的工具。
英国将经济学划分为应用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计量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系统。除了政治经济学与经济系统外,英国的经济学学科设置与美国的设置基本相同,强调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工具。
第二,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学学科划分具有一定相似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方面,两个国家都将“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学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中国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所涵盖的领域较宽,日本的相对较窄。另一方面,日本将经济学说・经济思想、经济统计学、经济史、经济政策、财政学・金融论等领域与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并列,形成与我国类似的二级学科,然后再进行细分。从这些学科构成的详细内容、学科研究特点上看,日本将难以归类到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中的“经济统计学”、“经济史”和“经济政策”独立出来形成二级学科比较合理。此外,将经济学划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国家,几乎都将“财政学”与“金融论”归入应用经济学,而日本则将其从应用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二级学科。这种划分虽然难于寻找到科学的依据,但它突出了这两个领域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
第三,学科的分类是一种学科指导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计划。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具有自主设置学科专业的权力,国家对学科的分类只是学科发展方向的一般指导,并不对各高等学校进行强制性实施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虽然也赋予了高等院校自主设立学科的权力,但是对学科的发展与申报上仍然实施强制性的要求,高等学校具有的自只是体现在各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
从国内外经济学科划分的情况可以看出,尽管各国在学科划分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他们是遵循了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从学科自身所涵盖的内容特征、研究方法特点进行粗线条划分。例如,从内容特征划分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从研究方法特点上划分的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等:二是从具体科目在经济学学科中的重要性进行划分。例如,美英国家强调的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日本强调的是经济政策、财政学和金融论等。此外,主要发达国家在学科划分上所采用的指导性而非强制性思想,为学科的延伸与发展、新兴学科的产生留下了空间。
总之,学科的划分,不仅有利于学科管理、预见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具体学科的内容特征与性质,从而为形成适合于该学科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奠定了基础。
二、美、英、日、中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
课程设置是根据学科涵盖内容以及学科特点制定的培养内容,因此,科学性和合理性课程设置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总体上看,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第一,美、英、日和我国在经济学入门课程及学习经济学必备的数量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学入门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美、英、日的入门课程是通过“经济原理”(日本称为“经济原论”)这门课程来完成。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几乎没有开设“经济原理”课程,而是直接进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专业基础课程,这种设置使学生在理解专业基础课程时存在较大的难度。另一方面,美、英、日在课程设置上非常强调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的必备知识,而且很多必备知识成为选择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前提条件。例如,美、英、日的很多大学,主修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基础课“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1”之前必须修完“经济原理”,同时必须修完“Mathematical methods(Calculus/linearalgebra)”,并获得一定的学分后才能选择“微观经济学2”等专业基础课程;如果没有修完“FundamentalMethods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概率论”等课程是不能选择更高级次的课程。而我国针对学生选课并未在必备知识课程、专业课程选择顺序上作出强制性的要
求,很多低年级或者未修完必备知识课程的学生经常选择高年级或者高级次的专业课,这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极其不利。
第二,美、英、日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层次性教育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中最基本的理论课程,美、英等国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1、2”、“中级应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级宏观经济学”三个层次;日本很多高校将“微观经济学”分为3个级次,“宏观经济学”分为5个级次,尽管后两个级次的“微(宏)观经济学”的对象是研究生,但是对于完成必备课程学习的高年级本科生也可以选修。从具体使用教材的内容上看,“微观经济学1、2”、“中级应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在内容上保持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但是层次难度却有明显的差异。前者主要通过图示、语言以及简单的模型来描述各种变量之间的经济关系,使学生理解、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后者是通过模型进行推导证明经济学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此外,后者在内容上还增加了经典政策分析案例、对某些问题的多种学术观点和分析方法的介绍。“高级微(宏)观经济学”则只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探讨,例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专题的研究。原则上,“高级微(宏)观经济学”课程基本只作为选修课。
我国只设立了“微(宏)观经济学”一个层次的课程,难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学校使用的“微(宏)观经济学”教材的难度只相当于国外入门课程“经济原理”或“初级微(宏)观经济学”的水平。教育部推荐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微(宏)观经济学”难度水平大体相当于国外的中级水平,但是,在应用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的案例介绍、政策分析等分析领域显得比较薄弱。
美、英、日与我国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不仅反映在难度上的层次差异、学生对基础课程的逐步深入了解和接受程度,而且在学时的安排上也反映出较大的差异。美、英、日分层次“微(宏)观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的学时安排(包括讨论课在内)周学时大约在4~6学时,我国的“微(宏)观经济学”周学时安排一般为4学时,如果考虑级次计算,美、英、日三国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学时大约相当于我国的3~4倍,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对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
第三,强化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技术教育是美、英、日和我国经济学课程设置上的另一个重大差异。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和趋势是数理分析在经济学分析中的应用。美、英、日三国在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十分强调实证分析技术方法的教育,他们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包含“统计分析”、“数理统计”、“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概率论”和“博弈论”等强调实证研究技术方法的课程,而且有的课程还分层次进行教学。例如“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就分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个层次,前者为理论部分的学习,主要强调基本原理及数学推导,后者主要强调实证应用分析。
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在实证分析技术的教学上显得非常薄弱。一方面,很多大学经济学专业设置的数学、数理统计等课程较少,而且教科书中缺乏经济学的典型案例,使经济学必备的数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严重脱节;另一方面,作为实证研究必须具备“计量经济学”课程只是从理论和基础的模型推导上进行学习,实证应用分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第四,美、英、日三国经济学专业应用性课程的多样化和一些新兴课程设置的明显增多。应用性课程(也可以理解为专业课程)的划分美、英、日三国和我国也有一定的异同。我国和美、英、日三国对应用性课程界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根据行业特征划分,例如,产业经济学(美英强调产业组织、日本强调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中国更加重视产业政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另一方面,美、英、日三国的应用性课程还从行为者主体进行划分,例如,政府经济学、家庭经济学等,这种划分上的差异,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范围,而且很多课程更加贴近现实,内容丰富和便于理解。此外,美、英、日三国,尤其是美国的很多大学将医疗服务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心理经济学、非营利组织经济学等新的课程纳入经济学的课程设置,这种设置反映了经济学与其它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的不断扩大和延伸。
总之,从课程设置上看,美、英、日在经济学基础理论教育、技术分析手段的培养上明显强于我国,这不仅是经济学学科的内在特征和发展趋势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具备很强的技术分析能力。
三、美、英、日、中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的比较与启示
课程设置体现了学科内容的构成体系,同时也从不同的层面强调了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重要性;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重要手段;恰当考核形式的选择则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从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选择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第一,美、英与日、中国在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存在明显差异。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学理论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教师的课堂面授。一般而言,美、英国对基础理论的教学基本上由教授(在英国相当于教授资格的讲授等)承担,面授时间一门课程总学时的一半左右。二是助教组织讨论和习题训练。在美国和英国的很多高校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中,除了教授的面授外还配备1~2名助教承担组织讨论和习题训练指导。讨论的内容主要对最新学习内容的理解,习题训练是包括教科书罗列的习题内容,这部分学时占总学时一半左右。美国和英国大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考试通常对面授内容进行闭卷方式,分数占总成绩的50%:讨论课和习题练习课作为平时成绩,占总分数的50%。
与此相比,日本和中国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则基本采用单一的面授和闭卷考试形式,对基础理论课教材所罗列的习题并不强制性的要求完成。这种教学方式的差异必然导致学生对基础理论掌握程度的差异。然而,由于日本基础理论课程的层次性很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功底又明显强于中国学生。
第二,在技术分析方法的教学上,美、英、日等国家明显强于中国。如前所述,美、英、日国家在课程设置中将“计量经济学”分为理论层面的“计量经济学”和强调应用的“应用计量经济学”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是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推导方法进行教学,后者则是在汇编微宏观大量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TSP、SPSS等软件对各种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尤其在应用软件进行实证经济分析过程中的技巧解答,包括理论模型的修正、替代变量的选择、异常数据的处理等都包括在教学内容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巩固经济学理论基础,而且可以通过实证分析印证理
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然而,我国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只停留在理论部分的学习,对实证分析的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尤其是实证分析中的一些技巧问题),这是我国在经济学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一个重大缺陷。
在理论部分的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上,中外国家大体相同,主要通过采用面授和闭卷方式。应用性技术分析方法的考核上,美、英、日主要由两个部分成绩构成,一是课堂出勤与课题练习成绩约占30%~40%,期中和期末成绩占60%~70%。
第三,教学中有无“讨论发表会”或“研究讨论会”(seminar)是美、英、日与我国的重大差异。美、英、日在教学中有学术发表会或研究讨论会,而我们则没有。研究讨论会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学习讨论本学科具有重大影响学术论文;二是分析现实中重大的经济事件;三是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包括课题研究、毕业论文的前期研究内容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学术发表会或研究讨论会在美、英、日的教学作为一种规范的教学方式被直接纳入教学计划,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学术发表会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和分析学术论文,而且可以同学间分享学术观点,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美、英和日、中国的大学在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和英国对学生综合考评大约采用四种形式:一是规定课程完成后学分加权必须达到一定分数和级次;二是独立研究必须达到规定的级次;三是经济学综合考试必须达到一定的级次(美国尤其重视该项内容);四是毕业论文的合格。而中国和日本主要采用规定课程必须达到一定的学分、毕业论文必须达到合格就准予毕业。由此可以看出,美、英国家的评价方式明显比日中国家更加复杂和严格。
四、提高我国经济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路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将经济学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奠定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二是掌握从事经济学实证分析的基本技术手段;三是形成对经济政策和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四是具备对本国和世界经济的描绘性知识。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结合美、英、日和我国的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式,我国经济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改革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最基本的核心理论,而专业课程(或者应用性课程)则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具体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就经济学而言,最为基础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我国经济学专业的教育应借鉴美、英、日的经验,强化基础理论的学习,包括区分课程设置的级次、增加课程的学时、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第二,强化经济学技术分析方法的学习。现代经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数理方法在经济学分析中的应用,只有掌握经济学的技术分析方法才能看懂经济学论文、才会用严密的逻辑去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才能用实证研究去印证理论和指导实践。因此,我国的高等院校必须强化经济学技术方法的学习与应用,一方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增加诸如“应用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另一方面应该加强经济类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来满足教学的需要。
第三,强化对现实经济的理解与分析。国外的经济学教学经常穿插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现象的分析,例如,美国的大学要求经济类学生每天必读《华尔街日报》,英国的学生必读《金融时报》,日本的学生必读《日本经济新闻》,在课堂上老师也经常对这些报纸中刊载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为此,在目前我国没有一份权威性经济类报纸的情况下,老师要收集和要求学生收集社会经济问题和现象在教学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和现象的敏感性。
关于日本经济的日语作文5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地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设置日语专业、开设日语课程的高校不断增加。同时,人才培养战略是与时俱进,实行的不再是以往的以语法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是在经济、贸易、旅游等专业方面进行细分,力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富、能力强、素质高的能适应国际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化,日语课程设置的教授科目更科学、更合理。
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中国的日语教育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还是以“读”和“写”为中心,课堂基本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往往局限在死记硬背上。另外,大多数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缺乏特定的语言环境,语言交际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无法锻炼。
关于日本经济的日语作文6
虽然近几年日本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雇佣不断扩大,但是真正能达到日本企业用人标准的还很有限。全球化背景下,不分业种,日本企业的用人标准最先要求的是不影响实际工作的灵活的语言应用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及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语言能力
具体来说,首先是根据对象区分用语的交流能力,也就是说,要能够根据与对象的关系、所处的场合,以及目的,使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交流。特别是公司内部和外部、上司和下属之间、商务场合中能否准确使用敬语、自谦语等非常重要。
其次是使用电话、邮件等工具在非面对面情况下的交流能力。面对面协商的时候,除了语言方面外,身体姿势、手势等非语言工具也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打电话、发邮件时,相对来说仅能使用语言工具,这对于母语非日语的日语人才来说可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
再次是业务中必需的读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虽然根据职业的不同,所需要的文书也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是读还是写,其基本要点都是相通的。
对商务文化及相关知识的理解
社会行动能力
在这点的认识上经常会产生分歧,普遍认为是指商务礼仪、企划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实际上日本企业更加重视的是协调能力、信息收集分析能力、纪律意识、项目管理能力、“报联相”意识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特别是技术型企业,更关注理论和专业性的统一。
关于日本经济的日语作文7
[摘要]日本由于泡沫经济,使自己失去了十年发展经济的良好时机。本文认为:中国目前经济与泡沫经济前的日本经济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正是触发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为避免重蹈日本覆辙,本文以史为鉴,提出了若干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泡沫经济日本经济贸易顺差 20_年中国实现贸易顺差亿美元,是20_年的3倍多。这一情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人民币必须升值”、“中国的汇率机制必须更具弹性”——这类“警示”性的语句在20_年度频繁出现在各类国际级会议中。尽管^v^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顺差,但是效果甚微。20_年中国实现贸易顺差亿美元,远远超过了20_年。20_年中国又出现如此巨大的顺差将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20_年美国的《总统经济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中国的汇率制度是造成中国以及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部分原因,并表明美国将继续向中国施加压力让人民币升值。纵观中国现在的经济,与泡沫经济前的日本经济有很大的相似性。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之前,日本模式一直是一个经济奇迹的代表。但是正是这一奇迹的代表,经过泡沫经济后,经济衰退了整整十年。因此研究日本泡沫经济的覆辙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相似之处 1.面临着对美巨大的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带来的本币升值问题 1980年~1984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从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巨大的贸易差额在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同时,也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这是后来导致日元对美元升值的直接原因。而20_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达亿美元,这在美国产业界和国会山引起巨大反弹。20_年前9个月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突破千亿美元,达到亿美元,预计今年中美贸易顺差不会比去年少,最近几年,中国一直面临人民币升值问题,中美贸易顺差只增不减,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继续增大。 2.外向型的发展战略 二战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主要依赖其制造业。在这一时期,日本制造业实行的是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工业发展战略。但是,日本制造业非常注重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进行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采用了投资驱动型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中国的产业还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以出口加工为主。中国依靠这一发展战略,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不管是什么样的外向型发展战略,都不会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经济的长期发展还是靠内需,靠科技创新能力,但在这一方面,中国和日本都还未能做到。 3.金融体系的运行状况 (1)银行体系的主导地位 为了配合产业政策的实施,日本建立了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据统计,1975年至1984年期间,间接融资占社会总融资的比重平均高达。为确保间接金融体系顺利运行,日本金融当局实行护送舰队式的管理体制,使银行业的安全得到了保证。我国股市长期面临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问题,成千上万家企业等待上市,而长期低迷的股市造成流入资金不足甚至萎缩。虽然,20_年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使我国股票市场呈现牛市格局,但是银行在我国的融资体系中还是处于主导地位,而且与日本银行一样,在资金投向方面考核与监督力度不够,从而普遍缺乏效率。 (2)宽松的货币政策 1985年的“广场协议”使日本的出口受到影响,为了刺激经济日本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根据“卢浮宫协议”,日本的利率也必须下调,由于87年的“纽约股灾”,日本一直未能上调利率,其低利率政策持续了27个月,使得本来资金已很充裕的日本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我国长期以来也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而且货币供应近年来以惊人的速度膨胀,为了经济增长需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在15%以上,而且国外资金的流入使我国的货币更为宽松。 4.政府主导型的企业治理模式 日本企业的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而政府对金融机构又过分干预,使得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而且日本公司之间相互持股,虽然避免了被恶意收购,但是往往使得企业之间的协调多于监督;日本企业的终生雇佣制使企业缺乏创新机制。尽管在制度和机制上与日本不同,但是“重协调轻监控”却是中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在企业治理模式上的相同之处。产权关系不清,行政干预 银行的融资,以GDP考核官员政绩,以及腐败都严重妨碍监控职能的行使。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 日本泡沫经济的直接原因是日美的贸易摩擦导致日元升值,日元升值引起采取外向型发展模式的日本出现经济的衰退。为了刺激经济,日本采取了宽松的金融与财政政策。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使得本来资金充裕的日本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但由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利润空间小,资金大都投向股票、房地产,引发了泡沫经济。在日元升值期间,日本从本国利益考虑,接受了美国提出的金融自由化的要求。但是由于日本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以及银行投资效率低下,当开始金融自由化改革后,准备不足的日本银行业面对激烈竞争,出现许多问题。而且日本企业的许多治理模式在未开放国内市场时还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便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日本经济给我国的启示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有一些泡沫经济的现象:如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以及房地产急剧上升,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防止我国经济步日本经济的后尘。 1.调整出口导向战略,坚持以内需为主 当今,世界经济已成为一个整体。别国的经济发展及其政策可能会影响我国经济,因此我们不能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内需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基石,我们应以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为主,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2.金融自由化速度不应过快 我国银行体系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实体经济又缺乏投资机会,如果过快放开对直接融资规模的管制,银行资金很容易流向投机性领域,引发泡沫经济。我国加入WTO,当然要遵守开放资本市场的承诺,但是我们应当充分利用WTO规则循序渐进。在国外金融机构涌入之前,采取对策逐步完善金融市场,建立所需的制度基础,包括法律、监管以及会计和审计等。 3.定位政府职能,改善企业治理模式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利用宏观经济政策为企业提供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而言,应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严防企业与政府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过于密切,建立一套适合的监管体系以及信息制度。 4.正确处理国内政策目标与国际协调政策目标的关系 面对国外的压力,日本使日元升值,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才使泡沫破裂引发长期经济衰退。目前由于顺差,我国也面临着国外的强大压力,我们要吸取日本教训,要正确处理国内政策目标与国际协调政策目标的关系,以免国内经济遭受损失。 5.要注意物价稳定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泡沫经济后,日本当局当时只注意CPI的涨跌,忽略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因而未能及时扭转政策方向。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也较为宽松,而且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因此我们应控制货币供给,不能到物价猛增时再采取对策。 日本由于泡沫经济,使自己失去了十年发展经济的良好时机。中国目前经济与泡沫经济前的日本经济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正是触发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所在,因此我们应采取措施避免我国经济重蹈覆辙。万一我国出现泡沫经济,我们的状况将不及日本,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泡沫经济前的日本,我国还未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教育和医疗费用、收入差距过大、官员腐败等问题。此前,^v^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组合,如扩大内需、调整出口退税率、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完善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疏导过剩的流动性,以预防流动性过剩可能引发的金融风波或危机等,这些政策也初见成效。只要我们继续深化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相信我国经济会在不引发泡沫的基础上快速发展。 泡沫经济的形成与崩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_(7) 魏加宁:日元升值与泡沫经济[J].西安金融,20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