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随想的高中作文
关于重阳节随想的高中作文
篇一:
重阳节来了,我很想遗忘,因为南疆没有重阳。
也曾装着无意的打听菊花,才知南方的菊花是用来装点春节的,哑然失笑之余,心隐隐的痛。
曾自诩为读一点书的人,终于只能遗忘文化。仅有的机敏,只成为一种求生的本能,就算可以洞悉明察社会结构的各种缝隙,也难以寻求游刃有余的快感,不知是自己*不够,还是自己人性本能的善良蜕变不了,那一丝思辨转化不了社会层面上夺取权力资源与生活资源的世俗与阴暗的经验,却又不能完全释怀,只能界定自己很俗气。
这样退到南疆,也许不为过。我知道我不适合今天的竞争情状和品格,就像误落北方森林的一株松树,我长不成白杨的挺拔,也就无法争夺阳光同雨季。有人说东北的森林,使人顿生紧张感,那一颗一颗的树,一样的粗细,一样的高,一样的绿,一样的旁枝横逸,又是一样的回击着对方的侵扰。谁都想多探一片蓝天,但枝丫都毫不客气的拒绝;谁都想多一个雨季,但叶片彼此都发出互不占有的呼吁。对于泥土,竞争就更是激烈,你的根挤进我的领地,我的根扎进你的地盘。正真是无声的斗争,有序的排列,没有妥协回答妥协,有的是侵逼引发侵逼。在这样的森林里我是不会散步,人生的急促与窘仄会让我退让,它也许威逼不了我,但一定会煎熬我。
其实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又总是会切换为某种定数。有一段时间我总和老公唠叨,多少年一直消瘦的我,为什么一来这里就长胖了呢?且一发不可收拾呢?老公嬉笑:“人比黄花瘦吗,黄花都没了,人还瘦干什么?”老公说话总是一语双关。笑闹之后,莫名落寞。
我排斥竞争但不等于拒绝成熟。我不可能穿上瑶服,扮成村姑,所以就不可以安然于懒散和堕落。我知道成熟需要雍容大度,但是这里的野性,不能造就敦厚、从容、豁达的灵光。压抑和浮躁最终叩击不开我的渴望飞翔心扉。
拒绝重阳是因为这里没有重阳,李清照的重阳来不了这里,王维的重阳来不了这里,就连刘禹锡的重阳,也是坚决的凝望故乡。我不高尚,也没有力量,更不会做信誓旦旦的好事者,带来重阳,那就拒绝吧。
篇二:
金风送爽,秋阳宜人。一年一度的我国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又来到了。农历九月初九之所以叫重阳节,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重阳节人们要登高望远,所以又叫登高节。正如一首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一天,人们要登高望远,思念亲人。重阳登高究竟因何而起?对此,人们历来说法不一,不过“桓景避难”之说比较普遍。这是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此后,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习俗。
其实,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类似三月三日“踏春”,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民间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祭祖与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人伦道德规范,与我们常说的“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仁义礼智信”是最常被提及的道德规范。有爱心为“仁”,尊贤为“义”,“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为智,诚实则为“信”。而“礼”是具体践行这“四德”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荀子所说的“以文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祭祀之礼。祭天地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的敬畏,祭先祖是为了表达对祖宗的缅怀,祭先贤是为了表达对先贤的崇敬。古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达到疏导情绪,感化天地之目的。重阳节这天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最能体现古人这一独特而朴素的自然道德观。在古代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向天地,先祖表达感恩之情与崇敬之意,还可用来表达追求人生欢乐,祈祷长寿的情感诉求。如今,祭祖这一传统礼制现在还在一些地方延续,保留着“秋祭”祭祖扫墓的习俗。而“敬老”传统,不仅得到保留,还被当代人发扬光大,展现和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崇尚礼仪。
今天的重阳节,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许多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以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充分展现和传承了祖国优秀的崇尚礼仪的传统文化。人生是一面镜子,对照人生,尊重老人,爱护老人是传统的美德,是社会的责任。让老人笑在重阳,笑在每一天。把最美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的老人,祝他们健康快乐,幸福美满,笑口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