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人文共审美一色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真即是美,美即是真。”(济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
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蔡元培)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美育是一种刚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作文,考查考生对于材料的全面理解,体现考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多则材料在审题立意时,要注意材料之间的有机关联,“美育是一种刚需”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可从材料之间的辩证关系、主次关系、相互依存关系等角度进行审题立意。本题要求考生在“美育”这一关键词的统摄下,在有不同侧重的材料间找到彼此的有机关联,来确定立意。
【篇一】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落寞与辉煌,彷徨与呐喊,人文锻炼坚强中国,美育铸就出彩中国。
中国自《周易》开始,便有了审美意象,因此感受美,欣赏美不是空洞的号召。美育者,又名日美感教育,是以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现今的美育便是以培养此能力为主要目标,人之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欣赏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双手。”而今美育的高度重视,便是以美育人,使人文共审美一色,成就多元人生,构建出彩中国。
智育为理性,为规则,为定一;美育为感性,为温情,为变通。
我国学者,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有言:“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智育使人明理,美育使人通情。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和谐秩序,不仅仅需要理性教育,感性教育也至关重要。只有将美育和智育相辅而行,方可完善德育之重任。使人能贤而能容凡,知而能容愚,粹而能杂,方可称之多元人才,使美育和智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美美与共,铸就出彩中国。
美育的实行需要教育体制的支撑,美育的推广需要教育者的助力。
只有教育体制的日益完善,才能支撑美育工作的每一步前行,而只有教育者的坚持付出,才能赋予美育教育无止境的精彩。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新时代的领路人重点指明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人,提高学生审能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唯有全面贯彻美育工作要求,落实美育工作稳步施行,才能日益完善美育体系,为祖国的明天培养更完善、多元化的人才,铸就出彩中国。
新探索,新方法,新形式,用创新为美育工作大情怀寻找小切口。
美育工作并非单一枯躁、唯课堂讲义一种实施方法,新时代需要不断创新为美育寻找更贴切易于接受的途径。中国现今的节目就十分恰如其分的运用自媒体来进行美育工作。中国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味流传》和大型竞赛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都运用新的艺术形式,通过新的媒介来达到美育之效。水是烟波横,山是眉峰聚是其传递的自然之美之生动;酾酒临江,横架赋诗是传传递的交往之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其传递的情趣之美。中华大地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是美,蓬莱文章,古今佳作亦是美,华夏土地是美的厚积之地,只有我们潜心挖掘,方可铸就出彩中国。
【篇二】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人文”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密切相关。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是人文,是文化。
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
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武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可见,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辞海》中对人文解释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按照传统的理解,我们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人文就是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尤其尊重人的精神的价值。
【篇三】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所谓人文素养,就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之中,所培养的一种品性。这种品性,不单是基本的道德修养,更是对人的深刻体认、对周遭环境的终极关怀。以人文素养作为农业发展的新思维与新动力,将为农村生活注入活水,亦可为日渐消沈的农业发展,带来曙光。
我国农业在国际化、自由化及少子化的冲击之下,已经到了非转型不可的阶段。多年来,农政单位对於农业发展的策略,大都着重在作物的改良、产品的行销及生活的改善等技术层面;到目前为止,虽有不错的成绩,但要达到友善农业、理想农村的境地,仍有许多努力的空间。过去,大家对农民都有一种粗俗的感觉,而对农村也有一种杂乱的印象,以致於“乡下人”成为鄙视的象徵,所谓“庄脚所在”成为生活条件欠佳的地方。凡此种种,不论是印象、或是实际情形;若要力求改善,都必须从人文素养作起。
人文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透过长时间内化的结果,相信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贩卖东西不会有偷斤减两的动机;制造食品也不会有掺杂添加物的念头,一定会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精神。所以,生活上的待人接物,不能视为繁文缛节;各式各样的法令规章,也不能当作绑手绑脚的工具,这些平常农民所忽略的细节,正是一点一滴培育人文素养的关键;不过,若要具备更高层次的人文素养,还得从人的本性作起。值得欣慰的是,务农的人思想单纯、本性善良,没有太多争权夺利的私欲,这正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根基,因此只要农政单位能够激发农民的初心,多加鼓励、长期培养,一定可以突破现有的困境,而使农业发展迈向新境界。
人文素养行之於各行各业,也许只有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人文素养投入於农业发展,却具有再创生机的动力。只是,人文素养是一种无形的东西,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更需要有人兴起带头作用,配合农民的自觉,从“心”作起,农业发展才能在日益竞争的环境里,立於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