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返母校心得体会(汇总12篇)
大学生返母校心得体会一
大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不仅是实现理想的平台,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上大学的这几年,我们不仅获得了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与母校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联系。在这里,我们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了许多知识和技能,在这里也留下了我们宝贵的回忆和经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母校所获得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在母校获得的知识
大学是进一步深造和学习的地方,我们在这里不仅学习了基础的学科知识,还学习了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等非常重要的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获得了课堂学习和实践经验两方面的知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大学中许多重要的知识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更在社交和交流中获得。与同学们在实验室、组织活动或者小组讨论中的交流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知识,也帮助我们发展沟通技巧和协作能力。
第三段:在母校拥有的朋友和社交圈
母校不仅提供了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在其中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校期间,我们一起吃饭、出游、参加活动和考试,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容易建立起深刻的友谊和联系。这个圈子中的朋友不仅伴随我们在这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和人生提供了珍贵的资源和支持。
第四段:在母校的感悟和收获
除了知识和朋友之外,母校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精神上的支持和启迪。我们在校期间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和理念,这些经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欲望、追求和发展方向。同时,大学还提供了许多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机会,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第五段:在母校的展望和未来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在母校学习了知识,拥有了朋友,获得了灵感和支持。这些宝贵的经验将贯穿整个人生的发展。不管未来怎样变化,我都会一直保持对母校的热爱和感激之心,用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力为母校做贡献,也希望未来的学子们能像我一样,平安健康地度过大学生活,把自己的青春留在母校的阳光下,留下自己美好的回忆。
大学生返母校心得体会二
11月8日,我和四个同事来到湖南省宁乡师范学校参加长沙市首批骨干教师培训,因这样我又回到了阔别已经的母校——宁乡师范!宁师是我成长的摇篮,她决定了我的人生取向。当我十二年后重新站在母校的大门口时,才知道现在母校拥有这么多的身份:长沙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长沙市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湖南省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恭祝母校在不断地发展与壮大之中,愿母校有更美好的未来!
重返母校的我自然的想起在这学习和生活时的情景:冬日在宁乡玉潭镇的大街上进行冬季长跑;在校园内古老的银杏树下早读;在四楼的教室和同学一起学习;在操场的跑道上参加5000米长跑;在寝室的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书,以迎接学校的考试及自学考试……我和同来的几个进修的同事开玩笑的说,在宁师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谈恋爱。他们都笑了,似有同感。
重返母校的我自然忘不了拜访我的班主任李水生老师:是他给了我在宁师更好的学习机遇,刚进宁师的我入学成绩排在班上第38名,但我没想到班主任提名让我当班长,而且一当就是三年;是他教给了我做人的基本道理,让我在宁师发奋学习,努力搞好班级工作,最终在宁师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是他给了我老师职业的取向。李老师是教计算机的,在宁师最初是在他的引导下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现在永远记得当时李老师用286的机器及basic语言编程解决全班同学成绩统计方面的程序。现在都记得他把源程序打印出来给我看(我当时是看不懂的)并耐心地讲解的情景(当时他还给了我一份打印稿)……这些直接影响了我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及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也是我今天能作为长沙市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前来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
重返母校的我自然想起了昔日同窗三载的学友们:走在校园的林间小道上,脑子里呈现的是年轻时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的情形,挥之不去啊!心中只有一个感慨:太阳的东升西落的频率是不是太快了点!同班同学毕业后有几个改行了,进了政府部门,成了政府要员。有的干其它的去了;大多数的同学和我一样,在长沙的基础教育事业士攘里无怨无悔地耕耘着。前来参加此次培训的'还有我的一个同班同学,难得啊。
大学生返母校心得体会三
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去向何方,都不会忘记自己读过的大学,因为大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轨迹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本文就是探讨大学生在母校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为即将步入大学生活的同学提供些许帮助和借鉴。
第二段:母校的美好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感受到深深的温暖和美好,这不仅仅是因为校园里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还因为我们在母校的每一处都留下着属于自己的一段回忆。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够开阔自己的眼界,结交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体验到文化碰撞所带来的兴奋和激情。大学里的美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真实和人文的价值,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第三段:母校留给我们的成长
母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领导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在母校,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承担责任,以及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加重要的是,母校让我们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意识到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母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成长,更是人格上的精进和升华。
第四段:母校对我们的影响
母校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影响是深远的,它在我们人生中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母校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习惯和态度。在母校中的经历和体验,让我们养成了对于知识的好奇心和渴望,也让我们建立了人生的价值观和方向。在不同的经历和磨炼中成长,使我们成为了一个更加深刻、坚定和优秀的人。
第五段:结论
大学生母校心得体会,就如同大学生活的一个全部,它涵盖着母校的美好、成长、影响等方面。这些都将伴随着我们终身,并在我们的人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应该深刻理解母校的价值,珍惜与母校之间的情感纽带,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为学府贡献自己的光辉。母校的爱与关怀将始终伴随着我们,成为我们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学生返母校心得体会四
1月22日,我带着激动与紧张的心情踏进了我曾经学习和生活了六年的母校—礼县二中,向母校部分师生概括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并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高考总结出来的经验,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建议。我顺利完成了此次实践活动,收获颇多。
农历腊月初三,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回到了我的母校—礼县第二中学。到了学校熟悉亲切的感觉扑面而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顿时感到温馨又温暖。树上的叶子掉光了,不像南京的大部分树依然充满生机,但对于生长在北方的我,这才是最熟悉不过的冬天的风景。虽然已经考完试了,但学弟学妹们还是在上课,校园里几乎没有人在走动,阳光明媚,带着几丝微风,学校显得安静而又美丽。
我的母校礼县第二中学(简称礼县二中)坐落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东大门盐官镇,创建于1957年,迁建于1993年。是一所服务于礼县东部五乡一镇约15万人口的县直完全中学。学校在硬件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盐官教育的龙头。几年来,学校坚持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建设,立足科研兴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这里有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的老师;还有一群可爱的同学,大家相处的像家人一样,有了问题大家相互讲解,互相商量。我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快速的成长,努力学习,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并且顺利的考上了大学。
农历腊月初三,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怀着几分激动,几分忐忑,我来到了离别半年的母校,踏进母校,感到这里的一切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里的花花草草,一砖一瓦;陌生的是那种紧张又压抑的学习气氛。感慨片刻之后,我给我的班主任独老师打了一个电话,得知他此刻正在教研室,我就马不停蹄地赶了过去。由于之前我已经给班主任打过电话,说明了此次活动,他也同意给我提供平台,叫我精心准备,所以寒暄过后,他看了我准备的材料,说:“看你准备这么充分,我给你两节课的时间,好好宣传一下,然后以过来人的身份好好指导一下学弟学妹,帮他们答疑解惑,增强他们的信心。”听到班主任老师给了我这么长时间,我打心眼里高兴,谢过班主任。我们有谈论起了我的大学生活,班主任一边听一边给我提了一些建议。
,然后表明来意,同学们听到后非常高兴。紧接着我先介绍了我们学校(利用ppt),南京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平台”的重点大学,是全国56所具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南京农业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涵盖了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文学、生命科学、法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是我国东部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基地。校区面积560公顷,各类实验场、站面积440公顷,学校建筑面积5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现有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200余个,实验教学中心23个(其中国家和省级教学示范中心8个)。图书资料收藏量200余万册(部),拥有中外文全文期刊1万余种,中文电子图书40余万种,中文电子期刊近1万种,还拥有大量的数字资源和先进的网络检索查询系统。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是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学校分为两个校区,其中卫岗校区占地900余亩,是南农本部,浦口校区位于南京浦口区,比邻长江占地面积716亩,紧邻浦口校区还有南农新校区(正在建设中)—农业的硅谷5050亩,学校有两个大型现代化的图书馆,同时拥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系统,同时学校耗巨资铺设了长达30余千米的光缆把卫岗和浦口两个校区连在一起,使两个校区的交流更加密切。
全校现有生命科学学院、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含渔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技术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含土地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含乡镇企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6个学院和体育工作部。另设有金陵研究院、成人教育学院、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中华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南农大分院、长江学院和日语培训中心等现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7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5个博士学科专业、106个硕士学科专业、57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以及兽医博士和兽医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风景园林硕士等五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以及包括成人教育与干部培训在内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职教职工268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253人,硕士生导师526人,高级职称教师744人,国家、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7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7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8人。
对于同学们最关心的就业和助学金的情况,我还做了重点介绍。然后还和同学们谈了下自己高中时的学习体会,以自己当年高考的亲身经历回答了他们高考前备战的一些问题等等,传授一些复习方法,放松心情的方法,并结合自己当年高中毕业后填志愿的茫然向学弟学妹介绍了高考填报志愿的相关考虑,让同学们对高考填报志愿有了初步得了解。最后谈了在大学参加的社团活动以及从中得到的锻炼,向学弟学妹介绍了南农的一些社团及参加这些活动对自己的影响。我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与同学们建立了长久的联系。
1、收获
对于南京农业大学来说,我给母校的学弟学妹们简洁却也较全面地介绍了南农,给了他们比较直观的印象,相信这对于他们以后高考填报志愿会有一定的影响;对母校来说,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当年的一些经验教训和体会,并分享了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以及高考的过程和心得,还给他们未来对大学及专业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参考,为那些学弟学妹们解答他们心中的困惑,自己心里高兴,他们自己也高兴;而对于我自身,从开始的找相关老师,到后来的在同学们面前讲话,这些都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众多人面前讲话的能力,学习到了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知识。
不管是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还是在站上讲台的时候,我都学到了一些在大学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恰恰很重要,它将成为我在以后学习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因此,我认为这次寒假活动,对于我个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里程碑。同时我也相信,以后再有类似的活动时,我会在现有的心理基础上做得更好。
2、不足
自己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不自信。所以活动做得不太完美。感觉过于简洁;再有,时间不足准备就不够充分,只讲了自己去年高考的情况,没有详细地查阅今年各高校招生的情况和高考录取政策的变化,对南农的了解也欠深入,比如有同学问到南农的最新排名以及某一专业的具体情况是,我就很难深入回答。除此以外,没有能与教务处的老师合作也是很大的遗憾。
今年的寒假,我有幸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寒假社会实践暨优秀学子回访母校”社会实践活动。我很高兴能够参加类似的活动,我个人性格内向、易紧张、不善语言表达,这次的活动恰恰能够磨练我与人交往的能力,还能让我在锻炼自我之余,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对他人做出贡献。所以这次的实践活动对我大有裨益。
总的来说,我认为我这次在母校开展活动是非常的成功的。回访母校使我收获了旧情,同时对我将来人生情感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活动中我收获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对我的人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我自己还是那些学弟学妹们都可以收获很多。所以,我真诚地希望这个活动可以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的传递下去。同时,也真诚地希望我的母校越来越好,我的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也越来越好!
再次踏入母校的感慨
院士回母校23期心得体会
大学生返母校心得体会五
第一段:引言和背景介绍(200字)
大学生时光是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母校是大学生们心底的温暖港湾。然而,大学生离开母校后,常常对母校充满思念,渴望回到那片土地,在熟悉的校园里重温曾经的时光。本文将就大学生去看母校所带来的心得体会进行探讨。
第二段:激发情感的回忆(200字)
一到母校,大学生们常常会怀念起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走在熟悉的校园道路上,仿佛又回到了曾经欢笑、悲伤、奋斗和成长的时光。回忆着每一个教室里上课的情景,想起和同学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重温他们经历的各种活动和社团,这些都让大学生们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和感慨。
第三段:寻找变化和成长(200字)
母校不仅代表着过去,也展现了当代大学教育的变化和成长。大学生们来到母校,细细观察着校园的变化,发现了教学楼的新装修、图书馆的新书籍、运动场的改建等等。同时,也可以看到母校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更新与创新。这些变化和成长激发了大学生们对教育的思考和未来的期许。
第四段:相聚与告别的情感碰撞(200字)
大学生们去看母校,也是为了与老师和同学相聚。他们可以与教授交流学术思想,向老师请教专业问题,分享各自的成长经验;与同学们相互倾诉在外求学的苦与乐,互相鼓励和支持。然而,母校是一个“再见”的场所,大学生们也会感受到离别的伤感。告别意味着一段时光的结束,但也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第五段:感悟与展望(200字)
回看母校,大学生们常常会感慨万分,思考归途中许多问题。他们明白,大学时光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大学所教育和影响的精神和价值观将伴随他们一生。大学生看母校,不仅是对曾经美好时光的回忆,更是对母校为他们带来的成长和希望的敬意。他们深深懂得,母校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始终会是他们心中最温暖的家。
结尾: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伴随下,大学教育也日新月异,但母校的地位和价值始终不变。大学生们对母校的思念和热爱永不褪色。无论是在求学阶段还是工作生活中,大学生们都应该时刻牢记母校所赋予的知识、智慧和品德,将其付诸于实践,传承母校的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生返母校心得体会六
1月22日,我带着激动与紧张的心情踏进了我曾经学习和生活了六年的母校—礼县二中,向母校部分师生概括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并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高考总结出来的经验,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建议。我顺利完成了此次实践活动,收获颇多。
农历腊月初三,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回到了我的母校—礼县第二中学。到了学校熟悉亲切的感觉扑面而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顿时感到温馨又温暖。树上的叶子掉光了,不像南京的大部分树依然充满生机,但对于生长在北方的我,这才是最熟悉不过的冬天的风景。虽然已经考完试了,但学弟学妹们还是在上课,校园里几乎没有人在走动,阳光明媚,带着几丝微风,学校显得安静而又美丽。
一、我的母校
我的母校礼县第二中学(简称礼县二中)坐落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东大门盐官镇,创建于1957年,迁建于1993年。是一所服务于礼县东部五乡一镇约15万人口的县直完全中学。学校在硬件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盐官教育的龙头。几年来,学校坚持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建设,立足科研兴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这里有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的老师;还有一群可爱的同学,大家相处的像家人一样,有了问题大家相互讲解,互相商量。我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快速的成长,努力学习,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并且顺利的考上了大学。
二、重回母校,介绍我的大学
农历腊月初三,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怀着几分激动,几分忐忑,我来到了离别半年的母校,踏进母校,感到这里的一切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里的花花草草,一砖一瓦;陌生的是那种紧张又压抑的学习气氛。感慨片刻之后,我给我的班主任独老师打了一个电话,得知他此刻正在教研室,我就马不停蹄地赶了过去。由于之前我已经给班主任打过电话,说明了此次活动,他也同意给我提供平台,叫我精心准备,所以寒暄过后,他看了我准备的材料,说:“看你准备这么充分,我给你两节课的时间,好好宣传一下,然后以过来人的身份好好指导一下学弟学妹,帮他们答疑解惑,增强他们的信心。”听到班主任老师给了我这么长时间,我打心眼里高兴,谢过班主任。我们有谈论起了我的大学生活,班主任一边听一边给我提了一些建议。
时间过得真快,没说多长时间他们就下课了。班主任把我领进教室,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他就离开了。我先做了自我介绍,然后表明来意,同学们听到后非常高兴。紧接着我先介绍了我们学校(利用ppt),南京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平台”的重点大学,是全国56所具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南京农业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涵盖了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文学、生命科学、法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是我国东部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基地。校区面积560公顷,各类实验场、站面积440公顷,学校建筑面积5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现有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200余个,实验教学中心23个(其中国家和省级教学示范中心8个)。图书资料收藏量200余万册(部),拥有中外文全文期刊1万余种,中文电子图书40余万种,中文电子期刊近1万种,还拥有大量的数字资源和先进的网络检索查询系统。
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是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学校分为两个校区,其中卫岗校区占地900余亩,是南农本部,浦口校区位于南京浦口区,比邻长江占地面积716亩,紧邻浦口校区还有南农新校区(正在建设中)—农业的硅谷5050亩,学校有两个大型现代化的图书馆,同时拥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系统,同时学校耗巨资铺设了长达30余千米的光缆把卫岗和浦口两个校区连在一起,使两个校区的交流更加密切。
全校现有生命科学学院、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含渔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技术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含土地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含乡镇企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6个学院和体育工作部。另设有金陵研究院、成人教育学院、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中华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南农大分院、长江学院和日语培训中心等现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7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5个博士学科专业、106个硕士学科专业、57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以及兽医博士和兽医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风景园林硕士等五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以及包括成人教育与干部培训在内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职教职工268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253人,硕士生导师526人,高级职称教师744人,国家、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7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7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8人。
对于同学们最关心的就业和助学金的情况,我还做了重点介绍。然后还和同学们谈了下自己高中时的学习体会,以自己当年高考的亲身经历回答了他们高考前备战的一些问题等等,传授一些复习方法,放松心情的方法,并结合自己当年高中毕业后填志愿的茫然向学弟学妹介绍了高考填报志愿的相关考虑,让同学们对高考填报志愿有了初步得了解。最后谈了在大学参加的社团活动以及从中得到的锻炼,向学弟学妹介绍了南农的一些社团及参加这些活动对自己的影响。我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与同学们建立了长久的联系。
三、收获与不足
1、收获
对于南京农业大学来说,我给母校的学弟学妹们简洁却也较全面地介绍了南农,给了他们比较直观的印象,相信这对于他们以后高考填报志愿会有一定的影响;对母校来说,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当年的一些经验教训和体会,并分享了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以及高考的过程和心得,还给他们未来对大学及专业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参考,为那些学弟学妹们解答他们心中的困惑,自己心里高兴,他们自己也高兴;而对于我自身,从开始的找相关老师,到后来的在同学们面前讲话,这些都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众多人面前讲话的能力,学习到了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知识。
不管是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还是在站上讲台的时候,我都学到了一些在大学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恰恰很重要,它将成为我在以后学习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因此,我认为这次寒假活动,对于我个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里程碑。同时我也相信,以后再有类似的活动时,我会在现有的心理基础上做得更好。
2、不足
自己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不自信。所以活动做得不太完美。感觉过于简洁;再有,时间不足准备就不够充分,只讲了自己去年高考的情况,没有详细地查阅今年各高校招生的情况和高考录取政策的变化,对南农的了解也欠深入,比如有同学问到南农的最新排名以及某一专业的具体情况是,我就很难深入回答。除此以外,没有能与教务处的老师合作也是很大的遗憾。
四、心得体会
今年的寒假,我有幸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寒假社会实践暨优秀学子回访母校”社会实践活动。我很高兴能够参加类似的活动,我个人性格内向、易紧张、不善语言表达,这次的活动恰恰能够磨练我与人交往的能力,还能让我在锻炼自我之余,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对他人做出贡献。所以这次的`实践活动对我大有裨益。
总的来说,我认为我这次在母校开展活动是非常的成功的。回访母校使我收获了旧情,同时对我将来人生情感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活动中我收获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对我的人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我自己还是那些学弟学妹们都可以收获很多。所以,我真诚地希望这个活动可以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的传递下去。同时,也真诚地希望我的母校越来越好,我的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也越来越好!
大学生返母校心得体会七
五年的时光,好像匆匆走过,又好像有些漫长。现在,我已经步入了五年级的下学期,这让我悲喜交加。悲是因为我即将要和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们分别了;喜是因为我将会学习到更多新知识。
回顾五年来走过的路程,不知老师们为我们费了多少心思,操心多少次;不晓得在多少个夜里,老师开着灯,为我们不辞辛苦地批改作业。老师们尽心尽力地教育我们,让我们从无知的儿童变成了稍有知识的少年。
我敬爱的老师啊!是您为我开启了学习的大门;是您引领我步入知识的殿堂;是您带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是您帮助我建造知识的宝库。您的谆谆教诲,我永远会铭记在心;您的呕心沥血,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像辛勤的园丁,将知识的甘露浇灌在茁壮成长的鲜花上;您像阳光,温暖人们的心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为了我们付出了许多许多,却不求一点一滴的回报。
亲爱的同学们,这五年中,我们经历过酸甜苦辣。我们一起奋斗,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一起欢笑。虽然我们将分开,但转念一想,我们将会离自己的梦想更进一步,难道这不值得兴奋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论我们身处何方,但我们的友情就如同一朵朵腊梅花,任冰雪拍打,却依然挺立、绽放,坚强不屈地生长,并散发着沁人心脾的缕缕幽香。我们前方的路难免会有坎坷,但只要有勇气和信心,就一定会冲破艰难险阻,到达梦想的彼岸。
母校那碧绿的操场中的每个地方,都留着我们的脚印和欢声笑语;那五年四班有着我们一起奋斗过的汗水;那国旗中记载着我们在升旗仪式时庄严的情景。
五年的情谊,难舍难分。这五年中发生的事情,犹如一张张相片而记忆就是一本相册,将这些点滴的事情保存在我的心中。
母校,请放心。我们会努力,会奋发,会腾飞!现在,我们以您为荣。但将来,您一定会以我们为荣!
大学生返母校心得体会八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提高母校的教育质量,一些大学生选择回母校从教,将自己在社会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与学生们分享。回母校教育的经历无疑让他们受益匪浅,下面将以连贯的五段式来探讨他们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选择回母校从教的初衷
大学生选择回母校从教的初衷有很多种,首先,他们对母校充满了深深的感情。大学是他们求学的地方,曾经给予他们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智慧和机会。回到母校教书育人,是对母校的一种回报和报效。其次,他们希望能够将社会上的真知灼见带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备战社会。最后,选择回母校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获得机会和平台,展现自己的才华,提升自身的职业价值。
第二段:回母校教育的收获
回到母校任教,大学生们获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首先,他们通过教学工作,加深了对自己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面对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时,他们被迫思考和分析,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其次,回母校教育提供了一个与年轻一代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和学生们的互动,大学生们更加了解了年轻一代的思想和需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最后,回母校从教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教育带来的成就感。看到学生们收获知识并取得进步,是一种无比满足和愉悦的体验。
第三段:回母校教育的挑战与困惑
回到母校从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大学生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与困惑。首先,由于自身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完全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学生们往往愿意听取有经验的老师的教诲,而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教师,可能存在一定的怀疑和质疑。其次,他们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方法。与传统的教师相比,他们在教学经验和收入待遇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需要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赢得学生的认同。最后,他们还需要克服自己的情感依赖,与曾经的同学、朋友保持一定的距离,将学生的教育工作放在首位。
第四段:回母校教育的改善和建议
针对回母校教育存在的挑战与困惑,大学生们也有自己的改善和建议。首先,他们认为自己应该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价值,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其次,他们主张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予年轻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提升机会,提高他们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最后,他们强调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段:回母校教育的积极意义和社会贡献
回母校教育的积极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上,更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首先,大学生回母校从教,为母校和社会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其次,通过与年轻一代的交流和沟通,他们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活力。最后,回母校教育还有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学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总结:
回母校教育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对母校和社会的一种有益贡献。回到母校教育不仅让他们获得了知识和经验的传承,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教育带来的成就感。当然,回母校从教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与困惑,但随着学校和社会对年轻教师的关注和支持的增加,以及大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相信回母校教育会变得更加成功和有意义。
大学生返母校心得体会九
时间想风一样从我们的指尖划过,转眼间三年已经过了,转眼间便要分别了,心中的苦涩无法用言语表达。
还记得三年前的那个夏天,年少的我刚刚步入校园,院内的两棵法桐树边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即将要面对一群陌生的人,我的新生活便从这一步开始。
从当年的年少,到现在的成熟,这三年内经历了太多太多,也让我懂得了许多。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它带来的——我的母校。
它带给我们良好的学习环境,带给我们欢笑和泪水,它记录了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是母校带给了我难忘的记忆。
即将要毕业,要离开我的母校,心中有一千个一万个不舍,可我确无能为力,我只能紧紧抓住我们之间的回忆,当许多年以后,我还能记得这所学校,谢谢你!母校!
是母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让我们在遇到困难时顽强拼搏,经历了学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母校见证了我们成功的那一刻,我们应该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看到学校里雄伟的教学楼时,不由得想起,当自己怀着一颗充满童真的心,第一次站在这栋高大的楼房下时的情景。相比起来,好像比以前要矮小了许多,这是才会猛然的发现,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三年学习的生涯,自己的身体也长高长大了许多,早就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充满童真的小孩子了,度过了青春期之后的我们,已经显得成熟了不少,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即将离开这所学校,离开这我们生活了三年的学校。
“母校”对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我们也都曾经经历过离开小学母校的经历,但是以前和现在相比,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还乳臭味干的小毛孩子了,或许已经忘记了当时的情景,由于年纪比较小,加上情感不足,或许已经淡忘了,但是即将面对的是离开我们生活了三年的,这端庄的母校。
初中三年,让我们从懵懂无知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少年,让我们领略这神奇的大千世界,让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做人。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的母校,是她如母亲般呵护,哺育了我们三年,给予我们温暖与关爱。
门前的两棵法桐,虽经历了沧桑的变幻,但依旧郁郁葱葱,三年的轮回,它的风采依旧。跑道上,有我们曾挥洒过的汗水。忘不了那场足球赛,忘不了运动员们的努力拼搏,忘不了同学们的高声呐喊,这些我们都铭记于心。篮球场上,我们也曾努力过,奋斗过。当再次站在那个台子上,总会想起当年的我们,往事历历在目,如同电影般在放映。在那个台子上,我们曾高歌,用歌声书写我们的青春。
这一切都要感谢母校,是她给了我们这些机会,是她让我们的青春如此绚丽多彩,让我们的回忆如此丰富绚烂。人生应奋斗激昂,自油奔扬,而母校是我们人生中最浓重的线条和色彩,勾勒了人生最美丽的画面。
思绪回到了三年前的那个暑假,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雨天,我独自一人撑着伞,来到这所学校的对面,隔着一条马路,远远地望着她,望着那被雨雾环绕而颇具神秘色彩的教学楼,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开学后,我应该会有一位极其负责和严谨的老班和一群可爱的同学吧!然后,我开始接触它,体验它,也曾经埋怨过它,但最后还是喜欢上了它。
每当有人问起我对十三中的感觉,我都会用一个字概括:严!每天要穿校服,戴校徽,要随时检查自己的头发长度是否在安全长度以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会被老师查住,量化分是扣定了,也许还会拖累班级。因为严,这里的风气肯定没得说,打架等一系列现象统统没有出现过,同学们之间相互帮助,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实现双赢,在这三年中,母校除了教会我必要的知识外,还教会了我应该遵守规章制度,什么年龄应该做什么事,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积极向上的求学精神。
恩师的教诲和学校的培育都将是我们我们人生的一大财富,镌刻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珍藏在我们记忆里。
大学生返母校心得体会篇十
大学生毕业离开母校之后,经常会有机会再次回到母校参观,看一看母校的变化和发展。这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经历,不仅可以回忆起曾经的校园生活,还可以感受到母校为自己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成长机会。我也有幸能够回到母校参观,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看母校的心得体会。
首先,回到母校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学术氛围的浓厚。当我踏进美丽的校园大门,看到身穿学士服的学长学姐们从图书馆走过时,我不禁沉浸在这股浓烈的学术氛围中。在图书馆内,我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研究的身影,他们在电脑前查找资料,看书笔记,或者和同学们进行讨论。这让我感受到了母校教育的深厚底蕴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我相信这种学术氛围将时刻激励着每一个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追求知识。
其次,在母校参观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母校提供的丰富课程和资源。参观过程中,我发现母校已经新增了多个研究生院和实验室,扩大了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并引进了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和仪器。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母校还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校内课程和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和综合发展能力。这让我深感自己在母校度过的四年时光是多么宝贵,并激励我要珍惜今后的学习时光。
第三,回到母校还让我重温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在参观期间,我经常能在校园中看到熟悉的面孔,有一些是曾经的老师,有一些是好朋友。每当看到他们,我都感到一阵亲切和温暖。我和老师们交流近况,聊起了曾经在课堂上的点滴,叙述了自己的求职经历和未来的规划。每个人都饶有兴趣地倾听着,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和鼓励。这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成长的恩泽。
第四,看到母校的发展和变化也让我更加自豪和自信。母校的校园在我离开后发生了很多变化,新的教学楼、实验室和图书馆拔地而起,并且绿化更好、环境更美。这显示了母校领导和老师们为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所做出的努力。回到母校让我感受到了自己是母校一分子的身份认同感,同时也激励着我为了追求更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最后,回到母校也是一次重要的成长和总结的机会。走过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不仅能够回忆起曾经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经历,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在大学时光中的成长和收获。我意识到大学是培养自我的地方,是一个自我认识和改变的舞台。在母校的四年里,我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掌握了学习方法、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了自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这些都是我走向社会的宝贵财富,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回到母校参观,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这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学术氛围的浓厚、体验到了母校提供的丰富课程和资源、重温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增强了对母校的自豪和自信,也促使我们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进行总结和反思。回到母校,我们既是被宠爱的儿女,也是将走向社会的独立个体。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母校给予我们的一切,把握好每一个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奋斗。
大学生返母校心得体会篇十一
一直以来,我在寻找,“母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字眼,难道她就是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是我们学习和生活几年,最终让我们收获成长和成熟的地方吗?显然,这个答案是很肤浅的。
“母校”,我想,她最起码是一个厚重的字眼吧!她的厚重,不仅仅在于那简单的几面高墙、无数的校舍、庞大的师资力量————这一切有形的财富。更在于她如母亲般的胸怀,始终在接纳、包容着我们的缺点;更在于她像母亲一样的温婉,始终向我们传递着温暖和关怀;更在于她有同母亲一般的辛劳,始终保持一种精神,执着开垦着我们这一块块形状各异、养料不足的土地,直到他们整齐、肥沃。是的,她之所以堪称“母校”,更在于她带给千千万万学子的无形的财富。
而今天,在这里,__就是我们的母校,虽然我们还刚进入这个学校不久,无法像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一样深刻感受母校带给自己的美好,但已经生活了几个月之久,我们也感受到了母校爱的润泽,在她的气息中吸取着智慧的芬芳。我一直以为,当初我会在众多的学校中偏偏觅到__的名字,是一种缘分;而最终能够投入她的怀抱,享受她的教导,我一直在心中窃喜: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啊!相逢自是有缘,因为有缘,我千里而至;钟情已有千年,因为千年,我矢志不渝!
翻过浩浩的历史长页,今天再来看我们足下的这片土地,经历了多少风雨沧桑,依然保有今天的丰盈富足;淀积了多少文人骚客的足迹,依然保有今天浓郁的文化。而,是什么,使这片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时更为深沉有力?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母校__,正是她的存在,她的付出使这片土地更加焕发耀人的光彩!不敢说与日月同辉,却足以明朗一片;她的历史不需要最悠久,她的地域不需要最广阔,因为悠久不代表长存,广阔不代表完满,我们的母校,不敢说与天地共存,却足以立己之地,光己门楣,为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带去希望,带去智慧!
三十而立,正值健壮,一片大好前景!在母校三十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最最不能忘却的就是那一个个辛苦劳累的身影,我们所敬爱的老师们!是他们耗费着自己的心血,用尽全力培植我们这一棵棵小树,装饰着我们这一片片天空。一路走来,因为他们,你我的小树茁壮成长;因为他们,你我的天空蔚蓝而广大;因为他们,你我的梦想插上了翅膀,有了飞翔的可能!付出了,牺牲了,他们却也日渐地累了,累的瘦了,累的老了。而我们?也终于明白了:青山原不老,因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母校啊!此时此刻,我该如何表达我对您的感恩?怎样的词汇,怎样的表达,怎样的心情加以诠释?简单的“谢”字,根本不足以配饰我心中对您的爱意。我依恋您、崇敬您,在我眼里,您,云卷云舒甚是唯美,花开花落同样倾心!母校啊,听到我的声音了吗?如此深沉的爱意,我只愿献给您!
大学生返母校心得体会篇十二
11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回到离开40年的母校敖溪小学。向新建成的敖溪小学捐建一座思学亭。
感谢:
一是感谢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与他共同为母校敖溪小学捐建一座思学亭,寄语了对母校的期望。
二是感谢出席捐建活动的市、县、镇相关部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他特别提到,余庆县有崇尚文化、崇尚教育的传统,走出了很多人才。
三是感谢在场的师生们热情的欢迎他回到母校。
感慨:
梅宏用“沟通”来描述了感慨之言。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交通网的沟通,拉近时空距离。他特别提到读大学时从敖溪到遵义,坐客车要走半天时间,而他这次回来从遵义到敖溪只用了一个半小时。
作为主要从事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研究的梅宏,他从互联网角度讲述了“沟通”的重要性。通过互联网的沟通人们不用面对面,就把距离拉近了,将世界缩小了。
他期待通过“沟通”让处于西部的家乡通过交通建设以及凭借未来互联网力量改变现状,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希望:
希望敖溪小学的同学们要思学,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世界。在大数据时代需要更多各行各业的人才,希望从母校走出更多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能够走出更多的在未来全国各个“舞台”上的领军人物。
梅宏,男,1963年5月生,汉族,出生并成长于余庆。1984和1987年分别于南京航空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从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1999年3月-20xx年4月在美国贝尔实验室任访问科学家。20xx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xx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20xx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梅宏主要从事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