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心得体会

关于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本(四篇)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2024-06-23 18:15:4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关于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本一

20**年是建党99周年,从1921年以来党已经走过了99年艰辛而辉煌的风雨历程。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和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这97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9年,是我们党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9年。在此“七一”党的生日来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局、省局、市委市政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安排部署,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结合分管工作实际,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作了一些思考,今天给大家上一堂廉政教育党课,党课的主题是:“坚守底线,敢于担当,争做勤政廉政好干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我们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坚决扭转一些领域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不力状况,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理想信念,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持之以恒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推进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不断坚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我们坚持以“两个维护”引领全党团结统一,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以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我们坚持以正风肃纪反腐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坚决惩治腐败、纠治不正之风,坚决清除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消极因素,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让人民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强调,要继续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重点查处不收敛不收手的违纪违法问题。我们要清醒认识腐蚀和反腐蚀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切实增强防范风险意识,提高治理腐败效能。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严重阻碍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严重损害党的执政根基的腐败问题,必须严肃查处、严加惩治。要坚决查处各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深化金融领域反腐败工作,加大国有企业反腐力度,加强国家资源、国有资产管理,查处地方债务风险中隐藏的腐败问题。要坚决查处医疗机构内外勾结欺诈骗保行为,建立和强化长效监管机制。要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制度。要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保持定力、寸步不让,防止老问题复燃、新问题萌发、小问题坐大。要加强对各级“一把手”的监督检查,完善任职回避、定期轮岗、离任审计等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

“底线”是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要求,是最基本的行为操守,是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称职的下线指标。党员干部要严于修身,加强党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始终坚守做人底线、党员底线和从政底线,不越纪律红线,不碰法律高压线。

(一)培养高尚人格,守住做人底线。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时刻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和谐的心理状态。常怀感恩之心,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他人、正确认识自己;常怀平常之心,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常怀自励之心,始终以乐观的态度、豁达的心态开展工作、投入生活。要以大量的反面事例警示自己,警钟长鸣,始终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防线,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鲁炜以权谋色、毫无廉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巨额财物涉嫌受贿犯罪。其品行之卑劣,便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我们要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恪守做人的良知,在家做一名好儿女、好父母和好丈夫、好妻子,在单位做一名好干部,在社会做一名好公民,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二)坚定理想信念,守住党员“底线”。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党性修养,政治上清醒坚定、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关键时刻和重大事件中经得起考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大量被查出的违纪违法干部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他们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说到底是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我们要从郑培民、孔繁森、杨善洲等先进事迹中汲取力量,时刻对照检查自己,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自我提高。

(三)践行为民宗旨,守住从政“底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到今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前,整个社会在转型,阶层在分化,市场在开放,观念在更新,民主意识在增强,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我们党员干部要及时转换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方法,不能在感情上疏远群众、在思想上害怕群众、在工作上脱离群众,逐渐偏离了群众路线,背离党的宗旨。而是要赢得群众的信任,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愁、所盼,把党的宗旨贯彻到制定和实施的决策部署中,体现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上,真正使党的各项政策措施贴近民情、合乎民意、顺应民心,努力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

(四)严以用权,不越纪律红线。不越“决策”红线,注重发挥集体智慧和作用,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尤其在“三重一大”事项等方面,坚持民主讨论、集体决定,决不能搞“一言谈”。不越“用人”红线,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带头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努力营造正确的用人导向。不越“财务”红线,要过好金钱关和利益关,对有碍公平、公正和廉洁的事,要做到不打招呼、不批条子、不插手干预、不徇私情,管好自己,管好亲属。要遵循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

(五)严于律己,不碰“高压线”。“高压线”就是国法,是不可触犯的。要敬畏权力,心中要有“高压线”。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每一个干部都只是权力的行使者,权力只能用来为老百姓服务,而不能用来为自己服务。要敬畏法纪,坚决不碰“高压线”。敬畏不是害怕,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表现。法纪既是对个人的约束,也是对个人的保护,如果缺乏对法纪的敬畏感,就会轻视法纪,心存侥幸,放纵自我,最终会受到法纪的惩处。

当前,我国正处于奋力小康的关键时期,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任务还很重,领导干部有无担当精神至关重要。什么是担当?字典解释为:承担并负起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也都有自己的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一种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担当;赡养老人、抚养子女,还是一种担当。这种担当,或从情感出发,或从责任出发;或因政治所需,或因民生所望,但都是一副“重担子”,要靠认真、严谨、积极的态度去落实。缘于这个原因,担当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能力。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具备担当的素质,才能肩负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担。

(一)加强学习“能担当”。担当不仅是一种官德,更是一种能力。一个干部政绩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能力和素质。能不能担当,不是想做就能够做到的,更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它需要领导干部处理问题、应对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常言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如果一名干部在关键时刻手忙脚乱、心虚胆战,他就不可能担当什么事情,群众也不可能对这样的干部放心。所以,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自己科学发展的执政水平,锻炼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关键时刻才能善于决断、明断是非,果断处置各种复杂问题。加强学习是敢于担当的基本前提。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习也是无止境的。不加强学习,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就不能强硬起来,“勇于担当”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把学习看成是一堂政治必修课,自觉地学习、认真地学习、深入地学习。当然,学习也要有方向、有目标,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作为领导干部,最主要的学习方向应该是新时期的党政方针、管理理念和部门业务知识,练就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基层群众的本领。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了能力做后盾,就有了敢于喊出“让我来”、“我能行”的资本。这个资本,就是担当的能力和根基。

(二)坚持原则“敢担当”。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不讲原则的人,说话是没有底气的。自然,遇事也就是“等、靠、拖”,甚至是“躲、逃、避”。所以,党员领导干部要讲担当,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坚持原则。坚持原则,是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的底气。所谓原则,即人类行为的准则,就是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时所要遵守的规则。原则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只有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原则才是正确的。能严格遵守公认的正确规则,做到是非分明,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必须要具备的修养。可以说,坚持原则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党员德才兼备的基础。做事没原则、生活没准则的人,是不会讲担当的。在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讲原则,关键是要把握政治方向、坚决服从大局、切实维护团结、自觉遵守纪律、认真服务群众,也就是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积极营造敢于担当的浩然正气。

关于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本二

最重要的是这门课程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学的一门课程,因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

同时这门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草本任务是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草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和适应能力。

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基本理沦,对于掌握形势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形势是变化的,但在一个时期内,形势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如当代世界格局、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国内改革开放的总趋势等,在一段时间乃至更长时期都是相对稳定的,把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内容进行归纳,可以构成基本形势的框架。

比如说到两会热点问题就不得不提食品安全。

说到问题食品,很多人立刻就能举出例子,染色馒头、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等,问题食品涉及范围之广,不禁让我们迷茫,到底还有什么食品是我们可以放心食用的。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为什么在民生之根本问题上,却经常出现问题?监管问题也不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唯一归因,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作文究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陈君石院士看来,我们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数量很多,其条件不尽相同,卫生操作规程又很难监控,所以时不时出些问题倒是“正常”的了。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很多食品安全方面的议案或提案,其中大部分都要求政府严加监管。站在政府的立场上考虑,这可能吗?我只想强调,安全的食品不是监管出来的,它是生产出来的。

我觉得,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社会历史的大发展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它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而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让我们了解到社会形势与国家政策对人们的作用,我们知道其在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为国做贡献,使我们做有价值的人。

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对我们的道德知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懂得把握机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我们自己的实力,从而去从容的应对的挑战。

首先,我们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良好的知识,才有实力为自己的梦想勾画蓝图。

其次,要经常的参加社会实践,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也才能真正的知道我们的所学是否有用。

再者,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想在未来中有所立足的话,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做好规划,并且按照自己的规划脚踏实地的走下去,即使前面有再大的风雨,也要依然坚持到底,无怨无悔。

最后,最为重要的一点,学会沟通,积累人脉。无论作为学生也好,还是职场人员也好,最为重要的是要有人脉。

以上是我学习《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内容的体会,和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以及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几点建议。

总之,我觉得学习这门课是必要的,要使这门课真正发挥其作用,不仅要从学生自身方面加以认真对待,而且要付诸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的学有所用。

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本三

ok3w_ads("s005");

    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关心群众、帮助群众、拥政爱民,是我们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新形势下,以警民鱼水情谊的优良传统为基础,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与人民紧密团结、互相支援,使新时期的警民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但是,由于社会的主要矛盾、部队的任务、警民交往的成员、警民之间的利益等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必将给警民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分析和研究警民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下的警政警民关系新特点:
第一、警民交往的成员范围更新拓宽。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是警民交往的主体。当前,兵员成分有了很大变化,士兵入伍前所从事的职业多样化、有农民、工人、职员、大学生,有厂长、经理、个体户、老板、企业家,还有临时工,待业青年等。一方面由于成员知识水平的提高,推进了警民交往的层次,有利于警民开展两个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由于警民双方成员的多样复杂,容易使警民之间的感情疏远,容易在警民交往中发生矛盾和纠纷。这给警民的群众工作带来了复杂性和艰巨性。
    第二、警民交往的方式不断拓宽。我们武警消防部队其勤务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特点。当前,警政警民之间的交往已发展为多内容、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联系。从交往的内容来看,既有信息上的传播,又有技术上的培训协作;既有日常生活上的互帮,又有国计民生大事上的共谋;既有思想情感上的交往,又有两个文明的共建。从交往渠道来看,既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集中联系,也有以个体为主的松散联系。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影响,以往的大规模、多层次、有组织的群众间的联系有减弱趋势,以个体为主的松散联系有所增长。
    第三、警民交往的主导地位发生更移。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性,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开发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部队的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警政警民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广大官兵必须牢固树立起国家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部队建设的关系,自觉服从并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
    第四、警民交往中的利益关系日趋增多,“互利要求增多”。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我国的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警民双方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军队与地方政府和群众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增多。警民交往中经济上的“互利互惠”日益突出。首先,是“互利”要求的意识强,对政治利益、政治影响的考虑少了。其次,是“互利”要求的迫切性增强,不再掩饰对“利”的要求与欲望。
    第五、警民交往的领域更加广泛,并不断拓宽。在政治思想上,军地都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经济上,军队要根据政策和法律开展经营活动,为克服军费困难和提高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为此需要地方的积极配合、支援。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警政警民在各个领域中的联系和交往将不断扩展。
    当前形势下密切和处理警政警民关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正确认识和处理地方经济建设和武警部队建设的关系。国家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数量和质量是取决于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经济力量的强大程度。就我们武警消防部队来看,赖以进行安全保卫的武器装备的优劣,取决于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部队的编制、练制、战略战术水平,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部队武器装备和军人的基本素质。我们说,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断提高武警部队机动能力的基本保证。反过来说,加强了部队建设,保证防火、灭火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又可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两者密切相关,必须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当前形势下地方经济建设与部队建设的关系,也许并不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这个关系,往往会出现一些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局下,既要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部队建设的需要;既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又要有利于部队执勤能力的提高。具体地说,就要在搞好执勤、训练的同时,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援和参加地方经济建设,凡是有损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不能干;凡是部队利益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矛盾的,要以地方经济建设利益为重,主动让路。
    二、坚持警民一致,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利益的群众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各群体的具体利益也日趋复杂化,这样,警民交往中的各种矛盾必然增加。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警民关系将以经济利益关系影响政治关系为显著特征。要解决警民之间这种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某些具体利益不一致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国家经济的繁荣。因此,对部队来说,还是要坚持警民一致的原则,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发挥各基层单位的优势,积极帮助驻地群众发展生产。通过经常性的群众工作,架起部队与驻地群众的感情桥梁,形成警政警民间“同舟共济”的局面。当然,警民之间在某些具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妥善处理。属于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可以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造成一个警民相互着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社会心理气氛;属于一些无法可依的特殊问题和构不成法律调解的一般性问题,也可以运用行政手段,依靠警地双方行政组织的领导权威相调解。总之,即要坚持原则,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照顾双方的利益,互谅互让;属于涉及法律的问题,一定要依法办事,可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使警民关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
    三、坚持互助互利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无私奉献与物质利益关系,事实上,由于商品经济本身存在着消极影响,在摒弃“重义轻利”这一传统道德心理的同时,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社会心理也在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就格外崇敬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精神。而素以牺牲、奉献精神为人民群众称颂的军人,也更加渴望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每个官兵都懂得,军人应该把国家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地作出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抉择。军人讲尽义务、无私奉献,但是,军人也是社会成员,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利益作保证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在警民之间的经济交往中,不能不算经济帐,应该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平等交往,互利互惠。
    当前形势下如何密切警政警民关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势下,针对警政警民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做好拥政爱民工作,加强警政警民团结,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商品经济对密切警政警民的促进作用和消极作用,更新思想观念,自觉坚持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建立新型的警政警民关系。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主动适应,既不能把过去警民交往中搞大规模、高频率、多层次的共建经济模式作为衡量密切警民关系的主要标准,也不能把官兵交际观念的变化视为“反常”而一概否定。而应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中,重新认识警地之间的联系规模、范围和内容的新变化,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部队改革和建设服务这个大前提下,确立一个适应当前形势要求的全新观念,把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发展新型警地关系的根基。其次,要加强研究,改革创新。警地双方要高度重视探索研究适应当前形势、发展新型警地关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之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再次,要适时调整警地关系与当前形势不相一致的部分,克服市场经济治军地关系带来的不良影响,逐步建立完善与当前形势相配套,有利于发展新型警地关系的业务体系和网络制度。
    第二、拓宽警民之间团结协作渠道。(1)加强政治团结,促进政治上互爱。警政警民都要相互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要坚持“团结——协商——团结”的方针,在互谅互让、主动协商、积极配合中妥善解决军地之间出现的矛盾和纠纷。(2)加强经济协作,促进经济上互惠互利。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警民之间经济上的互相往来,协作大大增加了。如军队帮助地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地方支持部队的硬件建设等,都存在着支持协作的问题。(3)加强科学文化合作,促进精神文明共建。一是开展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二是开发以“四有”为目标的思想道德教育,坚定警民的社会主义信念;三是开展拒腐防变教育和法制教育;四是开展丰富和改善警民文化生活的活动。(4)加强生活互帮,促进生活上互相关心。一是引导人民群众领会党的富民政策,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二是要克服单一的物质互帮,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的互帮结合起来。(5)搞好警地两用人才的培训。
    第三、加强并健全警民交往的协调机制。(1)加强机构性协调。根据当前形势下警民交往的特点、规律和活动内容,警地双方都应该建立和健全必要的组织机构,以保证警民交往活动的正常化和经常化。(2)加强政策和法律性协调。就是通过政策和法制教育,使警民双方学会法律解决问题,用法律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为密切警政警民关系和加强警民团结,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3)加强感情性协调。指警民交往中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通过情感交流进行的协调。要运用警民交往中的积极因素,拓宽情感交流的路子。在交往中部队既要注意个体形象的影响,又要注意集体形象的作用。
    第四、要重视物质利益原则和互利原则,在当前形势下正确认识和处理警地双方利益关系。首先,要认清警地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明确支援地方经济和搞好部队自身建设是一致的。其次,要确立拥政爱民促进、共建提高的观念。在处理双方利益的交汇点,在经济交往中,尽量做到等价有偿、平等互利,注意在精神方面多索取,在物质方面多给予。再次,要围绕中心任务为对方多办实事。就部队而言,要积极参加驻地的改革和建设,做社会主义的忠诚卫士,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要顾全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最后,警民在经济领域的协作交往中,要实现经济上的互利。消防部队作为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警察部队,要正确处理好协作现互利的关系,不能把等价交换作为警民经济协作的唯一砝码,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

相关热词搜索:警政警民关系形势下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关于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本四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xx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有了深刻、全面、真实的了解,虽然大学期间只有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老师结合了现实生活我们身边发生的大小事情与国家宏观政策,给我们分析了当前国家形势,解答了我们对法治发展所关心的问题。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古语也有“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可见,法治的概念古已有之。然而,现今中国仍然时有出现权大于法的法治崩弛现象,例如官员贪污、官商勾结、非法拆迁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执政党需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出更高要求的法治概念,把权力装进笼子里,用制度来约束、规范我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报告明确了中国的法治进程,即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xx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而报告则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需要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法律体系再到法治体系是目前中国法治进程的一大特点。当法治体系构筑起来之时,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局面形成之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的法治目标就会实现。

党的报告指出:要“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到20xx年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空间”要求。推进“依法治国”是涉及中国各领域、各方面的一项政治任务。“全面性”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使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时间” 要求。“依法治国”方略自从党的xx大确立,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贯彻实施20xx年来,已经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依然存有不少差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的承上启下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到20xx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总体布局上,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安排和协调推进。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使法治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发挥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报告的这些重要内容,是对宪法精神和宪政制度的再次宣示,维护了宪法权威、弘扬了法治决心,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依法治国不是口号,仅仅止于鼓而呼,它是人民权益实实在在的保护神。因此,法律的“模样”应该符合老百姓的想象,决不能“中看不中用”。科学立法,就意味着,对立法项目开展立法前论证,下基层,听民意,延长立法链条,让走出“闺房”的法律法规更加被群众所熟悉。亚里士多德言“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只有科学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有章可循。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严格执法是手段。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再好的法律也会是一纸空文。执法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每一个执法者都身肩使命。执政者如何执法,浸润在最贴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最直接的行动传递着法治建设的脉动。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必须要有清晰的执法依据和充分的信息公开,有了这两样法宝,群众才有办法凡事都问个“是否合法”, 严格执法才能建立充分的公信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公正司法是核心。建立公正司法,就是要彰显文明,惩处邪恶,不让诚信者吃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培根谈公平时曾经说到“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司法就是水源,如果司法不公,那么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也将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干涸。在人的主体性伴随信息爆炸不断觉醒的时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更是谈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期待公正司法能够摒弃“司法神秘主义”,利用好多元的司法公开载体向群众展现何为高效司法、权威司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民守法是目的。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即“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依法治国的最大语境不是国家,而是人民,只有人民自觉地守法,敬畏法律,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实现。在契约社会,规则必不可少,在社会主义面前,法律必不可缺。

法治思维是以合法性为判断起点而以公平正义为判断重点的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其包含四方面内容并要相统一:“合法性思维”,即任何行政措施的采取、任何重大决策的作出都要合乎法律;“程序思维”,要求权力必须在既定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权利义务思维”,即以权利义务作为设定人与人关系及人与公共权力关系的准则;“公平正义思维”,即公权力要以追求、维护公平与正义为价值尺度。报告重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是要用平等的宪法原则去“反人治”“反特权”“反腐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报告强调的就是要把领导干部已习惯的行政思维、领导思维、管理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领导干部要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典范。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应成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和管理社会的基本功。中共提出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中法治又有新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中国法治建设有三个关键问题:一解决党的依法执政问题,只要党能够依法执政,法治国家就有保证;二是建成法治政府的问题,只要能够依法行政,法治国家就有希望;三是司法公正问题,只有公正司法,人们才会信赖法律。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注意两个“权威”一是法律的权威,即宪法法律至上;另一个是司法的权威,它是维护法律权威的权威。没有后一种权威,前一种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司法是法治的“最后一道防波堤”。报告就此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深化司法改革的关键,应继续深化司法职权配置,把法治的重心建立在司法之上,党和国家要逐步习惯通过司法实现长期执政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将宪法赋予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落到实处;通过提升司法机关的政治地位和落实其宪法地位来树立司法权威

20xx年,法治中国路蹒跚前行,从1997年,依法治国首次进入中国国家决策到今天中央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在历史上,人民对法治的期待从未如此热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沿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实现路径。在这一漫长而坎坷的路途中,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贵在追求法治精神,当人们对法治形成一种信仰,那么法治也必将沁入人心!让我们以此中央全会为起点,期待法治中国更光明的未来!

推荐阅读:

  学前班毕业的心得体会总结(实用9篇)

  培育情商心得体会(优秀9篇)

  2024年世纪星教育心得体会和感想 家长教育心得体会感想(大全9篇)

  最新赵氏孤儿观看心得体会800字(二十篇)

  2024年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200字(七篇)

  销售岗位成长心得体会 销售工作成长感悟(五篇)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