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再别康桥原文朗诵怎么写(9篇)
关于再别康桥原文朗诵怎么写一
意境与灵感往往在一瞬间生成、泛滥,继而产生的激情总一发不可收;而被这种激情煎熬的、激励的、托起之后,也许就是千古的经典!《再别康桥》如何在那种环境中出炉不敢妄言,但那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和波光里的艳影是不是勾起他对当年的旧梦,远去的缠绵或尽在咫尺的柔怀、感慨合二为一呢......潺潺水流之声,跃跃之荡之情怀,怎不叫人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一幕幕景象眼前掠过,虽景依旧,却人事全非。重寻旧途、旧欢,已是枉然。于是不能放歌,诸绪隐隐,暂且沉默。然,春风已起何惧秋波!那观不住的激昂只能换一种角度或方式,一吐为快!此时的沉默也绝非今夜的康桥,也就是今夜的康桥,绝非是诗人他自己也就是诗人他自己。此时此刻诗人近乎全陷入对往昔之种种之中。当诗人俯首醒来,恍然自己是在告别,进而使得诗的尾巴上涂上了几分苦涩,怅惘和难言的情怀。
诗的开篇便洒脱、轻灵、舒展。巧妙地连请出了三个轻轻的来配合走、来、招手、作别等动作,以肢体语言将一个飘逸、洒脱的诗人形象活脱脱地推到了读者的面前。这里,轻轻二字蕴含着诉之不尽的依恋之情,道不尽的惜别之意,用轻盈的、温馨的笔触渲染了夕阳映照中康桥的宁静之美,更有此间人去春又回,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继而,诗人抓住了康桥这一景物中金柳、青荇和潭水这几个意象作为寄情,把对康桥的依恋、惜别之情融入其中。河畔的金柳被比喻成新娘,美艳绝伦,荡起诗人心海的涟漪;河底的青荇也被诗人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你无需猜疑,那油油的青荇就是在向诗人招手,不由得你不有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渴望;此间的静与动,微动与被情动,活灵活现.以情寄或情的微妙衬托出既朦胧又清晰的画卷。
注重文字的取舍、含蓄,注重艺术技巧,是早逝的徐志摩惯用的伎俩。他往往很会利用一种梦幻般的情调,巧妙地将气氛、氛围、感情和意象融为一体;更能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与其互换,使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首诗的美,当然不只限于诗人那份细腻的感情上,在意念、艺术形式上,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恋而不贪,足能给人留下美丽的回忆,这大概是好多人喜欢的.原因吧。
轻轻地来悄悄地去,不带走一片云彩,人生若能如此坦荡,落落大方,何乐而不为啊!
关于再别康桥原文朗诵怎么写二
l、知识与能力:了解新 文人诗内涵,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鉴赏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进而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二) 教学重点: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课堂教学过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 ,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配乐请学生朗诵。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 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所以说本诗的意象选择新颖。
3、齐读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验?
明确:《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像,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现的那份安 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 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以上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 生活。
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2、语言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 的结构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 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 歌的艺术技巧 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背诵本诗。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作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 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 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关于再别康桥原文朗诵怎么写三
阅读题的答题技巧推荐度:安徒生童话选阅读题及阅读答案推荐度:《昆虫记》的阅读题附答案推荐度:再别康桥读后感推荐度:阅读活动方案推荐度:相关推荐《再别康桥》阅读题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7.从表态方式上看,这首诗属于 。
8.第一节诗中用了三个“轻轻的”,从修辞角度讲,可以看做 ,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9.第二至五节,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怎们的画面?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表达。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10.结尾一节中两次出现“悄悄的”,在结构上与开头的“轻轻的”形成 ,在内容上
7.抒情诗
8.反复;对心目中的圣地——康桥的无限眷恋。(意近即可)
9.⑵河边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⑶软泥里的水草向我挥手致意。⑷榆树荫下的清泉如天上彩虹。⑸“我”扬起长篙向绿草深处漫游。(意近即可)
10.照应;使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更加浓郁。
s("content_relate");【《再别康桥》阅读题】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训练题带答案06-05
下棋 梁实秋 阅读题11-21
阅读题:雨巷11-13
《天净沙·秋思》阅读题05-06
《观沧海》阅读题06-12
《化石吟》阅读题05-15
进城阅读题答案12-11
巢阅读题答案08-22
饮酒陶渊明阅读题11-14
元稹《行宫》阅读题05-09
关于再别康桥原文朗诵怎么写四
1、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1、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三课时
再别康桥徐志摩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关于再别康桥原文朗诵怎么写五
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
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
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
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
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课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别康桥》。
1、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我这样导入:歌声停了,但是我们同学依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歌声当中。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绎的,它的歌名叫《再别康桥》。而《再别康桥》最初是一首诗,是一位诗坛名家创作的一首诗。胡适曾经如是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他的理想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把这种理想寄予到诗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诗《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诗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读于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在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发起组织新月社,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1、听配乐朗诵,初步感受诗情。
2、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情。
明确:不舍、依恋、伤感、惆怅
1、分七个诵读组吟咏涵韵各小节。要求从语气、停顿、重音等方面说说诵读的体验。
2、请各诵读组汇报诵读体验,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归纳:
(1)岸边金柳。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柳”与“留”谐音,传递出作者留恋不舍的情怀。夕阳西下,落日余辉打照在树干树梢上呈现金色,同时金色比黄色更显高贵、灿烂、夺目,写尽了杨柳的富丽妩媚。作者用柳树来喻新娘,年轻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肤,婀娜的体态,一如随风摆动风情万种的枝枝柳条,美丽万分,姿态绝佳。谁能抛开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谁能忍心别离自己挚爱山水花草?然而离别终究还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驻足停留,多看几眼,让她的美永驻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见底,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轻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唤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为水草,永远沉浸于康河,依偎着康河,长久地生于斯长于斯。
(3)榆荫潭水。在康桥求学期间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撑篙,夜色飘荡。拜伦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静的,水中的虹是动的,给天上虹付予了动态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淀着彩虹般五彩斑斓的梦境,揉碎了在水波荡漾间遍布潭中。美好的梦啊,那是作者曾经对学业的进取,对爱情的追求。
归纳:寻梦。再回母校,曾有的对事业,对人生,对爱情的诸多美梦,如这一船的星辉一样繁多、璀璨。撑篙再去寻觅,水波星光交相辉映,流连其中的诗人似乎又回到过去,忘记了要离开的事实。
放歌。诗人快乐的心情达到极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这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沉默。可是诗人最终也没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离别的事实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过往已是历史,让人无法轻松,幻想去寻梦不得已又回到现实,情绪也因此而低落。离别时的沉默是人世间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空气中布满惆怅,夏虫好象也体会到了我此刻的离别之情,在本该喧闹的时节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桥寂然无声,无声中又蕴含着很多无法言表的离情别绪,将作者怅惘的心情推至极至。
诗人热爱康桥,依恋康桥,可以同她分享快乐,却不愿、不忍让自己最心爱的同自己一起共同体验痛苦、体味伤悲,所以满怀惜别之情带着理想幻灭后的感伤选择悄悄离开,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我对你千般柔情、万种相思,你的一点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圣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给你,让你继续在美中鲜活的存在,而我打点伤悲独自离去,这就是我对你的爱。爱不是占有,是成全。
《再别康桥》是一首音节和谐、意境优美经典传诵之作,刚才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解读已经强烈感受到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情。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这篇文章都让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①韵脚严整,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②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③回环往复。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选用了众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与我达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们面前的呈现出柔美、婉约的意境。夕阳、星辉、波光、艳影、榆荫,或浓或淡的光线带来了明暗变化;金柳、云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变带来了视觉的冲击;每一节都是一幅色彩绚丽、宁静秀美的风景画。
4.语言美。如轻轻、油油、悄悄的叠字用法,让语言有了起伏变化,有了抑扬顿挫,有了轻快舒缓的音韵美。“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顶真的修辞格式,让行文有了紧凑与缓慢,有了欢快与哀婉,有了回环跌宕的旋律美。开头与结尾处“轻轻的”“悄悄的”在内容上相呼应,形式上相对称,形成周而复始的和谐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晓国文,深谙外语,他的诗文既有中国传统诗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国诗歌的欢快热烈。轻轻的、悄悄的、挥挥衣袖、作别云彩,浪漫而温柔,细腻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独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写出如此清丽、淡雅的情怀。作者想纵情歌唱,唱出心中对康桥的思,对康桥的恋,对康桥的爱,当分开的愁怨涌上心头,他挥手离别,这炙热、浓烈的情感又如交响曲般能融化冰雪,动人心魄。
结语: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条彩虹,不,彩虹太斑斓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我只能说它美得让我无法形容,怎么读也把玩不够,欣赏不透。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
关于再别康桥原文朗诵怎么写六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语文教案-再别康桥。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多媒体教学。
:一课时。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再别康桥》。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4、学生指名用一段话来描绘:你的面前浮现出怎么样的一幅图画?
师述: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1、 学生朗读全诗。
2、 学生独立欣赏全诗。
3、 教师点评:
明确:这首精致的小诗,描摹了日本女郎那种温柔而礼貌的神态。诗的第一行描写了日本女郎同客人道别时鞠躬的神态,突出其温柔。接着用娇羞的水莲形容女郎的美丽与温柔也流露出诗人对其由衷的赞美。“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依依惜的神情宛在面前,诗人从女郎的道别声中听出了”密甜的忧愁”,这正是诗人此时此地的内心感受.而这一切是刹那间袭来的情思.。
诗在外在形式上也是着意追求的,注意诗的音乐美。五行中有四行是字数不一的长句,第三行是两个短句重复,形成了起伏缓慢的节凑和柔和的旋律,采用的韵脚是“柔、羞、愁”。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高度统一。
课外读徐志摩诗
关于再别康桥原文朗诵怎么写七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1、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如: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康桥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芽的。”)
(2)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这首诗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韵律。)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既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蕴涵,又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蕴的能力。)
(1)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言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三个“轻轻”一再叠用,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虔诚恭敬,剑桥大学在诗人心目中崇高而伟大,诗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剑桥大学。最后一节用“悄悄”与“轻轻”遥相呼应,形成回环复沓之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作者只身轻轻来到康桥,又独自悄悄离开,与康桥宁谧的意境相符;他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与他对康桥喜爱眷恋之情相吻合;叠音词“轻轻”与“悄悄”,回环复沓,有轻微跳跃的音乐美。)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意象感情
云彩难舍难分
金柳欢喜、眷恋
青荇对康河永久的眷恋
潭水将留恋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长篙、星辉感情达到高潮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桥永久的恋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2)听老师诵读,想象夏夜星光下,诗人独自泛舟康桥,默然寻梦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于诵读中感悟
诗节匀称,诗句整齐
用韵细蜜精巧
音乐和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
(全诗共7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压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7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这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2)教师与学生配合朗读诗歌。
(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3)背诵诗歌。
(徐志摩的新诗以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铸就了其诗歌清新空灵的独特风格。以上教学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感悟美、体验美、品味美,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相比较,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等物象,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以上重点赏析的部分。)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赏析文,并在全班交流。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关于再别康桥原文朗诵怎么写八
知识与能力: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品味诗歌意境。
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结合意象,欣赏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美、感悟爱、感悟自由的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但是高中这一阶段才是文学鉴赏的开始,教师应该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当一部分新诗作品的实际,采用适合诗歌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美感。
教学重点:品味诗人独特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由意象进入意境的体悟过程。
2课时。
1、导语设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再,又一次;康桥,告别的对象。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1、教师示范朗读。
注意:注意字音,把握节奏,听出情感。并且思考:
a、用什么语速读。
b、用什么语气读。
c、用什么情感读。
2、字词正音(见课件)。
3、学生谈听读感受。
用大屏幕打出朗读指导:
(1)语速:舒缓。。
(2)语气:低沉。
(3)情感:不舍。
4、品味节奏。
押韵:
(1)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2)韵脚分别是什么?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旋律:舒缓(第一节);轻柔(第二、三、四、五节); 低沉平静(第六、七节)
用屏幕打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5、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场景描绘出来。
[示例] 夕阳西照,给康河边的柳树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金衣,就像那盛装的新娘,在康河柔柔的水波中摇曳着身姿。
6、根据上面的鉴赏方式,小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描绘一小段)
(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7、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真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挥手作别图
金柳荡漾图
青荇招摇图
梦满清谭图
寻梦放歌图
康桥沉默图
悄悄离别图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鉴赏诗歌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进入意境并赏析诗歌。
1、提问: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1).学生谈自己喜欢的意象及喜欢的理由。
(2).教师补充点拨。
2、画面欣赏
夕阳西沉,余辉给河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媚人的金黄,垂柳依依,仿佛是美艳温柔的新娘娇羞地立在那里,粼粼的波光中荡起了绯红的笑意,“我”似乎就是幸福的新郎了。不禁心头也荡漾起来。 清清的河水滋润着软泥上的青荇,绿油油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欢快地舞蹈,骄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与舒畅。以至于“我”都“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唤起的是人们对七彩生活的遐思;“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燃起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浪漫和激情。 “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众多色彩明艳的形象,构成的是一幅明丽和谐的画卷。画面是迷人的,回忆就甜蜜,情感便随之热烈而奔放。
这些五彩斑斓的意象让康桥像一幅画一样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把其他画面描绘出来。
(学生自主讨论,描绘画面)
3、作者情感的发展过程小结。
难舍难分——欢喜和眷恋——更加欢喜和眷恋——对康桥永久的眷恋——感情达到高潮——情绪低落,静思默想——悄悄作别
这首诗不光是看起来很美,听起来也很美,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到?
分角色朗读、齐读、个人朗读,感悟三美。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和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重点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1、再读课文(齐背)。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对康桥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2、拓展延伸。
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全班同学齐读后讨论:
(1)、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2)、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3)“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3、布置作业
(1)、完成《学法大视野》中的相关作业。
(2)、预习下一课。
关于再别康桥原文朗诵怎么写九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一、 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 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
五、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 课后小结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