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与孔子的故事如何写(2篇)
推荐与孔子的故事如何写一
古色古香的大街上,充满了历史的韵味,行走时,我们仿佛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的大街上;街道两旁,是各种各样的行人,有的有说有笑,有的行色匆匆,有的则如同在等待着谁。
我们拐了一个弯儿,在城墙下静静地观赏着盛大的开门仪式。先是四个人,提着中国传统乐器——唢呐,开始有节奏的吹起来,如同汹涌的波涛,一波接着一波,无穷无尽。接着,头戴官帽的知府昂首阔步的穿过城门,出现在我们的眼中,紧接着,一部分嘹亮的唢呐声被锣与鼓那洪厚的响声所取代。几个翩翩起舞的少女也踩着美妙的舞步走进了场地,最后,一些威风禀禀的将士举着大旗和手持弓箭的猎人走了进来,他们分别代表了孔子交给弟子们的六项本领:礼、乐、射、御、数。
接着,我们来到了第一个景点,孔府。孔府现有规模形成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清朝时(1885年)一场大火把孔府内宅一扫而光,因此留下的明代原物主要是内宅以外的部分建筑物,即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两厢、前上房、内宅门及东路报本堂等,其余的都在清代重建或增建。这里还有着古老的树木,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朝代的兴亡。
我们还参观了与孔府连在一起的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0多间。四周围着红墙,四角配着角楼,是仿北京故宫的样式修建的。如今还可以看到许多慕名而来的旅客前来瞻仰和祭拜。
最后,我们来到了孔子家族的陵墓前,这也是最后一站——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树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可下面却埋葬着一个经久不衰的庞大家族,也埋葬了华夏最伟大的圣人——孔子。
离开时,我恋恋不舍,回头望去,庙中的香火依旧是这么旺,这么清静。
推荐与孔子的故事如何写二
《孔子游春》教后反思
蒋琳
《孔子游春》一课,我备了几次课,上了两次,每次都有不同的发现和认识。
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先从简单介绍孔子入手。课前,我已经带着学生读了《语文课文拓展阅读》上的许多关于孔子的文章。学生对孔子有所了解了,但这都是笼统的,贴标签似的,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方向,还没有细化。接着,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项训练是学生学习每篇课文必练的。因为,概括能力是阅读短文中必备的一项能力。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要有一种一下子抓住文章主干的能力。
第二部分想象美景,练习说话,感情朗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春的美丽,理解大自然为什么像伟大的母亲。在想象说话的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想象很丰富。把嫩绿的小草比作妈妈的眼睫毛,多么富有童趣啊!这一部分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因为我要把时间放在“论水”的部分。
第三部分的教学由引读入手,过度到第八自然段,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称水为真君子?这一小节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一自然段我也思考了很久,想了很多办法。第一次试上时,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懂。除了个别学生对“有德行”、“有志向”、“善施教化”有点想法外,大多数学生是旁听的。课后,我想,怎么办呢?我就想到,其实,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学了许多关于水的课文,平时晨会课上,我也经常读《青年文摘》上的文章,也读过一些关于水的文章。我就想让学生用旧的知识联系现在学的东西,或许能悟出些什么。我让学生回家读这些文章。但在课堂上学生默读的时候,我转了一下,大部分学生还是觉得很困难。特别是“有情义”这一部分,两个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第一次试上时,我就自己说出了答案。第二次上课前,我突然想到了《雨点》这首儿歌。因为有次听高林生老师的讲座,他就说过《雨点》的意境是很深刻的,水这一个普通的事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意义。它能以不变应万变,和谐的处在不同的环境中。于是,我就运用这首儿歌来理解水的“有情义”。雨点为什么不管落到哪里都是那么快乐、活泼呢。那是因为它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我想肯定有学生听懂了,但也许还有学生不懂。
刘芬老师在课后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提示,她查了字典,“情义”的解释是:亲属、同志、朋友相互之间应有的感情。我突然意识到也许学生连这个词语都不懂。如果从这个词语入手,也许有些问题能迎刃而解了。水是怎么与周围的朋友建立感情的呢,就是因为它的谦逊、温柔、从不计较,它总是那么和顺,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并默默地奉献自己。
时岚老师建议我把水与孔子的因材施教联系起来讲解,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能以不同的方法对待,和谐地与三千弟子相处,所以,师生之间的感情很深。
我听后恍然大悟,我觉得我上了两次课,已经思考了许多,但还是思考的不够。语文真是太深奥了。也怪不得孔子在论水育人前,要“遇水必观”啊。
第三部分的教学主要以分析两个弟子的志向和人物性格。
第四部分是让学生联系全文来谈谈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在整理、概括的过程中对孔子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入。学生在课堂上基本都讲全了,个别细节由于时间的关系也没来得及完成。
可以说,第二次上课有了改进,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不怕问题,因为,我要在问题中反思,在问题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