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浪淘沙》如何写(三篇)
刘禹锡《浪淘沙》如何写一
秋的诗句推荐度:故都的秋教案推荐度:带秋字的成语300个推荐度:中秋放假通知推荐度:中秋国庆放假通知推荐度:相关推荐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是诗人刘禹锡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s("content_relate");【秋词其二 刘禹锡】相关文章:
刘禹锡《秋词》赏析12-17
诗人刘禹锡 秋词11-28
秋词 刘禹锡赏析11-27
刘禹锡秋词古诗赏析12-22
秋词其一刘禹锡11-12
刘禹锡《秋词》赏析参考10-17
秋词刘禹锡翻译赏析10-16
秋词刘禹锡带拼音05-10
杜牧山行刘禹锡秋词10-26
刘禹锡《秋词》赏析3篇12-18
刘禹锡《浪淘沙》如何写二
蒹葭赏析推荐度:感怀建党百年征文推荐度:听听那冷雨赏析推荐度:鲁迅《孔乙己》原文及赏析推荐度:七绝霜降感怀推荐度:相关推荐《元日感怀》刘禹锡赏析
报蛰春潜至①, 湘南人未归②。
身加一日长③,心觉去年非④
燎火蚕虚烬⑤,儿童街彩衣⑥
异乡无旧识, 车马到门稀。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一说洛阳(今属洛阳)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后历任监察御史。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改革失败,刘被眨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一度召还,因作诗讥刺权贵,再出为连、夔、和、苏、汝、同等州刺史。后裴度力荐,任捡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在洛阳时,常与白居易唱和,时称.刘白”。刘诗刚健清新,活泼明快,有(《刘宾客集》传世。
①振蛰(zhe),冬天潜伏的昆虫开始活动。潜,悄悄地。
②湘南句,以屈原之遭遇喻自己被贬难归。屈原,楚顷襄王对遭谗被流放在湘、沅流域,后于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湘阴县境)而死。湘阴在湘水之南。
③一日长,指从旧年除夕到新年元旦,过了这一天,年龄便增长了一岁。
④去年,泛指以往,非实指。 非,缺点、错误。刘禹锡被贬后,仕途的险恶,改革之艰难都可能出乎他的预料,事后不免感到自己的天真、幼稚。故发此感慨。
⑤燎火,燎祭之火。古俗,除夕日要焚柴祭祀天地。委,弃置。 虚烬,木柴焚烧后的余烬。
④衔(xuan),夸耀。
刘禹锡在水贞元年(805)被贬为郎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离开。此诗即作于朗州任上。春天悄悄地来了,小小的昆虫也抖擞精神活跃起来。反顾自己,却似当年屈原之被谗放逐,有家难归。随着年岁的'增长,更觉察往昔自己的天真幼稚。异乡度岁,旧朋星散,门庭冷落,这已经够凄冷了。诗人刘禹锡又以儿童过年时无忧无虑的欢乐,嬉戏作衬托,更深一步显示自己的抑郁和寂寞。透过《元日感怀》表面语气的平缓、冷静,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颤动、不平。
s("content_relate");【《元日感怀》刘禹锡赏析】相关文章:
王安石元日赏析01-19
元日 王安石赏析04-03
感怀原文及赏析10-15
元日王安石诗词赏析12-21
王安石的《元日》赏析03-02
王安石诗词《元日》赏析01-17
元日王安石古诗赏析01-13
王安石古诗元日赏析01-11
王安石的元日赏析01-08
刘禹锡《浪淘沙》如何写三
仿写陋室铭推荐度:诚信的故事推荐度:英雄的故事简短推荐度:家训家风的故事推荐度:诚信的故事现代推荐度:相关推荐关于刘禹锡陋室铭的故事
关于刘禹锡陋室铭的故事,大家知道吗?有什么具体故事要分享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是刘禹锡在被贬之后所创作的。具体来说,这是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当刺史时,被当地的官员再三的刁难,让刘禹锡住在一间破房子里面,但是刘禹锡并没有埋怨,反而能够乐观的面对,并且创作出这一首家喻户晓的“名文”。
我们能够从这篇诗文中看出来,当时刘禹锡居住的房子虽然简陋,但不失儒雅,在环境上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青葱恬静,并且,刘禹锡居住的环境文雅之至,刘禹锡并没有因为被刁难而抑郁,反而能够广交好友,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真真是积极乐观,生活充满阳光,并且,平时生活,刘禹锡更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好不惬意,同时也能够看处刘禹锡不同流合污,旷达致远的`气质。
这篇诗文在写作技巧上是一种“铭文”的形式,何谓“铭文”,就是托物言志,多多的用来歌颂或者警戒自己。所以,这首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并且,全文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歌颂自己能够安贫乐道的情怀。
刘禹锡诗中唐诗歌的代表人物,不仅异于流俗,在当时的同领域中自成一派,并且,因为刘禹锡自身性格刚毅,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刘禹锡的诗往往都能够蕴含一些道理,能够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刘禹锡的诗风,刚直豪放,短小精干,清新自然,与同期伟大诗人白居易齐名。
对刘禹锡来说,对他影响比较大的三首诗莫过于:和玄都观相关的,也就是《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第一首诗是刘禹锡第一次被贬召回时,游玩玄都观所作的,也是因为这首诗,刘禹锡在此被贬。后者是刘禹锡两次被贬返回京城,在此游玩时所想所感。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浪今又来。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是和刘禹锡被贬有关的,比如说:《陋室铭》,这一首诗,还有一个小典故,相传,刘禹锡在被贬时,常常受到当地官员的欺凌。有个官员看刘禹锡不顺眼,便让他去住一间很小的房子,刘禹锡也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难过,反而创造了一首《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来享受现在的生活,这个官员也因此更是生气,但是最后也没能气着刘禹锡。
刘禹锡(七七二年出生,八四二年去世),字梦得,号“庐山人”。又称“刘宾客”或“刘梦得”汉族人,唐朝彭城人(今天的江苏苏州人),唐朝中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乌衣巷》、《秋词》、《竹枝》、《浪淘沙》、《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被后世人尊称为“诗豪”。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便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刘禹锡在政治上是主张革新的,也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积极地参加永贞革新,并且在革新时和柳宗元取得深厚的友谊。但是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便被贬为朗州司马(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的常德)。刘禹锡出身在世代文儒的大家中,所以,刘禹锡也是微笑面对生活,虽然说是屡遭贬谪,但是刘禹锡还是本着自身的清高,与文人特有的坚持,积极的处世,并且在此期间也深谙隐逸之道。
所以说,刘禹锡的诗风就透着自身性格的刚毅,他能够用很多诗篇来指责嘲讽当朝的权臣,也能够为了自己的生活,抒发豪放勇猛之词。读刘禹锡的诗词,不仅能从中看出他独特刚毅的性格,同时也能看出刘禹锡对待生活爽快乐观,他独特的艺术表张力,更是突显自身魅力。
s("content_relate");【关于刘禹锡陋室铭的故事】相关文章:
刘禹锡的陋室铭12-01
陋室铭刘禹锡11-29
刘禹锡 陋室铭11-28
刘禹锡陋室铭背景05-16
如何看待刘禹锡的陋室铭03-06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05-13
诗人刘禹锡的故事05-05
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10-31
关于刘禹锡的古诗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