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6篇)
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一
一、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在讲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有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正确率、优秀率、出勤率、投篮的命准率、本办期中考试的及格率等。所以我抓住时机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数×100%;及格率= 及格人数÷全班人数×100%;树苗的成活率、发芽率、出勤率……。教师适时进行鼓励,对他们的回答予以有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发展。
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应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
三、精心设计练习环节,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的乐趣。
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班级同学情况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所提的问题就不再像许多课本上或课外练习书上常看到的“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有的学生说先调查一下班级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再算一算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有的说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学家中有养牛,算一算养牛的家庭占全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也有的说统计一下我班的独生子女数,算一算班中家庭做生意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确实体现了当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时,它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将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二
学校“361”快乐课堂“课内比教学”活动如火如荼,按照教学进度的安排,我正好上《百分数的应用(三)》,《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这一堂课是学生最难懂的,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一个环节。按理来说,百分数应用(三)用方程来解,用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是最好的一种办法。但是对学生来说,一. 学生不喜欢去画线段图,也没有画线段图的习惯。二. 学生很多不喜欢用方程去解,觉得用方程解太麻烦,太烦琐。还有一点就是寻找数量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关键。这又是列方程的支撑。可是学生往往最不喜欢的就是数量关系,好象感觉生活中的很多常识到了数学上就是一个深奥的难题。因此在整个过程之中学生的习惯就是希望直接列出算式。针对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和学习状况有没有直接有用的办法呢?能否找出一条捷径达到他们心中所想,所要的一种解题方法呢?经过前思后想,确定本章节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 将解题重点放在学生对题目意思“增加百分之几”的理解上。用线段图去理解,用百分数的意义去理解。
二. 找出数量关系
三. 列方程或者除法算式(两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
我的想法是:在新课的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能自己理解每种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百分数应用(三)》学完之后我补充了一组对比题,让学生去解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最拿手的方法)。对比题目如下(因为学生对“增加或者减少百分之几”的理解掌握还可以):
(1)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比足球多25% ,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比篮球多25%,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比足球少25% ,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 比篮球少25% , 篮球有多少个?
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做。果真学生(2)(4)用方程的很少,用算术方法的居多。而且不管优生还是差 生这两题做对的人只有几个。那么让学生回到题目:1.用画线段图的办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找出数量关系
2.写出数量关系式
3.将题目中已知和问题对号入座,进行正确的解答(其实要不是课堂上,很多学生才不会这么烦琐的照你的去做)。接着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再让学生去比较这几个题目的差异。学生还是可以发现题目中的差异:
1.都知道多(少)的百分数, 求的都是篮球的个数,已知的都是足球的个数
2.有时求的是可以看作单位“1”的数量,有的不是 。 差异发现后将每个题目的算术方法板书在黑板上面。适当的鼓励中抛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你能否发现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诀窍。(学生先思考,观察,然后讨论)必须让学生观察到,算式的形式是非常类似。数学算式板书如下:
(1)20×(1+25%)
(2)20÷(1+25%)
(3)20×(1—25%)
(4)20÷(1-25%)
从板书学生很快可以理清思维,找到用数学算式解应用题的规律:
一 .从整体上可以知道:要列出数学算式,就是弄清楚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用“+”,“-”。
二 .题目中出现多(或者与多意思相近的词语)时,一定用“+”,反之用“-”
三 .判断单位“1”是谁后,如果看作单位“1”的量是已知条件就用“×”,反之用“÷”。
我感觉学生找用算术方法的解题规律就好象找求比赛场次的规律一样那么熟练而又有兴趣,这也是我在尝试中的另外一个收获。而且在百分数的复习中学生遇到另一种分不清用×,÷的问题,也可以顺利解决。题目如下:
(1)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是足球的25% ,篮球有多少个?
( 2 ) 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是篮球的25% , 篮球有多少个?
优秀的学生也能借助这一规律帮助他们区分什么时候用“×,÷”。大多数学生从规律中可以感悟,其实比前面的更加简单,不用去确定“+”,“-”了。
当然用方程的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如果用方程来解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来检验方程列得正确与否)。我想新教材之所以更加注重对方程的解法,是为了中学数学学习的衔接,在中学方程的思想及方法是用得很频繁的。所以平时也要加强对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方法,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想学生之所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学,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撑之下我就对这一内容进行了如上的尝试。(
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三
《百分数的应用》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何应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何沟通百分数与分数等数学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成了本单元学习的目标。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其实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以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口,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索算法。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其实质是用一种特定的形式(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无论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关键都是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把什么量看作标准,即我们通常说的单位“1”。例如:求a是b的百分之几?是a与b两个量直接比较,以b作标准,列式:a÷b;求a比b多百分之几?可以理解为求a比b多的部分相当于标准量b的百分之几,可以用(a-b)÷b,也可以用a÷b-1。其实两种算法、两种思路最终都是求a比b多的部分相当于b的百分之几。至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涉及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增加了百分之几”、“降低了百分之几”等等,只要同学们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含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都是一样。
二、以分数乘法的意义为主线,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算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是解决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一条主线。无论是关于纳税、利息、折扣的实际问题,还是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都离不开对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如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可以得出“男生人数×80%=女生人数”;“十月份的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可以得出:“九月份的用水量-九月份的20%(九月份的用水量×20%)=十月份的用水量”。从这些关键句里我们一定要找准单位“1”,即理解题中的百分数是表示什么量的百分之几,然后再理清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为了降低理解难度,让学生在分析题意时,首先要加强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充分利用“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个基本数量关系,合理选择列算式还是列方程解题。
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力争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特别注重改正应用题教学的枯燥、抽象的面貌,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特别注重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中不足之处主要有: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对应用题解法多样化、及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到位。对于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及加深练习训练的也比较少。部分同学对应用题的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采用适当的方法正确解答问题的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四
《百分数的应用》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何应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何沟通百分数与分数等数学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成了本单元学习的目标。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其实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以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口,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索算法。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其实质是用一种特定的形式(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无论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关键都是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把什么量看作标准,即我们通常说的单位“1”。例如:求a是b的百分之几?是a与b两个量直接比较,以b作标准,列式:a÷b;求a比b多百分之几?可以理解为求a比b多的部分相当于标准量b的百分之几,可以用(a-b)÷b,也可以用a÷b-1。其实两种算法、两种思路最终都是求a比b多的部分相当于b的百分之几。至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涉及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增加了百分之几”、“降低了百分之几”等等,只要同学们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含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都是一样。
二、以分数乘法的意义为主线,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算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是解决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一条主线。无论是关于纳税、利息、折扣的实际问题,还是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都离不开对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如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可以得出“男生人数×80%=女生人数”;“十月份的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可以得出:“九月份的用水量-九月份的20%(九月份的用水量×20%)=十月份的用水量”。从这些关键句里我们一定要找准单位“1”,即理解题中的百分数是表示什么量的百分之几,然后再理清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为了降低理解难度,让学生在分析题意时,首先要加强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充分利用“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个基本数量关系,合理选择列算式还是列方程解题。
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力争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特别注重改正应用题教学的枯燥、抽象的面貌,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特别注重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中不足之处主要有: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对应用题解法多样化、及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到位。对于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及加深练习训练的也比较少。部分同学对应用题的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采用适当的方法正确解答问题的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五
学校“361”快乐课堂“课内比教学”活动如火如荼,按照教学进度的安排,我正好上《百分数的应用(三)》,《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这一堂课是学生最难懂的,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一个环节。按理来说,百分数应用(三)用方程来解,用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是最好的一种办法。但是对学生来说,一. 学生不喜欢去画线段图,也没有画线段图的习惯。二. 学生很多不喜欢用方程去解,觉得用方程解太麻烦,太烦琐。还有一点就是寻找数量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关键。这又是列方程的支撑。可是学生往往最不喜欢的就是数量关系,好象感觉生活中的很多常识到了数学上就是一个深奥的难题。因此在整个过程之中学生的习惯就是希望直接列出算式。针对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和学习状况有没有直接有用的办法呢?能否找出一条捷径达到他们心中所想,所要的一种解题方法呢?经过前思后想,确定本章节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 将解题重点放在学生对题目意思“增加百分之几”的理解上。用线段图去理解,用百分数的意义去理解。
二. 找出数量关系
三. 列方程或者除法算式(两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
我的想法是:在新课的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能自己理解每种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百分数应用(三)》学完之后我补充了一组对比题,让学生去解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最拿手的方法)。对比题目如下(因为学生对“增加或者减少百分之几”的理解掌握还可以):
(1)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比足球多25% ,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比篮球多25%,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比足球少25% ,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 比篮球少25% , 篮球有多少个?
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做。果真学生(2)(4)用方程的很少,用算术方法的居多。而且不管优生还是差 生这两题做对的人只有几个。那么让学生回到题目:1.用画线段图的办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找出数量关系
2.写出数量关系式
3.将题目中已知和问题对号入座,进行正确的解答(其实要不是课堂上,很多学生才不会这么烦琐的照你的去做)。接着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再让学生去比较这几个题目的差异。学生还是可以发现题目中的差异:
1.都知道多(少)的百分数, 求的都是篮球的个数,已知的都是足球的个数
2.有时求的是可以看作单位“1”的数量,有的不是 。 差异发现后将每个题目的算术方法板书在黑板上面。适当的鼓励中抛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你能否发现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诀窍。(学生先思考,观察,然后讨论)必须让学生观察到,算式的形式是非常类似。数学算式板书如下:
(1)20×(1+25%)
(2)20÷(1+25%)
(3)20×(1—25%)
(4)20÷(1-25%)
从板书学生很快可以理清思维,找到用数学算式解应用题的规律:
一 .从整体上可以知道:要列出数学算式,就是弄清楚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用“+”,“-”。
二 .题目中出现多(或者与多意思相近的词语)时,一定用“+”,反之用“-”
三 .判断单位“1”是谁后,如果看作单位“1”的量是已知条件就用“×”,反之用“÷”。
我感觉学生找用算术方法的解题规律就好象找求比赛场次的规律一样那么熟练而又有兴趣,这也是我在尝试中的另外一个收获。而且在百分数的复习中学生遇到另一种分不清用×,÷的问题,也可以顺利解决。题目如下:
(1)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是足球的25% ,篮球有多少个?
( 2 ) 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是篮球的25% , 篮球有多少个?
优秀的学生也能借助这一规律帮助他们区分什么时候用“×,÷”。大多数学生从规律中可以感悟,其实比前面的更加简单,不用去确定“+”,“-”了。
当然用方程的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如果用方程来解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来检验方程列得正确与否)。我想新教材之所以更加注重对方程的解法,是为了中学数学学习的衔接,在中学方程的思想及方法是用得很频繁的。所以平时也要加强对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方法,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想学生之所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学,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撑之下我就对这一内容进行了如上的尝试。(
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六
课文记叙的是一位女主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首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读的训练,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感悟对比赏析读的方法,通过抓住乞丐搬砖前后外貌不同与对待搬砖神态不同的两句话,让学生对比朗读,鼓励学生读出个性。
其次是挖掘教材因素,启发想象。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课文重中之重,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刻画出乞丐搬砖后的内心活动。我没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分析重点词句,而是采用读中发现,启发想象的方法,让学生来填补空白,学生的感源自于语言文字,说的话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最 后引领文本进行读写结合。叶圣陶生生说:“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最后读写结合的环节 中,我主要让学生迁移第四自然段“乞丐怔住了”的写法,提供中心句让学生写“我怔住了”的一个场面。因为有了文章范例的铺垫,再加上对语句的挖掘及习作的 指导,因此学生写起来思路较流畅。
在教学中还是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如:
1、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内容还不够丰富。学生的激情还没得到很好的激发。回顾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不错”、“回答真棒”等,而没有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去评价、去鼓励。
2、对一些关键词的指导还不到位。如第四自然段“他怔住了”的教学,我只是要求学生去观察、品味乞丐怔住的情景,而对于“乞丐为什么会怔住了”这重点内容的挖掘却忽视了,这样造成上下文的脱节。
3、由于担心时间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环节中会出现“抢”孩子发言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