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环境及影响
“十四五”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李克强指出,“十四五”时期,外部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环境及影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环境及影响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面临深刻调整
全球经济将处于低速增长期。未来5年,许多发展中国家将延续城市化进程,技术革命、城市化仍将是多数发展中国家未来增长的潜力所在,也将是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但由于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加速和环境保护治理等诸多压力,全球经济整体增速长期处于低速增长期。
全球经济格局多极化更趋明显。新兴经济体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地位更加重要。美国将继续保持全球超级大国地位。未来15年,欧洲、日本仍然是全球重要经济体,但地位将有所下降。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进入快速变革期。全球竞争将进一步加劇。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贸易摩擦与投资争端将大幅增加。现有传统治理体系的有效性面临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不适应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多种治理平台与路径选择共存,面临在强治理的有效性与灵活治理的包容性中的取舍。
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重大产业变革。以信息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现代交通等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资本、人口、知识等不同经济要素的跨区域流动、空间组织模式以及聚集形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重塑的重要动力。
国际贸易平衡呈现新变化。国际贸易依然是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际贸易的形式发生改变,数字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占比将明显提高。国际贸易规则更加强调高标准、高水平的便利化与自由化。区域经济合作协议和双边自由化协议日益重要,多边贸易体系面临更大挑战。
绿色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取向。“十四五”期间,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各国的主流。绿色是一种道义,将影响全球发展观、价值观和文化观;绿色是一种规则,将影响各国经济活动和跨国间投资和贸易;绿色是一种激励,将对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污染减排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绿色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国内高质量发展进入新轨道
综合国力大幅跃升。据国研中心测算,到2025年我国GDP占全球比重将上升到20%左右。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上中下游产业链,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已达到27%,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从产业结构看,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速度加快。“十四五”时期,传统制造业在陆续达到峰值后占比持续下降,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继续提升。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持续提升,新动能对传统动能的替代加快。从创新能力看,中国已经跻身于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行列,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质变飞跃。通讯设备、航天、高铁、特高压输变电、超算、核能等领域已有全球一流技术,5G等重要技术领域和互联网商业已世界领先。从人力资源看,中国知识型人才规模大、结构丰富,为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和持续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20_年中国科技研究人员总数达418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从基础设施看,中国基础设施居世界先进水平,20_年拥有铁路13.1万公里、公路485.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9万公里,占全球高铁的2/3;高速公路里程14.2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从消费市场看,目前,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_年将超过美国,2035年将是美国的2倍。日益强大的消费市场,有利于中国吸收优质外资,也有利于在塑造国际贸易规则方面不断提升话语权。
发展活力显著提升。政府效能进一步释放。推动“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市场监管和执法体系更加完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绿色发展促进供需关系发生变化。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单位GDP能耗下降,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加快,低炭消费进入平合期,新能源占比提高,清洁能源投资持续增长,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得到扩展和释放。城市群建设逐步成型。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形成巨大的生产要素聚合效应,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广覆盖、多层次、多节点的快速通道体系基本形成,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更加便利密切,生产要素跨区域迅速流动、聚集和转移的条件日益完备,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不断降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不断提高。
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贸易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电商出口及数字应用程序出口是主要增长动力。吸收外资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中国优化投资环境、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连续多年吸收外资居世界前列。企业“走出去”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已经成为全球FDI主要输出国,截至20_年中国在境外共设立企业超过4万家,分布在188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98万亿美元,列全球第三位。“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平台。经过5年的建设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截至20_年中国累计与122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0份政府间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_—20_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总额达64691.9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超过900亿美元。
三、国内外环境变化对内蒙古的影响
(一)创新引领水平逐步提升,但创新驱动能力还很薄弱
近年来,内蒙古加大创新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承担科技创新项目,积极打造一些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科技与金融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同时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但是,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R&D投入占比较低,常年排名全国倒数,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资源型发展路径依赖,使企业丧失了创新发展的动力。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规模在逐年扩大,但相对量却不增反减。成果转化与市场脱节、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脱节。
(二)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依然严重
内蒙古借力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优惠政策在民族区域自治、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兴边富民等诸多独有政策支持下,具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公路、铁路、通讯设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呼包鄂城市区、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稳步推进。东西联通互补的协调机制也基本建立。智慧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城市化、信息化高度融合。军民融合快速发展,各类平台与载体搭建完成。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没有得到改善。东西部发展差距增大、地区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区域间优势要素不叠加等问题依然突出。
(三)绿色发展潜力巨大,但资源环境约束依然严峻
***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发展有明确的定位,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对内蒙古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内蒙古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森林面积、草原面积居全国第一,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内蒙古已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推动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逐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但是,传统的发展模式使得内蒙古资源环境约束依然严峻。产业结构重型化、生产力布局分散、局部地区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质量改善压力较大、水资源严重不足、环保治理资金缺口较大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
(四)拥有全面开放的历史新契机,但开放水平较低
内蒙古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是我国“北开南联、东进西出”的重要枢纽,具有陆海联运的优越条件。从经济上看,内蒙古是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支点。从历史上看,内蒙古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中蒙俄友好交往的重要窗口和节点。但内蒙古的整体开放水平还处在较低的阶段,口岸同质化较为严重、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通道经济带动效应不明显、中蒙俄经济走廊区域内设施联通基础薄弱等问题亟待解决。
(五)社会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内蒙古时时刻刻以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为己任,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自治区的各项考核中。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提升居民收入。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眾的幸福感。但公共服务和管理不平衡不充分,不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社会矛盾叠加频发,因城市拆迁、环境污染、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引发的社会矛盾正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这些都制约了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环境及影响
从明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关系到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从1953年至今,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五年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创和亮点,是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长期以来发挥着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引导作用。从时代背景来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首先要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有深刻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面临的内部深层次问题,则要求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理顺体制机制,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其中既包括区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包括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我们要围绕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作为主攻方向,实现对现有制度设计的重大改革突破,着力解决这些不平衡问题,要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清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体现。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是“十四五”期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着力通过改革消除资源配置扭曲,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释放经济增长潜能。要抓住土地、人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加速推进土地要素城乡流动,树立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的要素市场观,以资本市场带动全社会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推进技术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逐步构建数据交易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框架。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关键产业的追赶。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5G、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正带来革命性影响。“十四五”时期将是中国经济实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先进技术扩散,实现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攀升。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环境及影响
“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既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也面临着国内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挑战。同时,我国在超大规模市场、要素供给、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方面也有一些有利条件和因素,将会对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革,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将对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多变急变,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多出迭出,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涌动躁动,全球投资贸易格局、科技创新格局、金融货币格局以及元治理体系等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从更深层次上来看,最大的变局是中美两国竞争合作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已经明确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中美经济关系从合作为主、竞争为辅转向了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新格局。中美之间的全面竞合将成为贯穿“十四五” 甚至更长历史阶段的大概率现象, 这既对全球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带来重要影响,也给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一是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造成外需增长难度加大,拓展内需市场将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受贸易保护主义、经贸摩擦等因素影响,外需紧缩有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常态。出口紧缩与国内去产能、去杠杆等产生叠加效应,将给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较大压力,部分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地区、园区和企业面临的转型压力和风险加大。与此同时,依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拓展内需市场空间将成为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二是发达国家对我国芯片、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卡脖子” 技术的封锁力度加大,在加大我国产业链安全风险的同时,也为我国关键领域技术突破提供机遇。根据《科技日报》(2 0 1 8) 梳理的3 5 项“ 卡脖子” 技术清单, 我国在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触觉传感器、真空蒸镀机、航空设计软件、微球、核心算法、锂电池隔膜等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先进工艺、产业技术等基础领域与国外差距较大。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 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一旦发达国家“断供”,将对我国产业链安全带来巨大风险。着眼于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国将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加大提高研发创新投入力度,全面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研究实施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可替代性措施,力争在自主可控方面实现突破。“卡脖子”技术进入集中攻关期,将会为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创新引领提供更多可能。
三是部分产业外迁或转移步伐加快,对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为我国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参与国际分工提供契机。受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部分新兴经济体加快制造业发展等“两头挤压”以及中美经贸摩擦、国内制造业成本快速上升、环保约束强化、“脱实向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等传统产业领域出现了部分企业加速向外转移的现象。部分跨国企业开始订单转移或考虑产能外转,布局新建海外工厂,对我国制造业稳固产业链带来一定冲击。同时,一些要素成本驱动型产业链的外迁为国内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腾笼换鸟”的条件,使得经济发展的空间资源和要素资源得到更加优化配置。一些企业推进全球化布局和经营,是成长为跨国性大型集团的运营需要。此外,通过对产业链两端的原料资源、设计研发资源、品牌资源和市场渠道资源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垂直延伸和掌控, 有助于构建以我为主的优势产业供应链,带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四是国际经贸规则调整步伐加快,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巨大压力的同时也迎来新的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规则调整压力加大。一方面,我国在降低关税、开放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削减国有企业补贴等诸多方面将面临来自美国的高标准压力。另一方面, 也有可能同步面临其他发达经济体效仿美国提出的类似“公平贸易”的要求。与此同时,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结构和规则进入调整变革期,“华盛顿共识”的影响力渐失,G20取代G8成为全球宏观政策磋商和协调的核心机制,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拥有了表达意见的合法渠道,全球经济治理从原有的西方治理模式开始转向由发达国家主导、新兴经济体参与的“ 东西共治” 模式, 客观上也为我国由国际经济秩序的被动接受者向参与塑造者转变,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创造了重要的历史性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和创新要素支撑
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 人类发展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健康、智能、品质和便利,这与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基本一致,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要素支撑。例如,近年来,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突破和广泛应用,数据正在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促进智能制造、创新设计等新的制造模式以及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的商业模式快速发展。生物技术正在进入产业化阶段,基因组学、再生医学和合成生物学技术正以比“摩尔定律”更快的速度发展,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创新技术集群之一,向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广泛渗透,正引发产业发展深刻变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经济性不断提高,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大幅提高,20_年已达到26.3%,比10年前提高超过10个百分点,成本却大幅下降,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低碳经济成为绿色复苏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先进制造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特别是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正驱动工业经济由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深度拓展。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绩显著, 产业各领域各环节的技术突破进一步加快, 部分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 两弹一星” 、杂交水稻、胰岛素、青蒿素、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实现了产业技术水平由“ 跟跑” 为主向跟跑、并跑、领跑“ 三跑” 并存转变。以我国自主研制的复兴号为代表的高速动车组整车性能及关键系统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5G必要性专利数量全球第一, 人工智能算法不断创新迭代, 具备引领全球的坚实基础。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局部突破, 青蒿素抗虐机理研究、抗药成因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量子保密通信、超级计算机、载人航天、射电望远镜、北斗导航、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探测等领域成果丰硕。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竞争格局正在从梯队追赶转化为局部同台竞技, 许多重大创新处在世界攻坚突破前沿, 许多重大问题需要独创研究解决,追随者开始向领路者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创新支撑越来越强。
供给结构和要素优势加快转换,将会增强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丰富资源优势,大力促进加工贸易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带动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一大批行业的发展。随着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削弱,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工程师红利”转变,我国产业发展将向更多依靠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将不再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而人力资本投入则会明显增加,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上升,机器替代人工进程加快,品牌、专利、研发、设计、科技、信息网络、软件、数据库等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将发挥更大作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重要的基础条件。
一是大力培育知识资本竞争优势有望催生大数据、软件、教育培训等产业新增长点发展。大力培育知识资本竞争优势,实现竞争优势转换,我国制造业将向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个性化定制方向发展,人力资本投入会明显增加,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上升,将会催生软件、大数据和教育培训等产业新增长点发展。
二是大力培育技术竞争优势有望催生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专利交易等产业新增长点发展。加快培育技术竞争优势,我国技术研发投入将显著增加,带动科技研发服务业及其相关的知识产权服务、专利交易、成果转化等行业发展。各种互联网+知识产权服务新业态也快速发展,比如猪八戒网通过互联网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和创意服务,利用“众包”的方式转化商业价值,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众包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600万,年交易额超过200亿元。
三是积极培育资金密集优势有望催生新型金融、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产业新增长点发展。国家鼓励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并对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天使投资给予税收优惠,也会助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倒逼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我国长期以来依赖的低成本、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和效率低下,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为应对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产业,转换发展模式,将会推动“十四五”产业发展朝着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方向演进。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推动资源能源节约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所涉及的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和服务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预计到2 0 2 5 年产业规模可突破1 0 万亿元, 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能源低碳化发展将会促进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催生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数据,到2025 年, 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产值规模有望达到5 万亿元左右,成为带动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市场需求潜力的持续释放,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当前,我国正处于需求结构剧烈变动的新时期,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人口结构变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等将会显著改变原有的需求结构,从而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超大规模市场正在成为我国新的比较优势。传统产业规模扩张主要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新的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则主要依靠在超大规模国家基础上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 它将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可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结合,成为推动重大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变迁的主要力量。
一是服务类消费占比明显上升将带动文化娱乐、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消费结构逐渐从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升级,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工艺、性能变得“挑剔”, 个性化需求、体验性需求、精神文化消费和品牌产品需求日益增加, 客观上促进了文化、娱乐、教育等相关服务消费需求的扩大,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养老健康、休闲娱乐、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老年人口和婴幼儿这两类人群特定消费需求增加,将会催生出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 亿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20%,蕴含着巨大的养老服务和医疗健康服务需求。老年医疗保健、老年护理服务、老年休闲、老年旅游、老年教育以及老年用品开发等行业发展有望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全面二孩”等政策的调整带来的新生儿增加, 将会带动母婴医药、奶粉等初生婴儿用品以及儿童服饰、家具、童车、玩具等市场需求增长,推动与儿童成长相关的动漫、婴幼儿教育等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推动产品升级的机遇, 人们对个性化、高品质、多样化产品需求增加,将有助于促进相关领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绿色健康的要求提高,将会给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发展,将会给智能化可穿戴设备、新型诊断仪器设备、健康管理等行业发展带来契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我国互联网新业态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网络租车等互联网新应用也加快涌现,正展现出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
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拓宽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
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持续深入推动改革开放,将会极大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大吸引外资和“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力度,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破除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 这将有利于更好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效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新一轮深化改革的许多方面都会对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的矛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加快推进基础和垄断性领域改革, 放开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和电信等行业的准入限制和门槛, 允许民营资本进入, 形成行业内竞争的新局面, 将有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有利于改变地方政府对卖地收益的依赖, 减弱地方政府热衷发展房地产业的冲动;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有利于打破金融部门的垄断地位, 推进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增强金融企业支持、服务产业升级的作用;加大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多种形式的混合经营, 加快医疗、健康、教育、金融等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有利于金融、医疗、教育等服务业领域产业新增长点的形成,等等。
二是支持政策不断优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等,推动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些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会对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国以加快推动WTO必要改革和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抓手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和经济治理,加快推动与周边地区及“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开放合作,争取同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大国、主要区域经济体和美欧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构建金砖国家大市场、新兴经济体大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大市场等,有助于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支持国内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