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六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
关于20_六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
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_六年级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_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1
一、教学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安徒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2.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电影资源,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力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利用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拓展了课程资源,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熏陶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五、教学资源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时间
作用
方式
资料来源
课件
出示文中重点句子
1分钟
突出重点,帮助朗读。
演示
《卖火柴的小女孩》专题站
片段Ⅰ
大年夜,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
3分钟
创设情境
播放
影片《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原文相同)
片段Ⅱ
小女孩被冻死了
2分钟
确定探究主题
播放
片段Ⅲ
第一次擦火柴
1分55秒
激发情感,指导朗读,深化理解。
边播放边思考
片段Ⅳ
第二次擦火柴
2分10秒
片段Ⅴ
第三次擦火柴
3分钟
片段Ⅵ
第四、五次擦火柴
2分20秒
电影
根据课文改编
19分钟
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指导写作。
播放
《卖火柴的小女孩》(日本动画)
电影
根据课文改编
20分钟
《卖火柴的小女孩》(真人版)
六、教学过程:
(一)利用电影,设置情境导入。
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电影开头(片断Ⅰ:3分钟):这是一个大年夜,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孤苦伶仃。横冲直撞的马车差点把她撞了,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欺负她,连她自己的爸爸也要打她。风呼呼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小女孩该有多冷啊!新年的脚步近了,而小女孩的结局呢?
(二)利用电影,确定研究主题。
1.默读课文,找结局。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引读)
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播放影片结局(片断Ⅱ:2分钟),联系电影开头,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
3.归纳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小女孩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认为小女孩“幸福”的同学到课文中找找依据;认为小女孩“不幸”的同学也从文中找依据。好好读读,找你感触最深的一处,好好研究研究,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三)利用电影,促思导读解惑。
研究一:交流“幸福”
她擦燃火柴后,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幸福的。
(1)请学生找出有关词句读读。
课件出示:“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是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2)播放影片第一次擦火柴(片断Ⅲ):
指导朗读——同学们观后是不是觉得小女孩很幸福。读得幸福点,自己练练。请同学读。
欣赏朗读——自信自己能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幸福地读读。
20_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2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的第16课《匆匆》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和学法、设计理念、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失的踪迹。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比拟性描写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
本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感受语言美。
难点是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浓郁的情感,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
五、教法和学法:
为了摆正教学中教师“导”的位置,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法、品词析句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六、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七、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八、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激趣导入-初读课文-品读感悟-诵读积累-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激趣导入,引出“时光匆匆”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播放“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围绕中心,以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再而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朱自清生平有个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学生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展开叙述。这样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第三步、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2、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下面从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
(1)析文品赏。(出示课件)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了语感。
(2)品词析句。(出示课件)
这里的设计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比比、议议来理解课文内容。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
这个环节由读引入写,因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这里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这样既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4)感受追问。(出示课件)
这部分着重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
教师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然后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让学生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实现难点的突破。
(5)首尾呼应。(出示课件)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
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人……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第四步、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甚至能够背诵。“读”是研究的过程,“诵”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第五步、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设计板书的根本思路是为了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20_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藏戏》一文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颇具文学色彩。
二、说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旷野、赞叹不已、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难点: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根据这篇略读课文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环节:
1、课前布置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完成练习册的补充词语题。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3、检查预习:课上四人小组进行检查,互相正音;完成练习册的补充词语题,课上二人小组边看大屏幕边检查。然后齐读加深影响,达到积累的目的。单独拿出“不一而足”,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所在段落,并在大屏幕上出示,学生齐读,联系上下文,从“丰富多彩,不同”等词语体会其意思。
4、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5、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静心默读,标注感受,然后集体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补充,总结。
6、总结写作方面的收获:开篇三个排比式三个反问句,先声夺人;语言生动;过渡自然······
7、布置练习:可以运用课上的步骤阅读有关戏曲的文章,也可以仿照本文写一篇介绍某一剧种的文章。
五、说教学反思:
课上,几乎没有给学生大声朗读的机会。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删去两朗读的环节:一是理清顺序时,学生会发现开头的前三段,每一段对应后面一部分内容,本来准备师生合作朗读感受前后照应的写法,结果被删去;二是在交流深入学习后的感受时,每一部分都要在交流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一遍,结果由于时间预设不合理,被删减了。
还有几个地方也应该朗读:感受开篇三个排比式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时过于仓促,也应该去朗读;感受语言的生动时,比喻、排比的句子也应该通过朗读去进一步感受表达效果,还可以积累语言。
20_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我说的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手指》。这篇课文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楚,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是总写手指的特点,2——5自然段是分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总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语言朴实又富有风趣,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的不同特点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所特别关注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三个维度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带有拼音的生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窈窕、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3、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且语言也较通俗易懂,所以我主要采用从重点段突破,再由扶到放,层层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通过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道理。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猜一猜谜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非常简单又非常有趣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 这是什么?”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手的图片。接着,我又说:“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个手指,让我们拿出我们的双手叫一叫这些手指的名字。”学生叫后,我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手指,说说有什么发现。请几个学生说后,我再导出课题:“我们的丰子恺爷爷也把自己对手指的认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手指》。”(板书:手指)这样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进入以下的学习。
第二步: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紧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课件出示以下自读要求:
1、边读边划出带拼音的生词,读正确。
2、标好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的读的效果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三分之一。基于这点,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明确学习任务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自学完后,再检查自学情况,先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及容易读错的词让学生读一读,重点指导:“搔”、“憎”、“窈窕”的读音 。读后完成以下填空: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写五个手指的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填空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自学课文的第三个要求的检查。学生在说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可能会说出很多不同的答案,我就用:“如果这个地方叫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你会用哪一句呢,赶快到文中去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文章的中心句,知道五个手指有强弱、美丑之分,过渡到第三步的教学。
第三步: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这一步我又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大拇指的特点。
先指名学生读读这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描写大拇指特点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抓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这几个词来重点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联系实际生活说说除了课文中写的,还有哪些事情也需要大拇指吃苦受累呢?这里用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大拇指的优点,学生体会起来会更加深刻。接着,让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大拇指,把文中的“他”换成“我”再读一读这段话,体会大拇指的优缺点。最后,引导他们总结出大拇指有所长,也有所短的。(板书:所长 所短)
接着,我用:“大拇指有自己的优点,又有自己的缺点,那其他几个手指是不是也像大拇指一样呢?”这句话过渡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自学3——5自然段,完成以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手指名称
优点
缺点
大拇指
最肯吃苦
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叫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划出来,说说剩下四个手指的优点及缺点,在说的过程中,结合理解: “窈窕”、“堂皇”、“养尊处优”、“附庸”的意思,并指导感情朗读,引导他们总结出每个手指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特点。(板书:各有 各有) 再引导他们联系到我们人是不是也各自有优缺点,谈谈假如自己就是这五个手指中的一个,你觉得自己是属于哪一个手指呢?这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不仅是对所学知识、道理的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是文本中的道理与实践的一次碰撞,更重要的是为下面理解中心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作了铺垫。接着再分角色读一读2—5自然段,体会各个手指的不同特点。
第三环节,找出总起句,读一读,我先说:“同学们,其实文章一开始就用一句话写出了五个手指的特点,赶快找到这句话读一读。”学生读后再引导他们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方法。
第四环节,理解中心句。“是啊,我们人就像这五个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让我们再来读读丰子恺爷爷的这句话。”(课件出示中心句齐读。)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小结,相机板书:团结、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人人有用、人人有力量。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认识。为了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学到书上的内容,而且还能积累到课外的知识,丰富、深化他们的理性认识,我又出示两句课外的关于团结的名言以及一篇写文具争功的童话让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阅读《文具争功》这篇文章也是为学生完成作业题中的第三题作铺垫的。
第六环节,课外作业布置(课件出示以下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2、积累关于团结的名言警句。
3、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篇对话式的童话,
并演一演。
一二两题作业是学生积累课内外词句的练习。语文新课标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积累,提到有“厚积”才能“薄发”。确实,语文学习永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脚踏实地地学好每一步,多阅读,多积累。而第三题则是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说板书设计
手指 人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团结
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 人人有用 人人力量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好的板书,应是文章结构的简缩,既体现文章的重点内容,又能反映文章的中心。我这样将手指和人对比起来设计板书,力求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及教学的难点,使学生看一看板书就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简洁又富有意义。
20_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另外,“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产生了一咏三叹的效果。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深化了主题。
教学目的
1、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
2、是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3、是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优美,感悟语言蕴含的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采取了三个步骤:
1、设计一个填空:“平时大家怎样形容土地?”尔后,围绕课题质疑:这片土地指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这片土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解决生字。
2、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通过读书、讨论和交流,学生明确了全文可分三大部分──先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接着告诉人们要善待土地,保护好河水、空气、动植物。最后强调,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要保护好她。
3、品读课文前三自然段。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向他们介绍写作背景,然后,让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感悟哪些内容让你感到神圣?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提到,所有的一切在他们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神圣的。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帮助大家再显那耕地纵横交错,植物绿如海洋;山脉连绵起伏,群山环绕,河水清澈见底的画面。让大家通过优美的语言想象美丽的画卷,然后通过诵读,把自己感受到的温馨、美丽、富饶、和谐的情怀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不仅仅文字优美,适合引领学生想象,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作文水平。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同学想象到田地肥沃、植物茂盛;有的想象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有的能够想象出一幅天空蔚蓝,远处群山连绵,近处炊烟袅袅的完整画面。而且,只有充分体会到这片土地的神圣,激发起学生的神圣感,才有助于后面内容的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印第安人视土地上的一切为自己的兄弟姐妹的深刻含义。所以,这一节课,我不惜花大气力,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方式,来激发孩子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为后面更好地理解: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做好了铺垫。
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地启发还做得不够,讲课的语言也缺乏足够的激情。板书也需要调整一下。
20_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6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里的一则文言文。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课文写得有趣生动,学生喜读易学。
二、说教法
对于本文学习,我主要采用了学生多读理解、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教学时,由问题入手,层层深入,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重视熟读能诵,读出古文的韵味,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学古文的兴趣。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求知,快乐地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用经典,导入新课。
1、温故旧知识,了解孔子。
2、读孔子名言。
3、释题。用辩组词,弄清楚辩论者是谁,辩论的话题是什么?从课题明白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 听课文朗读,注意听清句子的停顿,朗读的节奏。
2、自由朗读,读通,读出韵味。
3、老师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
4、老师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2、学生交流,老师点拨。
3、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的什么问题。
4、两个小孩的理由各是什么?
5、让学生上台辩论,读出辩论的语气。
6、分角色朗读。
7、评价课文中的人物。
8、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9、读孔子名言。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我设计了少而精的板书语言,使古文内容更为清晰。
25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大 远小 善于观察
一儿 远凉 近热
孔子 不能决 实事求是
辩论太阳
远
近
理由
小儿甲
中午
早上
远小近大(大小)
善于观察
小儿乙
早上
中午
远冷近热(温度)
孔
子
不能决
实事求是
(一样)
20_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7
一、说教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正确读写:弈秋教诲俱学弗若曰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范读领读、点拨教学
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1、警句引路、导入新课
2、范读激趣、领读通文
3、熟读成诵、疏通文意
4、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5、合作探究、读书明理
6、迁移训练、练读古文“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环节时,我先出示以下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警句的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告诉学生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她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而现代的教育家也在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我先范读课文两遍,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然后领读,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贯通全文。弄懂每一话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时提出与同学研讨。在全班交流时,我采用点拨教学法,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我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学史可以明智,而明智的关键就是能从古文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因此,在教学第五个环节时,我先出示两个问题: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弄懂两个人学习效果的不同是因为学习态度不同,得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达到读书明理的目的。处理第二个问题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努力实践新课标“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我在讲完课文后将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读文言文。这些文言成语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又为学生熟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五、板书说明我的板书简单明了,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得出两个相反的学习结果,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充分揭示了课文蕴涵的道理。
20_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8
一、说教材
《出色的老师》是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公平规则”,单元重点是了解公平规则,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及规则意识。为此,本课设计了4个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生词,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情感与认识的变化及其原因,感受黑人学生拾金不昧、爱护环境的公德之心。
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梗概。
4、引导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与教育,懂得用实际行动遵守社会公德。其中目标1、2为重点,目标3、4为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主要采取了创设情境导入法,三个板块教学法,启发设疑,循序渐进,扶放结合法。
三、说学法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程序开展教学: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没有规则,任何事情都无法做好。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国家的法律是一种规则,社会公德是一种规则,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规则,只有遵守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才能有序正常地进行,才会更加和谐、美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与规则有关的故事。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生字,交流记字方法,强调易错、疑难字形。
(2)指名读课文,初步理解“这个出色的老师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出色的老师?”
(3)指名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3、小结学法
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一篇课文,首先要自学字词,概括出文章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找出中心句,引导质疑。
1、浏览课文,画出中心句——“但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2、引导质疑:一开始,我就认为那位黑人学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吗?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品读课文,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1、出示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我感情变化的语句,了解变化的原因。
(2)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2、学生分组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深入品析、理解课文。
例句“可是,这块手表却在一次晚餐时丢失了,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多么伤心,就像丢了自己的魂魄一般。”
①理解“魂魄”,明白“丢了魂魄”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理解这块表对我的重要和我丢表后的伤心。
②去掉这句话中“就像丢了自己的魂魄一般”这半句,和原句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作者把自己伤心之情写得真实、生动的写作方法。
③了解丢失手表如此伤心的原因。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任何时候遵守规则都是一种素养,它比所有的财富都要宝贵。读了《出色的老师》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呢呢?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2、拓展阅读《美丽的规则》,继续感悟规则之美,人性之美。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1---3。
总之,本节课由于准备仓促,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敬请同志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