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励志文章
李开复励志文章
每一篇关于李开复的励志文章都能够让我们看完之后有所感悟,那么李开复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李开复励志文章:我和奥巴马曾是班上最害羞的人
——李开复谈人际关系
作者:李少萍
“1984年的暑假,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校园里,晴空万里,蓝天白云,有一个年轻人却满脸沮丧,因为几分钟前他无意中得知,自己竟然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那年的暑假,还是博士生的李开复去为宾夕法尼亚州60个最聪明的高中生教授计算机课程,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打分是五分制,我居然只有1分!”“他上课的时候,从来没有看过我们的眼睛。只有他一个人在表演。”
李开复在自传《世界因你而不同》里,描述的自己在美国读书时的状态,就和美国电影中的“书呆子”形象没有两样:戴副厚大的眼镜,智商超群,学习很好,没有女朋友,连酒都不想去尝一口,更别说冒险去碰那些美国高中生们眼中“时髦”的大麻。
李开复曾在一次演讲中透露,他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选修国际关系专业时,曾和奥巴马同班。“我清楚地记得,奥巴马坐最后一排的右边,我坐最后一排的左边。”我是班上第二腼腆的学生,他是班上第一腼腆的学生。“
那个时候的李开复,面对公众是内向、羞涩甚至手足无措的。但是大家看看现在的李开复,他气定神闲地站在台上,解答各类诸如”找工作时感到羞涩怎么办“的疑问,鼓励来者”厚着脸皮来榨干我们一切的资源,如果你腼腆害羞,那最后只能一无所获“.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自己的羞涩性格呢?李开复结合他的自身经历总结出了九招”克羞“绝技:
1、接受并为你拥有的内向性格感到欣慰,从自己的性格中获取能量。外向者喜欢从执行中学习,而内向者喜欢从思考中学习;外向者善于组织人和事,而内向者善于组织思想;外向者善于表达,而内向者善于感悟。
2、给自己设定一些”较外向但又不带来太大压力“的目标,例如,要求自己开会时发言,或一个月主动交一个朋友等。这些计划最好有”可衡量的目标“,以督促自己执行。
3、以诚待人。人的感情都是具有反射性的。你若希望别人对你和善,你首先要对别人和善;你若想别人对你付出真心,你首先要对他人付出真心。如果你能待人更真诚一点、主动一点、热心一点,随时随地以诚待人、将心比心,你就更容易被人接受和信任。你最终的目标是要更好地与人相处,但这并不代表你必须改变自己的性格。
4、利用你擅长的兴趣、嗜好去认识有共同兴趣的朋友,打开话题。或者,针对一些你想认识的人,找一些共同的话题。与人交流时,专注地听对方讲话,让对方知道你在听;在适当时间表达自己的意见。
5、练习和陌生人搭话的能力。主动找人讲话时,不要那么在乎”面子“.如果一个人不理睬你,那就继续找下一个朋友,你不会有任何损失。
6、参加一些社团,经过社团活动认识别人。在你所属的团体内去找朋友,如找同班同学一起念书、复习,向他们诚恳地求助,找一些共同进餐的朋友,有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一旦我们愿意开口,身边愿意伸出帮助之手的人远远超过我们想象
7、主动、开朗一点。要想结识有趣的人,必须先成为有趣的人;想成为有趣的人,就要主动和别人谈有趣的事,不要老是等着别人讲话。不必刻意去”搞好人际关系“,能尊重他人,使人心情轻松,自然会受人欢迎。
8、要让自己更平易近人,学会微笑很重要。在所有的沟通方式中,”笑“的感染力是最大的。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笑“的力量超过了所有其他感情,人们总会反射式地以微笑来回报你的微笑。
9、主动向别人释放善意,对帮助过你的人致谢,告诉对方他们在什么地方帮了你的忙。或许这样主动向外求助,然后以感谢回馈的方式可以开启一个交友的良性循环。
李开复励志文章: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
一、自信中要不失谦虚
4岁的时候,我跟父母说:“幼儿园太无聊了,我不想上了,我要读小学。”妈妈看我很自信,拍板说:“只要考得上,你就去。”
很幸运,我考上了,因为年纪太小,父母还主动帮我联系私立学校。
一天,邻居阿姨看到小小的我,就跟我开玩笑:“你读得来吗?”
“我还没看到过99分呢。”言下之意每次都考100分。
一周后,我拿着90分的考卷回家,被妈妈结结实实打了一顿。妈妈很生气:“我记得那天你对阿姨夸下的话,打你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是太自大。”
从此,我就记下了这个教训并受益终身——自信,但在自信中要不失谦虚。
二、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我十岁开始了在美国的留学之路。
高中时,开始第一次创业,和同学们做餐巾的扣环,因为客户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赚了些钱;
第二年我向导师提出,要求重新来过,我要找到真正的客户。当时学校把午餐时间从70分钟改到50分钟,同学们意见都很大,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出售印着“I want longlunch”的T恤,卖给同学,大受欢迎。
很多年后,有人问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怎么办?我告诉他:那就用更多的时间找到兴趣;如果再找不到,送你一个秘诀——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三、思考比传道更重要 观点比解惑更重要
大学的时候,凭着兴趣我选择了计算机系。系主任尼克跟我们传递了一个观念——思考比传道更重要,观点比解惑更重要。
教育,就是知识都忘光时剩下的那点东西,也就是学习的能力。
四、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
毕业论文中,遇到了小麻烦,和导师的方向不一样。是和权威顶撞,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导师对我的态度是——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不但让我自己尝试,还为我赢得了经费上的支持,他的话至今印象深刻:“在科学的领域里,我们要有胸怀,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五、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
毕业后留校任教,其中一项任务是教一群天才高中生编程,8周教学结束后,60个学生全部合格。我高高兴兴到系主任那拿薪水。
系主任的桌上放着一沓学生对老师的点评,我要求看看,结果是惨不忍睹。
学生们给我取绰号,把我的课堂称为“8点开复剧场”,说我的课程让人昏昏欲睡,天知道我当时自我感觉多么良好。
但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我主动请教热门老师,他们教我,教学要有目光接触,如果害羞,就看最后一排同学的头顶;上台紧张的话,双手按着讲台,人家就看不出你在发抖。至今,我还保留着这些习惯。
六、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教书工作两年后,我加入了苹果,之后到了SGI(美国视算科技公司)。在SGI做了一个很酷的三维浏览器,台下有人用过吗,没有?当然,因为失败了,100人左右的团队,90人最后失
业。
这么酷的产品为什么失败?因为科学家做产品,衡量的标准是“新”,但产业首先要求的是“有用”。
我们的创业也是一样——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七、我们需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20xx年,谷歌准备进入中国,我想跳槽,结果东家微软很生气,问题很严重,把我和谷歌告上了法庭,微软用上千万美元雇用顶级的律师来阻击我,媒体也质疑我的诚信。
我用上了自己所有的法律和计算机知识,坚持之下,官司取得了胜利。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八、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20xx年9月,我开始了在谷歌的工作,我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最精确的搜索技术、最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还有最好的创新模式和如何打造一个工程师最向往的公司。
美国做过一个调查,人的一生平均换4到5个工作。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是要永远保持的。
九、追随你的心,用它引领你的一生,任何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
每个人总有些想坚持的东西。追随你的心,用它引领你的一生,任何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的心声。
十、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了多少
我这次选择了创新工场,今年9月成立,每年尝试20个新的创意,并拆分出3-5个独立运营公司,我的目标是把它办成创业的黄埔军校。
这个选择正确吗?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是钱?得到之后,会更快乐吗?你的价值在哪里?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了多少。我希望百年之后,我的墓志铭上,留下的是这样一段话:李开复(1961-20),热心的教育者,经过写作、网络、演讲,他在中国崛起的时代帮助了众多青年学生,他们亲切地称呼他:“开复老师!”
共2页,当前第1页12李开复励志文章
李开复励志文章:向死而生
——李开复对话星云大师
生病之前,我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影响世界百大人物”之一,我意气风发地赴美受奖,自认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然而,吊诡的是,领奖回来没几个月,我就发现自己生病了。病中赤裸裸地暴露在病痛的风暴中,再大的影响力、再高的知名度都帮不了忙;在诊疗间、在病床上,我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随时可能在呼吸之间顿失所有的病人。
那时候,我常常怨天怨地、责怪老天爷对我不公平,我从内心深处发出呼喊:“为什么是我?我做错了什么?这是因果报应吗?”我是天之骄子啊!我有能力改变世界、造福人类,老天爷应该特别眷顾我,怎么可能会把我抛在癌症的烂泥地里,跟一群凡夫俗子一样在这里挣扎求生?
朋友看我很痛苦,特地带我去拜见星云大师,并在佛光山小住几日。有一天,早课刚过,天还没全亮,我被安排跟大师一起用早斋。饭后,大师突然问我:“开复,有没有想过,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这是我长久以来的人生信仰: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世界,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做出来的事情就越能够发挥效应……这个信念像肿瘤一样长在我身上,顽强、固执,而且快速扩张。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确性。
大师笑而不语,沉吟片刻后,他说:“这样太危险了!”
“为什么?我不明白!”我太惊讶了!
“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你要‘世界因我不同’,这就太狂妄了!”大师说得很轻、很慢,但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什么是‘最大化影响力’呢?一个人如果老想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你想想,那其实是在追求名利啊!问问自己的心吧!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
听到这里,简直像五雷轰顶,从来没有人这么直接、这么温和而又严厉地指出我的盲点。我愣在那里,久久没有答话。
“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大师略停了停,继续说:“要产生正能量,不要产生负能量。”他的每一个字都落在我的心田里:“面对疾病,正能量是最有效的药。病痛最喜欢的就是担心、悲哀、沮丧。病痛最怕的就是平和、自信, 以及对它视若无睹。我患糖尿病几十年了,但我无视它的存在,每天照样做我该做的事,我现在还不是活得好好的!”
那几天常听大师开示,觉得自己过去坚信不疑的很多价值观、信念都是有瑕疵的。我当时还带着很多因为身份、名望、地位而来的自负,大师的话语,我虽然记住了,可是我并没有完全明白,也没有完全接受,甚至还有点儿不服气。
有一天,我想到我在微博上时常针砭时弊,也曾对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口诛笔伐。于是请教大师要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社会上的“恶”?没想到,大师还是以一贯平和的语气回应我:“一个人倘若一心除恶,表示他看到的都是恶。如果一心行善,尤其是发自本心地行善,而不是想要借着行善来博取名声,才能导正社会,对社会产生正面的效益。”
“可是,如果看到贪婪、邪恶、自私等负面的事件,又该怎么办呢?”我想辩解。
大师说:“要珍惜、尊重周遭的一切,不论善恶美丑,都有存在的价值。就像一座生态完整的森林里,有大象、老虎,也一定有蟑螂和老鼠。完美与缺陷本来就是共存的,也是从人心产生的分别。如果没有邪恶,怎能彰显善的光芒?如果没有自私的狭隘,也无法看到慷慨无私的伟大。所以,真正有益于世界的做法不是除恶,而是行善;不是打击负能量,而是弘扬正能量。”
养病期间,大师的话语时常在我心中回荡。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影响力”这三个字。
过去,不论做任何事情,我都会不自觉地先估算这件事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一场演讲不到一千人就不去;每天微博不能新增一万个粉丝,我就觉得内容发得不够。有人发电子邮件问我创业问题,我只回复那些有可能成功的。是否要见一个创业者,完全取决于他的公司有多大潜力。要见哪位记者,也要看他面对的读者群有多少。
我从来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我的行程排得满满的,我的时间有限,当然必须过滤掉很多次要的、没有意义的活动。于是,我精确计算每分每秒该怎么用在能够产生最大影响力的地方;我也几乎有点偏执地把运营社交媒体当作人生目标的重点,把获取粉丝视为志在必得的工作。
那时候,我确实沉溺在各种浮动的快感中,我是众所瞩目的人,走到哪儿都有粉丝围绕着我;我在微博上的影响力让我轻易发起万人实名抵制某一档红火的电视节目;我认为自己是路见不平、仗义执言的大侠。作为一个科技人,我丝毫未察觉自己已经越界;我坚信自己是在关心社会,但骨子里我恐怕已经被千万粉丝冲昏了头,每一个社会重大事件,粉丝都会期待我的表态,于是我陷入转发与关注的热潮中,不能自已;甚至还运用我的专业知识,筛选最值得关注的微博条文,好让我的言论更具有影响力。
大师重重点醒了我:“追求最大化影响力,最后就会用影响力当借口,去追求名利。不承认的人,只是在骗自己。”
为了追求更大的影响力,我像机器一样盲目地快速运转,我心中那只贪婪的野兽霸占了我的灵魂,各种堂而皇之的借口,遮蔽了心中的明灯,让我失去准确的判断力。我告诉自己,有了影响力,我就可以伸张正义、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我的身体很诚实,我长期睡不好、痛风、便秘,还患了几次带状疱疹。这些警示都太微弱了,无法撼动我那越来越强大的信念;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狂心难歇,最后身体只好用一场大病来警告我,把我逼到生命的最底层,让我看看自己的无知、脆弱、渺小;也让我从身体小宇宙的复杂多变,体会宇宙人生的深邃和奥妙。
身体病了,我才发现,其实我的心病得更严重!当我被迫将不停运转的机器停下来,不必再依赖咖啡提神,我的头脑才终于可以保持清醒,并清楚地看到,追逐名利的人生是肤浅的,为了改变世界的人生是充满压力的。珍贵的生命旅程,应该抱着初学者的心态,对世界保持儿童般的好奇心,好好体验人生;让自己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有成长,不必改变别人,只要做事问心无愧、对人真诚平等,这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就会更美好,不必等待任何一个救世主来拯救。
现在,我发现一种更符合自己渺小地位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如果我做一件事情,世界上每一个人也都这么做,那么我们的世界会不会变好一点?如果会,我就去做,但不再用量化的思维计算每件事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太深奥了,很多看不见的价值与意义,会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细微之处。例如生病之后,我陆陆续续在微博上发表了一些病后感悟的文章,我只是真诚地想要跟大家分享,再也不会像过去一样,为了增加点击率和扩大影响力而刻意营造推广。我发现,对于真正有需要的人来说,一篇短文、一句诚恳的话,就能深入人心。与其让千万人过目即忘,不如让一两个人铭记在心。而且,通过这种真诚、无私的灵犀相契,我自己得到的回馈才会是正能量。
现在,之前汲汲营营追求的一切,在我心里都渐渐淡了;卸掉身上很多看不见的负担,我才有能力辨识网上许多激昂、沸腾的讨论,常常都充满了负能量。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病中醒来,昏聩的心灵也醒过来了。我现在不太看网络消息,更不觉得自己需要在网上仗义执言。眼不见、心不烦,不见可欲,使人心不乱;不烦不乱,就不会带来身心的压力,不然,压力是一切致病之源。就算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我也势必要远离过去的生活方式了。
发从今日白,
花是去年红。
何须待零落,
然后始知空。
——法眼文益禅师
共2页,当前第2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