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通用28篇)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1
一年级的小学生,开学第一课应该给他们讲些什么?我想最主要的还是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于是我先出示“聪”字,问孩子们谁认识这个字的?他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因为现在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所以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口”、“耳”、“心”,还有的孩子说上面的两点就像羊的角,姜沂彤小朋友说那是他的触角……好可爱的孩子。那怎样能成为一名聪明的孩子呢?这下可热闹了,答案五花八门的都有。其中徐浩阳小朋友的答案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他说:“聪明的小朋友要会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还要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多了不起呀!于是,我乘机请同学们翻阅语文书,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同学们情趣盎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2
关于阅读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这篇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从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比如学生在汇报作者童年时和成年时对两种评价的不同理解时,有的说:"小巴迪才七八岁,就想写诗,而且去写了,这样的行为当然值得'精彩极了'的夸奖."有的说:"作为一个真正负责任的父亲,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打是疼,骂是爱嘛."有的说:"作者长大后,认为自己很幸运,能拥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是成长的经历告诉他,这两相极端的断言都是爱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这样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说得有情有理,而且个性飞扬.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3
首先,非常感谢进修学校缪老师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听我的课,也对几位同事在课后对我的课堂进行的详细评价表示感谢。
整体而言,我的教学思路是清晰的,从导入到整体感知,到精读品析,到最后的回归整体,一路下来课堂的结构是完整的,但可能就是为了追求课堂流程的完整和顺畅,我忽略了学生的许多生成性问题,因此,这堂课似乎漏洞百出。
从导入环节来看,开始我是以提问的方式来问学生是否知道化石,并且在多媒体中展示了几张化石的图片,农村的学生没有去过大图书馆,更别说博物馆,所以这样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接着就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边看FLASH播放的课文朗诵视频,边对照课本朗读来整体感知,本意是想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阅读中初步感知全文内容的,但我忽视了初一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概括能力,他们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毕竟还十分有限,尽管我在揭示答案之前已经引导学生说出了许多关于这首诗歌内容的不同答案,但我没有就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而展现的是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因为这些语句学生根本不可能答得上来,到最后只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罢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备课和课前准备中我会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内容、组织语言的这一环节。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4
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不言而喻,让学生体验成功,对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多么重要。
本课设计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上课伊始,我创设情境,自编小故事导入新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认识他们?(随机贴上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图片),迅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为了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我利用字卡一列列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认读,,学生积极性很高,几乎都能争着大声朗读生字 。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教师语言要贴近孩子的心灵。课间我频频用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一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以及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苏派教学强调情感朗读,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课是一首抒情性较浓的儿童诗,所以我设计以读为主,以导助读,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示范、评议等方式将“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读的形式多样,如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促进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思维能力的发挥和语感的培养。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的愿望很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次练习,让学生们当一回小作家,分组合作编一首诗: “蓝天是( )的家,( )是羊群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让学生充分说谁的家在哪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上完课后,我觉得学生思维空间是广阔的,需要我们去开拓。从整堂课来看,学生身上所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虽然课已上完了,但学生的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还在等待老师们去满足他们的欲望。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缺点: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上学生说得比较多,但所说的话还不够完整,有的孩子还不能自己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口头语也不够丰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鸟、鱼儿、种子、白云在家里会怎么样?孩子的回答只有:快乐、高兴。今后在语言积累上还要加强。
教师缺乏课堂机智,在处理生成性问题上做得不够好。比如在让学生回答“小鸟在家里会想什么、干什么”时,学生回答“会想妈妈”“肚子饿了,想找虫子吃”,显然这样的回答已偏离了主题,这时就应引导学生说说“小鸟的家怎么样”,才不会导致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可见教师的应便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效益也至关重要。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5
上完了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这节课,我从中发现了我的一些不足,但学生非常积极,表现力很好,特别有热情,让我能感到他们的快乐。
2、有部分同学在打击乐的节奏中出现问题。部分同学做的不太好。但是大多数同学能够运用平时所学的打击乐知识合理的运用并自制打击乐器,使我感到非常欣慰。
3、整节课在条理性上还不够完善,因为歌曲比较熟悉而忽略了演唱这个重要的环节,使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歌曲的音准及唱法,有待于改进。
本节课的总体比较具有亲和力,适合学生的年龄段,师生合作的也很好。课堂节奏掌握的较为恰当,活动丰富。在让学生表达对大海的爱与情感时从平时的旅游中或书籍、电脑中了解就更接近了生活,当学生表述时情感表达的恰倒好处,给本课的教学起到了一个良好的辅助作用。在歌曲处理中学生能够独自发现本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真正体现了教会学生质疑的这一教学目标。在创编活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力,使其得到锻炼,做到同学之间互相补足,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不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而且使学生对本课的新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多多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今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表现与互相学习的机会,这种学生提问学生解答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更加乐学与悦学!努力争取把我的音乐课堂变成孩子们知识的乐园!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6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遗憾之处:1、学习第一自然段中的并列句式时,教学中,我觉得学生能够很容易领会,没有带领学生加以引导,部分学生对并列句式根本不理解,因此对教学效果略有影响。
2、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7
《说声“对不起”》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和我”中编排的一篇主体课文。学习本单元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更多地去关注集体,关心他人,克服缺点,不断进步。《说声“对不起”》这篇课文是经常发生在学生们中间的一件平凡的小事。主要讲“我”不小心用手中的铅笔把同学陆叶的下巴划破了,老师让我向他道歉,可我说不出口,最后,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碍,大声向同学说了声“对不起”。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个小学生应有的好品质。
课文共9个自然段,以第一人称叙事,语言朴实、直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将心比心,理解小作者当时的心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的效果。
第一环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先交流自己在生活中都会用哪些文明用语?并说说这些文明语言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课文时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作好铺垫?然后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懂得道理。《课标》指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课堂上让学生默读第三至八自然段,了解陈刚的心理变化。讨论:刚开始,陈刚说不出口,后来大声说,是什么力量让陈刚这样做?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谈体会。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再现生活情境,加深印象。但在此环节也有学生提出:课文所讲的起因,是因为陆叶突然撞了“我”,才会造成“我”一挡,后果把陆叶的下巴划破了。为什么“我”要道歉?这个暴露学生相处中经常出现的事情,以及他们的处理方式。也许学生就是认为,别人先动我,我就应该还手。这时,我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让他们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引导他们发现陆叶“突然”撞“我”,“我抬手一挡”是本能反应,而此时“我”“正在练字”,手中的铅笔划破陆叶的下巴,确实出于无意。从事情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其实两个都没有错,但结果却是陆叶受伤。那么不管是否故意,受伤因“我”而起,“我”就应该向陆叶道歉。
面对这样的理解,或许有的学生还是不能接受。但孩子的成长,一定要过这一关——从“我”走向“我们”,学会与人相处,主动与人沟通。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8
《白公鹅》一课上完以后,感触很多。往往一篇题材相同的课文,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采取比较学习的方法来组织整课的教学。《白公鹅》这篇课文的教学也不例外。
比如这两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都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白鹅”的特点。如果能通过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各自鲜明的特点,将会使教学事半功倍。《白鹅》是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上叙述鹅的高傲的特点,把鹅称做“鹅老爷”。《白公鹅》是从鹅的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写出它“海军上将”的特点。虽然两位作者都喜爱鹅,但叙述的语气不同,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掖揄,而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并且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
通过对比,总结出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使鹅都的形象变得鲜活.两篇文章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时都运用了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鹅的特点,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点,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还教会了他们运用反话写作文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课堂强调“悟”,而这种“悟”往往只偏重于人文方面,重视作者情感的体会,而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忽略了写作特色的感悟。总是在单纯的教课文,不是在教语文。而词语学习正是最基础的语文。所以在这一课时我在词语教学上下了一些功夫,让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当学生提出“荣膺”一词不理解,我问:平时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怎样理解?学生说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猜想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猜一猜。马上就有学生说是“当上”“成为”,这是孩子最简单的换词获得的理解;我再引导:怎样地当上?“光荣地当上、荣幸地成了”;我说,你是怎样体会到的?有的学生说,成为海军上将一定是件光荣的事,有的说,从“荣膺”的“荣”知道。虽然这个过程化了较多的时间,但让孩子们经历了学习理解的过程,学到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再如学生汇报白公鹅“耀武扬威”时,我引导学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学生就体会到是“炫耀武力,宣扬威风”。我再让学生想象,“耀武扬威”是什么样子,从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可见同一类型的文章,进行对比教学好!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仿效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9
1、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10
一、联系学生实际导入,调动学生已有情感体验。
上课伊始,我出示“家”字,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家怎样?有的说我的家很温暖,有的说我的家很漂亮,在家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关心照顾我,我很幸福。这样激发了学生对自己的家的热爱。
二、媒体教学展现优美的画面,创设美好的情境,引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优美的画面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上,我让学生看蓝天白云图、树林小鸟图、小河鱼儿图,祖国风光图,并配以优美的解说,给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很快乐,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为学生有声有色的朗读做好情感准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充分自由地朗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学生朗读的同时进行适时的评价点拨,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因而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11
《乘火车》一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乘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它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在让学生发现本节主计算与上节有什么不同时,通过计算的比较,很多学生都发现了本节的进位和上节课不同的是连续的进位。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的孩子对算法的理解有困难,对于进位的数字没有加上去,我利用学生讲解,小组交流等方法帮助学困生更好地掌握。
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在主动探究,学习新知层次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练、独立练、分层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拓宽延伸,发展新知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12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来提高阅读、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利用学校的问题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因为本校地处乡村,学生们关于桥的形式知之甚少,所以本节课导入时,我给学生们放了有关桥梁的图片,使他们从家乡的独木桥这一层面一下子开阔了视野,勾起了他们学习本课的欲望。接着,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如字词和作者简介等,通过检查情况来看,学生们完成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然后要求学生速读课文,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在自学中把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接下来就是学生们以组为单位相互合作,重点商讨这些不会的问题,对于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交全班,全班解决不了的,老师重点讲解。然后教师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对赵州桥和卢沟桥、说明文的有关知识两个方面进行精讲点拨,然后老师找出文章中的例子进行训练,以达到巩固的目的。从实际效果来看,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并且通过亲身参与加深了印象。
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课后延伸环节,目的是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拓展。
当然,由于时间仓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这堂课也留下了些遗憾。比如,时间掌控上不是很合理,课堂不是很紧凑,这在以后的实践中是要努力避免的。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13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理解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整体感知,共赏亲情。
通过集体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的手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浓浓亲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归纳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提示:可用短语、一句话等形式作答) ?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感悟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重点品读:文中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勾画出文中饱含浓浓亲情的词语和句子,读出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合作探究,体验亲情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
(四)敞开心扉,抒写亲情
设计目的是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让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然后交流。①亲情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③亲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劳碌,……
(五)小结课文,升华亲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我们离不开亲情,让我们敞开胸怀,伸出双臂,去感悟亲情,去拥抱亲情,去珍爱亲情,去创造亲情!
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从“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到“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再到 “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激发创作热情。我想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知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14
1、教学目标有效整合。识字、解词、指导朗读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几个目标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例如,在学习理解第二段介绍天安门的内容时,我先引导孩子看照片,引出“红墙”、“黄瓦”,通过读词语加深对生字“瓦”的印象,然后引出“庄严”,告诉孩子“庄严”是庄重、严肃的感觉,让他们结合生活经历用庄严说说某一个地方、某一种场面、帮助孩子积累词语“庄严的天安门、庄严的人民法院、庄严的升旗仪式、庄严的阅兵仪式”,既帮助孩子理解了“庄严”,又在反复练说中加强了对“庄严”字形的识记。最后出示句子“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请孩子们通过朗读把天安门的特点介绍给大家。这样,朗读的指导也水到渠成了!
2、词语教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随文理解,将语言学习跟思想内容的理解融洽结合。例如,第二段中,要理解的词语很多,“红墙”、“黄瓦”,我让孩子看照片理解;“庄严”,在看了“红墙”、“黄瓦”的天安门照片后,让孩子谈感觉,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庄严的某个地方”、“庄严的某个场面”,将抽象的“庄严”演绎具体,可触摸。再如,“宽阔”的理解,我将孩子们熟悉的宁波天一广场与天安门进行比较,告诉孩子要10个天一广场才抵得上一个天安门广场,让孩子们对天安门广场的“大”,产生具体印象。通过多种形式自然地进行词语教学,帮助孩子理解、积累语言。
3、句子教学有待进一步探究。本课教学十分扎实地落实了字词教学,但句子的教学却有所忽视。第三段中有几个优美的长句,没能很好地抓住句子特点,进行句子教学。例如,“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这句话很长,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孩子理解:(1)读句子后,问:这句话讲什么!(2)草坪和花坛在什么地方?(3)草坪和花坛是怎么样的?这样引导孩子理解句子、读透句子,促进孩子朗读时的逻辑停顿。句子教学方面出现的欠缺将在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探究。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15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16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话我信。《游褒禅山记》在高中学过;读大学时,老师讲过;现在自己再读,和学生一起赏析,每次阅读、学习都有收获。
有人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这话我更信。宋诗是想出来的,产生了大量的哲理诗,宋文何尝不是想出来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游褒禅山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半途而止”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通过记游言志。文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文笔简洁,语言凝练,体现宋人游记善于议论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主要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让学生做积累。在课文分析中让学生了解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严谨结构。
这篇文章名为游记,实则说理,构思奇特,别具一格。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叙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具体说来本文在写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开头就别开生面,有别于一般的游记。虽然一、二句也按游记常格先介绍褒禅山的概况,第三句以下却愈变愈奇,至“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才知道这个开头其实是考证,以考证山水得名、音读确否作游记开头,这是前所未见的,此一奇。读到这里,读者不仅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要真正体会到这种“奇”,就必须读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着文章记叙游洞过程。一般游记文章,都以叙述描写为主,而这篇文章的记叙部分却非常简略。记叙游前洞,着眼点在地势“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写后洞,着眼点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来而记之者”则愈少。对比写来,其目的则是为后文议论作铺垫,特别是段末处从乘兴而来败兴而出作结,更为思考作一层准备,这就是记叙用笔之奇,则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结束,仍不失为一篇游记佳作。因一般游记文章,进行叙述描写之后,只是用极简省的笔墨,或感叹,或议论,画龙点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结束总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阐发悔思之得。文章首先从古人观察事物而有得开始,探究的结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极夫游之乐”的原因,辩证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众”,“险以远,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辩证法则;二是治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文章以考证起,实则讲的是治学。治学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态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结合,成功才有把握。这样叙议结合,缝合紧密,实为三奇。
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们说出了他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其实运用了“归因”方法。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王安石这段议论,意义深刻,既说出了不怕艰难,勇往直前,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的人生态度。也说出了“尽吾志而无悔”改革决心。
总之,此文以游山探胜而未能尽兴为出发点,因事见理,说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处,要想到达那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力量,还要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此外,还从仆碑文字的读音情况,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诫,这对今天我们的治学、处世、创业,都有借鉴意义。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17
《拔萝卜》这个金典 、 古老而又新鲜的故事,在我们玲珑三班又宣起一股热潮。他们一个个都被这个鲜明简单的故事吸引,并且将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员,帮老爷爷拔萝卜,当我请小朋友扮演其中的角色时,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形象映入我的眼帘,我也被他们投入的表演所吸引。
即使他们听过《拔萝卜》的故事,但丝毫没有减弱他们对此活动的兴趣,反而对他们这次表演起到了相当大的帮助。由于他们对故事非常熟悉,我再将精炼的歌词唱出来时,小朋友很快就记住了,而且更加投入参与活动。当我出示故事人物桌面教具时,小朋友被深深吸引。他们拔萝卜时,小朋友也伸出小手做拔萝卜的样子,似乎是想多给他们一点力量。因为我边唱边按顺序出示桌面教具,所以他们对歌词顺序记得很清楚,没 有出现合唱混乱的情况。特别是请小朋友扮演时,小朋友一个个都举起了小手,最后以滚小球的方式请了六个小朋友上来表演 。上来表演的小朋友都 表现出了想拔萝卜的渴望,拔不出的焦急,拔出来的喜悦 , 把各角色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下面的小观众也看得乐呵呵的。最后我又请了一批幼儿 通过配上《拔萝卜》的音乐, 表演拔萝卜,这次 既有韵律还有歌词提醒孩子, 把 气氛渲染的更好。 但每次只能上来六个人,如果我多准备几份头饰进行分组表演,让更多幼儿共同参与也许会更好。最后我把故事人物桌面教具投放在表演区,供他们自由操作。
平时小朋友总喜欢抢着一个人玩玩具、帮老师拿东西,不喜欢和同伴共同完成,通过“拔萝卜”的游戏表演,懂得团结的力量。当遇到困难时,向故事人物一样互相帮助,共同战胜困难,分享成功的喜悦。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18
很早就听同事上过《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一直记忆犹新。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小诗,字里行间吐露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浓浓问候与感激,让人过目不忘。
课前,我对着自己不到两岁的小女儿读了很多遍,越读越能感觉它的美。“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悄悄地潜入老师的小院,为老师栽种丁香花”的动人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踮起脚尖儿”“夜夜和你作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劳”“满树盛开的花儿,是我们的笑脸”“休息吧”“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字字句句无不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让人不禁觉得心里是那么的暖,那么的甜!
要想打动学生,首先得打动自己。在我饱含深情的朗读中进入了本课的学习,孩子们被深深地感染。在朗读教学指导中我紧紧扣住打动了我的这些字词让孩子们反复品读,并围绕字词让学生想象情境,如:什么是“踮起脚尖儿”?孩子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孩子们纷纷发言:“老师正在批改作业,他们怕打扰了老师!”“孩子们想给老师惊喜,不想被老师发现。”“院子里太安静了,已经很晚了,他们怕惊动了老师。”……孩子们在自己的理解中很自然地改用很轻缓的语气朗读第一小节,情感蕴涵其中。又如:有学生问道“什么是挂牵?”我首先回答“你呀,经常上课因为玩橡皮耽误了听课,让老师怎么能不挂牵?”顺势再问孩子们“老师还会挂牵你们什么呢?”孩子们面面相觑,互相笑笑,不少孩子不好意思的举起了手,“我下课总爱追跑打闹,还受了不少伤,李老师总是挂牵着我提醒着我。”“现在正流行红眼病,我们总不记得及时洗手,老师时刻挂牵着我们,一下课就催我们去洗手。”“我写作业总是三心二意、拖拖拉拉,不能按时完成,老师总是挂牵我,一到写作业就会站在我的旁边提醒我。”“上回我生病了,请了一个星期的假,老师很挂牵我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 想说的孩子越来越多,通过这样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孩子们的情感一下子受到了触动,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读起来自然声情并茂。再如:在理解“让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老师又香又甜的梦里会梦到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师生之间的互爱之情。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非常的轻松,不需要过多的指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已深深体会到了浓厚的师生情,真正做到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这堂课,也让我再一次有了深刻的感悟:只有自己吃透教材,才能发现文本中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只有自己读好,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给学生以示范。以情激情,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及体验传导给学生。只有把学生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景时,才可能激起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才能有声有色。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19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与知识基础,围绕制作和运用雨量器进行教学。以开放式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动手制作--延伸到课外的测量--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既有动手制作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又有观测中的长期性、坚持性和亲近、体验大自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更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科学。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把教学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例如:让学生讨论“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立即高涨,马上进入思索讨论阶段,这时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有疑问就大胆地提出,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这时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他们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不断观察、思索、比较。很多学生通过探研有了新的发现,这种骄傲、激动、兴奋的神情不时地展现在学生的脸上,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一种真正自觉的投入。这里没有老师强制性的灌输,冷峻的面孔和冗长的讲解,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或讽刺,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教师真正地在组织、引导和合作,教师轻松,学生愉悦,教师潇洒,学生生动。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形成了融洽、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不正是我们时时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吗?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这课的一个特点。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学习探究,思维会更活跃,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这正是本课要刻意追求的境界。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表现,怎样想就怎样说,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释疑。让学生以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大家思考,或帮助同学解决一个难题为荣。这不正是以人为本,开放搞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质发展的好手段吗?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20
本首歌曲结构短小,内涵深刻,感情真挚,但因为有切分节奏的反复运用与出现,使歌曲曲调委婉,并不能让学生朗朗上口。所以在读歌词的环节中,我把带有衬词的“光啊哈嗬”这两小节提出来着重指导。从一路的朗读歌词到词曲演唱,孩子们始终被美妙的歌曲本身所吸引着。末了,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蒙古风情,我加入了蒙古舞蹈基本动作的学习。在学习之前,我先告诉学生,蒙古舞蹈的动作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然后展示几个舞蹈动作,让学生来猜舞蹈动作的出处,这样的一种互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学习的欲望,他们十分愿意接受。虽说四年级的孩子显然不再像低段的学生那般放得开,有了害羞的情愫,但我始终觉得,只要讲台上的老师也真正放开了自己,音乐的氛围是可以传染的,如同今天这堂课,他们能随着音乐,合着拍子大方地舒展着自己的身体,我看他们律动得一点都不比我拘谨,反而很快活很意犹未尽。最后的拓展部分我由蒙古族人民介绍美景“大雁湖”,引出我们介绍我们的家乡----夷陵区,聆听并轻声哼唱《这是一个好地方》,渗透“爱家乡”的情感主题。
这节课学生和我都很尽兴,上的十分的顺利与流畅。但是,在指导歌曲难点“光啊哈嗬”这两小节节奏时,我重点只引导学生读出了节奏,但这两小节的旋律在音高上还有一个大跨度的大跳,我却没有更深一步的加入旋律的演唱,所以到最后,很多学生都没能用准确的音准唱好这首歌曲,这也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歌曲深度的挖掘,歌曲细节的处理,做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让我的课堂不仅要充满欢歌笑舞,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高效率的汲取音乐营养。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21
本课古诗词教学总体看很成功,这三首诗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五年级的学生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的,所以,我就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比较好。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很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学生在这课的学习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朗读的质量比较高。
成功之处:是“小练笔”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成小短文。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较丰富有趣。如;张籍写的《秋思》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被学生们改写的丰富多彩,就连语文很差的学困生吕哲很勇敢地诵读了自己改写的短文,写得也很有意思,她读完后班级立刻响起一片掌声,全班为她鼓掌。本课的二诗一词同学们都有选择习作。习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时教学时间紧常常忽视这种小练笔,而今看来着实是个失误。往往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运用祖国汉字表达的激情。这篇小练笔我布置孩子们写在小作文中,我准备进一步引领孩子们去欣赏品评,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引领孩子们品评欣赏更多的快乐!
不足之处: 从作业反馈来看,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如:绿、还、见、开封…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后我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22
前一课时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位置变化快慢),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的过程,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区别很难分清;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本课时教学的设计流程是:学生主观感受(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论证。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通过有趣的实例体会加速度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数据表格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由于速度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关联性,应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加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向同学们强调两个问题:第一,速度、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速度变化大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还要看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第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它的加速度为零。暂时回避几个问题: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应暂时回避,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求过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23
《一个苹果》这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这是一篇情感性很浓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三者达到共鸣。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了一个“情”字
主要运用了“激情引趣,渲染情感”的阶梯性阅读教学方法。
就是在教学中实现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情感逐步升华,水到渠成。
二、突出了一个“巧”字
教学中,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谁该吃这个苹果?”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具体描写深入研究,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由这一问题辐射全篇,体现了巧妙。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副板书:“他渴呀!他应该吃这个苹果,但是……”并围绕这个问题巧妙地贯穿了全文,同时让学生情感逐步地升华,深深地体会了战友间阶级友爱的情感。
三、注重了一个“法”字
在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了边读书、边画、边批注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的方法等,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
四、体现了一个“谐”字
在教学中,做到了欣赏学生,运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后进学生,如开始的脑筋弯弯绕游戏,对读得慢学生的尊重等,真正地做到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24
前鼻韵母aneninunvn这一课的学习,在学习发音时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幼儿园已初步学习了发音,把其中的单个韵母拿出来读有困难,特别是unvn的发音,特别容易混,为了纠正这一现象,教给学生口诀v上戴帽晕晕晕,摘了帽子温温温。为了更好的记住这几个字母的样子,教给学生;它们字母后面都有n,它的前面的字母排列顺序是按单韵母顺序排列,只有o不听话没有排上队,然后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头上带字母标识,排排队,吃果果aneninunvn去上学,这样既形象又好记方法又简单。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25
对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教学设计、重难点、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仙桃石”, “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对在校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 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
如果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想象则是“维系美丽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像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如品味“猴子观海”时,我引导学生说说图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猴子”是指山顶上想猴子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峰间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雾。显然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我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这时我抓注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以此激发兴趣,强化想象思维。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谈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到什么?”这是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它会想,我要是孙悟空踏着云彩飞过去见观世音有多好。”有的说:“我要是会游泳,跳下去游个痛快。”还有的说:“我要是长出翅膀,飞到对岸去该多好!”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创设了想象思维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其次,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写作资源的开发者。于是,我在指导学生品味奇石的基础上,增加看图联想,给其他怪石起名字,写“奇石”这一环节,学生在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加上先前的语言积累,通过儿童特有的思维,写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话语。如:有的学生写道:“两只张牙舞爪的大狮子,你争我夺的抢着一个漂亮的绣球。”再比如:“一只雪白的天狗蹲在山头,呆呆的望着银盘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么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台上,聚精会神地弹奏一支美妙的乐曲。”这一环节也使学生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和创造的乐园。
现在,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还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26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师的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 “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虽然我们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们不理解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3、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唯一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练笔: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27
11月2日下午,我在镇中小学执教了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孙中山破陋习》。本来应该在第一时间写出这一课教学的得与失,但因家庭琐事所累,一直拖到了现在,倍感惭愧!
《孙中山破陋习》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以鲜活的文字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自己的活泼能干的姐姐(已放在第一课时教学)。第二至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写孙中山的母亲受封建习俗的影响,强行给孙中山的姐姐缠足,他的姐姐从此失去了欢乐,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第八自然段写辛亥革命后,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首先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本文主要是写孙中山与他妈妈之间的对话(二至七自然段),感情真挚动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引领学生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让学生想象姐姐当时承受的痛苦,以至于改变了姐姐活泼的个性。让学生从姐姐的前后变化中体会封建陋习是多么害人。另外,体会母亲也是缠足陋习甚至更多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上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代人都是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但他们像母亲一样对封建陋习盲从而无奈,而孙中山却对封建陋习憎恨与抗争,从对比中体会孙中山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大概过程如下:
复习时,先请学生就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聊聊孙中山的姐姐原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学生们都觉得他的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我也兴奋地问学生:“有这样的姐姐朝夕相伴,我们高不高兴呀?”学生们都喊:“高兴”,我却话锋一转:“但好景往往不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到相关的语句,你可以用笔画下来。”学生们静静地默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学生们的脸上充满了疑问,我趁热打铁:“是什么样的一件事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在文中寻找着答案,一致认为:是“缠足”让姐姐发生了改变。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段话:“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学生齐读后,我问:“你知道姐姐缠足时的感受吗?”“姐姐为什么会痛苦地流泪呢?”引导学生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来体会姐姐所受,为学生讲解:“同学们,蓝线画的是我们正常人的脚型图。缠足时,要先把本来直的5个脚指头折断,藏在脚底下,再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把它们捆绑在一起,好长时间都不能拿下来,直到最后长成这样的形状。”说完,我走到一位女生桌前:“如果你就是姐姐,脚指头这样被折腾,痛吗?”孩子难过地说:“痛!” “十指连心”呀!你能用声音表现出这种痛苦吗?”她读得非常到位,另外几个女孩子也读得毫不逊色。
为了让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缠足给姐姐造成的伤害,我又为他们出示了一组被缠过的脚的图片,并请学生说了自己的感受。学生 们只说出了“这些脚很小。”“这些脚小得还没有我们的手掌大呢!”这些感受。我补充道:“我们把这些小脚称作“三寸金莲”,相当于十厘米左右。是不是比同学们的脚小得多?封建社会,女孩到了四、五岁左右就要被缠足。为了使自己的脚不长大,她们有的在脚底下垫上锥子走路,有的垫上碎玻璃或者是打碎的碗片,有的甚至抓一些虫子放在脚底,好让自己的脚腐烂,不长肉。同学们,听到这儿,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学生们联系自己以前受过的伤害,如手指被刀子割破、不小心被针刺了一下、手或脚不小心被玻璃划破了等,进一步体会到了缠足给古代女子带来的伤害之深。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呀!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的反应如何?”我又用这句话引出了孙中山母子的对话,问学生:“从孙中山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们都体会到了孙中山的“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可是,他们是否也理解妈妈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语气说:“奇怪!同是亲人,弟弟是那么的心疼姐姐,而妈妈却还要坚持给姐姐缠足,难道妈妈就不心疼吗?”很多学生都从“叹了口气、我也知道、可、会被人家笑”等词体会到了妈妈也很心疼,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我难过地说:“‘娶妻要娶小脚妻’,这是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正因如此,母亲们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这份罪,也要让她们缠足。孙中山的母亲也是这样,她也知道缠足很痛苦,她自己也曾受过这样的痛苦。女儿缠足,妈妈也很心疼,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个好婆家,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真是无可奈何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妈妈的这种心情吧!”我相机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母子俩的对话,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
一段悲伤的音乐响起,我说:“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着妈妈含着眼泪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想些什么呢?”从学生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被个故事深深地震憾,一个女孩子竟然失声痛哭。我说:“缠足,带走了姐姐灿烂如花的笑脸,也夺走了姐姐悦耳动听的歌声。正是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件事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所有人的心。让我们捧起书,齐读二至七自然段,感受一下姐姐的改变给孙中山带来的这份伤痛吧!”此刻,学生们怎会读得不动情呢?
这是对课文二至七自然段的品读。在教学中,我用了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通过朗读,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也了解到了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
在学生们齐读完二至七自然段后,我直接出示了第8自然段的内容:“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了临时大总统,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并进行了如下教学:
1、同学们,年幼的孙中山看到姐姐被缠足,心中充满了对这一陋习的恨,就暗暗立下了废除陋习的决心。长大后,他排除万难,终于破除了这一陋习。让我们带着敬佩,一起读段话!(生齐读)
2、这个陋习只是害了孙中山的姐姐一个人吗?(指生说)
3、“残害了中国妇女上千年的封建陋习”呀,你终于被废除了!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 女同学读!( 女生齐读)
4、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已被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包括施老师也许早已缠足。感谢孙中山!(齐读)
5、这就是(师指课题,生读:孙中山破陋习)
现在,你还想怎样读这个课题?(指生读课题,生读出了孙中山破陋习的伟大与了不起。)
6、(屏显孙中山雕像)同学们,他就是孙中山。他遇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这种可贵的精神,一定会长留我们心间!此时此刻,面对孙中山爷爷的雕像,你最想对孙爷爷说些什么呢? (音乐,交流)
7、同学们,孙中山爷爷破除的是已在中华民族存行了上千年的封建陋习。可是,就在我们当今社会,我们的身边却还有如此多的陋习在等着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破除。(屏显部分陋习)现在,你能当着孙中山爷爷的面表表决心吗?(指生说)
8、作业
同学们,孙中山破陋习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憾。课后,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破陋习的行列中来,大家说好吗?
以上就是我对《孙中山破陋习》第二课时教学的简单回顾。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走的是一条情感的主线,因为只有学生入情了,才能悟情。虽然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差,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最遗憾的就是考虑到课堂的时间分配,一些应该让学生展开说的环节,如“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着妈妈含着眼泪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想些什么呢?”这一环节真的只是被我以“环节”的形式匆匆走了一个过场,学生的说话欲望还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下面环节的教学。
一节课下来,有得有失,敬请听课的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28
《我的小天地》是三年级上学期的第一节绘画课,整个课堂的设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1、你理解的“小天地”应该是怎样的地方?
2、你拥有这样的小天地吗?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3、你准备怎样改进或设计自己的小天地?
在学生们对这样一个现实的或想象的空间有了一个大致印象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情景,帮助他们选择构图:学校要对各班教室布置进行评比,需要每班上交一张最能显示班级文化的照片,如果你有一部照相机,你觉得站在哪个角度,拍教室里的哪一部分最好?从几个班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们能恰当选择画面内容,画出自己对的生活的感受。
我给学生提出了用油画棒涂色的要求。为此,我还专门利用近二十分钟时间进行油画棒涂色指导——主要是均匀、细致的基本要求,以及颜色渐变的衔接处理。学生们从我的范画对油画棒涂色的效果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