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综合论文

如何弘扬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弘扬中国精神思修论文范文(通用3篇)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2024-02-04 16:37:1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纸是一个中文单词,拼音是Lù西北和埃库特n、 “论文”一词在古典文学中常用,意思是对话修辞或思想交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弘扬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弘扬中国精神思修论文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如何弘扬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弘扬中国精神思修论文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思想历程与实践经验。提出从精神层面、制度上、行为层面落实培养和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求。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要着重弘扬和培育独立自主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等中国精神。全面推进国家的各项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弘扬

  一、中国精神的含义

  传统的中国精神包含阴阳两个方面,《易传》中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精神中自强不息是一种超越性的表现,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强自立。勤劳勇敢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精神体现,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是强健的生命意志。中国精神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在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忧国忧民。厚德载物则蕴含着更多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宏大的人生观价值观。阴阳相合,表现了阳刚与阴柔两面,刚柔并济是中国精神的两个内在层面。

  二、中国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精神的丰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尽千辛万苦从星星之火之姿,到达燎原之势。井冈山精神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开始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敢闯敢干,勇于创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吃草根,过雪山,不畏路途遥远,不怕艰难,跨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革命带来了苦难,同时也锻炼了人民的意志力。这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困难的时期,更加考验人民精神。在大庆,王进喜同志成为工人的代表劳模,他的爱岗敬业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工人学习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浪潮中,航空事业起步,两弹一星为中国航天事业迈进了一大步,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大力协同,荣辱与共的奉献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璀璨之星。困难时刻见真情,在中国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的兄弟姐妹伸出爱心的手,为了抗洪,战士们顽强拼搏在一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挡了天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有了质的飞跃。

  当国内形式逐步稳定,社会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当代中国精神有了新的意义。当代中国精神是: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现当代的中国精神继承了传统的包容,融合了勤俭,囊括了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的风尚。20_年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谈到,摆在面前的共同任务,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转化为社会核心价值文明风尚。

  三、中国精神的当代弘扬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鼓励中国人民生活的文化支柱。但是当代要想践行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发扬中国精神。当前国学热现象严重,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去复制,这样容易搞复古主义,文化逆流。我们要学习民族知识,了解传统道德和文化,要吸收其精华。现在社会出现了一种文化断层,所谓文化断层是指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们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和想象上是无法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用时间证明,用实践来证明,用理论作为引导。只有知识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的中国精神。

  如何用行动来弘扬中国精神,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当代媒体是最好的中介,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取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品味以及精神追求。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上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多是跟随电视媒体网络。所以如何规范媒体,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党的报告强调,要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道德模范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往往体现了中国精神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每年都会选出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引导人们向模范学习,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媒体是国家和人民沟通的最好媒介,是纽带和桥梁,所以规范媒体的宣传能够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发展。

  第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只有坚持原则,把握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道德规范,才能更好的教育青少年学习中国精神的精髓,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扬中国精神是重要的前进步伐。中国精神是中国的精神支柱,只有弘扬和坚持践行中国精神,中国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真正强大起来。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的精神标志,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发展标志。在20_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故事来弘扬中国精神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这样,中国精神在国际社会中的弘扬才会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西方的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也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在多极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在中国坚持发展弘扬民族精神,也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精神力量的强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体现。我们必须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N].人民日报20_,6.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1997,党建,(10),4.

  [5]徐惟诚.中国梦:中国精神的百年凝聚[J].道德与文明,20_,(4).

  [6]齐延平.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J].法学家,20_,(2).

  [7]梁瑞英.西柏坡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_,(5).

  [8]蔡毅强,朱志明,朱贝妮.以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_,(10).

如何弘扬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弘扬中国精神思修论文篇2

  摘要: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弘扬中国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思想理论基础,是解决大学生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各种难题的精神支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必须以弘扬中国精神和践行中国精神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分三个部分对这一内容进行尝试与探索.第一部分,阐述了什么是“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第二部分提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弘扬中国精神对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第三部分指出了以弘扬中国精神来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所采取的路径及方法.

  关键词:中国精神;大学生;“中国梦”

  一、中国精神与“中国梦”

  什么是中国精神?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1]中国精神包含这两大元素,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和集中体现.

  民族精神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发展的精华理念,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民族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意识.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指的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而形成的光荣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是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力的精神支柱.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所特有的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实质,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创建文明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优良品格和进步观念,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向上、振兴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是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党的报告指出,改革创新精神要努力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不断推进我国指导理论创新、政治制度创新、科学技术创新、文化活动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大力发展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意味着“中国梦”包含着物质丰富和精神提升两个方面.“国家富强”体现的是“中国梦”的强国特质,在党的上,领导人指出了到20_年实现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_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上升,我国进入到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之“大国梦”的基本图景.“民族振兴”体现的是“中国梦”的文明特质.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但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就必须做到超越以往的文明形态.党的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过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五位一体”.坚定不移地成就“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人民幸福”体现的是“中国梦”的和谐特质,党的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_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总体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收入分配的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可以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对精神具有决定作用,但精神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精神可以转化成为物质的力量.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恩格斯曾提出了“精神动力”的概念.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新时代下,新的历史任务正在召唤着大学生一代,历史的重任、党和人民的重托都在呼唤着他们要敢于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要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追梦”“先锋”,而中国精神正在无形中给他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中国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前无古人,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并不平坦.伴随着建设的发展,问题可能会更多,考验也更大.弘扬中国精神,帮助大学生筑起精神的“堡垒”,激发大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使他们勇于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敢于接受各种挑战,中国精神正是在无形之中催生出一种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激起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奋斗心,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三)大学生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来凝聚力量

  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就要依靠自己内心的一种信念,就是这种信念把所有的力量团结起来,从而使所有大学生心往一地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和衷共济,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就会变得无比强大,实现梦想的可能性才会大大提升,而这种信念就是中国精神.“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就是要靠中国精神.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工程来予以高度重视.作为多民族的中国,要想在新一轮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弘扬中国精神,依靠中国精神来加强民族凝聚力,从而不断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以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路径选择

  20_年五四青年节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4].我们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中国精神,自觉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就要坚持做到: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奋斗信念

  一是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指的是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教育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奋斗信念,认真思考立志、立身、立业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大学生赴红色革命圣地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运用红色旅游、革命影视等载体,引导学生缅怀先烈,培养爱国情操,进一步坚定政治信念,激发奋斗进取之心.二是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榜样示范教育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效应”,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近十年来,由中央电视台承办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通过推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模范人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倡导了良好社会风尚,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影响越来越广泛,使广大观众受到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进一步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模范、关爱模范、崇尚模范、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通过这种树典型、抓榜样的教育活动,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奋斗信念,从而努力实现“中国梦”.

  (二)激励大学生锐意求知进取、积极开拓创新

  一是高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大学旧的培养模式,教师由以往的侧重单纯的知识传授模式向通过点拨、引导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模式转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进取精神,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创新能力.二是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在比较开放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而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恰恰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下针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这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对弱化,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能够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所参与的活动中来,从而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得到激发,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也得以加强,求知进取精神、开拓创新意识增强,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础.

  (三)倡导大学生崇尚艰苦奋斗、恪守知行合一

  一是高校为大学生积极搭建校内成长锻炼平台,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把班级、社团和宿舍等这些实体组织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宣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将“知行合一”理论方法升华为大学生的情感意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加大校外实践力度.高校应高度重视假期实践活动以及毕业实习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设计能力,同时能够使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情,体察群众疾苦,在实践中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锤炼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除此之外,高校应紧紧围绕时代主题,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调研和实践活动,了解基层社会的新变化和基层民众的新期待,深刻感知时代所赋予““中国梦””的新内涵.大学生恪守知行合一,使“中国梦”在奋斗中变为现实.

  (四)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

  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单纯依靠社会或者高校等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万万不行的,应该采取多管齐下的新举措,从而形成合力,推进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不管是社会、高校、家庭还是学生个人都应积极主动地扛起弘扬中国精神的大旗,以弘扬中国精神为己任,切不可推诿,在弘扬中国精神的进程中,社会、高校、家庭应该努力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奠定基础,积极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_-03-1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4].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_-05-05(1)

  弘扬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篇二:《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摘要: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优秀思想文化,激发了人们在新时期改革创新的活力.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发改革创新的活力,才能担当起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使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如何弘扬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弘扬中国精神思修论文篇3

  摘要:自提出中国精神以来,国内学者纷纷对中国精神展开研究。本文从中国精神的概念、组成部分、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这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整理,有利于知晓当前的研究现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为日后中国精神的研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中国精神研究综述价值观

  自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概念,指出“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这一历史定位后,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和热情,同时也掀起了学术界研究中国精神的热潮,学者们相继提出了一系列亟待阐释的重大问题。

  为了解中国精神的研究现状,笔者以“中国精神”为“题名”在中国知网新平台入口进行搜索,显示文章14934篇。为了解提出“中国精神”的概念后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检索了从20_年4月至20_年11月的2909篇文章,通过对所有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及文献计量分析,笔者将中国精神研究领域的内容分为“中国精神的概念”、“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中国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四个方面,现得到如下结论:

  1关于中国精神的概念

  1.1基于不同时空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精神、集体精神,这是侧重于史的分析。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为当代中国人民所普遍认可的,是关照当前存在问题提出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源泉的精神体系,这是侧重于今的理解。还有更多学者将古今结合,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当代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精神体系。

  1.2基于不同性质的定义

  有学者将中国精神理解为一种价值理念,认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融思想、精神、道德、心理品质等基本元素于一体的精神认同系统;①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民群众历史实践的产物;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一种思想观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更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一种社会心理资源,是凝聚人心、激发创造活力和心理动力之源。由此可见,关于中国精神的定义,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无论将中国精神定义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还是将中国精神定义为近代以来彰显于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精神状态,对中国精神的定义都不能缺少历史,这是前提。但不能仅仅着眼于历史,还应结合当今中国实际,这是现实基础。对中国精神进行定义之时,不能离开历史,否则无法体现厚重感;不能脱离当今,否则无现实指导意义,应该辩证地将二者结合。

  2关于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

  2.1在对中国精神定义的基础上阐释其组成部分

  指出,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国精神组成部分的阐释大多以此为准。在对中国精神组成部分进行阐释文献中,绝大多数是围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故均建立在习对于中国精神定义的基础上,以此认为该观点为主流。在此理解的基础上,学者们或认为“中国精神包含爱国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②或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③或认为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总称。

  2.2对中国精神的细化阐释

  对于中国精神组成部分的阐释,学者们多采用宏观概括的方式,认为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社会所有精神生活和精神状态的一种总体描述”,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但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并不乏对中国精神进行详细阐释的学者,他们明确指出中国精神的具体组成部分,或侧重历史或侧重形成主体或贯通古今,虽各持己见,却都对中国精神组成部分的界定产生一定影响。如,“中国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敬业、奉献、自强、革新、包容、厚德”;⑤“中国精神具有一些稳定不变的核心内容,如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⑥等。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精神组成部分,学界达成了较为广泛地一致。但在阐释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之时,不能简单地说中国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体,其内容非常丰厚。

  3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

  从当前中国精神的研究现状上看,学者们有的从中国梦的角度出发,来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的从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巨大现实作用出发,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有学者采用将二者相结合的角度,运用辩证眼光来论证。

  3.1中国梦呼唤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价值依托,是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与源泉所在。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中国道路的方向,是中国力量的核心,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后盾。中国精神能够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维系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在思想上精神上提供坚强的保障。”

  3.2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学者们认为,中国梦呼唤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统一于中国人民民族振兴、开创未来的美好愿景中,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问题在于,学者们只说明了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关于中国梦对于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巨大意义却论述较少。笔者认为,既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就不能只看到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重要影响,还应进一步探究如何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三方面有机结合以发挥中国精神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巨大作用,这是当前研究中所欠缺的。此外,在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中,鲜有学者从纵向角度出发对二者关系进行历史性的梳理,多是直接从当前实际出发,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经历哪些历史历程,如何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学者们思考较少的。

  4关于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4.1从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出发来谈其弘扬与培育

  在谈及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时,学者们大多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两部分出发,认为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彰显当代中国的伟大时代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首先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始。

  4.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有学者指出,要弘扬中国精神就必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有学者指出,我们要进一步挖掘中国精神的内涵,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精神。更有学者从党的角度出发,认为党应该作为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并将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作为党的重要任务。

  4.3从制度上谈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在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方面,有学者指出,必须要具有制度保障,从制度文明建设的角度来保障中国精神得以弘扬;有学者指出,弘扬中国精神必须以制度作保证,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也有学者指出,应当建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相协调的社会基本制度体系以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笔者认为,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不仅应遵循继承发扬、着眼当前的原则,还应做到放眼未来,具有世界眼光。我们不能只侧重于史,还要放眼未来、面向未来、具有世界眼光。此方面并没有引起当前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如何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相生,如何放眼未来审视当前中国精神弘扬及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将中国精神发扬光大使得其对世界其他国家也有所裨益论述较少。此外,在谈到其他关系与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时,学者们多论述其他精神对中国精神的影响与意义,却缺乏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对其他精神的弘扬意义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陈虹.论中国精神在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_.1:48-50.

  [2]周钦声,吴庆阳,唐志勇.中国精神托起”中国梦”[N].南方日报,20_-04-21.

  [3]廖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J].群众,20_(6):33-34.

  [4]张瑜.“中国精神宣传普及路径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教育,20_(19).

  [5]陆晓红.实现中国梦必须发扬中国精神[N].陕西党校报,20_:2.

  [6]孙来斌.深刻认识中国精神[N].辽宁日报,20_:5.

  [7]王钢.“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_.32(5):73-74.

  [8]孙恪廉.中华文化是中国精神的载体[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_(1):45-48.

  [9]王菲菲,赵春莲.弘扬中国精神,推动理论创新[N].湖北日报,20_-10-10.

  [10]邹广文.中国精神:民族性与时代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_.1(2):16-21.

  [11]韩凤霞.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_.

  [12]杨叔子,欧阳康,刘献君,张曙光,何锡章,罗家祥,雷洪,张廷国,张建华,方梅.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研究构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

  [13]李少斐.中国梦研究的学术聚焦点与未来走势[J].未来与发展,20_.

  [14]陈宇宙.论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_.

  [15]陈虹.论中国精神在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_.

  [16]陈研.中华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_.

  [17]肖贵清.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精神支撑、力量之源[J].党建研究,20_

推荐阅读:

  关于疫情的论文9篇

  传递大爱议论文范文四篇

  伟大建党精神论文范文(精选12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000字论文(通用3篇)

  建党百年论文题目范文(精选3篇)

  如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通用4篇)

AD位1

相关推荐

从严治党论文集合15篇

综合论文

大一军事论文1500字七篇

综合论文

关于疫情的论文9篇

综合论文

传递大爱议论文范文四篇

综合论文

伟大建党精神论文范文(精选12篇)

综合论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000字论文(通用3篇)

综合论文
AD位2

热门图文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