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经济论文

浅析历史与道德:消费主义考察的双重尺度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2023-01-29 09:47:3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马克思对于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现象的评价主要有两种尺度:一是历史尺度,二是道德尺度。所谓历史尺度,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性,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有利于实现全人类的发展为标准。所谓道德尺度,是指运用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作为判断一种事物价值的有无、正误和大小的标准。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体现。通过运用双重尺度,人类改造历史,改造现实,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从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上来看,这两种尺度是一致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尺度却常常呈现出二律背反。这种本质上的一致性和现实中的背反要求我们评价一种社会现象时自觉运用辩证思维,坚持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统一。

消费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类都离不开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满足,离不开消费。但消费主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物质生产以几何级数增长,社会生产相对过剩,需要消费来维持、拉动和刺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结束了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进入了消费为中心的时代。这时,人们消费的目的性质跃居于手段性质之上,消费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此时,消费主义便产生了。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对消费主义进行了界定,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的、被刺激出来的欲望的满足。

一、消费主义的基本思想

很多年前,一个人如果难受,不知如何是好,他也许会去教堂,也许会去闹革命,诸如此类。今天,如果你难受,不知所措,怎么解脱呢?去消费!在消费主义的视野中,人就是消费者,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财富的创造和挥霍,除此以外没有别的选择。人们在永无止境的消费中印证着我消费,故我在的信条,并通过消费而强化了对这一信条的信奉。概括起来,消费主义的基本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消费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

在物质消费领域,消费主义把占有和享用物质产品看作是自我满足和快乐的第一要义,永不停歇地刺激人的需求,把人的价值定位在单一的物质生活的享有和满足上。人们不关心消费的后果,不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代价,无视个人的经济能力,甚至为了消费可以铤而走险。在文化消费领域,商品的文化化和文化的商品化趋势愈演愈烈,文化文本与商品的本质差异趋于消融。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大量文化作品朝着生活化、娱乐化、消费化方向发展,大量娱乐节目服务于受众感官和本能,色情、凶杀、暴力成为许多影视作品的主题,搞笑、逗乐、无厘头成为许多作品的创作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关注理性、崇高,只注重享乐和刺激,文化消费应有的形而上的超越和提升转化为形而下的放纵与堕落。

2.通过消费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层次高低之分,较高的需求是建立在较低的需求之上,人们只有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在传统社会,由于物质资料匮乏,人们在消费选择上是先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等较低层次的需求,而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消费选择中并不重要。在今天,由于物质资料的丰裕性和同质产品的差别化,使消费者对消费选择的个性化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成为可能,消费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而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满足生理、安全和归属等低层次的需求,这种情况在炫耀性消费、个性化消费和时尚消费等方面表现的尤其明显。

3.通过消费实现人生目标和个人价值

消费主义在人们心中确立这样一种理念: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在我们拥有的东西中发现。因此,消费成了个人平等、幸福、自由和快乐的源泉和象征。比如消费主义宣扬通过消费可以实现人人平等。人们不但可以借助消费抹平自己与他人之间在社会地位、收入、权力等方面的差别和歧视,而且个人可以通过消费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同时,消费主义以财富和消费的多寡作为人们幸福与否的标准。现代传媒借助网络、广告、电影、电视等,将美丽、浪漫、神奇等文化特性巧妙地与商品融合在一起,制造了与商品消费本身并无必然联系的各种意向,让人们觉得这就是所谓的幸福生活,从而不断刺激人们投入到对这种梦幻般幸福生活的追求中去。

消费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后,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传播和蔓延,就连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精打细算传统的民族也深受影响,一部分人开始放弃了节俭、理性的消费观念,转而认同和实践消费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这里,消费主义的全球性扩展,并不是说消费主义所到之处,人们就马上拥有了消费主义的生活,重要的不是人们有了什么,而是人们想要什么,是什么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基本意义和追求。正确看待消费主义,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统一,既看到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要看到它所带来的道德上的局限性和危害性。

二、从历史尺度看,消费主义是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

从历史尺度来看待消费主义,就是从其产生的时代环境加以考察,而不是仅仅用当下的标准去衡量。消费主义出现的典型时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手段,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身份从事生产活动,个人的劳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和消费才会得到社会承认,个体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价值转化成了物的价值,人和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商品和商品的关系,物对人的支配和统治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但是,消费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实现的。

1.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的民主化和大众化

消费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现象。在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生产资料比较匮乏,因此,统治阶级大肆宣扬禁欲主义和等级制度,让普通人满足于基本生存需要,而让极少数特权阶层从事物质享受和精神活动。从消费的本质角度而言,只有在满足为生存而进行的消费之后,才能开启真正意义上人的消费。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彻底改变了纯粹依靠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的生产模式,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成为可能。进入20世纪,福特主义被广泛采用,大批量的生产使大规模消费成为现实,历史进入了一个丰裕时代,消费主义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品的消费不再为少数人或统治集团所独占,而是以大众为对象,大众成为了工业体制的目标,有人称之为消费的民主化另一方面,在消费社会,大众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它原本是指社会上居于多数的从事体力劳动的阶层,到了此时,把收入相对平稳且一直呈扩大趋势的中间阶层也包括在内了。这样一来,原来被社会下层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在全社会迅速扩散,从而使过去的奢侈品成为了必需品,一个大众消费社会悄然形成。

2.促进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人的自由个性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以消费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以人的个性为线索,考察了人的发展过程,梳理了消费在人的个性发展不同阶段中的作用。在人的依赖关系社会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出售的是家庭消费之外的剩余产品,产品的大部分被家庭成员消费,人们的生产消费结构处于一种狭隘、封闭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无法冲破自身活动的局限性,更没有办法把他人的社会生产能力纳入自身,由此决定了个人同他人的关系只能是政治或血缘上的依附关系,人被束缚于一定的家庭和政治共同体内部,人的个性表达和独立性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在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消费和生产开始出现分离,消费通过货币交换来实现,这样一来,人对商品交换及货币的依赖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依赖关系。这种生产方式使人们摆脱了狭隘的共同体的束缚,突破了各种形式的人身依附关系,形成了独立的个人和个人的独立人格,为人的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消费主义是人类发展过程特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相对于过去的时代来讲,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

3.消费的符号性特征为向精神层面转向提供了可能

在消费社会,压制人的消费欲望既是反人性的,也是不现实的。不能压制人的消费欲望,但可以引导人们把物质消费的追求转向精神消费的享有,而消费主义的符号性和象征性特征本身就蕴含着其向精神性消费转向的可能性。消费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符号体系和视觉形象对于控制和操纵消费趣味与消费时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纵行为。一方面,人们通过消费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品位、身份、地位、个性等,另一方面,人们消费产品本身所象征的某种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等。由此可见,消费的符号性特征揭示了其内在悖论:越是追求物质消费,越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无关。这样一来,消费主义的符号性和象征性特征就构架了通向精神消费的桥梁。没有符号系统,人的生活就会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不会找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这个理想世界是由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从各个方面为他开放的。没有符号,就没有精神生活,没有精神生活,就没有人对现实的超越和人本身的发展。

三、从道德尺度看,消费主义导致了现代性困境和人类的生存危机

从道德尺度来评判消费主义,就是根据当今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来看待消费主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主义最大的道德缺失在于它追求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望,因为人的需要是有限度的,而欲望却是无止境的。为满足欲望而进行的无限消费必然会冲击传统的消费观念,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并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颠覆了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主张节俭、适度、节制、均衡的消费观,反对奢靡、挥霍、贪婪和纵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普遍崇尚去奢从俭的消费观念。孔子在《论语》中指出:礼与其奢,宁俭、节用而爱人,主张大到治理国家小到举办仪式都要节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左传》中也提到: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把俭和奢作为判断人的德性的重要标准。道家要求人们见素抱扑,少私寡欲,提倡人们摆脱物欲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中指出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把节俭作为衡量贫富的重要尺度,主张克俭、节用。墨家更是把节俭上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在《墨子辞过》中提出了节俭则倡,淫佚则亡的理念。

在西方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认为人生的价值是对美德或上帝的追求所获得的幸福,而不是对欲望的满足所获得的快乐。甚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新教伦理通过宣扬禁欲苦行,惩戒奢华懒惰,强调苦行僧式的世俗劳作和克己赎罪,为资本主义积累了原始资本,并使勤勉、刻苦、节俭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消费主义出现之后,追求品味、时尚、身份象征的奢侈消费取代了传统生活伦理中的节俭、适度的观念。目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消费主义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电影、电视、广告等现代传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迅速、更便捷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日益取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正当性与控制性,不仅使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效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人也纷纷崇拜、向往和追求这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消费,故我在、不消费就衰退的信条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统的节俭、适度的消费观被彻底抛弃和颠覆。

2.引发了代内不公和代际不公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但是对自然界的开采和破坏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危机等问题使得人类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但仅仅从生产的角度而忽视从消费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则是片面的。消费与生产的紧密联系要求我们不能忽视消费主义对生态和资源的影响。以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望为目的的消费主义,打着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幌子鼓励人们疯狂追求物质享受,使人与自然之间处于紧张、对立的状态,并引发了代内不公和代际不公问题。

一方面,消费主义引发了代内不公问题。代内不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不公正,二是一国之内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公正。就全世界而言,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但它的使用却是不均等的,发达国家的消费过度导致欠发达国家的消费不足。事实上,发达国家1∕4的人口消耗了地球上80%的能源资源,而欠发达国家3∕4的人口只消耗20%的能源资源。在一个国家内部,富人的奢侈性消费是以穷人的基本需要的牺牲为低价的。在消费主义的鼓吹之下,穷人对富人消费方式的崇拜模仿,又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和能源危机。因此,在资源总量和物质财富一定的情况下,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只能是富人或富国的特权,而与穷人和穷国无缘。

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引发了代际不公问题。人类所追求的社会公正不仅在空间跨度上包括全人类,而且在时间跨度上也包括子孙后代。后代人由于现实生活的缺场,无法宣示自己的话语权和资源争夺权,但不代表他们的权力应该受到剥夺。当代人应该充分考虑和尊重后代人的权利,甚至自觉充当后代人权利的代言人。然而,消费主义的形成和传播,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和贪婪,引发了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透支和剥夺了后代人拥有同我们一样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使后代人面临着无法维持生存甚至无物可消费的困境。

3.造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萎缩和意义的迷失人,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仅有满足欲求的物质消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够实现其本质的东西,不是物质上的无限享受,而是通过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表现出来的精神上的自我实现。对精神需要的追求不仅能够调节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而且能够防止人一味地沉溺于物质享受,疏远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诱导下,人们崇尚物质享受,关注当下享乐,忽视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对智力发展和自我提升的思考。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购物狂、网购成瘾现象就是生动的写照,他们无法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望和消费冲动,逛网店、买东西成了生活的主题和意义,陷入不购物就难受的情结中无法自拔。但是,消费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暴殄天物和穷奢极欲的消费活动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当下一些富人群体虽然过着高消费的生活,但郁闷、没劲、无聊却成为口头禅,抑郁症、过劳死更是困扰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些问题与消费主义的传播与盛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马赫指出,人的需要是无穷无尽的,而无穷无尽的需要只能在精神王国中实现,在物质王国根本不可能实现。消费主义企图用物质的满足来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和精神归属之所,无疑是缘木求鱼。

四、解决路径:满足人的合理消费需求,引导消费活动的精神性转向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待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必经阶段。这是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否则我们必然会对以生产力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历史进步做出完全否定的价值评价。但是,消费主义的出现又造成了现代性困境,引发了环境能源危机、道德滑坡、意义迷失等问题,危及人的生存和发展。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因此,正确评判和对待消费主义,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统一,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而躲闪逃避,也不能任其泛滥而无所作为。

一方面,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正当的、合理的消费需求。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看,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决定了消费者消费的对象和规模。反过来,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规模的扩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逐步告别物质匮乏和短缺的年代,进入物质相对宽裕和丰盛的时期,所以,生产品种丰富、种类繁多的商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就成了经济发展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向全面小康迈进,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以解决吃、穿为刚性需求转向现在以解决住、行为刚性需求,并且向旅游、娱乐、再教育等享受型消费和发展性消费延伸,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7.5%和67.6%下降到不足35%和37%。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消费热情和消费欲望逐渐被点燃和激发,由过去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变为越来越注重商品的精神价值、情感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人们消费能力提升的表现。

尤其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驱动作用减弱,拉动消费引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消费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其中,个性化消费、多样化消费将成主流,网络消费、服务消费、大众消费和绿色消费将成为新的亮点。如何把握扩大内需过程中的消费新热点,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因此,鼓励人们积极消费,满足人们希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期盼,让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当前的重要价值导向。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消费需求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消费者的素质,提升人的主体性,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人的体力、智力和个性,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另一方面,提升人们的消费自觉意识,引导人们消费理念的精神性转向。消费自觉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消费文化和消费方式的清醒认识和理性把握,对自身消费观念、心理和行为的认知、觉悟和反省。人的消费欲望不能压制,但可以进行积极引导和主动疏解,即引导人们增强消费自觉意识,认识到消费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当然,引导人们向精神性消费转换并不是对物质消费的抹杀和否定,而是对物质消费的延伸和提升,既符合当前我国走科学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要求,又充分考虑了如何把人们吃饱饭之后的烦恼进行转移和消解。因为人的物质需要和人的生命一样是有限的,人的精神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却是无限的。通过物质消费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注定只能是短暂的、肤浅的,而精神创造的成果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精神却是恒久的、深刻的。比如,一个人在业余时间是去饭店胡吃海喝、去商场血拼、甚至去赌博吸毒,还是去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等地方接受文化和艺术的熏陶,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行为,前者无疑是物质的、庸俗的、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后者是精神的、高雅的、有益身心健康的行为。因此,积极引导人们消费理念的精神性转向,才能使人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不为物欲所蒙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达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融合与统一。

推荐阅读:

  浅析当前食品需求折射出的虚假需求

  新货币经济学的理论构想及可行性

  浅析循环经济理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应用

  浅析审美意识形态的学术史

  论经管类电子沙盘实验课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新经济角度分析货币政策

AD位1

相关推荐

论抗击疫情中青年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论文1500

综合论文

中国多边主义论文范文三篇

综合论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十九篇】

综合论文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12篇

综合论文

202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综合论文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3篇

综合论文
AD位2

热门图文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