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考试论文精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产业规模也随之扩充,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业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根据我国政策引导方向进行调整,当前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要加强协调发展能力,提高协调发展的推动力。下面是范文网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产业经济学考试论文,供大家参考。
产业经济学考试论文范文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需求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劳动力转移的难易度,以及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收入的丰富性。因此劳动力有效转移对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教育培训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的加速进程.在农业人口有9亿之众的中国农村.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现有耕地人均不足2亩,并且每年还在继续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致使农民生产和生活空间十分狭小.同时也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因此,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不仅仅是人口学的问题,同时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诸多制约因素中,劳动力素质低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重视和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再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基础工作,也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市场竞争意识越强,他们能够多渠道收集社会信息,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自觉地接受各种职业岗前培训和专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而我国农村农民平均接受教育水平偏低,这使得他们转移后无法参与高收入岗位的竞争。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共同肩负起教育培训的重任,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模式,改善办学条件,实行大规模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理论
最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研究的阿瑟?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以城市为主的现代工业部门和以农村为主的传统部门两部分。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要远低于工业部门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的关键在于资本家的投资。只有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二元经济转向一元经济,城乡达到同一,才能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刘易斯理论。
在拉尼斯一费景汉理论中.也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先决条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农业技术的进步。这同样对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另一种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是托达罗理论。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不仅取决于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也取决于转移者对转移成本和效益的权衡。如果流入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业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失业的可能,人口也会不断流向城市。
以上第一种理论可以理解为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一种拉力二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表现为一种推力三是经济发展使劳动者产生的一种转移的心理动机,即为主观能动性。这当中主观性的显现表现出对个体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个人素质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心理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教育文化素质才能客观估价自己。并有可能得到较高的预期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反,教育文化素质低的人则由于较少的就业机会或较低的收入而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因而不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期教育和培训工作,盲目地、轻率地强迫转移,则不会实现有效的劳动力转移。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据相关资料统计,1999年我国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是在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占3.65%,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9.38%,中专占1.57%,大专占0.4%。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66年.冈0刚超过小学毕业的水平。即便是目前,不少地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也只能在9年左右。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德国通过双元制教育.农业劳动力中有54%的人至少受过3年的职业培训.而我国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很少有机会经过岗前培训而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据国家农调总队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7,8%,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13,6%。而美、德、法、日等国家不足全国人口10%的农业劳动者中,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超过90%。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更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的提高和就业的稳定性。
实践证明,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能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转换的根本条件之一就是注重教育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全国就业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水平。对于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而言。提高城镇化水平,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大势所趋。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的关系
新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择业范围和空间越广、收入越高、稳定性越强、社会问题也越少。
(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范围越宽。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他们有较强的自信、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他们不甘农村生活的寂寞,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越小,面向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则越大,更易于实现转移。不仅如此,转移后,他们会很快适应城市生活,与城市原居民能够较好地相处.减少了城市管理成本及一些社会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证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转移越容易.择业的范围越宽。
(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空间越广。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其转移距离,统计表明,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劳动力文化水平高于向落后地区转移的劳动力。因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所以对收入的期望低,也不敢轻易远距离转移.而且他们思想意识保守,难以对城市产生认同感,故土难离,更愿意留在故乡,而不是转移到城市。他们的择业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劳动力的教育文化程度与劳动生产率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对生产率的提高起促进作用,他们为企业创造了较高收益,相对的,企业也会付给他们高的收入作为报酬。
(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问题越少。劳动力转移的事实表明,劳动力素质对社会问题影响不小。素质低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有靠出卖苦力谋生,由此引发城市相关治安问题。甚至这些现象突出.低素质的劳动力会产生厌世心理,做出一些违规、违法的行为,造成社会动荡。所以为避免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问题。应做好转移前及过程中的教育培训工作。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得到了重视,在全国范围内诸如阳光工程、春风行动、两后双百培训工程等活动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长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认识不统一,部门协调不得力。尽管国家至上而下成立了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领导部门和管理机构.但从现行的运行过程来看,教育培训管理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政府统筹协调乏力。主要表现在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完成自己的务,为了各自的利益着想,开展自己的培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使专职培训部门的工作举步为艰。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受教育培训的需求远得不到满足,很多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学不能致用,打击了学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经济利益,很多地方的教育培训工作没在真正地开展起来。
第二,用工法规不落实,用人单位对用工人员素质要求不高。由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用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少企业为了应付生产发展,招聘工人饥不择食,不求高素质的生产操作人员,有时甚至只要有人想应聘,就能得到一个工作岗位.从而造成了不少企业使用的都是无证上岗人员这就使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第三,基础条件差.教育培训质量不高。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各地的教育培训情况极不平衡,由于部门所有、条块分割、财力分散,用于培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出现了有牌子、无设施、无经费、无师资、无活动的现象,所谓的培训是以会代训、标语宣传、发明白纸.搞形式主义,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五、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解决好教育培训的问题,关键是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政府要肩负起这一重任,在制度保障和资金设施上给予保障。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培训观念的创新、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和教育培训制度的创新。
首先是教育培训观念上的创新。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与其它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我们要抛除传统的教育培训观念,以建设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以及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观念。通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为农村劳动力增长知识、技能,增强创业致富的竞争力。
第二是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一种高效、实惠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往往就是这种教育不为人们所重视,教育的经费呈严重短缺状态,当然,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经费完全依靠政府是不可能的。同时,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完全由劳动者自费,难度也相当大。因而国家要从战略的高度.增加农村公共教育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部门要创新教育投资之路,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投资渠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体制。
第三是教育培训制度的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与基础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应该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就业和创造能力为目标,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符合这种要求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办学方式,有效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就职业技能的考核、鉴定、发证等方面进行协调,将培训与就业挂钩.建立起培训、学习、考核、发证、上岗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农村劳动力求职谋业的通行证,严格执行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的持证上岗制度,有效地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不单单是在转移前.更应贯穿于转移的整个过程。国家应认真审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所面临的困难采取措施降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的成本,使普遍的农民能受到最基本的教育,最终实现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
产业经济学考试论文范文二:旅游资源类型分析论文
二十一世纪,旅游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并且作为一个流动性强、涉及范围广的新兴产业,将在全球经济的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类型分析研究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应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地处三江平原,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以盛产绿色优质水稻闻名,有中国绿色米都之誉。对建三江旅游资源类型进行系统科学的归纳,将为建三江旅游业发展提供专业依据,为建三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基础条件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位于我国东北边陲,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流的河间地带,素有小三江之称。地跨同江市、富锦市、抚远县、饶河县,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全局东西长152.9公里,南北宽152.8公里,总面积12332平方公里。属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12,平均降水量550600毫米。区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50626.6米之间,主要由平原、山区和丘岗、山坡组成。
建三江分局下辖15个国有农场、139个管理区。现有固定资产28亿元、常住人口20万人、各类从业人员82577人。
经过五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建三江分局形成了八大优势:一是大农业,全局现有耕地802万亩,人均拥有耕地40亩,并实行规模化经营。二是大机械,全局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0万千瓦,农机新度系数达到0.78,旱田机械化率达98%,水田机械化率为94%。三是大科技,建三江现有大中专毕业生7127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9356人,科技贡献率达到6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四是大粮仓,已累计生产粮豆725亿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644亿斤,人均生产粮豆34万斤,职均生产粮豆234万斤。2008年粮食总产量92亿斤,约占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1/10。五是大湿地,拥有洪河、挠力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苏里江、勤得利鲟鳇鱼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19.6万公顷;六是大界江,有八个农场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等界江边,全局有230公里界江;七是大旅游,有900公里科技示范带和16个科技园区;八是大文化,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与北大荒人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北大荒精神和建三江精神。有一批文学艺术创作团体和人才等。
近年来,先后被联合国、国务院、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中国绿色水稻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局、省级绿色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称号,2006年,被国家粮食协会授予中国绿色米都的称号。
二、建三江旅游资源类型
为了科学合理的促进建三江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保护、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的管理与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行分析探讨。
1、自然旅游资源:建三江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态内蕴,是开发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
(1)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4年,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属平原湿地类自然保护区,是黑龙江垦区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的东北边缘,建三江分局境内,总面积21835.7公顷。区内有浓江河、沃绿兰河,河流迂回曲折,水流平缓,低洼地沼泽发育良好,沼泽和草甸连片。岛状林主要位于原二抚路两侧,人为干扰极少的保护区核心区,是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貌的典型代表。保护区内植被类型为湿生、沼生植被,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化植被。常年积水区一般水深1.0米左右,湖泊水深可达2米以上,几乎全为沼泽植被,鱼类、昆虫和浮游生物十分丰富。保护区内现已查明有植物1012种,鸟类110余种,其中迁徙鸟70余种,留鸟40余种,大雁、苍鹭、丹顶鹤等在春、秋两季数量多达万只。
(2)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建立,于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该区位于祖国边陲,三江平原腹地,分布于建三江分局七星、大兴、红卫、胜利、八五九农场,总面积97951.4公顷。保护区河流系三江平原内河,水系发达,水资源极为丰富,与完达山余脉隔河对峙,两侧岛状林较多,呈零星分布。
保护区内挠力河长350公里,流域面积23589平方公里。沿河明水泡子星罗棋布,是水禽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区内各种鸟类110余种,其中迁徙鸟70余种,留鸟40余种,主要有大天鹅、白鹤、野鸭、红嘴鸥、苍鹭等。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8种。保护区内有兽类27种,其中珍稀动物9种,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动物18种,如麝鼠、赤狐、麝子、貉等。区内生态系统极富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省内、国内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湿地生态系统。
(3)喀尔喀玄武岩石林地质公园:位于饶河县境内,占地109平方公里,由喀尔喀玄武岩石林、挠力河湿地及东安镇地层古生物地质遗迹保护区、龙山森林观赏区、明山屯桥梁队民谷野营区和乌苏里江游览区组成。2005年正式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
喀尔喀玄武岩石林保存有接近原始状态的山川景色,各种拟态石景观如龙绕虎搏、或熊攀狮偃、或壁立危岩可与天下名山媲美。玄武岩石林是新第三纪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台地,由于岩浆冷凝过程中形成的柱状节理发育,再加上长期风化剥蚀,便雕琢成千姿百态的石林,是黑龙江省独有、国内罕见的玄武岩石林景观。
(4)勤得利湾风景区(额图湾):额图,勤得利农场水产公司一队所在地,是古代的赫哲渔村。传说从前有兄弟二人反目成仇,大动干戈,哥哥杀死弟弟,拿走了弟弟颈上的金项圈,人头落于此地,故取名为额图。民国初有赫哲人20户,以捕鱼为生,繁衍生息。现有45户,常年和渔船打交道,生活富裕。额图湾有著名的景点月亮湾,远远望去,清澈的月亮湾两端与江水相连,湾中是原始湿地和丛林,原生态味十足。村北立着一块国境线界碑,界碑的东侧是刚落成的摄影基地,这是摄影爱好者之家,是采风者的客栈。
为了发展名特优鱼养殖,农场在额图湾修建了水库,并被总局命名为额图湾名特优商品鱼养殖基地。1998年总局又建立了黑龙江鲟鳇渔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黑龙江珍稀史氏鲟鱼、鳇鱼。
(5)五星山风景区:五星山位于勤得利农场北部,系额图山余脉,海拔480米,是农场境内第二座高山。山顶峰的西南坡有一个硕大的由山石组成的五星,鬼斧神工,什么植物也不长而周围则是郁郁葱葱。从场部的西南方极目远眺,便可望见仿佛一颗五星镶嵌在山顶,五星山因此而得名。
传说当年玉皇大帝亲临此山游玩,见风光美妙龙心大悦,便令随从搬来山石摆下五星作标记,好让臣子们也来此游玩,就留下了这颗醒目的五星。如今,登上峰顶,场部景色便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楼房,宽阔平坦的路面,还有长栏石岸的人工湖点缀其间,赏心悦目。
山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山野菜,薇菜、蕨菜、刺老芽、四叶菜等等。每年五月份,上千人结伴背筐上山采山野菜。薇菜干货价格每公斤在120元左右。采摘山货已经成了当地职工群众创收的有效途径。
(6)东安镇风景区:东安镇位于乌苏里江边八五九农场境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渔村。历年盛产如鰲花、鳊花和马哈鱼等五十五种鱼类。清末,此地与俄罗斯民间通商。沿江修筑砖瓦结构及俄罗斯式木刻楞单层门市房及二层楼房,有十余户商号店铺,甚为壮观。日本占领时期为饶河县所在地。现仍保留一栋俄式商店门市。到这里,可以享受到美味的鱼宴,也可乘船游览美丽的乌苏里江沿岸风光及对岸俄罗斯村庄。(1)勤得利古城:位于勤得利农场,黑龙江边的西山南坡。整个古城呈不规则形,城墙周长近2公里,以夯土为墙,北、西墙保存较好,外高5-6米,内高3-4米,墙基下宽6米,上宽1米。南墙保存较差高仅1米左右。此城两面河水环绕,两面雄山夹峙。西城墙紧逼勤得利河,地势陡峭,怪石嶙峋,城墙依山势而修,高耸嵯峨,易守难攻。
此城在辽代称兀惹城(见张泰湘著《兀惹丛考》),是居住在黑龙江流域著名的民族兀惹人的首府。据《辽史、卷8、景宗上》记载,辽保宁七年九月,渤海余党燕颇作乱,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失败后,燕颇走保兀惹城。这是有关兀惹城的最早记载。明朝永乐七年,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管理,建立了东北水陆交通驿站45处,即海西东水陆城站。这是明朝经营东北的一条主要交通线,它和抚远境内现存的莽吉塔古城均为这条交通线上的驿站之一,此时的兀惹城,已改名为乞勒伊城。
(2)洪河农场文化宫(场史馆):洪河文化宫始建于1984年,文化宫总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四周绿树怀抱、花香四溢,文化广场占地3000平方米,是黑龙江垦区最早建成的一座集会议、文化、娱乐、体育、教育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场所,建有场史图片室、影剧场、多功能体育馆、图书室、老年人之家等,是农场文化娱乐活动中心,被外界赞誉为大荒深处文化宫。
洪河文化宫场史图片室是农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现了****人的亲切关怀,开发建设时的艰苦岁月,现代化大机械的作业场景、形象地展示了农场20年来的开发与建设,光荣与辉煌、希望与未来,展示了洪河农场由婴儿成长为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农场的沧桑历程。文化宫已成为展示洪河人形象的窗口,曾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先进文化宫。
(3)北大荒农业股份七星科技园区:位于七星农场,有核心展示区500亩,水稻、大麦、玉米、大豆示范辐射区10万亩。它具有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技术推广带动、农业人才培训、休闲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年接待参观人员10多人次。他们对现代化农业高、精耕作、高科技研发成果赞叹不已。
(4)二道河农场万亩大地号:二道河农场第六作业区七号地,总面积为12620亩,是世界上最大的地号。大地号采用立体化作业技术,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大马力农用机进行耕种管收,飞机航化作业喷肥、灭虫,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由于该地号面积大,土地平整,生产过程全部采用机械作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成为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典范。****人江泽民、李鹏、温家宝先后来万亩大地号观看作业的展示,并给予高度评价。此外,建三江分局周边市县还有较多景点:
(1)赫哲民族文化村:位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境内,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景区以赫哲族历史文化为主体,再现了赫哲族生产生活、宗教仪式、民风民俗等场景。文化村内集中展示了赫哲族民族歌舞、渔猎生活、渔猎资源、宗教习俗、食鱼文化、传统说唱艺术、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等赫哲族文化精粹。现已建成广场区、展示区、雕塑区、宗教区、民居餐饮区、狩猎区、游乐区、码头区等功能区。景区内建有文化村大门、赫哲族展览馆、博艺斋、图腾柱、木雕天神及神偶、五组大型雕塑(猎归、猎熊、狗拉雪橇、鳇鱼、天鹅)、赫哲民居(撮罗子、马架子、地窨子)、萨满屋、娱乐场、表演舞台、小动物狩猎场、荷花湖等景点。景区内服务设施齐备。宾馆饭店卫生洁净,服务热情周到,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饶河县抗日游击队纪念碑:位于饶河县饶河镇小南山主峰下。占地面积2032平方米。纪念碑由花岗岩石及钢筋混凝土构成,碑高16.6米,碑座呈方形,设两层平台,每层高2米左右,四周围有雕刻着松针、松果图案的石栏杆。碑身表面为镶嵌青灰色大理石。碑身顶端坐落着一位抗联战士持枪前进的雕像,高6.9米,由花岗岩制成,正面镌刻着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的题字饶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碑体背面题词抗日先烈,永昭千秋。
饶河县是东北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是抗联第七军的发祥地。前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委员长崔镛键,曾任七军参谋长,转战饶、富、虎、宝一带。1965年崔镛键来华访问时,提出在饶河小南山建立抗日纪念塔,得到周总理亲自批示并拨款70万元,后逢文革而中止。1985年再次由省政府拨款,县民政局主持建设,次年9月3日落成。现已成为饶河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之一。1986年10月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3)东方第一哨:位于抚远县乌苏镇,是中国大陆最先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每当夏季2时15分,红日便从江面冉冉升起。1984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的胡耀邦视察边境,为乌苏镇哨所题词:英雄的东方第一哨。1986年8月,黑龙江省政府、省军区在哨所建立了纪念碑。这里是休闲度假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
三、建三江旅游资源类型整合
1、丰富的自然景观
翠绿的森林,绚丽的山峰,弯曲的河流,神秘的界江,辽阔的湿地草原,构成了建三江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有东安、勤得利古城、喀尔喀山及大溶洞等古迹遗址;有洪河、挠力河等保护区;有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界河;有20万分局人民辛劳结晶的别拉洪人工河。本区还栖息着国际珍稀濒危珍禽(丹顶鹤、白鹳等)和国家重点保护兽类(梅花鹿、马鹿等)以及珍贵濒危植物(野大豆、黄檗)和名贵鱼类(鲟、鳇、三花五罗、大马哈等)。还有许多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动植物,如芦苇、不叶樟、狍子、鲤鱼等。此外,周边市县也有较好的自然风光,如街津口国家森林公园、东方第一哨等。
2、深厚的以北大荒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气息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20世纪50年代末,按照屯垦戍边的方针,中国人民解放军10万转业官兵随王震将军开赴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开拓了人类农耕史上的一段传奇大机械操作的现代化农业区在一片沼泽地上拔地而起。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创业,亘古荒原变成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营农场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北大仓。北大荒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北大荒精神正是在这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她集中体现了北大荒人这个英雄群体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由北大荒精神衍生的人文景观,是建三江旅游发展的另一亮点。她承载了红色知青时代的全部记忆,是北大荒人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那个特殊年代中国的印记。
建三江拥有如此具有深厚生态意义和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类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将为建三江旅游业的开发、发展提供一个参考蓝本,也是建三江旅游业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准备阶段。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本着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历史遗迹原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将建三江旅游业带入一个正常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