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文化差异800
如何对待文化差异800
饮食观念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
如何对待文化差异800
当今世界,众多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就如古老的中华文化,庄重的欧洲文化,浪漫的希腊文化,神秘的非洲文化……它们或许不尽相同,但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因此,我们要尊重文化差异。
历史上,因为尊重彼此文化差异而留下千古佳话的例子并不鲜见。忘不了汉代的张骞通西域,一路上与多少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真是强我大汉。忘不了大唐时期,唐太宗威仪满天下,少数民族纷纷来朝。唐朝文化开放而包容,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唐朝人懂得尊重文化差异,才造出一个盛世。忘不了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忘不了三教共栖……正是因为懂得尊重文化差异,才使中华文化保持勃勃生机,才在开放和包容中广纳文化精华,丰富中华文化,强我华夏。
由此看来,尊重文化差异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能展现一个国家的风度。但当一个国家妄自尊大,不懂得尊重文化差异时,往往会有不好的后果。正如清朝时,皇帝偏要让英国来访的使臣跪下,为了展示自己是“天朝上国”,竟全然不顾英国的礼仪文化是单膝跪地以表尊重。就这样,中英友好交往之路被生生切断,中国也切断了追赶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机会。一百年后,英国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可笑,可悲!可见不懂得尊重文化差异的国家就会落后于世界潮流。如果国家之间相互不懂得尊重,不仅对国家有害,对世界也是悲剧。就如冷战时期的美苏有过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双方都想把自己的价值观普及全世界,因此冲突不断。诸多小国纷纷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遭殃,经济全球化也只能是“半球化”……不懂得尊重文化差异,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大家知道,新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外交成就,是因为我们懂得尊重文化差异。周恩来曾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为新中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始终践行着这条道路。***人在出席国际会议时,经常穿着主办国的传统服饰,当外国朋友来到中国时,我们也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国对世界的尊重也赢得了世界对中国的尊重,社会主义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接受。当然,尊重文化差异不等于抛弃自己的文化,我们也不能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尊重文化差异,展现大国风范,尊重文化差异,共筑友好桥梁,尊重文化差异,谋求世界和平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各国能走得更远,世界文化也能绽放出光辉!
如何对待文化差异800
中国人自90年代以来,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风情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年年十分红火,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如寒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洋节”盛行,土节“遇冷”,过洋节究竟好不好?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丹丹认为,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盛行发生于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渗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过洋节往往是个体身份建构的手段.因为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过洋节日可能被贴上有品位、时尚、时髦等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化霸权.
着名作家流沙河感叹地说道,传统节日目前处境尴尬,而洋节却备受推崇,每逢洋节,那种喧嚣让人瞠目结舌.而每逢端午、重阳、中秋,却相当冷清,让人痛心疾首. 两种节日也是两种文化的挑战,城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西方节日好象略占上风.我们恐惧的不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每一个文化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之上,怕的是人们屏弃传统文化,思想完全被外来文化占据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337393030. 知名学者魏明伦表示,传统节日的冷清可以看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断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但无论如何,国人不应该眼睁睁看着传统节日从我们生活中消失.
面对国人冷落传统节日,追捧西方节日的现象,很多人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我们该如何来保护传统节日呢?
从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动荡.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大量的“洋货”充斥中国市场.西方的各种宗教信仰以及人文冲击着国人的眼球.新鲜事物的刺激,造成人们多其越来越盲目,反而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越来越火,而我们的中国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等,它们的味道却一年比一年平淡.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年轻人对洋节是有选择性的,喜欢过的主要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为的是增进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的友情、爱情和亲情.喜欢过洋节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因此而疏远自己的传统节日就太可悲了.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越来越淡,除了商家、媒体制造出来的那点嚎头外,似乎春节的一切都流于形式.让人奇怪的是生活在西方世界的黄皮肤中华子孙对祖宗遗留下的节日且非常重视与本土江河日下的状况成明显对比,这对我们这个民族是个莫大的讽刺和悲哀!
恐惧的不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每一个文化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之上,创怕的是人们屏弃传统文化,思想完全被外来文化占据.传统节日的冷清可以看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断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但无论如何,国人不应该眼睁睁看着传统节日从我们生活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