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作文1000字(八篇)
社火社火一
每逢春节,甘肃的各个境内便要大型举办一次文化娱乐活动————社火。“社火”,顾名思义,于“火”有关,离不开烟火。社火有白天的和夜晚的,分别叫做“白社火”,“黑社火”。
民间通过把古代戏剧人物化装出来,通过铁芯子,高跷,骑马等等表现各种姿势,演唱。而现代,形式更繁多了,将耍狮子,闹灯笼,游旱船,跑秧歌,打腰鼓,太平鼓,春牛,跑驴等等统称为社火的范畴。
相传明朝初年,大将徐达攻打兰州王保保城,久攻不克,徐达便将瑞鼓改为长形鼓,再将兵器暗藏在里面,摇身一变,成了一只社火队,混过关卡,破了城池。时值今日,为缅怀英杰,祈求太平,好些社火队里仍有腰鼓,乾坤鼓,太平鼓等等。特别是太平鼓,表演套路繁多,形式多样,有走路鼓,红拳架子等等,三指顶鼓,旋转举起沉重的大鼓,悠过头顶,十分娴熟,实为力与美的结合统一,显示了北方雄浑,豪壮的神韵。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社火盛会,西和县秉承传统古老的文化氛围,又兼容民间现代舞蹈形式,使得今年社火有完美了一截。
西和县城街道内,各个单位的社火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拉开了序幕。猎猎的彩旗,咚咚的锣鼓,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远远映入眼帘的是用铁棍做成骨架,外表装饰绘画,花朵,彩绸,矛剑枪戟的彩车。另有些架子上换站着或绑缚着装扮成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小孩,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站在高处的装饰物上,显得玄妙奇巧,威武特别。高跷更是绝妙,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扮装成戏剧人物的化身踩在一米多高的高跷上面,伴着和谐的锣鼓声迈着娴熟的步伐,让人惊叹不已。游旱是民间男女老少最喜欢的一种节目,船用竹,木,麦杆扎成,外蒙彩布,扎上纸花。非常轻巧。表演时将选一位美丽漂亮的媳妇,当然不分男女,将其系在舞者的腰间,入坐船状,另有几人扮装艄公,和船中的姑娘同舞对歌,犹如水面行舟。活灵活现。“妞秧歌”让人哑然失笑。
当男扮女妆的大媳妇摆动着扭动的身姿时,全场的人都几乎鼎沸起来。“进状元”,“卧牛”可以说是我们地道的拿手戏,他们都象征岁月的和平盛世,物阜民丰,招财进宝。最后扫尾的就是“耍龙”,“打狮子”和“打熊”了!这种暨表演与武打一体的体系演练,正是象征了驱赶瘟疫,迎喜接福的用意吧。中国是龙的传人,龙是吉祥物,当龙在场中盘旋飞舞时,人们都抢着站在中间,让龙把自己缠上一圈,以暗示带来吉祥如意。
改革开放的今天,我相信家乡的社火将变得更完美,更精彩!
社火社火二
每逢春节,甘肃的各个境内便要大型举办一次文化娱乐活动----社火。“社火”,顾名思义,于“火”有关,离不开烟火。社火有白天的和夜晚的,分别叫做“白社火”,“黑社火”。
民间通过把古代戏剧人物化装出来,通过铁芯子,高跷,骑马等等表现各种姿势,演唱。而现代,形式更繁多了,将耍狮子,闹灯笼,游旱船,跑秧歌,打腰鼓,太平鼓,春牛,跑驴等等统称为社火的范畴。
相传明朝初年,大将徐达攻打兰州王保保城,久攻不克,徐达便将瑞鼓改为长形鼓,再将兵器暗藏在里面,摇身一变,成了一只社火队,混过关卡,破了城池。时值今日,为缅怀英杰,祈求太平,好些社火队里仍有腰鼓,乾坤鼓,太平鼓等等。特别是太平鼓,表演套路繁多,形式多样,有走路鼓,红拳架子等等,三指顶鼓,旋转举起沉重的大鼓,悠过头顶,十分娴熟,实为力与美的结合统一,显示了北方雄浑,豪壮的神韵。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社火盛会,西和县秉承传统古老的文化氛围,又兼容民间现代舞蹈形式,使得今年社火有完美了一截。
西和县城街道内,各个单位的社火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拉开了序幕。猎猎的彩旗,咚咚的锣鼓,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远远映入眼帘的是用铁棍做成骨架,外表装饰绘画,花朵,彩绸,矛剑枪戟的彩车。另有些架子上换站着或绑缚着装扮成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小孩,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站在高处的装饰物上,显得玄妙奇巧,威武特别。高跷更是绝妙,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扮装成戏剧人物的化身踩在一米多高的高跷上面,伴着和谐的锣鼓声迈着娴熟的步伐,让人惊叹不已。游旱是民间男女老少最喜欢的一种节目,船用竹,木,麦杆扎成,外蒙彩布,扎上纸花。非常轻巧。表演时将选一位美丽漂亮的媳妇,当然不分男女,将其系在舞者的腰间,入坐船状,另有几人扮装艄公,和船中的姑娘同舞对歌,犹如水面行舟。活灵活现。“妞秧歌”让人哑然失笑。 当男扮女妆的大媳妇摆动着扭动的身姿时,全场的人都几乎鼎沸起来。“进状元”,“卧牛”可以说是我们地道的拿手戏,他们都象征岁月的和平盛世,物阜民丰,招财进宝。最后扫尾的就是“耍龙”,“打狮子”和“打熊”了!这种暨表演与武打一体的体系演练,正是象征了驱赶瘟疫,迎喜接福的用意吧。中国是龙的传人,龙是吉祥物,当龙在场中盘旋飞舞时,人们都抢着站在中间,让龙把自己缠上一圈,以暗示带来吉祥如意。
改革开放的今天,我相信家乡的社火将变得更完美,更精彩!
社火社火三
在我们家,春节可是数一数二的重要传统节日。并且,谈热闹程度,只要春节称二,就绝对没有任何其它的节日敢论一。
大约是六七点吧!天空还是雾蒙蒙的,爸爸妈妈就起了床,为当天的忙碌起了个头。他们开始整理家里,为中午将要来临的许多客人们做准备。
爸爸开始贴对联。他先搬来梯子,然后拿来对联并在背面糊上很多的浆糊,接着将对联贴在墙上,最后用手在上面拍上几下,让对联不容易松动,也不容易掉下来。先是横批,后是上下两联,最后是放在门正中间的那大大的“福”字。
妈妈就干些家务:扫地、拖地、整理沙发、整理房间、擦桌子和擦椅子等等一系列繁杂的事。最后,妈妈摸着自己的下巴,看着自己打扫的一尘不染的家里,笑了。
春节的热闹大概是从上午到中午的这段时间开始的。
首先来的是舅舅一家,其次来的是小姨一家,最后来的是姥姥,姥爷。这个温暖的小屋立刻变得吵闹了起来。我、妹妹和两个弟弟在屋里上窜下跳,恨不得把房屋都掀翻。妈妈与舅舅和小姨一见面就寒暄了起来。爸爸与姨夫一到家就钻进了厨房。
一道道香气扑鼻的菜被端了上来,我的口水也哗哗的流淌,这就是我们今年的年夜饭,或者应该叫“年午饭”。爸爸一杯酒还没下肚,另一杯酒就已经放到了嘴边。妈妈一直在忙不迭的给妹妹的碗中夹菜夹肉。随着一杯杯饮料和一口口饭菜下肚,我的嘴也不由自主的吹响了胜利的号角。
“五、四、三、二、一”!20_过去了,我们迎来了20_,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更加努力,发奋图强,牛气冲天。
社火社火四
每个人最留恋的地方,肯定只有自己的家乡了,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同的民风民俗,每一个都独具特色,引人注目。在我的记忆中,过年让人最印象深刻的,那就是社火。
社火,在北方又称射虎,就是看灯火,猜灯谜的意思,也有杂戏、杂耍之意,寓意红火热闹。
去年过年,我又回到了我的家乡甘肃,见识了精彩的'社火表演。
家乡的社火从大年初三持续到初五,以初五的最为盛大。初五的哪天,我早早和哥哥出发,为的是占个好位置,好更近距离地观看街上的社火表演。
一大早,表演的人就开始准备,他们穿好服装,来到街上开始巡游表演。等我们赶到巡游表演的地方时,路边早已聚集了不少的人。大街上一片喧闹,人们都在等待社火队伍的出现。等了小一会,锣鼓声越来越大,社火队伍终于过来了。
社火表演丰富多样,有走高台,踩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各种各样的表演,巡游的人边走边表演,街上也叫好声连连。社火队伍向前推进,最后汇集到城市的中心广场,开始汇演。
一开始,街上十分静寂,没有一丝吵闹声。过了一会,只听一声喊声,后面就威风锣鼓,鼓声震天,气势恢宏;接下来是踩高跷的、跑旱船的、扭秧歌的……紧接着在鼓声和歌声中,表演舞狮的登场了。只见两只狮子,两只狮子蹦来蹦去的,从这个高台上又跳到另外一个高台上,嘴里还叼着球,你抛给我,我抛给你,玩得很是开心。
最后,最精彩的舞龙登场了。只见一条金龙和一条红龙制作的栩栩如生、威风凛凛,每条龙都有二十米长。两条龙在空中盘旋飞舞、忽上忽下、张牙舞爪、气势非凡。两条龙在空中不停争抢一颗龙珠,两条龙你争我抢,金龙显得霸气十足,一个飞龙在天,将红龙压在下面;红龙显得灵动十足,时不时来一个‘神龙摆尾’,拜托金龙的纠缠……大家都看津津有味,连声叫好。不知不觉,时间飞快的过去了,直到社火结束好一会,我才和哥哥恋恋不舍的往回走。
家乡的社火,让我流连忘返,如果明年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观赏这属于家乡的社火。
社火社火五
元宵,算是陕西一带在春节最热闹的日子之一。不管是从外地风尘仆仆回来的年轻人,还是步入暮年的老人们,提到元宵,提到社火,谁心中不是立刻想到了一幅热热闹闹的画面呢?而我也有幸观看到了一次社火表演。
到了街上,我惊呆了,表演还没开始,街道就成了人的海洋,有的人举着手机,伸长脖子,焦急地向前方观望,有的孩子骑在父母身上,有的……忽然,前面有人叫了起来:“来啦来啦!”只见不远处,一排花车向我们缓缓开来,车上的人踩着高跷、身穿戏服、摆着高难度的动作,向观众们摇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穿白色戏服的小姐姐,她舞着水袖,妩媚多姿,更厉害的是,在她举着的一柄青色花伞上,竟还站着一个小姑娘。尽管如此,她们依然神态自如,显然是科班出身的。看到这儿,我不禁赞叹起了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下来是锣鼓队,他们穿着清一色的黄衣,手上操纵着各式各样的乐器,节奏简洁有力,给人一种热热闹闹的感觉。锣鼓队后,向我们走来的是舞龙舞狮和旱船的队伍。狮子头做的惟妙惟肖,那眼珠子生动得像要蹦出来似的。瞧!长达五米的黄龙踏着歌声上场了。龙时而向前冲,时而急转弯,时而绕圈飞舞,从高处看,就像一片黄色的海洋,不断飘动的龙纹酷似海上的波浪。“咦,旱船来啦!”前后两人抬着一顶像船一样的轿子,里面坐着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正在表演着《红楼梦》中的片段。
最后出场的是秧歌队,她们又唱又跳,队伍时而合拢,时而分散,许多观众也被这份热情所感染,跟着她们跳了起来。歌声、锣鼓声、鞭炮声,洒满了大街小巷,也偷偷钻入了人们的心里。
社火表演就这么落幕了,临走时我不禁感叹,真的不虚此行啊!过了元宵,冰雪融化,大家又各奔东西。这个元宵,这个社火,跟着人群的散去悄悄溜走了,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社火社火六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次过春节,人们都要贴春联、贴福字、放爆竹。你瞧,家家户户都是一派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景象。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
大年三十的早晨,我们拿起早就准备好的春联,整齐地粘在门上,爸爸又将大红的“福”字贴在了门上。妈妈也在屋里忙碌着,她先拿起几只红灯笼,挂在屋里,又把一串小彩灯挂在墙上。小彩灯一闪一闪的,好像一颗颗正在眨眼睛的小星星。就这样一上午的时间过去了。
大年三十的下午,爸爸妈妈都在忙着准备年夜饭。晚上六点整我们的年夜大餐正式开始,一盘盘色香味俱全、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来,我看得眼花缭乱。其中清蒸鱼、红烧肉、黄焖鸡是我们必吃的菜,寓意着年年有余,平平安安和富贵吉祥。今年是我第一个出场,我端起酒杯祝愿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愿爸爸和妈妈身体健康,笑口常开,工作顺利。爷爷奶奶祝我学习进步,爸爸妈妈祝我身体健康,天天好心情。“干杯!干杯!”最后吃饺子的时候,爸爸妈妈告诉我和妹妹,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求愿望的特有方式。饺子的谐音“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过春节吃饺子意味着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大家津津有味的品尝着美味的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屋子里充满了幸福的气氛。
晚上,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着,虽然人数不多,但却十分温馨,令我陶醉。
到了大年初一,我早早地就起床了,跟着一家人出去拜年,拿到了不少压岁钱,同时,他们还祝愿我学习进步,我也祝愿他们万事如意。
新的一年,我又大了一岁,也收获了许多不一样的快乐。
社火社火七
我是一个地道的陕北人,但是却从来没有看过陕北的社火。去年春节,奶奶带我回老家过年,恰好赶上了村里的社火,让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热闹的社火表演。
正月十五,七里八乡的乡亲们赶来在村头的空地上,敲锣打鼓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社火表演。妈妈告诉我,“社火”来历源远流长,史料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古人闹社火主要是表达对“神”的崇拜,现代则是一种新的生动有趣的民俗活动。唢呐声声、秧歌扭起,幽默逗趣的蛮婆蛮汉,热情洋溢的秧歌社火开始了。
陕北社火形式五花八门,有腰鼓、秧歌、花伞、高跷、跑驴、耍狮子、跑旱船等等好看的演出,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跑驴。
只见跑驴的表演者将竹篾和绸布制作的“驴”绑在腰间,赶驴者则是挂着一个柳框,手握一根红缨子鞭杆,腰间挂着一支旱烟锅和一只绣着山丹丹花的旱烟袋,头绑白毛巾,鼻下戴一支夸张的鼻胡儿。在激越欢快的阵阵锣鼓声中,“驴”的表演者缓缓迈着大步,不按锣鼓声,走着自己的节奏,将腰一扭,肩一抖,昂起头,身体有节奏地颠起来,生动形象的演绎着驴上山、驴下山、驴撒欢……赶驴者跟着出场开始表演“赶集路上”、“惊驴打斗”、“陷泥救驴”等经典桥段,夸张的形象,风趣的舞姿,滑稽的`逗趣,幽默的唱白,抒发着陕北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一边饱览着黄土高坡的美丽风光,一边感受着陕北热情的风俗人情,体验着社火这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我感受到了城市感受不到的年味。
我深深爱上了这种传统民俗活动,它是生活和艺术的巧妙结合,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统一,是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火社火八
正月十三是全县的社火表演日,我们在家以逸待劳,只等锣鼓一响,就全家出动去观看。可等了半天,未曾听到“一分贝”的锣鼓声。我和姐姐、姥姥耐不住性子,抢先一步到了广场。
哇!广场上可真热闹呀!有打气步枪的、有套圈的、有放风筝的……真是人山人海,连“原子”都没有立足之地了。姥姥见有小孩放风筝,也给我买了一个,正巧这时表姐和妈妈赶来了,便领我们去社火接待点旁等候。半小时过去了,我们连社火的影子都没看到。我哪有这个耐心再等,广场上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我的早就痒痒了。
于是,我和妈妈来到气步枪的摊点旁,在几家摊点旁徘徊了好一阵子,终于选中了一家,摊位上的枪是崭新的,因为新枪瞄的更准。我上去买了十发子弹,然后瞄准……“砰!”气球爆炸了。我旗开得胜,开门红之后,又连着买了十发子弹,这次我用枪扫射,“砰!砰!……”在连串的气球爆炸声中,把那个摊主和旁观者惊得目瞪口呆。真过瘾啦!终于美美的过了一回枪瘾。
这时锣鼓声声,鞭炮连天,妈妈急忙把我拉到社火摊点旁,可过了好一阵子,社火还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真是雷声大雨点小。此时广场上的人已经非常“萧条”了。无奈,我便和妈妈放风筝去了。
放风筝时,我先仔细观察了一下风向,哦,吹的是西北风,我便从东南方向开始放,可风筝飞不起来。是我的技术问题还是风向的问题?我换遍了“八方”,都是一个结果——飞不起来。看来是我的技术问题。去年我还放的老高的,唉!没想到“事别一年,不可同日而语”呀!
看着其他的孩子风筝飞的一个比一个高,一个个都乐得屁颠屁颠的,这无疑是给我的闷气火上浇油。妈妈要给我拍照,我哪有这等心情,便悻悻的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