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推荐)(4篇)
如何写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推荐)一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比的平静和顺从。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比如心理咨询师,谈判专家,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如何写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推荐)二
第一次接触“非暴力沟通”这个概念还是两年前,那时我还在社工机构上班,也要感谢这个专业和工作经历,让我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一些在生活中很有益处的知识和技能。
人们常说电影、音乐和书籍都是常读常新的,我想书还是书,电影也还是影,不一样的是人的变化。第一次读本书,粗略地看了一遍,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但总体而言,觉得这是一本不错的书。
今年是第二次读它,看得比较慢,断断续续的,大概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于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有两点。第一点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很看重感受的自我觉察和表达,他说事实上情绪和感受来源于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取决于外界,外界是一个刺激和诱发因素。比如我们常用某人让我觉得开心,某人做了什么事儿让自己生气难过这样的表达句式,就是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也就承认别人可以控制我们的情绪,同时别人也需要为我们的情绪负责,如果是负面的情绪,那就会容易产生埋怨指责等行为,如果对方认可,可能就会觉得内疚,如果想利用内疚的情绪去促使对方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行为,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情感操控,例如父母与孩子,或者恋人之间都有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情绪来源于本身,不过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总是会相互影响的,所以在有情绪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和别人的需要,那样彼此的沟通会更和谐。
《非暴力沟通》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在于不评判(non-judgemental)。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是不是最高形式,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真的很难。因为评判太容易了。
这里要提到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观察,并且要学会观察和评论,尽可能客观地去描述事件本身。这让我想起自己有一天下班回家路上等公交车的时候,看到一个中年男子使劲追着一辆公交车,但还是没追上。旁边一个男子看到这一幕,发出窃窃地笑声,说这人怎么这么傻。如果换做是我,如果没有什么紧急的事儿,我估计不会去追,追不上自己可能会觉得尴尬。但当时我想的是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表面的事实,或者说一个片段,他那么着急想赶车,那他的需要是什么呢?由这个事件,让我想到了无意识的评判无处不在。
一边看书,一边反思自己和观察周围的社会,发现确实是这样的,比如小孩不向长辈问好,这叫没礼貌,功课没有按时完成,就是懒,没有按照大人吩咐去做,就是愚蠢。我们不仅仅会去评判别人,对自己也同样如此。如果自己做了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事情,也会暗暗说自己为什么老是这样一类的话。其实也是一种语言暴力吧。不知不觉而无处不在。
描述自己观察的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需要、再提出具体的请求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基本步骤,书上也说,用这样的沟通方式一开始会很别扭的,但慢慢的会习惯,也会从中受益良多。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无意识,用新的去替换旧的,改变就出现了。
个人而言,自己感受很明显的一点在于面对别人的评判时,不会马上觉得很难受,要去防御或者攻击,有时候会想一想背后的东西,有时也就一笑置之。我也习惯去评判别人,所以也在生活中多多尝试去描述事件本身,当我这么去想的时候,也会觉得轻松一些,表达还是会有些困难,有情绪了,知道自己不能去语言伤害对方,但也没组织好怎么说,所以会变成沉默。不管怎样,会越来越熟悉的。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哦,强烈推荐。
最后有一个疑问就是本书的译者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爱的能力取决于审美能力。有些疑惑,或许以后会有答案。
如何写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推荐)三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总结下来一个关键点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说当出现问题之后,不要去指责他人,要先考虑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导致了这个问题,不论你是老板还是员工,你是上司还是下属,都不要一股脑把问题都归结到对方身上,这样既可以让自己从激动、暴怒的情绪中冷静下来,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时激动产生冲突。相当于一个尖锐的利器变得柔和,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一、观察:区分观察和评论,若将其混为一谈,他人就会倾向于自己听到的是批评,并反驳我们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从而对沟通造成障碍。正确的观察应该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也就是只观察,单纯描述事实,不妄加评论,比如说“你的衣服上有污渍”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脏!”且要注意减少“总是”“从不”这样过于绝对化的词语,因为这样的词语会使我们的表达过激。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言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二、感受:除了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别人的感受,就像是我们社会工作者在接触案主时,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有同理心,当我们自己经历过,就会明白对方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你不要难过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标注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我们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我们认为案主需要什么。假如说案主的亲人离世,案主当下最紧迫就是通过哭来宣泄自己的悲伤,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们说“不要哭了,要走出来”
四、请求:
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被请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要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通过拒绝来提出请求,人们的反应常常是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
最后将作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藉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美丽世界,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如何写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推荐)四
倾听内心的声音,解决内心的冲突。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感觉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中,无所适从,沮丧意味着我们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苛责别人,而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逐渐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行动,我们将重获生活的热情,原来激起对生活的热爱这么简单。只要扪心自问,我到底要的是什么?然后积极行动起来。
所以,别人说什么不重要;所以,外界什么样子不重要;所以,谁对谁错不重要。关键是,我想要什么?我要怎么样?我自己内心的需求什么?我要变成什么样子?明了了这些问题,我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去行动,行动起来,我们就有了生活的热情。
a、对方做了什么事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b、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c、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表达感谢我们往往说:“谢谢,太感谢了!”、“真是太感谢了!”如果我们听到别人口中说出:“谢谢你,你这么忙还把我送回家,让我及时看到了孩子,没再为孩子担心,太感谢你了!”这样的感谢和一句“太感谢你了!”心里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
旁边餐桌上坐着父女俩,他们一边吃火锅一边等妈妈。妈妈来了之后,垮着张脸不动筷子。爸爸一边往女儿碗里夹烫好的菜,一边问妈妈:“你莫样了撒,做个鬼样?”孩子妈妈看起来很生气的样子:“你一直在跟她夹菜,还管我吃不吃!”孩子爸爸觉得莫名其妙,骂骂咧咧的把筷子一甩,买单走人了。母女俩坐了一会后,也离开了,留下一桌子动都没动过的饭菜。
夫妻俩看似都很爱孩子,还夹菜给孩子吃。可是他们让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他们吵架。他们的沟通很失败。孩子妈妈很想让爸爸哄一哄她,可是她没有说出自己的需要,孩子爸爸用愤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于是事情一团糟。
大哥莫说二哥,其实我自己说话也这风格。我很想改变这低效的沟通方式,于是我静下心来,耐心研读《非暴力沟通》。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经常把对别人的批评错误理解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以为把别人吼一顿就能改变别人。所以书中安排了好些练习,来就事论事的判断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感受,了解自己为什么生气了。只有真正了解自己了,才可能心平气和的去了解别人的需要。
我身边有大把的事例可以练习。上课上到一半,有一个同学插嘴,全班大笑。我正准备批评那个插嘴的同学。突然想到了非暴力沟通的步骤。我问自己为什么生气,是因为自己的什么需要没有满足而生气。我慢条斯理的说:“我计划今天把认识人民币的知识讲完,可是没想到课堂上被这个同学打断了,我好担心啊!我担心其它班会比我们班学得好、学得快。我担心这个插嘴的同学没有真的听到我在说什么,那么他这节课就没有收获。”我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发现,就我担心是没用的,那是皇帝不急急太监。课堂上花时间批评某一个同学更是没效率的做法。我应该想其他有效的办法才行。
虽然,目前我还没有用这种沟通方式解决任何问题,但是我的心情好了许多。因为我知道我为什么生气了。
一天早上我还在刷牙,妮妮就起床了。孩子自己起床,当妈的不是应该高兴吗?可是我不高兴。因为妮妮发现衣服洗好了,想帮我晒衣服。我反复问自己,为什么看到妮妮晒衣服我这么焦虑,我在担心什么?我很认真的思考并回答自己的问题。我担心妮妮不是像我那样晒衣服,我担心妮妮不会用晾衣架。我继续追问自己,我为什么担心这些?最后我明白了,其实是我自己不知道妮妮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应该怎样帮助她。想清楚了之后,我不焦虑了,静静等待。果然不出我所料,妮妮被晾衣架夹了手。我没有像平时那样惊呼着批评她,而是一边关心的看她被夹到的手指,一边和妮妮一起研究为什么会被晾衣架夹到。虽然,妮妮最后晒好的衣服我很不满意。但是我没有像平时那样嚷嚷,“不是这样……不是那样……”而是先肯定了她做得好的地方,再明确的告诉妮妮,如果她能把牛仔裤抖平整再晒,那么晒干后牛仔裤就是平整的。用了非暴力沟通,我们母女俩渡过了一个没有吼叫的早晨。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能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说出我的请求。这之后,才能倾听学生或者女儿的需要。当学生或女儿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事情才可能有转机。
生活中情急之下,我们通常会选择自己习惯的沟通方式。而那样的表达,会让我们互相伤害。非暴力沟通是打开爱和理解的密码。这是种技能,得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