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实用9篇)
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一
近年来,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在众多的电影作品中,有些作品具备了超越娱乐的价值,它们通过展现人性的辉煌与挣扎,让观众深思人生、反思社会。《血战钢锯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一部描述二战期间一群士兵与敌人激烈较量的战争片,它却不同于其他同类型的作品。本文将从剧情、人物塑造、主题、艺术表现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阐述对《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的心得体会。
首先,剧情是影片最为核心的元素。《血战钢锯岭》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讲述了美国陆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的土地据点——钢锯岭林地上爆发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影片展示了战争残酷的一面,描绘了士兵们在惨烈的战场上为了国家和正义展开英勇抗争的情景。整个剧情紧凑而充满张力,通过快节奏的剪辑和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紧张势头,让观众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其次,人物塑造也是《血战钢锯岭》的一大亮点。主人公戴斯蒙·多斯(Desmond Doss)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生在一个具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家庭。尽管他是一名士兵,但他拒绝使用武器和杀害人类,他只想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疗兵。戴斯蒙·多斯的坚持和勇气,以及他对生命的尊重,使他成为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形象。而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他们有的忍辱负重、摇摆不定,有的勇敢虽死,有的充满人性的善良与韧劲。通过对人物的生动塑造,影片成功的刻画出了一群普通士兵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形象。
再次,影片的主题是《血战钢锯岭》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部战争片,战争和和平、勇气与仁爱是其主要的主题。影片通过戴斯蒙·多斯的经历,提出了追求和平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战争的不合理和残酷。戴斯蒙·多斯拒绝使用武器但不缺乏勇气,他展示了人性中伟大的一面,激励人们在战争中坚持信仰、追求自由和和平。这一主题的延展也使得影片具有普适性和深远的意义,引起了观众的深思。
此外,艺术表现是《血战钢锯岭》另一个亮点。影片采用了镜头运动、音乐、配色等艺术手法,将观众引入到战争的现场,让他们亲身经历剧中发生的一切。镜头的运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音乐的运用增加了战争场景的紧张感,配色的处理更是营造出了一种黑白分明的视觉效果。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影片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增强了观众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影片所传达的现实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尽管《血战钢锯岭》讲述的是二战时期的故事,但其中所刻画的人性与团队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戴斯蒙·多斯这个真实的英雄形象,影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黑暗中保持坚定的信念,以及坚持正义的力量。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版本的英雄,只要我们愿意守护自己内心的真理,并勇敢地站在正义的一方。
总之,《血战钢锯岭》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作品,通过其剧情、人物塑造、主题、艺术表现和现实意义等方面的塑造和处理,成功地引起了观众共鸣和反思。影片透过战争揭示了人性中的光明与黑暗,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好。它以鲜血和眼泪为代价,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铭记那些曾经为我们付出生命的人,并不断激励我们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与正义。
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二
《血战钢锯岭》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吉布森式的作品,导演本人所崇尚的宗教说教与个人英雄主义表露无疑,充斥全片。在电影语言方面,也是非常老派甚至老套的,比如影片结尾时主人公被送下战场,镜头调度从俯视的“上帝视角”到平视及仰视的转变在诸多--十年代的电影中极其常见,在如今看来其中意味也太过简单直白。
主人公的饰演者安德鲁·加菲尔德演技扎实,“傻白甜”的形象贯彻全片,笑容实在太具感染力。
是的,你会被这部电影打动。当影片最后正主戴斯蒙德·道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你不会不被这个创造奇迹的男人震撼。当英雄故事以真人真事的形式展现出来,见证平凡人创造奇迹,这才是真正令人激动的啊!
总之,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场面和充沛的感情,足以让这部引进片在贺岁档即将到来的12月脱颖而出。(能与之媲美的可能只有《萨利机长》?)纵使有不少缺陷,纵使不是最好的战争片,但依然足够精彩就对了。
最后还是感叹一句,国产战争片何时才能拍到这种程度啊…
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三
《血战钢锯岭》是一部由梅尔·吉布森执导的战争电影,该片基于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第77远征军中的一名军医德西蒙·多斯(Desmond Doss)的传奇经历。这部电影以其强大的画面和真实的故事情节,对观众产生了深刻的触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勇气、信念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首先,德西蒙·多斯的勇气是该片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多斯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坚持不使用武器并立志成为一名军医。虽然他所面临的是满是刺客和流血的战场,但多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信念。他的勇气不仅体现在战场上对伤员的救治,还体现在他拒绝痛苦时药物的使用并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这种勇气以及他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电影中的德西蒙·多斯展现了坚定的信念和对自己原则的忠诚。在军队中,他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质疑和嘲笑,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多斯相信每一个伤员都有生命的价值,无论战争的本质是什么,他都会尽一切可能将他们带回生命。他的信念不仅激励着他的队友,也给了观众们一种无法描述的勇气和力量,使我们幸运地目睹了一个人如何通过坚守自己的信仰来改变世界的奇迹。
血战钢锯岭也向观众展示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这部电影中,战争的真实性再现了团队合作的必要性。战壕里的每个士兵都有着各自的角色和职责,他们需要相互依赖和支持。而多斯以自己的坚持和付出,在战友中赢得了尊重与信任。场上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队友之间的紧密合作和默契配合,否则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通过团队的力量,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并完美地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最后,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反思。战争是一场残酷的游戏,它摧毁了无数的家庭和生命。通过这部电影,观众们对战争的可怕性和对人性的质疑从中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沉重和深刻。我们不禁思考:究竟为了什么,我们要把自己送入地狱?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家人的安全?这些问题在电影中无处不在地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平,同时也要为和平而战。
总结起来,《血战钢锯岭》是一部充满勇气、信念和团队精神的电影。它通过真实的故事和强大的画面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体会到个人勇气和信念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价值。电影开阔了我对战争的理解,并使我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血战钢锯岭》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用故事讲述人性和价值观的作品。
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四
坚定信念、不忘初心
上个星期,我看了一部火到爆的电影,那就是《血战钢锯岭》。
影片讲述了一位参加冲绳岛战役的医疗兵的故事。多斯是这部电影的男主角,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的力量大增,在与罗西谈恋爱的时候响应号召参军,多斯坚持自己原本的信仰,拒绝拿枪的他缺坚持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司求情才使他不用再军事法庭度过余生,再钢锯岭一战中凭借自己的力量救了七十五人。
他懂得信仰,而基督教中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他人,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日此。我们要向他学习。
信仰这个东西,不只只是宗教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是代表一种精神。信仰所催生出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才让多斯在这种孤生之力的情况下拯救了那么多的生命,才使得多斯是一个懂得使用善良的人。
信仰使人睿智,信仰使人谦虚,信仰使人善良,信仰高于多斯的性命!
这部影片教会了我要坚持初心,坚定自己的信仰,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要气馁,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成为更好的自己。
信仰不只是一种信念,更是体现人的高尚的情操。看你是否坚持不懈地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怕困难,奋勇向前,拼搏到底,就像老师常说的:真正的勇者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但是能依然快乐地面对生活。
不管以后的路有多么艰难,我也会在逆风中勇敢地挺过去,就像影片中主人公多斯一样,渴望知识,想把所有的知识全部印在脑海里。
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五
电影《血战钢锯岭》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给出了自己的回答:那就是即使从小信仰“不能杀人”,但是为了履行保家卫国的义务,还是报名参军。因为他不希望让别人冲锋陷阵,而自己在后方坐享安乐,他觉得这是自私的,也是贪婪的,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份子,怎么能在国家有难时坐视不理?并且参军可以不杀人。他可以当军医救人。
选择了最窄的路,就注定了要受最大的苦。他要忍受羞辱欺凌,因为在军队枪都不碰的人肯定是个异类甚至败类,异类就应该被打倒、被驱逐、被消灭,他饱尝战友的老拳,遍体鳞伤,头破血流。他要忍受质疑,本来有权延迟服役,但主动参军,但又拒绝拿枪,这不是有病吗?为此他要接受精神病检查。他还要接受军事审判,面临监禁的惩罚,因为他拒绝服从长官命令的行为涉嫌犯罪。但是他依然读着圣经,待在军营,守在阵地,跑到前线,手无寸铁穿行在枪林弹雨中,赤手空拳从敌人的枪口与刺刀下救出几十个血肉模糊的战友,他同时兼顾着个人信仰与社会责任。
在“武器就是你的妻子,你的伴侣,你的情人”的战场上,他没有拿枪,在需要补充体力时,他依然根据信仰不吃肉,他顽强地证明着个人信仰与社会责任并不矛盾,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块“重合地带”,或许面积不大,但并不是全然没有。那些遁入空门,而不赡养父母的人在他的面前应该惭愧得无地自容。
信仰在不少人眼中是一种时尚,是一种格调,能让人有道德优越感,是可以拿来炫耀的。也有一些人觉得,信仰就是捐款,就是放生,就是吃素,就是布施,就是读经,就是顶礼膜拜,就是表现在穿戴上,为此可以一边拿着工资一边懈怠工作,或者为了去参加一个仪式而放弃职守。这或许是误解了信仰,信仰应该是引人向善,且不害他人,就像戴斯蒙德·道斯在战场上虽不杀敌,但是救人。那种为了所谓的信仰,而损害别人的利益的,譬如放弃自己的社会义务或者将自己的职责推给别人的,只是迷信,动物爱好者抢夺别人花钱买来的肉用狗就是一例。经不起试炼的信仰是虚假的,怎么样兼顾个人信仰与社会责任,这是对信仰的最好试炼。
苏格拉底为了捍卫自己的信念:“既然生在城邦接受法律的保护,就得接受法律的约束”,决定接受死刑判决,放弃别人提供的逃跑机会,痛快地饮下毒酒。德国神学家、传教士史怀哲皈依了基督教,但他没有留在神学院侍奉上帝,而是历经九年的学习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和行医资格,毅然深入非洲为当地人治病疗伤。该片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和他们是一类人,他们心中有神也有人,二者在天平的两端,没有谁轻谁重,他们没有取舍,而是两全。伟大的信仰,不是消极避世,不仅仅是为了内心的宁静舒适,而是尊重社会规则,增进社会福利,为此宁可自我牺牲。也或许可以说,伟大的信仰其实就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的:“竭尽全力去争取不朽,在生活中去做合乎自身中最高贵部分的事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六
这些都不是我要谈的重点,我想聊聊影片中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多斯在打闹中误伤了他哥哥时,父亲与母亲的不同反应。我们能感受到多斯望着墙上图片时深切的悔意,那是他第一次面对生命。试想,如果那个时候他父亲的鞭子真的抽打在他身上,估计我们见不到后来那个拯救生命的英雄了。真正的善能引发善,泄愤的父亲只会收获一个反抗和充满憎恨的孩子。我很敬佩母亲对待这件事的智慧,她能感受到孩子内在的忏悔,并且在那个时候不仅是安慰和抚慰,而是告诉她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在强烈的情绪下,语言便成为强大的武器,可以摧毁一个人,也能强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正面语言,是多么重要的一门功课!
当谈及父亲的虐待,母亲的回复是:他不是憎恨我们,许多时候他是憎恨他自己。八九岁的孩子虽不懂这些话语的内涵意义,却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叫做"理解与善意"的种子。在他后面被战友熟睡时群殴,他的反应上有看到如出一辙的对战友的理解与善意。的确,没有经历过战争,怎么能理解一个在战争中死亡线上趴出来的人?战火的创伤,比任何生命中的疼痛都更甚。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你不知道未参战前的他有多好。"多斯母亲这一句又隐含了战争的凶残,多斯父亲虽活着回来,却已经让自己的灵魂死在战场。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战争的创伤中不能自拔。
第二个镜头,是多斯在法庭上。他看着法官真诚诉说自己的信仰:"现实世界已经支离破碎,我只是想努力拼凑一些自己的完整。难道这也有错吗?"法官闻此言都有些动容。军队中最讲究执行力,违抗命令是无法被接的。如果我们用这个角度来看待他的上司,或许更能理解他为何一定要让多斯离开。而不会觉得他是个冷酷的人。的确,军队中有那么多的上帝信仰者,为什么只有你不肯拿枪?实质上,多斯内在的价值体系并非只来源于上帝的教育。多数来源于家庭的教育与母亲的爱。他的支离破碎更多来自家庭的体验,母亲的温暖善良和带着心灵创伤的父亲,一战的疼痛在这个家庭里久久不散,支离破碎。母亲的价值观被嫁接到他身上。
第三个境头,他在战火纷飞中,不顾自己生死,透支体力的拯救生命。那一个信念一直在支撑他: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他把所有的痛苦,都化作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不是对自己,而是对所有人。所以当他对敌方日本人施药时,听到"山上还有个神精病一直在救人,还救了两个日本人下来…"时我禁不住落泪。被这一份对生命的平等与尊重深深憾动…没有分别心,没有评判的爱。同时,升起一种羞耻感,为自己的那些小情小爱,小情绪感到羞愧。我们能为这些事烦恼,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生活得太幸福,才能有时间去折腾。生命那么脆弱与无常,去爱一切生命吧!
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七
昨天我没有发文章,因为周五的晚上,我要给紧张了一周的自己放一个假,我和老公去电影院了看了《血战钢锯岭》。
这个名字听上去很血腥,我其实是很抵触的,是老公执意要看,我也就陪着一起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电影是根据二战时期冲绳登陆的真实事迹改编拍摄的,更因为这份真实,才更加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赶到电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场了快三十分钟,像很多美国的好莱坞的电影一样,导游花费了很多的叙事在一开始的烘托和铺垫上,即便我是上演了30分钟的时候才进场,都不影响我对这个电影的前期情节的基本推测和判断。
一个瘦瘦高高的,体力不占优势的小伙子,在一个一站退伍老兵的父亲的威严和家暴下长大,做着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有一个理想中的未婚妻,似乎他这辈子就这样平平淡淡下去,漫长而幸福而已。
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军事法庭审判的时候,小伙子在法庭上改变了自己认罪退伍的立场,坚持认为自己可以既在战场上为国服务,也不需要自己亲手用枪杀害敌人。当他的倔强而怪异的爸爸穿着一战期间的美国军服出现在军事法庭,将他请求当年的战友,现在已经是美军的高级将领撰写的求情信转交给法庭的时候,父子俩的眼睛里有一瞬间的对视,我看到了他俩的冰释前嫌,父对子的爱,即便知道儿子不带着枪上战场有很多危险,知道儿子那骄傲的自尊不会接受被强迫退役的心情,尽管自己的从军生涯给他带来永远不会抹去的痛苦,但是为了让儿子有坚持自己理想的权力,他选择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我觉得这个情节是电影从前期冗长的铺垫拖沓里走出来的一个转折点,当主人公道斯从一个机枪手转变成了一个医疗兵,他勇敢而传奇的经历就开始了。其实,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主人公能最后英勇无比的从死神手里拯救出那么多战友,也有些注定的成份,因为他是一个可以为了自己的信念不顾一切的人。
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八
第一次3d观影体验,我给了《血战钢锯岭》。说说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吧。影片伊始,惊叹于d技术带来的奇特效果:汽车启动时座椅下方会传来真实的轰鸣声;画面切换到丛林山间时,整个影厅适时的弥漫出泥土芬芳;更神奇的是,男女主春心荡漾时,座椅也会应景的随之起伏。加上复古精致的画面、过分美丽的女主、各种甜蜜的恋爱桥段、多到害羞的吻戏……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觉这不是战争片,而是一部普通的爱情文艺片。
但当道斯进入军队,来到一个完全由男性构成的世界,画风开始突变,美国大兵们荷尔蒙爆棚,配角个个出彩,队长在训练新兵时贡献了最多的笑点。道斯因为自己不碰枪不杀人的信仰,遭受其他人的各种瞧不起和排挤,军方更是企图以精神有问题把他赶出部队。在各种刁难面前,作为一名觉悟不高的女性观众,我实在是难以理解,干嘛要在这里遭受这种屈辱,回家与娇妻相伴,过普通日子多好。可是道斯却固执的留了下来,为了和平,他愿意上战场,为了信仰,他不愿杀人,他只要做一名不配枪的战地医生,在别人杀戮生命时拯救生命。
上点赞数很高的短评这样写道: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不会宣扬战争,这个片子基本都做到了。
的确,当通过了所有的训练与考核,道斯与军队一起前往日本冲绳时,真实的战争步步逼近,残酷的面纱徐徐拉开,那些画面真实的让人不忍直视:断掉的双脚血肉模糊、炮火瞬间将一个人摧毁、士兵空洞的双眼中盛满绝望……血淋淋的战争就这样被赤裸裸的展现出来,梅尔吉布森用写实的手法刻画战争,d效果让影厅变成了战场,这种震撼让人慨叹生于和平年代何其幸运。
当第一场惨烈的战事结束,所有人都已撤退,只留下道斯一人站在烽火连天之中,短暂的思考和犹豫之后,他毅然转身,投身于滚滚硝烟之中,此时,故事才真正开始。
他一开始是不被理解的,医疗营地里的医生们边手术边讨论:钢锯岭上有个神经病,在不断的往下运伤员。可是第二天,他成了所有战士心中的保护神,必须等他做完祈祷才敢上战场。当他最爱的《圣经》丢失,没有人像影片开头那样嘲笑他,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帮他找回,和他一起共同守护这份信仰。因为此时,大家都已明白,《圣经》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以自己的实力和精神,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钢铁岭上的两天两夜注定是道斯生命里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直恪守了自己的信仰,没有用枪,没有杀人,一直在默默的救人。这样的故事听起来颇有些不可思议,一个没有枪的医疗兵,如何能够在步步险情的战场中单枪匹马的救出7人?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是根据历史上真人真事改编,事实本就如此,并不是编剧的脑洞大开。据说,真实的道斯犹如开挂一般,被俘虏的日军在接受审判时陈述,他们早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来回穿梭救人的医疗兵,可是每次要开枪射击他时,都扣不动扳机,看来冥冥之中果然有神庇佑。
他太累了,鏖战了两天两夜,影片定格在他置身于云端,安详的休息着。他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虽然伤痕累累,但终于荣归故里,娶了心爱的姑娘相伴一生,并享有87高寿。比起那些付出生命的英雄,这样善终动人的结局总是更能够慰藉我们。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关于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小人物的成长过程,从怯懦到勇敢,被被人瞧不起到受人尊重。千篇一律的故事讲出来,却如此引人入胜。
说起来,我对它的片名不是很满意,原名《hacksawridge》,《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直译未免显得无功无过,太过刚硬和血腥,其实影片里有很多人文、柔软的细节。父亲的酗酒和殴打母亲给道斯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他在心里早已杀死了父亲,可是父亲,又何尝不是战争的牺牲品?虽然惨遭毒打,但母亲依然对父亲充满深沉的爱,她跟道斯说:你不知道没上战场前的他有多好。饱受战争迫害的父亲,在道斯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之时,穿上久违的军装,动用人脉关系,用尽毕生荣光,为他换来了一线生机。父亲依然面容冷峻,可是谁都能读出他对儿子的爱。战争摧毁的不仅是那些逝去的生命,更让活着的人一直负重前行。
小时候道斯与弟弟打架,弟弟险些丧命,他因此皈依基督,有了毕生的信仰。长大后他救了一个人,医生跟他说:多亏了你,你救了他一命。看得到他眼中的晶莹闪烁,对于差点失手杀人的他来说,救人的意义格外重大。这些战场之外的种种伏笔,体会得到导演的用心。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能让我们在观影的两个小时里血脉贲张激情澎湃,更重要的是在影片结束后带给我们深入的思考。思考战争为何会存在,思考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思考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战争究竟是何种模样,影片呈现出的究竟有多少。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也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只能祈祷世间再无战争。
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九
剧情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抽时间看了以后应该不会后悔,在此仅从影片震撼到我的一、两个点位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戴斯蒙德-道斯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他不可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基督教义,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上帝的虔诚和信仰。由此我认为信仰的实质大概就是遵从内心,不论是基督、伊斯兰、佛教或者不一定是宗教的模式,只要坚定了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原则,那么他一定是强大的、无坚不摧的。道斯小时候从一次犯错的惩戒中认知了上帝在心中的力量,到接受了女友赠送的一本《圣经》,使他意识到上帝与一切美好同在,更是强化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他与其他年轻人一样有一腔热血,他与其他年轻人不同的是不论何时何地都固守着自己的信念。当面临责难甚至牢狱之灾的时候,他内心的坚定让他选择了不苟且,哪怕付出的更多……所幸不幸的事情没有再次降临,从而让他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道斯的人生经历证明了信仰是心灵深处最强大的堡垒,它绝不是可以标榜的标签。高亢的赞美诗、面壁的讼经、一日三次的礼拜对于某些人来说只不过让他看起来更像信徒,从而达到个人想要在尘世中索取的目的。不能否认形式的重复可以催化量到质的转变,但是遗憾的是:形式上的繁杂和垒加,却在很多时候堵塞了找寻灵魂的出口!
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会有证明的平台,在社会底层挣扎着生活的人们也不完全都是行尸走肉,我敢肯定,他们缺少的,是通往证明自己的那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