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类作文素材200字(推荐9篇)
意象类作文素材200字1
【技法揭秘】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物象(自然意象)或事象(社会意象)。它既包括借以寄托情思的春草、秋风、落叶、红梅等自然之物,也包括用来寄托情思的社会事物、人物形象、生活场景、文学情节和历史事实等社会意象。意象组合,就是缘于表达统一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本不太相关的,寄托了情感意趣的典型人物、事件、实物或景物片段,构成一组画面,实现无缝链接、组合成文的构思技巧。这种“拼盘”式的组合,绝非是对事例、景物材料这些“形”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文章主题下的有机整合。
运用意向组合的方法能让作文呈现板块式结构,从而使作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思路流畅,适宜考场上错落有致地安排材料,很容易达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对一类文的“内容充实”“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等要求。
【中考兵法】
用意象组合法构思成文,常有三种组合手段:
一、横向组合
就是组合特定主题下的几幅画面为几个素材,各片段间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如中考满分作文《秋来了》,首段先用“秋来了,梦醒了,心碎了”开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传神而简洁地描写秋风秋雨秋景,用“一首首凄美的诗篇便从诗人心中涌起”过渡,然后分别用“梧桐细雨冷清秋”“巴山夜雨话别情”“浔阳江头琵琶行”作小标题,引出李清照、李商隐、白居易这几位文学的悲情人物,用诗意的语言化用他们相关的诗词意境,表达自己对秋的独特感悟。最后用忧伤的笔调作结,照应开头:“秋风起,秋雨浓,梧桐芭蕉夜雨声。秋意老,愁丝层层,几曲秋声,哀怨几重。秋来了,带来无限的哀思,留下无数凄美的诗篇。”采用这样总分总的横向结构,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给人深刻印象。
二、纵向组合
就是组合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中的几幅画面或若干意象,各片段间是鱼贯式的层递关系。如中考满分作文《你的热情,让我记住了你》,考生先在开头解释了题目的“你”为何物:“你,就是那热情蓬勃明媚灿烂的阳光!”然后分别用“幼时,你如风”“童年,你如水”“青春,你是天”三个独句段落引出自己在三个不同人生阶段对阳光的不同感受,这样一气呵成之后,自然地在结尾用想象和抒情点明题旨——“沐浴在你的热情蓬勃下,我感受着母爱般的温暖,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我仿佛感觉到我的双臂变成了美丽的翅膀,在你的引领下,我飞向了广阔的天空,飞得很高很高……去创造属于我自己的美好未来,描绘属于整个社会的绚丽蓝图”。又如一篇《环保离我们还有多远》的作文就分别用“风吹草低”“大漠孤烟”“断肠天涯”作小标题,从原诗句意境过渡到今天环境的恶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令人震撼。这种结构省去了各部分过渡的语句,层次清晰,一目了然,会让疲惫的阅卷老师赏心悦目。
三、对比组合
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事物、人物、事件或自然现象安排在一起,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明是非,从而产生极鲜明的印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如《阿行与阿动的故事》,就把阿行与阿动二人来往的6封简短书信分成三组,既表明了故事的发展,又进行了对比:在同一专业、不包分配的起跑线上,阿动到深圳打工,从一般工人做到技术员、厂部经理,而阿行拒绝阿动的相邀,先是在家无所事事,等待父亲找工作,后是安于现状,用非所学,无所成就。文中虽未作评论,而主旨尽显,紧扣“行动”的话题作文命题。另外,为了结构上的美观,意象的组合还要注意呈现的方式。
首先,除了对比组合可以用两个片段外,一篇作文采用三个或四个片段为宜。每一个片段并不需要描写得太详细,太冗长,不必把画面的来龙去脉、前后经过交代清楚,只需抓住画面的本质特征或典型细节,寥寥勾画,略加点染,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画面就行了。也许单幅画面表达的意思比较含糊单调;但一幅幅意义相关的画面、素材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构造出一种意象,表达出一个明确的主题。
其次,各片段可用精心设计的小标题、转换地点、数字序号等标示,达到形散神聚、聚零为整的目的。这样的小标题宜用词语或短句形式,句式一致,—体现行文脉络和逻辑顺序。例如,《行走在江南》采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小标题,展现了江南的独特风韵,《爱的传递》用“红叶?琴”;“红叶?情”“红叶?恩”的小标题依次诠释了“高山流水”“霸王别姬”“叶落归根”的情意,突出了主旨。
其三,如果素材较多,也可以不用小标题,只在主体部分的各段开头设置排比型的中心句,领起段落,组合素材,用排比段的形式和富有文采的表达来结构全篇。这种结构能使行文势若悬河,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充实感。
总之,意象组合是一种易于掌握而又行之有效的快速作文法,加强训练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范文赏析】
思念的滋味
程璐璐
“思念的滋味,就像这杯苦咖啡,虽然可以加点糖,依然叫人心憔悴……”我无意听到了这首歌,不觉一阵鼻酸。(引用歌词点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凄凉的歌声激起了我的思绪,一幅幅画面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过渡。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麦田?烈日]
火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位爷爷和一个小女孩正在地里割麦。汗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他们毫不介意。炎热的天气使老人直发喘,小女孩的脸被蒸得像苹果。老人大把大把地割,小女孩也不甘失弱。老人尽可能多割些,只给小女孩留下窄窄的一行,还时不时地扶扶小女孩的草帽。老人、小女孩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太阳热辣辣的。(麦田割麦;烈日当头,爷爷怜爱孙女)
[村边?夏夜]
白天的热气还没退尽,月亮却悄悄爬上了树梢,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村头路边。一个小女孩拿着大大的蒲扇,正在给爷爷扇扇子,乞求戏迷爷爷教她戏。爷爷只是笑了笑,在知了的伴奏下为她唱了一段又一段。她小小的眼睛直盯着爷爷,那样专注那样痴迷……星星也眯起了眼睛。(夏夜纳凉,爷孙情深。景物描写和扇扇、唱戏的情景富有诗意。)
[小院?清早]
彤红的太阳还没爬上树梢,小女孩就高兴地领回了通知书,捧回了一张大奖状,兴奋地递给爷爷。爷爷可乐坏了,上前一把抱住小女孩,这时他才知道这胖墩墩的小女孩要抱起已力不从心了。爷爷蹲坐在地上,喘着粗气,哈哈笑着,还不停夸着,小女孩扑倒在爷爷怀里,小院里填满了笑声。阳光暖暖的,金黄金黄的。(小院情暖。神态描写极为传神。)
[医院?黄昏]
夕阳的余晖透过小姑娘的发梢,洒满了小屋。病房里,小女孩跪伏在爷爷的病床前,一边往爷爷嘴里填苹果,一边眉飞色舞给爷爷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爷爷虽然不能说话了,但分明听得很仔细,皱纹里藏满了笑意。病房好像也成了他们的乐园。其时小女孩的笑是含着泪的,爷爷的日子不多了,爷爷的笑好像也饱含了很多,爷爷更清楚自己……红红的夕阳静静的久久不肯离去。(病房里,笑意带着几多悲酸。夕阳、黄昏,别有一番深意。)
意象类作文素材200字2
《再别康桥》的意象
《再别康桥》 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它可以存在于诗文字里行间,也可以浮现于言外之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从解读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诗歌,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的效果。
1、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
3、虚实结合,以实衬虚。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他心花怒放,陶醉在这星辉迷人的夜色当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过去,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这两节诗文围绕“青潭”展开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绝彩斑谰的梦,再由“梦”联想到以前寻梦的浪漫。眼前所见为实,联想、想像为虚,由实到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以实衬虚,虚实相映,诗意地表达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4、动静结合,以静衬动。诗歌首尾两节都写到了“作别云彩”这一细节。前者显得飘逸高洁,依依难舍;后者则见感伤落寞,无奈决绝;“云彩”这一意象以静衬动,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诗人隐秘难言的复杂心理。云彩高洁秀美、宁静祥和,诗人视作朋友、知已,与他作心的交流:当年你或许飘浮在碧绿的草坪上空,装点着蔚蓝的天空,为我遮挡炎炎烈日,见证我痴迷康河、回归自然的诗心画意。如今,你远举飘飞,离我而去,我也带着割舍不下的眷恋,惆怅远你而去。永别了,飘逸的云彩。永别了,静美的康桥!
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新诗写得象古诗一意象纷呈,韵味无穷。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范本。立足诗歌,知人论诗,扣住意象展开联想分析,不仅可以体察诗情,洞悉诗人心声,还可以强化感情,提升我们诗歌鉴赏品味,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鉴赏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 “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意象类作文素材200字3
诗歌意象写作的语言构成
诗歌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因为诗歌充满暗示、隐藏和象征,蕴含丰沛,意境深远,不存在成分完全对等的重复。诗歌意象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事实上,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寻找客观事物作为意象、建构意象语言、从而使其主观情感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的过程。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普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修辞学、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理论,以汉、诗歌作品为例,对诗歌意象语言进行多角度的探讨。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与诗歌意象相对应的大多是表示具体物象、事象的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性词和名词性短语。这些具象性、可感知的名词性词语用在诗歌中便成为意象词语。
诗歌意象语言具有形象描绘功能、感情描绘功能和美学功能。诗歌意象语言是形象描绘和情感描绘高度统一的语言,它从形象描绘和感情描绘相结合的角度写景抒情,寓主观情感、深刻哲理于客观事物的形象描绘之中。诗歌意象语言具有丰富的审美属性,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审美,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和启迪,具有突出的美学功能。诗歌意象语言的形象描绘功能和感情描绘功能,也使诗歌意象语言带给人们外在形式的美感和内在意蕴的美感。
笔者认为在建构意象语言时,运用的是隐喻思维机制。隐喻思维是以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因此,隐喻思维遵循万物互渗的思维规律。通过运用直觉联想或超常想象的思维运算方式来建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自己的某种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的某些感性特征对应起来,从而建构出隐喻性的诗歌意象语言。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产生创作动机,并在创作动机的驱动下,进行内部言语的组织。诗歌意象语言内部言语的构思和组织过程,就是诗人在民族文化的制约下,恰当选择客观事物充当意象载体,建构诗歌意象语言以寄托情思的过程。
笔者认为,当代诗歌意象语言的内部言语生成后,内部言语必须外化,发之于声音,形之于文字,诗歌意象语言建构的全过程才得以完成。诗人通过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外部语言手段,实现内部言语向隐喻性外部言语表达形式的转换。诗歌意象语言具有语义多层性、多义性、不确定性特征。诗歌意象语言深层意义的理解须受到文化语境的制约。诗歌中,意象语言中的主体意象词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正确把握主体意象词语赖以存在的文化语境,是深刻理解诗歌意象语言深层语义的重要依据和保证。诗歌意象语言的语义理解可以诉诸于语言坐标系两轴关系的帮助。
诗歌可以担负意象语言的单个的意象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固定的熟语,还可以是一个以意象词语为主体的非名词性短语或句子等。诗歌意象语言从文艺学角度看,是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手段,而从语言学角度讲,它又是一种传递美学信息和审美感受的一种艺术语言。诗歌意象语言以日常语言为基础,其审美价值的实现须借助于日常语言的概念意义;它又不同于日常语言,是对日常语言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审美变异,这种审美变异突出表现在承担诗歌意象语言主体的意象词语与形容词、动词等之间搭配的超常性上。诗歌意象语言具有具象性、隐喻性、民族性特点。
诗歌写作中呈现出的综合性不是具体的特定所指而是分解、扩散为了不同的形态和样式,诗歌写作方式、诗歌写作抱负是综合性、典型性、标志性和新质性、创生性的如下几点综合性诗学意识提拎、抽取出来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细致考察;个人化与非个人化的综合,历史化与非历史化的综合,影响与创生的综合,自由与限度的综合。综合性集中表现在对诗歌写作的非个人化的介入、历史化意识与普遍性、可公度性观念的吸纳,和对诗歌写作的个人化的个人立场、姿态的坚持、捍卫。对现代情思经验异质混成的诗歌写作,只是一味把精力投注给经验、投注给混成,而忽视了如何使这经验、混成皈依、抵达诗歌的.精神性、心灵性情、志、意本体。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明显的综合性标志有两点;一是将叙事、说理、抒情结合为一体;二是戏剧化。
从写作理念和姿态上看,具有一定的诗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也能够为现代汉语诗歌写作提供新的生长点和可能性;但在诗歌实践层面,它还没有经过充分的诗学准备和话语历练,因而存有生硬、急促、简单、机械、拼凑等诸多不足,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诗意的传达、诗美的舒张,更重要的是,它导致诗歌成为了偏离言情、言志的精神性、心灵性本体、本位的非诗、伪诗。
笔者认为,在综合性诗歌的写作中文体的综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散文句式组合于诗歌的框架,诗的行由散文的段落组合而成,诗歌体式与戏剧体式的综合,诗体与其它文体的异体混成。立足于诗歌本质,诗歌文体的综合性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作用。诗歌不可替代的体式不仅是诗歌得以区别于其它文类的外在特征,而且诗歌的诗意、诗美以及某些作为内容的意,都只能由诗歌应有的体式才能盛装、承载与生成、产发,如果省略、失却了这些必要的诗体形式,就是删掉、涂擦去了相应的诗意、诗美和内容。
诗歌文本中发生着复杂的语言含义向诗歌含义的转化,使诗歌表层言语结构不再表示它一般的语义,或者说不再和自己的深层语言结构表示同一个意思。诗歌含义通过表层结构结晶、析出,不能返回诗歌文本的深层语义结构层面。深层语义结构只是对诗歌含义元语言的解释,诗歌含义必须伴随诗歌文本的韵律、调性和节奏来品味。通过语内全译,诗歌表层结构能够在元语言层面得到多重体现,这些体现结构能够从不同侧面,如“思想”,“主题”,“构思”等文艺学概念提供语言学的“等价物”。从语义关系上讲,诗歌的上下文意义构成意象语言语义理解的横轴,主体意象词语的各种文化语境意义构成意象语言语义理解的纵轴。纵、横轴上的语义组合关系和语义聚合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形成诗歌意象语言的深层审美意义。
诗歌含义的生成语言学,通过分析音义、形义互动,陌生化、等价原则、平行对照原则和语义翻译原则的作用,不仅能够正确地解决诗歌语言的分析问题,厘清语言与诗歌,语言意义与诗歌含义的关系,建立科学的诗歌语义学,还能够将文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与诗歌创作有关的诸种学科贯穿入诗歌分析中,打通诗歌创作、诗歌流传、诗歌欣赏诸种学科门类之间的壁垒。诗歌含义生成的语言学研究对诗歌创作、诗歌全译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为诗学语言学、语言学的开拓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语言符号是一套综合系统,音、形、义三位一体,既不可分离,又相对独立。三要素之间,语音和语形受语义支配,同时对语义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开放和演进的意义系统。在现实的言语活动中,语音和语形在承载语义的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和效力可以是不平衡的,即语言可以通过语音或语形的改变来传达额外之情,特殊之意。诗歌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这种特性,利用语音突显,诗歌营造起各式各样的语音积聚和重复,构筑起自己的声韵、节律和语调,制造奇妙的音响效果;特殊的独白式的调性甚至能够赋予数字组合序列诗以别样的诗意,给人以愉快、哀伤或忧郁的情感体验。利用语形突显,诗歌能够按照题旨的需要安排自己的构形,集中采用某种语法结构,形成排比,对偶,层递,反复,排复等表现力手法,使诗歌曲折的情致、细腻的意象形成于言外,或由节律音响溢出。
语音和语形的系统性、规律性构造也能造成语义的聚合关系的突显。这种突显手法可以改造词汇的表达功能,实现词汇语义的诗性化审美升华,生成其它语言手段无法传达的富含文学、哲学性质的诗歌含义。以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为例具体分析了语义聚合关系,从语音和语形的语义化审美构造对诗歌含义的生成一般只起到辅助作用,在音、形、义的一致性构造产生冲突时,语音、语形一般要服从于语义。
意象类作文素材200字4
《从军行》中经典意象
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中坚力量,素来被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搭乘着时间的巨轮,我们一路聆听历朝诗歌的余音,来到“霓裳羽衣”的盛唐和“诗歌黄金时代”的盛唐。“霓裳羽衣”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远去,千古诗歌却依然散发着盛唐的绝世繁华。然纵观盛唐诗歌,唯有边塞诗歌最能表现“盛唐之音”。无论是那“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还是那“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都透露着雄健奔放的气势,表现出激昂慷慨的精神。边塞诗派虽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但作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代表诗人,他的《从军行》、《出塞》组诗都堪称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诗歌意象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意象的产生, 是诗人的主观心态与大自然客体密切契合的结果, 是主观精神的具体感性的外在形态, 而具体感性形态表现出诗人要表达的主体的思想感情。意象有着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内容。简言之, 意象就是以可感性语词为语言外壳的主客观复合体。唐代边塞诗人们在创作边塞诗时, 不管自己有无边塞生活经历,都能够以多姿多彩的地域风光, 形形色色的民族风情为其诗歌的意象群, 进而反映征人的生活与感情, 使得边塞诗呈现出独具的风貌, 散发出清新的气息。而王昌龄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写边塞情境,一组《从军行》诗选取边塞独有的意象,道尽边塞的万般风情,下面简单欣赏《从军行》中的几个经典意象。
一 、月的意象
自古以来,诗人就喜欢用“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是寄托思念故人之情,或者表达离别之情等等。情感因“月”而生, 又被诗人赋之于“月”, 使“月”具有了人的种种情感。但是人们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感觉, 是因为主体所处的环境和心境不同。久而久之“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诗人最喜欢使用的意象。虽然月的“悲愁哀怨”不过折射了诗人的悲愁哀怨, 却蕴含着深深的生命之痛, 蕴含着无数征人思妇痛彻肺腑的哀思,“深情苦恨, 襞积重重, 使人测之无端, 玩之无尽”(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从军行》中,“月”的意象多次被用到,例如“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二),就其本身说,它展示给我们的是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边境的和平宁静却是戍卒们用自我牺牲、忠于戍边职守所换取来的, 进而不能不使人想到, 此时此刻万里之外的家中亲人(其中当然包括“金闺”中的妻子,)能够安安稳稳地入进休息状态, 以消除一天劳碌后的疲乏, 这不正是对戍边征夫“ 别情” 、“ 边愁” 的一种最好的回报吗?从而,也更加衬托出出征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而《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由于得到了圣上的赏识与肯定,被委以重任,心里相当的`高兴,兴奋之情洋溢于表。因此,一路狂奔,一路轻快,就连那“月”儿今晚都是格外的圆。此情此景,仿佛也只有一轮圆月方可表达自己的情感,真是月满心满,原来月圆只是为“我”而圆。
二、胡乐的意象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其一)戍边将士远离中原, 深入胡地, 看的是胡风, 听的是胡音, 孤独之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乐为心声,最能表达心情、最动人心弦的当然是“伤离别”、“感物怀归”的《关山月》等曲调了。在《关山月》的感染下, 有边城游子的悲愁, 有三军将士的泪水, 有征人的乡情, 也有思妇的愁苦, 这样的感受都限定在音乐的流淌中。诗中不直接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而《从军行》不仅这一处用到胡乐的意象,“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也让人意味寻长。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哪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抛家弃子?“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久远的情感内容。
三、孤城的意象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其二)青海湖上空,长云横过;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点出了戍边将士对自己所担负的重大的责任感。环顾孤城周围,是寒冷的雪山、荒凉的戈壁,无不透出荒凉感,孤城也就被赋予了孤寂、凄凉的意境,成为一个悲壮的意象。“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从军行》其三)同样,边陲小城,叶枯黄欲落,日落时起风沙的古战场,让人怎么不感觉到凄凉,让人怎么不想逃离。接下来就是惨烈的战斗,以及战斗停歇后的惨不忍睹的画面……孤独的边关小城,就意味着侵略、掠夺与抵_争的绞肉机,人们时刻都绷紧了心弦,一不小心就要告别世界。特殊的地理意义,让孤城成为诗人描摹的一个肃杀、萧索以及悲壮的意象。
通过对王昌龄《从军行》的经典意象的赏析做简单的研究,我认为王昌龄是一个在诗的意象经营方面的天才,不愧为唐代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将意象的选取、运用经营得精巧绝伦,堪称诗家典范。
但是,由于我的才识疏浅,短见寡闻以及研究时间的短促,本文未能深刻地剖析《从军行》意象的精妙之处,只是片面的选取几个突出的意象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只是杯水车薪,只能为研究《从军行》的意象经营提供一点素材,没有多少理论可以引用。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将《从军行》中的经典意象与其他题材诗中的同一意象或者不同时代的同一意象做比较研究,将其意象充分的挖掘和分析,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获得更多成果。
意象类作文素材200字5
春江花月夜意象赏析
现代作家闻一多曾经评价它“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可见其艺术魅力。因此在给学生上这首诗的时候,我试图从一些新的角度去解读这首诗,希望能够从新课改的理念中得到一些新的阐释,也希望学生能够真正从这首诗里面得到一些美的启迪。
什么是意象呢?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我们作为一个人,都有心灵有感情,当我们面对外在的一切物象,我们都应该有所感应,“人禀七情”是指人天生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看到的外在物象是引发诗人情感的事物。当人们看到了外在的物象,于是内心情感自然有了一种感受,经过创作主体——诗人经过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就是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那么《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中都有哪些呢?文章围绕了“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所以下面将紧紧围绕这五个意象来谈诗人想表达的感情:
一、“春”
二、江
本诗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从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这种波澜壮阔的美景写起,一直写到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江水滔滔,似乎在诉说着宇宙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短暂易逝。我们来看这两句古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语出《论语》。孔子说这句话时是有流水这个背景的,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张若虚感叹江水长流而人生短促,把写景与哲思融为一炉。而这一句“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写的是江水不仅带走了春天,也带走了游子的青春、希望、憧憬,所以这里的“江水”是写的时间、青春、韶华。
三、花
本文中前面的“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是纯粹写景,不难理解。那么这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里面的“落花”怎么去理解呢?古人见落花而伤怀,大多因移情所致,从落花想到自己,折射出对人世短促的感伤。唐陆龟蒙的《惜花》:“人寿期满百,花开唯一春。其间风雨至,旦夕旋为尘。若使花解愁,愁于看花人。”诗人为花生愁,正是替自己的未来担忧。宋朝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也是这种伤感的情调。 “人生天地之间,若如白驹之过,忽然而已。”落花一般代表了人生命的流逝。王维的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句诗抒写了春天的月夜鸟鸣涧中的幽美虚静的境界。在空阔寂静的山涧里,桂花纷纷地开,又纷纷地落,夜里春山尤其寂静。“落花”有时也抒写闲愁。而在本文中,“落花”之意,这两者兼有,既有对生命流逝的感伤,也有春尽时的闲愁,从“闲潭”二字可看出,并非潭水不知感伤,而是主人公心中的因别离而产生的闲愁。
四、月
意象类作文素材200字6
意象,是一门科学。意象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现在有很多人,不懂的意象意境是指什么,是指什么,是怎样的,什么的没有意识,是指什么不懂意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人不注重自制力,就在别人的作品中做出了很不好的成绩,就因为这一点,就会造成许多人的下场,就因为这一点,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就因为这一点,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就因为这一点,就会造成许多人的下场,就因为这一点,就会导致一些人的下场。
所以,我们要学习意象,不能盲目的学习、模仿他人,我们应该学习意象。
意象类作文素材200字7
记忆也是累赘,它把各种标记翻来覆去以肯定城市的存在; 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
--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意象》是一本薄薄的书,一天便可以读完。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与其说这是一本城市规划的专业书籍,不如说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城市漫步游记,就好像一个懂得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老朋友,带你穿梭于美国上世纪中叶的城市之间,用极富磁性的烟熏嗓给你讲述城市的每一个街道,每一个广场。
凯文·林奇第一次把环境心理学引进城市设计,并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群众调查,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三座城市做了分析,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五大组成因素。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凭借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自出生以来对城市的观察和直觉,一直认为对城市的规划要通过平面图,对城市的设计要用人视角度的透视图。一个城市的设计有与建筑设计相同之处,但也有区别,人的参与度更高。人作为城市的发明者和创造者,用自己的生活活动影响和改变着城市的气氛与文化。城市如何设计才能更符合人类高度进化的大脑?城市如何刚方便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城市如何才能提升人在其中的生活品质?凯文·林奇以宏大的视野,剖析了在城市的建设中,营造城市意象的重要性与可变性。
可能如今我们经常说栖居在诗意里,在水边安家等等,那些重要的城市意象和街道、边界、标志物一起扮演着角色……我们被亲近或者疏离。似乎我们是天生的对城市意象敏感之人。但是第一个提出城市意象的人——凯文·林奇,才是五十年后这些众人皆知的城市意象的开创者。其中对“公众意象”的发现最令我惊奇。“在此首要阐明的就是‘公众意象’的定义,它应该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即在单个物质实体、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希望可以达成一致的领域。”我不禁思考: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公众意象”会怎样?对于一个游客和市民来说,“公众意象”是否相同?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个城市与一个城市如何才能区别,是否各具特色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城市必然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地域、气候、文脉、水文、历史、方言等必然不同,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个字,急。我们太急于求成了。一个城市没有任何思考去规划和建设必然会没有好的“公众意象”,我们不得不反省。
所以对于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我们要静下心来,寻找每个城市独特的的“公众意象”,建设更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城市。
意象类作文素材200字8
意象诗歌
光滑冰冷的台阶上,一个黯黯太阳的影子
巷子里没有痕迹,洒下了一路的迷惘
那棵草上全是露珠,一双眼睛飘荡着晶莹
兰花的芬芳流溢着,星子的光芒陷入了空洞
树枝上最后一片叶零落,那些草的等待变成了传说
心灵是跳跃的`,灯子的手指引着什么
杯子里满满的是哀愁,一抔月光在思想里滥觞
这是一树高贵的花朵,却在风声里传递着野火
他们曾经在荒凉的城头上挖掘,铁铲敲碎了清冷
爬行在矮崖上的青苔啊,湿漉漉悠长的梦
麦芽是茁壮的,是谁把自己装进了牢笼
沙滩上的鸟儿孤鸣,斑斓只盛开在意象中
坍塌的建筑,挂在斑驳的画壁上
其实你何必想,风尘深处必然是沧桑
一些风景被埋葬,就有一些温情月光爬上荒凉
这是一扇已经开启的窗,不远处便是葱茏山岗
意象类作文素材200字9
写一封长信给对自己成长起重大影响的人,即使结束有太多未知,如在悬崖迅速坠落不可估量的谷底。关系不清,只在内心深藏,流露于外表却逃避不已。
说过用双手紧紧相牵,然后是吝啬的一只手。在崖底的溪流边,对立而行。形式上的连接,却没有温度。转身而看,背影渐行渐远。不愿做包袱,不愿强求,不愿同行而无语。松开手,转身。他亦不回头。两个人的脚步在旷谷中异常清澈。却不一致。
过一条河。天已暗,只微露微深蓝光。出奇地平静。此暗浓密的绿草,它们苍翠欲滴,质地柔软,如婴儿的肌肤,想要亲近,却怕惊扰。零星的花朵在其间点缀,在月光下,映衬淡黄洁雅的光。没有风。俯身,将身后的长法发撩到胸前,小心垂下,柔柔的浸在水里,像是抚摸自己的孩子,满足而会心。轻轻拂起,从发根到发梢,顺势埋着,手中沾染河水的生命气息,以及,长发所隐忍的欲望。
起身,提起洁白长裙,光脚跋涉,一上一下,或者,推水而行。脚踝裸露,凸起而显得格外坚忍,饱含秘密。目光淡定,深刻。风吹起一只紫色蝴蝶飞来,停在刘海上,永远伫立。长发滑落到胸前,及腰,在一步一步间微微荡着,仿佛要开出花来。
涉水而过,空气清新,潮湿。成群的蝴蝶飞舞,山谷中隐透着紫光,充满灵性。她们飞过我的洁白衣裙,撒下光粉,落在我的裙摆上。山崖高耸。却有葳蕤的枝和夜,藤蔓或粗或细。试着触碰一根,像是瞬间吸入众记忆。如同抓住线索,摸索而行。观察粗细,深浅,闻气息。闭上眼感觉,怀想。顺着藤蔓摸索前进。
进入深谷。有淡雅的清香,自矜,自爱,自重,不招摇。是一片开着的洁白山茶。天色微暗,隐透神秘,却又显得直接。面朝一朵花骨,茶花迎面而开,光投在脸上,亦似这朵花在脸上盛开。
弯下腰,茶花印在水中,仍是洁白。对着水面梳辫子。一点一点回环反绕。放在右胸前。仍是光脚而行,沾染泥土的微湿气息,裙摆掠过茶花深绿的叶,洁白的花。美丽的意象,置身其中,仿佛要成为现实。
想起那座悬崖。写一封长信,讲述线索,蜕变,以及花朵,忏悔过错和自私,企求原谅。
想着写信的意义。在以后的年华中,似乎已与彼此无关。而那些生命的邂逅,却与他紧紧相连。是可以从此沉寂的。但仍是回首。或许,由于他与自己的成长紧紧相连,于是想告诉他自己邂逅的一切美丽意象,自己浸润过河水的长发,以及面向花朵而盛开的脱俗和甘愿。是一个,与生命相关的人。故人。
没有期待回应。与转身后的自恋有关。仿佛在写完信的最后一字的刹那,信便已失去意义。仿佛在此岸推动一艘载着茶花的小船,是否到达彼岸,是否有人拾去,都不重要。本质意义只是观望它的流逝,亦是与自己的对话,想要寻找见证。
蠢蠢欲动。想要看到彼岸的人的表情。即使以经永远成为过去,与过去以外的任何时刻都断了关系。独立存在,那亦只是想要得到一种自我肯定。从而满足。
一直清醒地想着,做着。却为思考意义耗费了精力。当一件事想不出具体的,并且有足够说服力的意义时,变的迷茫和不确定。
会不会这样的意义被对方否决后,意象便暗淡。还有这样的力量吗?也许这一切他并不明白。他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那么这样的意义,便真的只是一场如常的自我灵魂与躯体的对望。寻找曼妙意象。
并不带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