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优秀作文给我的启示(解析8篇)
阅读优秀作文给我的启示1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花草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书籍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使我生活充满了乐趣,也使我增长了见识。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少不了一个良师益友,而我呢,也知道了能伴我一生的朋友——书!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得知识的源泉,我们要想让自己变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书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书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读书使我增长知识,正因为有了它,我才知道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放勇敢的武松……正因为有了它,我才发现世界有这么多的故事,有这么多的人。我喜欢书中的内容,幽默的、悲伤的、凄美的……我爱读书,读书使我的人生充实而舒适,读书使我快乐。
我很喜欢读书,喜欢获取知识的那种快乐。每当我读完一本书,从中汲取了知识,我的内心感到十分充实,所以我家的书柜里摆满了书,我总是爱拿本书睡觉前阅读。此外,我每个月至少去一次书城,去丰富我的知识,充实我的课外生活。
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是人生之必需。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停地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以便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
赛捏卡说过:“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里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磨那些无疑是富有天分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
同学们,请多读书,让你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吧!
阅读优秀作文给我的启示2
从小,我就喜爱读书;如今,读书更是我的一大嗜好。读书真棒!这是我内心的真切感受。
书是传播人类文化的使者,从印刷术发明以来,这事实就一直存在着,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用思维接触文字,用大脑去想象,用心灵去感受。书贵在读,贵在捧在手中的那一份珍惜,打开读时的那一份虔诚。当你读书时,你的思维在书中神游,你的情感在书中起落,在书中你可以体会到任何喜怒哀乐,书的魅力便在于此。
我的成长离不开书,书使我成长的更快。课堂上的本本厚书写满了难题,记满了深奥,我喜欢读,因为它使我学到很多,人世间的书写满了艰辛,记满了沧桑,我更爱读,因为它使我了解到更多……
当我坐在课堂里,聆听老师的讲解,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使我的大脑日益充实。课间,我喜欢和同学为了某道数学题和同学争的面红耳赤,对了,成功的喜欢让我笑,错了,失败使我得到经验。学习是艰苦的,可我乐意,因为读书是享受,我爱读书。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书琳琅满目。我为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街头而哭泣,为岳飞将军的壮志未酬鸣不平,为阿Q的悲惨遭遇而叹息,又为^v^横渡长江打垮^v^而喝彩。甚至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琼瑶催人泪下的言情小说,都让我流连忘返。我喜欢它们,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学到课本上没有的东西。
书是收获希望的土地,我要辛勤耕耘,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我爱读书,因为课堂的书让我学习,让我思考,课外的书让我了解,让我思索,而人生的品读,更让我成熟,让我成长。我爱读书!
阅读优秀作文给我的启示3
从前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对于书本有着一种天然的抗拒,因此我也得到不了相关书本上的知识。可是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当我上学以后遇到了陈老师,陈老师是我们班的语文老师,他非常注重我们的课外阅读。
放暑假的时候,陈老师赠送给我一本课外读物《精彩故事100篇》。这本书很好看,其中不光是文字,还有很多彩色图片。因此,我在暑假期间经常翻出来看一看、读一读。
其中一篇故事讲到了钓鱼:从前两个人去河边钓鱼,结果都钓不上鱼,就只好去菜市场买鱼。可是一个人花10元钱买了一条鱼以后就回家吃了,另一个人就花10元钱买鱼,再花10元钱跟菜市场的渔夫讨论钓鱼经验,因此学会了一点钓鱼技巧。过了一阵子,两个人又去河边钓鱼,结果第一个人依旧空手而归,第二个人应该学习到了钓鱼技巧,钓到了5-6条鱼。
这个故事给我启发很大,让我明白了知识远远要比单纯的物质财富更加重要。啊!这就是课外阅读给我的启示!
阅读优秀作文给我的启示4
阅读,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了。阅读课外的文章,能让自己的知识变得丰富多彩,也能让自己饱览其他的不一样的知识。我也一样。
一次放假回家,我在第二天写完了作业,写完作业,也没有什么可做的了,我又把眼睛转向了书柜上——“看书,对,看书吧……”说着,我走向了书柜,仰起头,望着五颜六色的书目,想:“记得有一本还没看完的新书,拿出来看一下吧……”我拿出了那本书,那是一本三厘米厚的书,我拿起它,看了起来,一下子就看了两三个钟头。
转眼间,又到了返校的日子。这一天上科学课时,科学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水生的蒜第几天能发芽吗?”我一下子就想了起来——哈哈,我看过的一本书里记载着这种水生植物,我一下子就答了出来,原来,阅读这么有用啊!
从这件事起,我知道了读书是多么得重要,以后,我更加勤奋阅读,汲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使自己知识更渊博。
阅读能使人更加知识丰富,多勤奋阅读吧。
阅读优秀作文给我的启示5
书是一缕阳光,能够照进你的心里,舒适心灵的眼睛能够让你开阔视野,书能够教会你很多很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们每一个星期都有几节阅读课,老师为了让我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都会让我们去阅读名著,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想看自己带的科幻小说,不想看名著,于是他就会和老师争辩了起来,老师说科幻小说尽量少看,可以回到家里,写完作业之后放松一下的时候去看,可是那位同学不听老师说什么,还是坚持要看自己的小说。
到后来有一次考试考到了我们之前读过的名著,可是这位同学只顾一心一意的去看他的科幻小说了,关于名著的题他一道也没有写对,结果出成绩的时候就考得非常差,他的自尊心很强,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我们都去安慰这位同学,他想了很久说我还是先放下科幻小说吧。先把学习的事情搞好了再说,他去跟老师说老师很抱歉,我那次不应该顶撞你,还说您是错的,他内疚的低下了头,老师听完之后笑了一笑说没关系的,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以后认真学习,下次努力考好就行了。
回到家里后,他把他所有的科幻小说都交给了他妈妈,保管好,他对他妈妈说我要冷静下来学习了,你先帮我保管好,他妈妈也欣慰的笑了笑,然后又到了阅读课,其实他也感觉到了名著,也其实不是那么无聊,越看越精彩。
我想书真的会让你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书,能打开你心灵的窗户书,能让你的心灵清澈透明,书中是真的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阅读优秀作文给我的启示6
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可是毕竟马有失蹄的时候,人也有失足的时候。
四年级下学期的第一次小考,一张77分的试卷出乎意料的摆在了我的面前,期初,我死也不相信这是我的试卷,但看了班级姓名后,我认命了。但这张考试卷上沉重的77,如同两把枪在我的心灵上留下了重创,这仿佛是一个晴天霹雳将我彻彻底底击倒了,因此我也开始变得每天闷闷不乐了。
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了《阅读》中的一篇文章《大不了,重新再来》,文中三位主人公坚强的毅力让我感到震惊。
故事中爱迪生的试验品、实验成果以及他的实验室都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成了灰烬;卡莱尔穷尽了前半生的心血,眼看他的书稿就快成为著作了,可却被女佣当成废纸扔进了火炉,从此他几十年的心血便化为乌有了;还有一位大老板因为纽约股市崩了而破产并且家中的所有财产也即将被法院查封。
毫无疑问,如此之大的打击,换做是我的话,一定会崩溃的,并且以后甚至因为打击永远不会去想东山再起。遭到如此之大的挫折,有谁会想着从新开始呢?
有,当然有,就是这篇文章中的三个主人公,当我看到一半时,原本以为他们会知难而退,可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仍然一往直前,重新从失败中走了出来,并因此拥有了更完美的人生。再想一想自己,只是考得不好而已,为何要这么悲伤呢?与其永远趴在跌倒的地方,还不如像他们一样,重新开始,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勇往直前。
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人生启发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做不成的事,大不了,重新再来!
正因为我坚信这个道理,所以我从挫折中走了出来,以100分的好成绩结束了我四年级的数学生涯。
阅读优秀作文给我的启示7
我国的蒙学始于殷周,鼎盛于明清。蒙学的每日功课主要是识字、写字、读书、背书、对课与作文,同时进行基本的道德观念灌输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数千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用现代教育的眼光审视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这对传承中华文化、构建具有汉语文特点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熟读成诵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
──清·陆世仪《论小学》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宋·朱熹《训学斋规》
熟读以至成诵,是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经验。古人认为阅读不能只用眼睛看,必须大声诵读。这是因为儿童内部言语系统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可以使注意力的稳定,通过朗读把不熟悉的文字符号变成已经熟悉的口头语言,读出声音来自己听到了,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所以,对初学阅读的儿童来说,朗读是理解书面言语的必要手段。
朗读,特别是多读,有助于记忆。现代心理学证明,6—13岁的儿童处于记忆最佳时期,但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相对较弱,正所谓“多记性,少悟性”。这个阶段,让儿童多诵读一些名篇,可以“不求甚解”,有些较深的意义留待阅历的增长去逐步感悟。因此,教师指导儿童阅读,并不需要“讲深讲透”,也不需要“问个不休”。
熟读成诵应当有一定的数量。前人似乎形成了这样的看法:为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至少要让他们熟读背诵二百来篇文章。在学塾中广为流传的《古文观止》,就选了历来有定评的名文200多篇。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才能广泛涉猎,进一步深造。今天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不是应该设定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古今中外名篇,作为基本篇目,供教材编写时参考?内地《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适合1—6年级学生背诵的70首古诗,香港教育统筹局课程发展处的《儿童文学学习参考篇章目录》推出了300篇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品,都是有益的尝试。
传统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熟读成诵也有流弊。在古代“文白分离”的情况下,如果撇开生活体验或旁观涉猎,—味的多读未必能增进理解,最终只能如朱熹所批评的那样“牵强暗记”。我们看到一些关于学塾的记载,许多塾师不管学生懂不懂,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这样得来的—点东西,只能作为谋取功名的阶梯,而不能成为日常需要的工具,学生更难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是必须引以为戒的。
二、读思结合
故书不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大疑则大进。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明·张洪《朱子读书法》
前人强调多读,也并不只是糊里胡涂地读,而是要求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提倡“熟读精思”。朱熹就认为读书要“有疑”,由“疑”到“悟”,才有长进。今天我们的阅读课总要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引发学生的思考。思考的问题宜由教师提出,还是宜由学生自己发现?老师们的做法各不相同。笔者的看法是,思考的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发现,这是“思”的开端。当然,对于年级较低的学生来说,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起到引路和示范的作用,完全是必要的,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宜让学生多发问,并经过梳理,成为全班同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
提倡“读思结合”,阅读课有必要思考、讨论一些问题,不过我们也要想一想:阅读主要是学生的个人行为还是班级的集体行为?现在有些老师过分热衷于集体讨论,并以为“小手如林,对答如流”的课才是好课,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好的阅读课,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然后发表对文本比较深入的看法,而不是表面的热闹。
应当看到,古人所谓“精思”往往是脱离社会实践的闭门苦思,有的人终身就是咬文嚼字,东拉西扯地去发挥“微言大义”,这是不足取的。对阅读是否需要透彻理解,古人也有不同的意见,像陶渊明就主张书不一定要读得非常透彻,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随兴而至,自由阅读。有人批评现在的语文教学恰恰相反,“求甚解,不好读书”。阅读教学如果处处“求甚解”,就有可能把好端端的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对小学生来说,阅读教学首先应当重在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 博览群书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像,务先博览。──梁·刘勰《文心雕龙》
从古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贤士,亦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识古今之典故,欲作经史名文,欲为国家建大功业,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诸语录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典制志记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清·唐彪《读书作文谱》
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是传统阅读教学的又一条基本经验。博览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学习是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博览使儿童获得了广阔的知识背景,就有助于新信息的融合和重组,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一方面是学科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则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当今时代要想做任何学问,博览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从学生个体语言发展的角度看,博览有助于借鉴多种风格,对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博览的时间和条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林语堂曾批评现代不少学校是“所读非书”(只是读课本,不读原著),“无书可读”(图书馆资源不足),“不许读书&rdquo 初中化学;(从早到晚做练习,没有时间读书),“读不好书”(只是揣摩老师的标准解读,不能自由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想一想,这种情况是不是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另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是,受到诸多现代媒体的冲击,怎样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语文教师不能只管课内不管课外,让孩子喜欢阅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四、从读学写
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煽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 ──元·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前人这段话,十分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作文的关系。阅读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读书,体会文章的人文内涵,还应当让学生从读学写,阅读教学无疑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如果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讲写作方法,收效甚微,他们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写。读各种不同的文体,读不同风格的文章,读不同作家的作品,学生可以从中掌握一批写作的“范型”,头脑中有了这些“范型”,写起文章来才有章法。
大家都同意读写应当结合,但具体怎样结合,却有不同的做法。有一个教学流派主张读什么写什么,读一种句式学写这种句式,读一种段落学写这种段落,读一篇文章学写这种文章,快则快矣,却总让人觉得“现学现卖”,过于急功近利。“文章不是无情物”,离开自己的感受,只是机械地从形式上模仿,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吗?充其量只能应付考试而已。这对“读写结合”只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理解就是“厚积薄发”,大量阅读,并在积累多种范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似乎更接近“读书如销铜”、“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本义。
五、文以载道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
──宋·周敦颐《通书?文辞》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梁·刘勰《文心雕龙》
宋代的周敦颐最早提出“文以载道”的观念,此后,还有“文以明道”、“文道结合”等多种说法。大致来说,对文章总是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内容这一点,前人的看法是基本相同的。现在,我们会选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不仅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同时感悟文章的人文内涵,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色。
由于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一直就兼有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的任务,所以中国的语文教学往往看重道德教训。目前内地的阅读课,比较关注作品的人文内涵,这本没有错,但有的开掘过深,超越了儿童的认识能力;有的过早地抽象教育意义,使“感悟”成了“赶悟”。把道德教训作为一篇课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恐怕有失偏颇。
阅读优秀作文给我的启示8
我是一个爱课外阅读的人,从小的时候,我就和书产生深厚的友情!对待书,我就像对待我的好朋友一样,把他当成我的良师益友!
小的时候,我睡觉时经常听妈妈给我讲一些童话故事,我呢,常常听的入迷,沉浸在了童话世界里!有一次,妈妈不在家,我自己跑着去找书,找到了以后,自己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因为那时我还小,不认识几个字,就看插图,似乎看插图就能读懂故事情节似的。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认识了拼音,妈妈经常买一些汉字上著有拼音的书叫我读,我也为此乐此不疲,时时刻刻捧着一本书看。一有空余的时间,什么都别说,先拿起几本书看看!
等我再长大点,认识的汉字逐渐多了,此时,我已经喜欢上了一些儿童文学类和有关历史的书。比如《淘气包马小跳》、《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查理与大玻璃升降机》等。有关历史方面的有《明朝那些事儿》、《上下五千年》等,都是我喜爱的读物!我最喜欢一些有关于动物的科普书!家里面有关动物的书籍一大堆!什么《森林报》、《动物世界》、《动物大探秘》之类的占了一大部分!
我课外阅读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不顾了,记得上一次,我因为看书看得太入迷了,楼下妈妈叫我吃饭都没听见!后来还是妈妈上楼来叫我,我才知道该吃饭了,于是我极不情愿的合上书本,下楼吃饭去了!还有一次,晚上该睡觉了,我看书却没看过瘾,于是,我便千方百计的想办法来看书。有时候,我会拿着一个手电筒躲在被窝里过一把瘾,有时也会对我妈妈找个借口说闹肚子然后下楼躲起来看,总之,能想的办法我都想了,目的只有一个,能让我遨游在书的王国就行!
我看书的时候总是会和书本合二为一,周围的一切似乎和我都没了关系,在这个世界里似乎只有我和这本书似的。我变成了书中的一部分,有时,我变成了警察,抓起狡猾的小偷;有时,我变成了动物学家,研究着一些稀奇古怪的动物;有时,我变成了大侦探,研究探索着神秘离奇的案件;有时,我变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山羊,在森林里过着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生活;有时,我又会变成一只小恐龙,回到了远古的恐龙时代,观察着各种各样的恐龙!
我看书时,周围一定要安静,否则,我是绝对没心思看的,所以我看书的地点一般都会选择比较安静的地方,这样可以让我的心情更加的放松!
书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书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亲爱的博友们,爱上课外阅读吧,课外阅读的好处有很多,他可以让你了解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