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与智行》有关行善的议论文
《行善与智行》有关行善的议论文
行善以善行为本,而善行之中,智为重。不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善,值得赞颂,但这种善,只有在不侵犯对方尊严的原则下实行,才能使受助者真正受益。
富翁行善,是在自身有一定经济基础上对他人施以援手,愿意舍财作福的体现。而三方受助者的态度,更是说明了智行的重要性。俗话说,尊严远比金钱可贵,尊重别人,也远比单单给予金钱来得重要。从第三方受助者婉拒帮助可以看出,在及其在意自尊的人眼中,别人的帮助,一定程度上点明了自己的无能,好意也就成了施舍,英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态便体现了出来。这种做法在他人眼里看来,有骨气也好,偏激也罢,关键却并不在此。行善,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单纯地给予帮助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至少不能给予别人最大的尊重。文中这位富翁行善的方式不一定只有一种,但若是在行善过程中,不能体会受助者的心理,那么不论是哪种方式,都不见得合适。毕竟行善,须智行。
至于第二方的态度,其声明会偿还,便是维护自尊的体现,也能从某些方面证实,恰到好处的帮助,能使对方感受到人格平等,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忽略重要的一点:这种帮助对他们而言,会不会成为负担?是的,偿还一词就足以说明,对不得已需要接受援助的人来说,这份帮助越大,所带来的负担也就越大。因为他们做不到像第一方那样心安理得地接受帮助,所以他们努力维护的自尊,使他们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说法等同于像第一方那样接受帮助意味着失去尊严,但这样的命题显然是不成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只是心态不同罢了,若是认为接受帮助就等于放下尊严,那你本身就没有站在尊重他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又何谈行善之道。毕竟行善,须智行。
行善与智行,本就密不可分割,但归根结底,如何智行这一问题,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虽然受助方的态度很重要,若要在行善中懂得智行,设身处地才是关键,但这最后依然取决于双方,心态一变化,行善的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如何在这其中找到平衡,才是行善者需要做到的,这一过程,便是智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