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介绍长城的作文「精选」
高中介绍长城的作文「精选」
篇一:国之瑰宝——长城
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远远望去,像一条蜿蜒起伏的巨龙,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8851.8公里呢!号称“人类奇迹”的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至中国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
长城又分为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马台长城、山海关长城、大境门长城、大同长城……总长将近50000公里,所以又称“万里长城”,从茫茫太空拍摄地球,长城是仅能看到的两个景物之一呢!而且长城中有20xx0多块巨石,据测量,平均一块约有2。5吨。长城是中国享誉世界的历史文明瑰宝。
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据说,“始皇帝”秦始皇为了网址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那“闪电式”的袭击,才动兵修建长城,如果没有坚不可摧的长城,即使有大量的骑兵和步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
长城中八达岭长城、司马台长城最为着名。八达岭长城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着称于世。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百闻不如一见”我慕名来到长城之最——八达岭长城。海拔高达1015千米,地势险要。登上这里的长城,居高临下,好似脚下有一条巨龙,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八达岭尽头,有一座气混雄厚、建筑坚固的大城堡,这就是“北门锁钥”关城的前哨指挥部——岔道城。那里彩旗飘荡,走到那里,似乎还可以看到一场血战,听到轻轻的呼吸声,空气似乎也凝重了。
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的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的。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所以说,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当之无愧。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篇二:长城(TheGreatWall)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长城东起辽宁丹东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2.2千米。
长城的地形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20xx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篇三: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汉书·匈奴传》)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而着称于世的政治家(《史记·匈奴列传》)。事实上,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因为对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大兴师征之,则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然则长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吕思勉《中国民族史》第三章)
而且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表现在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篇四:长城的别名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
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
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关口要隘,二是表示长城。
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些称谓在史书中很常见。
壕堑、界壕壕堑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
边墙、边垣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由黄海海滨一路延伸至亚洲内陆沙漠的庞大石造建筑物,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城墙大约有25英尺高,12英尺厚,在中国的陆地上绵延将近1500英里长。万里长城的建造目的是为了增加北方蛮族南下劫掠后逃亡的困难度,藉此抑制他们的侵略。当然长城本身相当庞大,但是它的目的并不是要隔绝北方的侵略者,因为要维护这样一个防御型建筑的成本实在太过高昂了。
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篇五:美丽的长城
“长城”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她以蜿蜒万里和气魄雄伟而享誉世界,多种耀眼的光环缠绕使她成为中国的象征和骄傲,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成了一种精神和动力。
“不到长城非好汉”登上长城,是我多年的愿望。在这个暑假,我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相约北京采访大行动”夏令营,借此机会终于如愿以偿,也有机会饱赏长城的壮观奇景。
那是一个碧空如洗的早晨,我们乘坐的汽车在北京郊外的公路上飞驰着。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远处呈现出起伏的山的轮廊。同学们都伸长脖子,向窗外张望。只见黛色的群山上,卧着一条灰白色长龙,蜿蜒盘旋。这就是以惊人的长度和雄伟的气魄闻名于世界的万里长城!
八达岭耸立在北京西郊,远望起伏连绵,近看山岭陡峭。长城盘旋在山梁上,像腾飞的龙。站在长城上往下看,只见停车场的一辆辆轿车如甲虫,一个个行人如蚂蚁;往上仰望,蓝天白云,烽火台傲然挺立。登长城看起来容易,走起来气喘吁吁,好不容易才走到好汉坡,大家都累得汗流满面。妈妈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不自满。”听了妈妈的鼓励,我又坚持往上登,终于登上了八达岭长城高处--烽火台。爸爸告诉我:这是古代秦朝,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劳动人民用肩挑手扛,用砖石砌成的。以后逐渐连成了万里长城。我们的心情都很激动,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的景点,拍下了10多个镜头。爸爸还给我讲了关于长城的故事。
万里长城,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比起那梦想万世不灭,筑造长城、阿房、兵马俑的赢政,不管多普通的老百姓不是高明的多吗?
我将抚摸长场面,看看长城的雄伟壮大,也感受到了秦代的“悲剧”,明白长城的思想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军事价值。那是我一辈子学不完,用不尽的,我还没到过长城,可长城的真正意义、价值,那高大的形象,永远树立在我心中。
篇六:八达岭长城
中国的长城作为坚固的军事防御功能,已经永远失去了它的历史作用,但作为伟大的建筑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专家学者称为“世界上最长的防御性城墙”。
今天我们登上了长城,在中国的旅游界界流行着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各位都是英雄好汉了,女士们就是巾帼英雄。长城横贯中国的北部,长达6000多公里,合计120xx多华里,所以叫“万里长城”。长城与黄河被称为中国北方两巨龙。北京位于黄河以北,长城以南,俗话说“万里长城万里长,遥想当年秦始皇”,其实长城并非起自秦始皇,应该说是起自春秋战国。
公元前221年,友好往来一举灭掉了六国,他把中国北部的旧长城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这一段历史时期的长城叫做秦长城。大家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吗?说的是孟姜女新婚不久,他的丈夫范杞良就被抓去修长城。一去三年,没有音信。一天夜里孟姜女做了一个梦,梦见她的丈夫饥寒交迫,衣不遮体,浑身发抖。喊着说:“我冷啊!我冷啊!”于是孟姜女决定千里寻夫为他送寒衣。她从江淮一带(今安徽)来到北方,沿着长城找寻她的丈夫,她四处打听,一直都没有下落。到山海关一带,一个修城的工头说,范杞良早已经死了。她悲痛欲绝,放声大哭。哭倒了长城八百里。这个传说反映了秦始皇强征民夫,横征暴敛的暴政。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又修了一道外长城。而且,把它修到了阴山以北,可怜的匈奴人只有“望队山而泣”。真可谓“不叫胡马度阴山”。这一段汉长城可以说是西起新疆境内,东经蒙古,一直到黑龙江流域长达两万余里。这一时期的长城,称为汉长城。
公元1368年,明朝皇帝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筑长城,从那时起直到明朝末期,先后大修长城十八次,历时260余年。公元1500年,也就是弘治十二年,才完成了明长城的规模。它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经辽宁、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市自治区。全长12700多华里。这一时期的长城叫明长城。就是今天我们各位看到的八达岭这一段的长城。所以说在历史上有三次筑城高潮。这就是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
如果我们把中国历代的长城全部加起来,它遍布16个省市自治区,总长度5.4万公里,合计10.8万华里。
居庸关号称天下雄关,俗话说“长城之险不在居庸关,而在八达岭”。也就是说“关在居庸,险在八达岭”。八达岭这段长城以瓮城为中心,南至七楼,北到十十楼,全长4770米。它是北京山区通向塞外的唯一通道,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前哨阵地,取四通八达之意。由此可以通向延庆、宣化、张家口、大同、永宁、四海的交通汇集点。八达岭西有岔道城,驻兵780多人。是重要的前哨阵地。建于1531年(嘉靖三十年),而八达岭建于1505年(弘治18年),这一带的山叫做军都山,崇山峻岭,形势险要,城关重重,但它终没有挡住李自成的农民军,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率32万大军东度太行山,直取八达岭破居庸关。逼的明朝皇帝崇祯自缢死在煤山,推翻了明王朝。请大家看长城,在总体构造上是上窄下宽,上窄约5.8米,下宽约6.5米。它分别由四种基本的构造构成的,一,城墙;二,城台;三,关隘;四,烽火台。墙内有券门,中间有石梯相连,城墙上可容五马并走。烽火台又叫烟墩,用于传递军情。它独立于长城之外,几乎每隔一里就有一座。在万里长城上形成了千里的报警系统。每当有敌兵进犯的时候,烽火台燃起烽火,传递军情,白天点烟有枯枝柴加狼粪所以又叫狼烟,烟色浓黑冲上蓝天这叫烽;夜间点烟,必然看不风,就点火这叫燧。合起来称为烽燧。歌曲里唱的“狼烟遍地”也就是战争爆发了。明朝规定来犯敌兵百余人点一烟,鸣一炮;五百人左右,两烟两炮;千余人以上,三烟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烟四炮;万人以上,五烟五炮。各位听说过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吗?说的是西周的时候,周幽王为此烦恼,不知如何使她笑起来,这时有位拍马屁的大臣说,您可以在骊山的烽火台上燃起烽火,各位诸侯必然闻讯来救,当他们看到没有敌人,场面必然十分尴尬。果然当周幽王燃起烽火的时候,各路诸侯以为就师告急,空忙一场,看到各路诸侯狼狈的样子,褒姒不禁一笑,周幽王大喜,各路诸侯愤然而去。后来,西戎族真的来攻打京师了,周幽王燃起烽火求救,结果各路诸侯按兵不动,其下场是周幽王被杀,而褒姒被俘,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