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常见作文误区
高考作文指导:常见作文误区
导语:即便是经过多年的作文学习训练,不少考生还是会陷入一些作文误区,我们相信只要经过提醒,考生们会很快从误区中走出来,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常见的作文误区,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审题常见误区◆
一、混淆概念,导致偏差
有些作文题目的意思容易被误解为其他的含义,或概念被混淆,以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
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考生在文中写下了这样的内容:
翻开历史的篇章,和珅并非有过人的才干和非凡的本领,但他却能坐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为什么呢?关键在于他抓住了乾隆渴望别人欣赏的心。同样,慈禧太后也需要别人欣赏,需要这种来自欣赏的安慰,因此,像李莲英这样的小太监也成为慈禧必要的心灵创可贴和心灵冰淇淋。
该考生审题的误区主要在于对“欣赏”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错误,“欣赏”的定义应该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认为好,喜欢”,而考生把“欣赏”等同于“谄媚”、“奉承”。由于混淆了概念,导致审题失误,严重偏离了题意。
二、断章取义,理解片面
有些考生在审题时,只看到材料中某几句主要的话,对于文题的背景材料或背景语视而不见,以致对题意的理解很片面。文题中提供的一段背景材料或背景语,往往是命题者为考生精心设计的某一种情境,旨在引导考生的写作思维,因此,审题时必须重视背景材料或背景语的内容,否则就会理解片面或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
“人们追逐时尚,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时尚表现为语言、服装、文艺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中,好与坏,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沉淀为经典。请以“品味时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很多考生一看见“时尚”二字,就开始侃侃而谈服装、电影、明星等内容,却忽视了文题中的背景语“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中,好与坏,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沉淀为经典”。研析这段背景语就会发现,命题者考查的是对目前社会上风行的“时尚”元素所持的看法,在美与丑、好与坏的复杂“时尚圈”中,我们是否能够鉴别真伪,把握“时尚”的真谛,这才是作文命题的关键。
三、若即若离,蜻蜓点水
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多以新材料作文、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出现,题目宽泛,不设审题障碍,但也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依然要在所给材料、标题或话题范围内进行审题写作,不可信马由缰。否则,就会不着边际,因审题失误而导致写作失败。如:
有人说,玫瑰是有灵魂的,那是情人间的心语;有人说,梅花是有魅力的,那是优秀者的铮铮铁骨。有人说,生活是花朵,五颜六色;有人说,花朵是生命,开了,又谢了……
上列文字中关于“花”的解说引发你想到什么呢?请以“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有考生在文中这样写道:
我爱玫瑰花,爱它的色彩缤纷。红色,红得似火,热烈奔放;黄色,黄得高贵,典雅大方;蓝色,蓝得幽深,浪漫迷人……玫瑰花下有刺,让人不能随便采摘,它的保护自我,自尊自爱也让我喜欢。玫瑰有令人心醉的芳香,置一束玫瑰于室中,清香四溢,沁人心脾。
该考生在这段文字中表达了自己对玫瑰的认识感悟,但只写了玫瑰花的色彩及有刺、芳香的自然特点,显得内容单薄,认识不够深刻。
◆立意常见误区◆
一、平庸病态,格调不高
见解独到、主旨积极的文章无疑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可惜的是,有的考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甚至写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如一考生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这样写:“我要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移植过来,为自己发财致富……”由于思想格调不高,不符合高考作文“思想健康”的要求,降低了作文品位。
二、只管书写,没有意旨
有些考生只求把心中想到的东西都写出来,却不知道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要告诉别人一点什么。盲目写作,信马由缰,全篇也没有一个主题来统帅。如一位考生写话题作文“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写了自己家的一件事:叔叔与父亲分产业,争得不可开交,兄弟反目,妯娌对骂,兄弟打架。写得非常详细,但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却使人坠入“五里雾中”。
三、牵强附会,胡乱上纲
有些考生也知道写文章应该有一个“意旨”,但却不知道该怎样提炼主题。不管写什么文章,到最后都是几句口号性语言,如“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我们要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做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四、颠三倒四,忽东忽西
一篇文章应该围绕一个中心去写作,而有的考生在一篇文章中却有多个中心,这一段说的是这个理,下一段却又跑到另一个理上了。如一位考生的作文,题目是“放手”,第一段写面对现实要坦然对待,第二段写不要伪装,第三段写居里夫人有成果与人分享,第四段写外国一个孩子凭毅力学会了用筷子,第五段写虚心使人进步,最后一段总结——要放松自已。
五、文意脱节,毫不粘连
如有位考生写话题作文“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前文整个写的是“宽容”,到结尾处却写到“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在‘意料之外’,但仔细想想,却又在人们的‘情理之中’”。
◆谋篇常见误区◆
一、入题千呼万唤
高考作文因字数、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写得太多,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往往出现“入题慢”的弊病,废话很多,以一当十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引用原材料或可有可无的内容占去了很大的篇幅,重点部分无法展开。
二、形式千篇一律
考场作文,事关重大,不仅内容要出彩,形式上也应该不拘一格,使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完美统一,方可获得高分。但从高考作文阅卷实践来看,形式创新的寥寥无几,多为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老面孔”,这应当引起注意,尤其是写作能力强的考生,不要因为形式的“不适宜”而失去了本不该丢的分。
三、结篇草率收兵
有的考生由于没有分配好答题时间,以致在写作文时所剩时间不够了,有的考生来不及结尾,结果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或干脆空在那儿。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被视为未完篇处理。因为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文章的整体,虎头蛇尾的文章是要被扣分的。
四、结构杂乱无章
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是:一要“结构完整”,所谓“结构完整”是与“残缺破碎”相对而言的;二要“层次分明”,从文章的章法上说,好的文章结构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与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没有颠三倒四的现象。而考生常犯的错误就是没有布局意识,没有“段与句”意识,不能做到有机相连,逻辑推进。没有布局观是无法展示思维逻辑层次的,也无法展现文章的美感。
◆语言常见误区◆
一、艰涩难懂
有的考生喜欢使用缩写、英文单词、网络语言,其实这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有的阅卷老师对这类语言很反感,就会对考生有害无利。高考大纲对于作文语言的要求是表达通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因此,考生应当尽量用优美、有内涵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要用最规范、最传统的语言来写作,最好不用或少用网络语言。
二、干瘪乏味
有的考生由于平时未能注重对语言的运用进行有效的训练,词语贫乏,写出的文章只能是枯燥干瘪,乏味无力,甚至面目可憎,自然也就谈不上生动贴切,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也有少数考生胡乱地套用一些散文名篇或过去的高考优秀作文中的语言,貌似华丽,实则思想空洞,仍显得语言苍白,表达无力。
三、刻意炫耀
高考作文要求语言优美,但“语言优美”不等于“语言炫耀”。有些考生过分追求语言文字的优美,成了“语言炫耀”,这样的考生犹如“书橱”、“书包”、“书房”,充其量,他们只不过是书的管理员,而不是真正的运用者,他们不能从书中概括出自己的思想,缺乏深度领悟,这样的作文得不到高分。
四、不合实际
有的考生不能忠实于现实生活,对特定人物在特定场合的语言表达不能把握分寸,致使笔下的人物语言过于“理想化”,与生活实际脱节。其实,人物身份不同,其语言风格自然也不同。如:写一个识字很少、老实巴交的农民教导自己的儿子要好好学习时,如果用上了“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取长补短”一类的成语,就会使人感到非常别扭;写一位高级知识分子督促自己的孩子学习时,如果用上了“老子一棍子打折你的腿”“我一脚踢死你”之类的话,则会使人产生啼笑皆非的感觉。
◆素材运用常见误区◆
一、简单演绎,淡而无味
适当地对素材“剪辑扩写”,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呆板为生动,使文章血肉丰富,引人入胜。但有些考生总是简单地将“情景扩写”误解为“材料扩写”,只是对文题材料简单地拉长,或者天马行空,胡拼乱凑,文章犹如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毫无说服力。
二、滥用经典,味如鸡肋
很多课本素材都堪称经典素材,因为它的广为人知及社会价值得到普遍认同,而成为广大考生的首选,比如李白、屈原、陶渊明、爱迪生、居里夫人、海伦·凯勒、比尔·盖茨……但这些经典素材如果不加修饰地滥用,就会成为阅卷老师避之唯恐不及的“陈词滥调”,其效果也如同食之无味的“鸡肋”。
三、娱乐泛化,恶搞成风
如今,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就像副食商店成堆的方便面充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不少考生的思维形成一种懒惰的惯性,不愿意去读经典名着,不愿意去接受引发思考的问题,写文章人为地制造笑料、噱头,“恶搞”、“戏说”、“穿越”过滥,试图以“猎奇”、“娱乐”的元素吸引读者眼球,就会陷入“泛娱乐化”的误区,让阅卷老师反感。
四、一材多用,牵强附会
不少考生受到某些报刊文章“一材多用”的误导,于是,他们提前准备所谓的“经典素材”,像“万金油”一样用到多个题目中去,结果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这样的“万金油式”的素材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哭笑不得。
五、情趣幼稚,气量狭小
有些考生的记叙文编的像小学生的文章,缺少必要的底蕴。过于低幼化的素材必定会让整篇文章带上低幼化的色彩,让阅卷老师大跌眼镜。还有些作文在用语上出现低幼化倾向,像“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司马迁爷爷”、“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这样的字眼儿频频出现。一个高中生,应该对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独立的见解,如果到了十八九岁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思想情趣上,总让人觉得气量狭小。
六、思想偏激,消极颓废
在选取材料时,我们还要注意有无积极意义,有无社会价值,能否给人一些启发、教育、帮助、警醒等。从高考阅卷实践来看,有些考生在写作时思想偏激,不满社会不满学校,笔下尽是批评之语。实际上,我们并不反对提意见,但任何意见都有个度,跨过了底线,文章的思想性就要打折扣了,甚至会将文章拉入“低等”的行列。
◆文体常见误区◆
一、意识较弱,特征不明
一些考生的文体意识较弱,写作不注意突出文体特征,如:写记叙文,缺少矛盾冲突,叙述事情没有跌宕起伏;写议论文,材料不典型,观点与材料“两张皮”;写散文,内容空泛,单纯追求框架式的排比。
二、似是而非,文体模糊
近年来,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越来越少,倒是叙议不分、文体不明或分不清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的文章呈越来越多的趋势。有的考生本想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可叙与议不能有机结合;有的写记叙文时处理不好记叙与议论的关系,议论偏多,成了混乱的文体;有的本想写议论性文章,却不能处理好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不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而在论据上花费大量的笔墨,甚至为了将事实论据写得生动形象,而不惜大段记叙,让人搞不清写的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三、花样翻新,文体怪异
近几年,少数高考阅卷老师激情大于理智,一见到那些标新立异的文体,就被表层的华彩闪花了眼,顾不得深究细抠,便拍案叫绝、激情赋分,这在客观上诱导着部分考生不去老老实实地写记叙文、议论文等“常规”文体,而一味地在形式上煞费苦心,追求文体的怪异,招标书、会议记录、诊断报告等形式纷纷出笼,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这样发展下去,其结果必然是把文体当作“敲门砖”,真知灼见反而不能充分表现。这样的文章,何异于买椟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