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读后感范文10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以下是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读后感范文1000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往事如烟,对于像我这种记性不好的人。往事并不如烟,对于这样刻骨铭心的过往,即使是记性再差的人,都不会轻易从脑海抹去。
从懂事以来,读书,我最纠结的一门课就是中国近现代史,最揪心也最想多点了解,毕竟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近代史,是中华的屈辱史,国家被无情践踏,中国人的尊严被列强肆意蹂躏,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读到那些史实的时候,总是觉得好无力,好难受。而现代史,又是让我觉得很可笑的一段,特别是那十年wg。
《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是作者章伯钧次女章诒和对往事的片断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作者把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而已,一共写了六篇,涉及八个人。“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次女章诒和回首往事,并以此书献给已在天国的父母。书中描述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由诸多片断入手,组成一个个悲壮的场景,仿佛是一幅壁画,浓彩重墨间呈现出历史的真、人生的幻梦??
这本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这段历史,了解那个癫狂的年代。
“它不是旁观,甚至也不是见证,它只是亲历,是曾经撕心裂肺的亲历,而今必须要用平静的笔写出来,所以更加耗费心神。章诒和在自序中说,“我这辈子,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三部曲,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单的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拿起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寂静的我独坐在寂静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窝就会流出泪水,提笔则更是泪流不止,毫无办法,已成疾。因为,一个平淡的词语,常包藏着无数寒夜里的心悸。我想,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
读完这本书,觉得以前从历史书上,从老师嘴里听来的、记住的,仿佛都不再那么真实了。那段遥远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没人告诉我。我听到的,永远只是一面之词。其实,关键不在于*到底是什么。现在真正困惑我的是,我没有办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解释。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我发现,我们普通民众能触及到的真实,其实少得可怜。无论是关于越来越多的暴力拆迁,或是关乎民生的种种,抑或是国际政治上的观点看法,我们都只是接受着单方面的引导,都是政府的官方式的回答。就连媒体,也在牵引着我们的思想。近期,大部分中国媒体集中报道冲突和西方是如何攻击利比亚,对卡扎菲政权是如何*的,利比亚长期以来的政治现状,以及为什么如此多的民众对统治者不满等,这些利比亚的切实问题却少有分析。
确实,对思想的禁锢是一种的统治方法,但也是最危险的一种。如果有一天,被禁锢的人如梦清醒,发现自己原来连思想都只是被C纵着的,那是何等的悲哀,那时那景,无法想象??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察力,去正视我们的历史,以史为鉴,去开创一个大同的未来。岁月飞逝,留给我们的只有记忆,好在我们还有记忆。
《唐诗素描》读后感
唐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念,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无奈,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喜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臻宝。唐诗素描是作者曾冬对唐诗的另一描绘。他将唐诗中的朦胧美勾勒地淋漓尽致,阅读时,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与诗者一同感受四方的景,感受内心的喜悦或悲凉。
就拿曾冬对《竹馆里》(附注《竹馆里》作者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描写来说。
“风安静地栖落在叶片上,黑夜张开了眼睛。”此处是对周围环境的描写,用“栖落”一词,好似风同小鸟般栖息在树枝上,将风安静的形象变得更加乖巧可爱。而“张开”一词用作“黑夜”的谓语,又把“黑夜”比作了人,黑夜的张开,吞噬了白昼的光明,散落出黑夜的孤寂。
而后便描写王维弹琴的场景——“弹琴的人,十指轻飞,滑过每一根琴弦的声带。天空的雨点,如一些高高低低的语言,跌进了记忆的河流。一只被音乐叫醒的小鸟,飞出窝,捡拾起一句一句的诗行。”句子如痴如醉,读者耳边仿佛穿过无数美妙动听的乐符,激醒心中沉睡已久的山泉。当时的王维是超凡脱俗,独自一人弹琴作诗,而读诗的我们,亦是内心的熏陶,思想的陶冶。曾冬的描绘,把音乐写活了,让它律动起来。
“密林深处,尘世的喧哗已然遥远。没有人知道,有一方静土,可以收留起岁月的浮华。今夜,手握琴盘的人,目睹了太阳的陨落。”王维孤身一人,摆脱尘世的束缚,悠然雅致。他目睹太阳的陨落,他感受了万物的轮回,独站高峰,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风范。
最后,有那么一句话“一个人,独坐在自己的影子里,怡然自乐。任千年的月光,照亮了一生的道路。”这是曾冬对这首诗最后的描绘,也是对王维的描绘。虽独自一人,王维却不感孤独,明月是他心心相印的知己,他的一生,有它就够了。
读完曾冬对《竹馆里》的描绘,我回味无穷。回味这山间乐符的动听,回味山间生活的幽静,回味这笔尖游走的细腻,回味身临其境的美妙。
耳听流水,眼观美景,挥手提笔,千古佳文在下。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人生是一张罗织的网,丰子恺认为“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的明晰的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许地山缀网是为了生存,非子恺要剪破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无论是补网也好,是剪网也罢,他们都是热爱人生又想看清人生的本质。
书中印象较为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吃瓜子》,本文就是谈论了人们“吃瓜子”这一话题,读来颇有一番讽刺味道。生活中可见许多有闲阶级的人们以吃瓜子来消磨时光,作者便抓住这一点,以他们娴熟、灵巧的动作来写,将其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不禁会心一笑,来细细品味这其中所反映出的现象。文中最后一句话:“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实在值得琢磨一番。那时许多中国人都整日里无所事事,常以吃瓜子来消磨着宝贵的时间,他们的技艺几乎到了精湛,表面上看起来很有趣,似乎很值得中国人来炫耀,其实不然,这其实大大说明了当时中国人们的“闲”,对什么事都不去关心,只是每日消磨、虚度时光,国家的形势实在值得担忧。
丰子恺是一个佛教徒,所以他的文章散漫中见出空灵之性,平淡中见出不凡的彻悟。“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正是那些些微的小事出动了他敏感的心弦。他赞美着儿
童的纯真,赞美着万物的神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自然中包含着多少人类不能企及的智慧。罗丹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或者,人世并不缺少深刻,而是缺少丰子恺这样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