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说明文:黄花岗100周年祭
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方声洞:赴义前别父书)。这是100年前二十五岁的方声洞在赴义前夜留下的绝笔,几天后,他和他的那群“如花之年”(黄兴语)的同志相继凋落。
黄花岗埋葬着中国为*封建王朝、建立共和而冲在最前列的人,他们拥理想、知识、智慧和勇气,他们肩负“唤醒民众”、“争取自由”的职责,并为之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如此纯粹、如此正义!黄花岗的土地埋葬了他们的尸首,黄花岗的青翠汇集了他们骨子里的浩然正气。
作为对先烈精神的诠释和尊敬,孙文后来在黄花岗烈士墓的牌坊上写了“浩气长存”几个字。这是说,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绵延数千年至辛亥年再为黄花岗诸先烈所光大,岗上诸公精神不死,慷慨赴死之义,必将激励千秋万代,虽万代千秋必当不绝。
这些烈士大都出身殷实之家,在常人,他们本可以过一种衣食无忧的康乐生活,他们却选择了死;烈士们在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如花之年”,本来还有很多路要走,有父母需要孝敬,有妻儿需要抚养,他们却选择了死。
他们未必是天生的职业革命家,他们大多本是各行专才:这些人本可以在他们的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倘若辛亥革命成功,倘若他们不死,他们都应该是中国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他们哪里是“吾党”菁华?分明是吾国菁华。他们最后都“付之一炬”,这是中国历的千古一炬,光芒万丈。
他们都是些普通的人,为的是过上更美好的普通生活,自由、幸福的生活,不仅仅自己,也是整个民族都能摆脱奴役、压迫和不平等,他们义无返顾。砸碎*的锁链,缔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共和国,就是他们牺牲的初衷。林觉民写与妻书时、方声洞、李晚他们写绝命书时,这一切都表达得清清楚楚。
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而死去的,他们只是为了做一个人,像人一样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知道,一个人生命的结束,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和人生意义的终结。因此他们才那么勇敢地、坦然地面对了死亡。整个中华大地至今仍飘荡着他们不灭的英魂。他们的英名镌刻在黄花岗纪念碑上,也镌刻在所有后来者的心中。
英烈的音容笑貌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风尘中,但他们慷慨赴义,浩气凛然,毫无畏惧地面对比他们强十倍、百倍、千倍的封建*,这一勇于赴死的精神风貌,100年后依然震撼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感到生命的价值所在,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长短。有些人死了,却永远活着,他们长存在人类的记忆里,成为人类不惜生命、追求理想的精神丰碑。
100年前先烈们倒下的那一幕,不仅过去,现在,还有将来都会感动着我们,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100年过去了,黄花岗烈士的精神植根在人民心中,先烈的理想依然激励青年一代为崇高理想而奋斗。在100年之后海外华裔青年如何继续传承黄花岗精神,以无愧黄花岗的英魂,也当是我们海外华侨青年义不容辞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