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农工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市人大农工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全市扶贫攻坚工作基本情况,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驻会常委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在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于9月中、下旬分赴5个县(市)开展深入调研,听取了当地政府相关情况汇报,召开了座谈会,还深入重点乡村和贫困户,实地查看走访产业扶贫基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乡镇扶贫站建设等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市所辖的5个县(市)均为省定非重点贫困县,无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村11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6万户、21.56万人。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重大的政治任务,根据市委市政府“一年脱贫攻坚,四年巩固提升”的决战目标,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年年底前将实现112个贫困村出列、9.28万贫困人口脱贫,力争完成其余1.79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根据市委市政府《xx市农村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各级政府把扶贫攻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市到村层层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建立了市领导脱贫攻坚联系帮扶制度,广泛开展“双包双到”定点帮扶工作,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实现全覆盖。进一步摸清家底,对扶贫对象全部建档立卡,实行精准核查。各地注重加强宣传引导,让帮扶单位、责任人和贫困村、贫困户知晓政策、对接政策、享受政策。开展了巾帼脱贫、青春助力脱贫、春风就业脱贫、产业发展脱贫、百企帮百村脱贫等专项行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形成攻坚合力。
(二)机制健全,推进有序。加强扶贫工作组织领导,压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担子”。乡镇设立扶贫工作站,配备了扶贫专(兼)职人员,保证扶贫攻坚工作从上到下有人管、有人抓。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格局,切实把责任和压力传导到位。把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纳入市、县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严格退出标准和退出程序,实行“一票否决”。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和精准核查月活动,为科学制定帮扶措施,加快脱贫步伐奠定坚实基础。
(三)措施落实,成效显现。各级政府按照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户脱贫和贫困村“一低二有三改善”的村出列标准,坚持产业导向、民生保障、社会帮扶、政策兜底的思路,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系列措施的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已实现全市贫困户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建设、贫困村光伏电站建设,硬化道路建设“四个全覆盖”;发展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把产业扶贫列入2023年市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带动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政策兜底改善民生,在全省率先开展低保、五保、扶贫“三线合一”;加大扶贫资金支持力度,2023年,市、县两级安排各项财政扶贫资金10.4亿元,较上年度增加近6亿元,有力保障了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存在问题
调研中发现,我市扶贫攻坚工作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改善和解决。
一是一些干部认识不到位。一些单位和领导对扶贫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扶贫工作作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有的职能部门中心意识、大局意识不强,认为扶贫攻坚是党委政府的事,是农业部门的事,只是把扶贫工作当作一般性工作来抓,存在着为难情绪和推诿、应付等现象;少数乡镇责任人领导责任还没有落实到位。
二是脱贫标准应综合考量。我省的脱贫标准今年8月才正式确定,2023年和2023年脱贫主要是建立在收入基础上,收入达到一定标准,即被确定为脱贫,但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贫困户的总体情况,综合考量收支水平,实现贫困户收支基本平衡。对于家庭收入已经达到脱贫标准,因病、因灾等原因导致家庭支出远远大于家庭收入,造成入不敷出的,要加强数据收集、分析并及时给予建档立卡,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分类落实落细省、市、县各级精准到户到人的政策措施,真正把扶贫落实到户,落实到人。
三是结对帮扶工作有待加强。虽然结对帮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有部分单位领导对结对帮扶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举措不多,行动迟缓。一些帮扶单位和责任人只是简单给点钱了事,一些乡村干部“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一些贫困户对帮扶单位存在过度依赖思想。
四是产业发展项目覆盖面不大。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重要转变,能够激发贫困人口创业致富热情,解决长期发展问题,实现永续脱贫。尽管财政资金很支持产业发展项目,但是贫困村产业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产业、金融、就业等政策措施相对滞后,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从事产业的农户和从产业项目建设中受益的农户覆盖面还不够大,使农民增收困难、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几点建议
1.立足根本,着眼长远。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和突破,探索xx版脱贫攻坚模式,走出具有xx特色的扶贫路子,真正让困难群众从根本上消除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要处理好授予“鱼”与“渔”的关系,既创造性地落实入学、就业、就医、大病救助等各项惠民政策,确保贫困群众有较大的获得感,又在脱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系统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确保脱贫攻坚既能短期见效,更有长期效应、可持续发展,真正带领困难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和全市人民一道奔小康。
2.摸清底子,精准施策。要在进一步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找准致贫的“个性化问题”,对贫困家庭分类施策,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要通过政策性社保兜底实现脱贫;对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贫困家庭,要通过医疗救助和社会救助实现脱贫;对因学致贫返贫和有劳力、有文化而无技能的贫困家庭,要通过教育资助、技能培训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要在经济发展中进一步提高扶贫标准,不断改善提升贫困户生产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3.突出重点,精准发力。要准确掌握各地乡情村情,分析致贫的主要因素,探索解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和措施。要将资源整合投入到困难地区,对于适宜发展种、养、加等农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通过促进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龙头企业、优先安置就业岗位等扶持政策带动脱贫,走出一条立足长远的产业、就业扶贫新路;对于偏远乡村要加大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切实解决交通、信息不畅和生产、生活不便等突出问题,增强落后地区的“造血功能”;针对当前农村因病致贫返贫情况突出问题,实行适度财力倾斜,努力完善医保、医疗和大病救助等制度,着力实施健康扶贫;针对贫困人口和贫困标准的动态特点,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群众公认的进退管理模式,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4.精心组织,合力攻坚。扶贫攻坚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实施扶贫攻坚计划是确保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脱贫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要强化责任意识,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压实工作任务。脱贫攻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加强协调调度,整合帮扶资源和力量,形成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积极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合力推进,确保全市按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