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乡村振兴调研报告【5篇】
***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的文章5篇 ,欢迎品鉴!
大学生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篇1
在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收获不少,其中我认为以下四点在完成调查的工作中是最必不可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但经过这次的调查工作后,我与人沟通的能力有所进步。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良好的沟通能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工作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
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
实践活动没开始的时候,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几次的尝试后就可以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了。如师兄师姐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有句话说得好:“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我相信只要有勇气,一切事情都会变得简单起来。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
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在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我深深地感悟到知识犹如浩瀚的大海,而且相互交织。我们想要完成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还需要许多其他的知识。因为一份社会实践调查的制作需要多方面知识的应用,因此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完成一份有质量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在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如强化了我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我也发现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
大学生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篇2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统揽“三农”工作的系统工程,涉及“三农”的方方面面,都很重要、都很迫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发后,县委、县政府积极作为,迅速研究制定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十大工程的意见》,配套制定了一系列推进落实措施,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效已开始显现。
通过平时走访、相关会议了解到,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和投入成为关键要素,成为基层干部和群众最为关注关心的重点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头由谁来带、事由谁来干、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本着为县委、县政府有效破解这些问题提供决策参考的目的,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到迎丰镇、池河镇、后柳镇、饶峰镇,通过座谈走访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部分乡贤能人、镇村干部的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问题及原因
以下这些问题一定是当今整个农业农村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县也不例外。
(一)思想认识不清晰。调研中发现,一些部门、镇村干部面对众多且相互交叉的工作任务感到迷茫,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与新农村建设等内在联系认识不清,认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不知从哪里抓起,由此工作思路不清,行动观望,尤其对推进乡村振兴脑子里无思路、工作上无计划、行动上无措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系统思维和统筹安排。究其原因还是对党的十九大、中央〔20_〕一号文件、***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领会不够。
(二)人才缺乏较严重。调研中普遍反映,人才缺失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大制约因素。而当今农村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较少,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大部分村(居)的“两委班子”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后备干部严重不足,不少的村就连一个像样的支书或村主任都难选出,勉强选出的也只是个“菩萨”,缺乏管理能力和发展思路,能够承接信息化、现代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尽管全县不断开展各类人才培训,但稍有点头脑和能力的大多数外流,扎根本村的屈指可数。目前,农村技术支持上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农技推广队伍多年没有新人补充,面临断层困境。农村教育、卫生等人才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服务能力有限。乡村人才提升评价机制不尽合理,农业农村少有的各类专业人才工作在基层一线,“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而评定职称要考核论文发表数量和英语能力测试,影响了基层人才职称晋升和扎根基层的积极性。受政策限制,公职人员回乡兼职任职、带资带头、技术承包难。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传统农业效益低、成本高、风险大,由此导致乡村吸引力不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弱。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入镇或外出务工,乡村人才外流不可避免。有的村庄只剩老人、孩子和妇女,成为“空壳村、老龄村”。与此同时,人才培育、引进、引回等方面缺乏系统配套政策支持,乡村大学生不愿回乡,城里干部、各类专技人才不愿到乡村工作,整个乡村人才呈单向性外流,少有向内进入者。因此,目前乡村人才队伍很难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近年来,党和政府虽然加大了向乡村输入人才的力度,让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倡导和激励年轻人到乡村接受锻炼等,虽切实可行,但因时间过短、流动性大,加之非本地本土人才,留不住心、扎不下根,致使乡村人才仍处于少且不稳定、有但低效的状况。农村人才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且各自为阵,缺乏有效整合,难以实现系统性、实用性、复合型的培训。
(三)投入保障很有限。乡村要振兴,投入要保证。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投资很有限,涉农资金投入各自为阵、支离破碎且稳定增长机制尚不健全,支农投入不足。金融支持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创业大户普遍反映门槛多,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没有渠道,缺乏后续流动资金,大部分农户反映小额贷款额度偏低,规定单户原则不能超过2万元,时间不超过2年,期限偏短,满足不了农户发展产业项目的需求。农民自身实力不强。工商资本下乡因农业产业成本高、效益低、风险大,还要承担用地难、用工难、流转难的制约,缺乏吸引力,积极性不高,担心顾虑多不想进、不愿进、不敢进。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尚未形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不够深入,激活工商资本下乡的投资环境、激励政策不够优化和完善,农村缺少建立林、地承包经营权评估及抵押贷款机制和平台,农村资源转化为资本虽有试点,但基本上没有推开。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力实施人才振兴,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人就是决定因素”,乡村振兴也是如此。要有效实施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没有一支各具特长和能力的人才队伍,那规划只能是写在纸上、战略也只能是喊在口上。而面对农业农村目前缺管理、缺技术、缺理念、缺智力、缺实力的人才状况,怎么破解?县委、县政府对此虽明确了“以育才、引才、用才、励才、留才为着力点,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的“人才保障工程”,但需要从实际出发,细化实化。乡村振兴,农村最需要的是三个方面的人才,
一是管理型人才,即肩负乡村治理职能的管理型人才。
二是专业型人才,即从事教育、卫生、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
三是经营型人才,即从事开发、建设、经营等方面的人才。怎样才能建设起这样一支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呢?
首先,要留住人才。虽说农村当前人才奇缺,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乡村也还多少有一些如乡贤能人、返乡工人、退伍军人、毕业学生等,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留下来,利用好当地这些乡贤能人参与协助村务管理、社会治理及产业发展等工作。
其二,要引进人才。引进人才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引进,
二是引回。先说引进。因为地理条件、工作环境、待遇差异等原因,想要引进高端人才进入乡村,短期内难以实现,只能通过优化营商和政策环境,通过引进工商资本业主进入乡村时,乡村所需的第三类即经营型人才是完全可以引进的。再说引回。现在乡村之所以缺人才,是因为大量的人才外出和流出去了。这些外出和流出的大都是乡村振兴所需的上述三种类型的人才,各有特长。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影响,“外面的世界也不精彩”,已有个别人才开始回流,这是好现象、好机遇。建议县上研究制定相关鼓励激励政策,积极引导他们怀抱理想,带着经验、智慧、资金、信息、市场、技术回乡创业。
其三,要培育人才。乡村人才培育还是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培育本土、“草根人才”,因为他们才是永不走的人才,这样才能确保人才队伍的长期性、稳定性、实用性。
一要通过实践锻炼育才。对留住、引进、引回的人才采取因人而宜,具有乡村管理潜力的人,通过逐步培养锻炼进入村级干部班子,使其成为乡村发展领路人;具有开发经营能力和实力的人,帮其选定发展项目,制定扶持政策,促其发展壮大,使其成为乡村发展带头人。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锻炼;建立城镇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才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变农村人力资源单向外流为双向流动。
二要通过专业培训育才。依托县委党校、成教中心、远程教育站点、职教中心等教育平台,围绕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及有创业计划的大学毕业生、退伍返乡军人等群体,采取统一计划、分类培训的办法,开展订单式线上、线下系统培训。县域教育培训机构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乡村发展需要灵活设置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为乡村振兴培养实用型人才,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专业人才队伍。
其四,要用好人才。近年来,我县政策性退休和退居二线的本乡本土干部职工中年富力强、身体健壮、还有干事创业激情和能力的同志不少,他们的“乡情”和“乡愁”尚存,有不少人都还有回报家乡的愿望,除了用好用活留住的、引进的和培育的人才外,充分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对乡村振兴将会产生很大作用,因为他们回乡回村,可以兼职任职从事乡村管理治理、可以带资带头从事开发经营、可以技术承包指导村域发展。继续大力实施我县创新探索且已取得显著成效的“能人兴村”战略,不断壮大现有能人队伍、发挥能人引领作用。
其五,要激励人才。制定详尽的鼓励激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具体政策措施,发挥县、镇机关干部懂政策、会管理的优势,鼓励公职人员回乡到村兼职、任职、志愿服务、带资带头和技术承包等,提升村(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允许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到农村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取得合理报酬、职称晋升向基层一线专技人员倾斜,优先保障他们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让他们在乡村发挥特长、创新创业、大显身手。
(二)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破解投入瓶颈制约
***总书记说,“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要加大真金x的投入”。那么“真金x”从何处来?按照“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投融资格局,建议从以下四个渠道破解瓶颈。
第一,政府投资。
一是财政预算。公共财政坚持每年预算一定量的资金,主要用于乡村公共文化、公用设施、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配套建设和具有较强引领示范作用产业的奖补。
二是归并整合。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解决“三农”资金因各管一摊、撒胡椒面而形成“九龙治水”问题,集中资金办大事。
三是发行债券。国家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项目融资及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用于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建议县上抓住机遇,探索突破。
第二,政策筹资。首先要做足土地利用文章。
一是通过改田造地、占补平衡,利用增减挂钩指标跨县域调剂增加收益;
二是超前规划好建设用地指标,放手用活农村宅基地政策,减轻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成本。其次要做足农村改革文章。盘活农村具体资产,大力推进农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以解决资源闲置和“手捧金碗无饭吃”问题。
第三,金融贷资。国家层面已明确了相关金融机构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的职能职责,并将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县级层面要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沟通衔接,明确相关金融机构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的目标任务,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具体考核评估办法,确保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中做到真服务、硬支持。
第四,社会入资。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金融资金撬动引领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的是要有效地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一要积极引导本地民间资本参与。中央已明确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已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因此,要积极引导当地农民舍得投入、放心投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闲散资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休闲旅游,使其就地就近增收致富。
二要积极引导异地工商资本进入。工商资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工商资本下乡,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不失为“引鸡生蛋”的好路径。对此,要真正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深入研究解决工商资本因机制梗阻、农民保守而进不去,因担心政策调整、农民不讲道理而不敢进、因市场不旺不活不稳定担心失败而不愿进等深层次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极具吸引力的鼓励激励政策,打通梗阻环节,鼓励异地工商资本进入乡村采取租赁入股合资、独资开发经营等形式,利用土地、民房、农场、田园等资源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大学生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篇3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政府最近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 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乡村实用人才和优秀的村书记是我市农业经济的直接推动者,应充分发挥典型作用,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最大程度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但是,当前乡村已有的很多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四是培训体系不健全。我市乡村诸多部门对乡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主要有农业局、科协等,但相互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培训内容又往往会存在重复性,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当前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是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几点建议。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把干部资源向县(区)倾斜,把精力、资源、力量聚焦到乡村振兴上。改善乡镇领导班子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增强班子领导“三农”工作能力,把热爱乡村、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调到乡镇领导班子。择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二是创新教育培育理念。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 怎样更好种地,谁来帮助种地”的历史性难题,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和加快推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所谓“培育”,虽然与“培训”仅有一字之差,但与“培训”有着较大的差别。“培训”仅是传授知识及技能,而“培育”则包括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训、思想培训、市场培训、思维培训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乡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就无法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吸收各类实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长期“乡村实用人才计划”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充实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创造各类适宜的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农业高技术高技能、市场推广、机关党建等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量吸收涉农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网上招聘会、人才交流大会、赴外招引人才活动等各种形式,鼓励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收涉农院校毕业生为农村实用人才。
(二)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宣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第三方服务建立村中的物业管理组织,加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权负责管理村清洁卫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三)不断推进乡村农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融合体系框架。继续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园林特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梅花鹿、东辽黑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整合集中连片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模式。二是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标准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耕种机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电力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耕种质量。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注重分工协作,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借助部分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契机。注入文化景观元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田园人文乡村旅游产业链,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加快农产品电商化和物联网工程的建设,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场等地,建设一批可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的设施,择优选择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意向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新优势。
大学生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篇4
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
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
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
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xx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xx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xx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
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
(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
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种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22.8%。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
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
(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
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几点建议
1、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
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梁子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
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大学生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篇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
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生态振兴是根本。“録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能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由于前些年农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