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场指南 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场镇管理的调研报告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2023-10-16 18:59:0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调研,汉语词语,读音为diàoyán,是调查研究的简称,指通过各种调查方式系统客观的收集信息并研究分析,对各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予以预测,为投资或发展方向的决策做准备。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关于乡镇场镇管理的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乡镇场镇管理的调研报告

  乡镇场镇是城乡经济、社会的桥头堡、结合部,搞好乡镇场镇管理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尤为重要。为此,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遵照县政协要求,于8月中下旬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坝区场镇(骆市镇、回龙镇、双溪乡)、丘区乡镇(新店镇、通天乡)和山区乡镇(双流镇、柏林乡)的场镇管理的公共设施建设情况、环境卫生管理情况、交通秩序管理情况、管理经费来源和安排使用情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全县的乡镇场镇管理方向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乡镇场镇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我县现有乡镇53个,其中建制镇19个(中心场镇10个)。多年来,在场镇的建设管理方面培育了国家级重点镇3个(骆市镇、小桥镇、回龙镇),省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镇3个(渌井镇、骆市镇、回龙镇),省级卫生集镇3个(济川乡、渌井镇、回龙镇)。截至20_年底,全县常住人口73.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39万人,城镇化率达33.1%。在城镇人口中,乡镇场镇人口7.68万人(朗池镇、城南镇除外),占全县总人口的10.4%。从此次抽样调查的情况发现,虽然我县的场镇管理仍然处于较为落后阶段,但在近年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强力推动下,已具备了管理雏形。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公共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从抽样的7个乡镇来看,均已修建了公厕、安装了果皮箱、建有垃圾池、设置了农贸市场,回龙镇甚至在公路沿线修建了招呼站和垃圾池。由此可见,乡镇场镇的硬件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

  (二)环境卫生管理已具雏形。调查结果显示,7个乡镇都聘用了专门的保洁人员和清运工人,清扫保洁达到了全覆盖;都有专业的垃圾清运车辆(其中回龙镇还购买了洒水车),都对垃圾进行了处理(城区周边乡镇实行“乡收集、县处理”,偏远地区也有专门的堆码场);都与临街商户签订了“门前五包”责任书,都履行了垃圾袋装化管理和定时定点投放制度,都制定了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和车辆管理方面的管理办法。总之,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前(20_年前),乡镇场镇的环境卫生状况有明显改善。

  (三)经费和人员有一定投入。所有乡镇都安排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中心镇成立了街道居委会,以居民自治的方式管理;非中心镇安排了乡镇干部和聘用了有威望的居民管理),落实了专项管理经费(来源为县级财政预算、商户及居民住户的清洁费、部门(单位)管理费用、政府投入)。总起来看,中心镇的管理人员有20人左右,年投入的管理经费在30万元上下;非中心镇的管理人员有5—6人,年投入管理经费在15万元左右。

  二、乡镇场镇管理的问题及原因

  相对地方利益驱动下的城市建设和政策推动下的农村新村建设,乡镇场镇管理相对乏力,要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一)居民素质有待提高。一是卫生习惯亟待养成。由于在乡镇场镇活动的,大多是本地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受长期以来的不良卫生习惯影响,乱吐、乱扔、乱拉、乱贴、乱行等现象屡见不鲜。通过此次对近300人的问卷调查发现,有乱吐习惯的达95%,有乱扔习惯的占91%,有随地大小便行为的占65%,有乱贴行为的占10%,有交通规则意识的只有20%。二是个人利益至上。由于受利益驱使,商户骑门占道、以街代市现象十分普遍,增加了管理难度;特别是逢场日,往往出现“按下葫芦又起瓢”的现象。又如骆市镇的果皮箱损毁十分严重(已安装过3次),原因是商户觉得垃圾箱影响观瞻,又有臭味,于是就趁天黑后故意毁坏。三是公德意识有待加强。如大部分居民能遵守垃圾袋装管理,但仍出现部分居民在楼上扔垃圾、随意投放等不良现象。再如,“门前五包”责任基本能落实,但仍有部分商户把自家的垃圾直接清扫到大街上的现象。他们还理直气壮地说:“我缴了清洁费的,该清洁工的事!”

  (二)责权分离导致管理缺位。调查发现,“乡镇有‘责’(管理责任、服务责任)无‘权’(行政许可权、收费权和执法权),县部门有‘权’无‘责’”的体制,严重制约着乡镇场镇管理力度。乡镇上没有综合管理的城管机构,县级部门的执法机构不能下伸。乡镇政府在履行场镇管理职能时,该处罚却无权处罚,该制止却无力制止,县级部门有执法权的派出机构难指挥、难协调,乡镇政府常处于无赖、尴尬的境地。其常态是:要么管理缺位、要么管理越位、错位,有站车不停,有市商不进,有规不依规。主要原因是政府职能的级层配置受限,县级政府在协调、理顺职能部门与乡镇政府的分工合作、条块结合方面作为不够或措施不力,缺乏制度安排;乡镇政府自身没有从等权、靠权、要权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没有面对体制、机制现实,积极主动的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三)投入不足导致管理乏力。从调查的7个乡镇来看,场镇管理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县级财政拨款(每乡镇为5万元/年)、居民户清洁费(约占总投入的10%)、机关事业单位和商户卫生费(约占总投入的10%)。总起来看,中心镇的专项经费一般只有10至15万元,非中心镇的只有7万元左右,而其余占一半以上的投入需要挤占乡镇政府的其它项目经费。专项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场镇管理中公用设施只能用质地较次的产品、公厕只能是旱厕、降尘只能靠想想、工作人员只能是临聘,特别是垃圾长途运输造成的昂贵费用让当地政府无力承担。

  (四)规划滞后导致管理难度增大。由于绝大多数乡镇场镇发展起步较早,在加之有些场镇受地域条件限制(山区场镇较多),场镇街道普遍较窄,直接导致管网改造无法实施、港湾式停车站纯属奢想、停车位无法规划、人行道基本没有,通行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由于大部分乡镇场镇沿公路建设,加之重车碾压,又无充足经费维护,街道破损较为严重,扬尘污染十分厉害。由于农村泥头路较多,又无法得到及时冲洗,街面卫生无法得到经常性保持。

  (五)生活废水随意排行导致河道污染严重。由于乡镇场镇无力承担污水处理的高昂费用,所有乡镇场镇的废水都是自由排放。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新修建的居民楼都修建了化粪池,但沼液外溢的现象仍无法根治。所以,全县临河乡镇场镇的河道污染不堪入目,非临河乡镇场镇周边污水肆意横流的现象比比皆是,严重影响的乡镇场镇面貌和居民人居环境。

  三、乡镇场镇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县政府近年来对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的要求,以及本次调研活动得到的反馈结果,我们认为:必须尽早对我县乡镇场镇管理进行一次大规模、持续性的整治活动,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长效管理措施,促进小城镇建设的进一步深化。

  (一)进一步加强环境整治。规范管理是促进场镇发展的有效载体。乡镇党委、政府要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的理念,健全完善场镇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制定完善的场镇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门前五包”责任制以及规范场镇车辆停放、摆摊设点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使场镇管理有章可循。一要配强环卫队伍。要从乡镇政府中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市场管理,从居委会中挑选责任心强的群众作为卫生保洁员和监督员,随时进行清扫或监督;逢场天,政府在各主要路口要设立执勤点,对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等行为进行纠正。二要下大力气整治环境。要组织乡、村干部和环卫管理人员、群众代表,经常性开展环境大整治,清理街道建筑物料和生活垃圾,拆除违法建筑、临时棚点和破屋烂篷。三要狠抓宣传教育。利用宣传车、广播电视、发放资料、居民会议等方式,宣传场镇管理有关规定,深入开展“文明经商户、文明居民”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增强文明意识,形成“场镇是我家,人人关爱她”的浓厚氛围。

  (二)成立执法主体,完善管理职能。要建立一支自上而下的乡镇场镇管理机构和队伍,积极强化各级政府对乡镇场镇管理的行政职能,确保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同时,组建乡镇城管执法分队,纳入乡镇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城镇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以严管重罚的手段,实行全面管理、综合治理,使场镇管理整体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加快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功能一体化。

  (三)建立投入预算机制,实行以奖代补。场镇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是繁荣场镇经济的关键。繁荣小城镇,必须突破资金的瓶颈制约。小城镇建设不具备像大、中城市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筹融资难度大,因此,必须走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体、多元化资金投入的投融资模式,但通过财政渠道大规模投资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也是不现实的。一是县财政投入的场镇管理补助经费应每年按一定的比例增加;二是补助经费实行以奖代补,由县城管执法局拟定奖励办法和措施;三是经费拨付渠道由县城管执法局根据月考核和年度考核结果,按一定比例拨付给当地政府;四是县级财政应积极加大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考虑到乡镇人民政府的筹融资能力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无法和大中城市相提并论,我们同时建议:有条件的乡镇还可建立专门的场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承担场镇建设筹资、投资和资产经营任务,争取让小城镇成为人们置家兴业的理想之地。

  (四)实行目标考核,加快建立长效机制。乡镇场镇管理是县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关键,必须要高度重视对乡镇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镇场镇管理工作的领导,把乡镇场镇管理工作列为本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并纳入县人民政府目标责任制。我们建议县政府对各乡镇人民政府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场镇管理得到落实。同时,抓紧制定对乡镇场镇管理的目标考核责任体系,并作为县政府对各乡镇进行目标考核的一项内容进行考核。

  关于乡镇场镇管理的调研报告

  根据决胜现代化的指标要求和十大行动方案,我镇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建立健全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市容市貌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力争在现代化体系考核中不失分。现将目前我镇城市管理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回顾

  (一)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一是完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考评办法》,促进城市长效管理措施落实,提高我镇城市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并最终提升全镇城市管理质量。

  二是积极推行镇区单元网格化管理。拟在镇区实施单元网格化管理,各相关单位以部门责任为基础,各司其职,共同管理所属网格。目前,前期工作已完成,只待开会落实。

  三是落实商户市容环卫责任制。目前镇区《市容环卫责任书》签定率达96%,社区达93%以上。

  四是认真落实督查督办制度。目前,督办案件879件,其中事件743例,部件136例,完成870件,完成率为98.98%,结案率为100%,在全市各乡镇中处于中上水平。

  (二)加大整治力度,提升市容环境水平

  一是开展三小车整治。联合交警中队建立车主底册,严格实行“一次半月,二次二月,三次罚没”办法,结合夜间整治,进一步推进“三小车”整治工作。目前,共查扣三小车262辆。

  二是开展黑收废清零工作。由执法队与各社区、村相互配合,开展整治活动。目前,共取缔黑收废40余家,与相关社区、村签定责任书9份。

  三是规范镇区停车秩序。目前,散发《有序停车告知书》320余份,劝离车辆150余辆,贴单处罚道板停车306辆。

  四是开展联合整治活动。组织大小整治31次,包括:镇区大环境整治、绿色低碳示范镇迎检环境整治、黑收废整治、黑诊所整治、环境整治、大环境整治、镇区超门窗经营整治等。上半年,共拆除违章建筑15处1100平方米、披棚(包括遮阳棚、雨篷)2700平方米、开水炉9只、广告牌210块、灯箱30只,清理木柴、砖块等杂物137卡车,涂刷墙面800平方米、清理水池1个及清淤8农用车。

  二、工作目标

  以创先争优为强大动力,以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围绕一根主线,三稳三提,深入开展各类环境整治活动,促进环境转型,不断深化城乡一体化管理。一方面,按照“大城市,细管理”的要求,明确监管和责任主体,无隙覆盖,完善长效管理。加强宣传动员,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只有责任人,没有局外人”的氛围,力争在1-2个月将我镇的市容市貌水平提上一个台阶。

  三、存在问题

  我镇的城管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管理工作与文明城、卫生城的要求和广大市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一)部分单位城市管理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没有落实本单位城市管理内部机制及构建

  城市管理组织网络,对督察督办的消极怠慢,且长效管理水

  平低下。

  (二)城市管理重难点问题突破不够。

  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市场外摆摊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夜市大排档和临时市场脏乱差、农贸市场管理不到位等仍然存在,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等部位卫生死角多,乱停放车辆、城市“牛皮癣”和违章搭建等,严重影响了城市品位。

  (三)长效管理的责任和措施未全面落实到位

  由于城市管理长效化、常态化举措不足,长效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实得不够到位,一些城市管理难点问题“整治时好一段,整治后老样子”,总在“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这样的怪圈中反复。

  (四)职责不清,存在管理盲区

  重心下移的要求落实还不够到位,管理的细节还有很多缺失,多头执法、突击式管理、执法不规范、效能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保洁范围上存在盲区,如河岸结合处、沿路水塘、城市道板等。

  四、工作措施

  城市管理事关民生和社会和谐,且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十分艰巨。我镇继续把加强城市管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夯实文明城、卫生城创建基础。

  (一)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在各单位明确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增强条块管理的互补性,同时在条块之间、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事前告知和定期通报制度。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全面整合现有执法资源,做好城市综合管理与执法工作。

  二是创新管理办法。根据城市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顺应形势,建立有利于深入推进城市长效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如精细化管理工作制度和作业标准、环卫和市政公用设施维护市场化运作细则、城市管理的考核激励和统筹协调机制等等,切实推动长效管理机制的有效落实。

  三是积极推行镇区单元网格化管理。拟在镇区实施单元网格化管理,各相关单位以部门责任为基础,各司其职,共同管理所属网格,促进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确型转变,提高案件处置效率和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四是多措并举,提高管理效率。一方面,加大整治力度,建立缴扣物品仓库,对低价物品不予归还,高价物品的签订承诺书后归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环卫工人作业范围广、时间长的特点,实行城市管理方面问题信息上报制度,使每个环卫工人都成为城市管理监督员。(包括城管队员和辅警)

  (二)切实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重视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投入,尽快完善一批城市发展迫切需要的公用设施和市政设施,加快镇区地下排水管网、市政道路贯通工程、农贸市场、停车场、环卫设施建设,有计划推进旧城区主次干道改造,不断完善园林设施,提高公园、道路绿化管护水平。通过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三)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政治学习,引导城管队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法制意识,塑造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二是加强业务素质建设。大力培养城管人爱岗敬业的精神,强化业务指导和培训,注重规范化操作,提升城管队伍业务素质和技能。建立健全业务人员百分考核制度,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城管队伍,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凝聚力建设。开展1—2次拓展训练,促进队员身心健康、挖掘自身潜能、克服心理惰性、砥砺品质毅力、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增进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着力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瓶颈问题

  一是着力解决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流动摊点管理涉及弱势群体利益,关系社会民生,长期以来都是城管部门工作的难点,也倍受广大市民关注。建议采取建设“小贩中心”或设立临时疏导点,实施规范管理,有效解决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

  二是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要进一步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针对城中村乱搭乱建多、环境卫生差、社会治安存在隐患,妨碍城市管理、影响城市形象这一状况,把城中村改造列为城市建设重点,制定近期和年度实施计划,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步伐,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城市环境的根本性转变。

  三是大力整治车辆乱停乱放。一方面,要明确各单位管理职责,加强城市交通秩序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规占道、乱停乱放行为,为市民提供安全、文明、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停车场地建设和管理。

  五、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各单位协调联动。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单位树立“一盘棋”思想,既要完成好各自承担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二是扎实推进“十大行动”。根据既定的镇城管委20_年“十大行动”方案,各单位要立足本职,各司其职,特别是牵头单位做好详细的计划,密切跟踪工作进展情况,保质保量完成整治任务,取得显著成效。

  三是积极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结合“十大行动”,利用一个月时间积极开展周巷地区、恒源广场、农贸市场、苏沪高速沿线、浦新河、偷倒垃圾、违章搭建等专项整治,争取2月内大幅度提升市容市貌水平和改善人居环境。

  四是营造全民参与新氛围。以提升市民素质为重点,有针对地开展宣传活动,积极向市民宣传城市管理的法规政策,教育引导群众提高城市意识、市民意识和文明意识,形成城市管理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五是完成20xx年示范街的创建工作。

  关于乡镇场镇管理的调研报告

  洪江市塘湾镇是位于洪江市东部的一个偏远小镇,素有怀化市东大门之称,全镇土地面积66.8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3万人,因为各方面综合原因,导致我镇农民经济收入依然以农业为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目前,我镇农业发展现状如何,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面临什么困难,围绕这些问题,最近,我们通过走访、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等方法,对我镇的这些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镇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气候环境、农民素质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我镇农业发展。正视农业发展现状,全方位推进特色农业是我镇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十五”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我镇粮食总产量年均稳定,单产年均超过600斤,高出“九五”38.9%。从调查结果看,受到国家的粮食综合补贴、畜牧业生产补贴和免除农业税政策的农民分别占到94.2%、86.0%和96.7%。

  二、存在问题依然突出

  虽然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看,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仍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最突出的矛盾。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我镇农业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从调查结果看,我镇农业生产“地力差,部分地区水资源缺乏”、“农业灌溉条件差、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的原因分别占到了55.3%、36.9%和44.5%。目前仍有78.2%的农民以散养的方式从事养殖业,有95.6%农民以承包耕地为载体从事种植业,有91.3%的农民“出售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目前,在近1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0.6%,小学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4%。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塘湾镇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四)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偏远山区人地矛盾相对突出,资源的利用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一些干部的视角仍停留在种植业的发展和有限的土地开发上,对广大的山林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所忽视,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而对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尚有所忽视,从而陷入“山区资源缺乏”的怪圈。资源开发视角及经济发展思路的不同,导致山区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户营经济模式单一。

  (五)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山区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塘湾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山区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三、村庄层面村民的全方面合作是新农村建设的契机

  合作的本质就是弱势小农通过联合而组成组织,在市场经济中集中力量,互帮互助,共担风险,最后实现共沾利益。村民合作组织可以是专业化的,比如购销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生产型合作社。但是实践证明由于村民观念还不够新,合作意识还不到位,所以成效都不是很显著。

  从实际出发,在村庄建立综合性的合作社效果会更明显。因为农民大多数还是兼业化小农,他们不仅耕种着土地,种植着各种粮食作物,而且绝大部分家里还搞些养殖。如养些猪、羊、鸡、鸭、鹅等家禽家畜。结合农民这种兼业化经营的特点,合作组织要尽可能为社员提供综合服务,所以,合作组织要在实践中摸索出综合服务形式,有资金互助服务,有以图书借阅、电脑查寻、电视放映、专家技术人员讲座等形式的信息服务,各个种植、养殖小组的内部技术互助(如统一防疫)和农资统一购销服务以及产品销售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等等。

  而且,从完整意义上来讲从完整的意义上讲,合作组织是一个人群共同体,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合作的经济与合作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合作的经济就没有合作的文化,反之亦然。“奉献、劳动、参与、团结”的合作理念,以及地方传统戏、大众化的舞蹈、群体演唱等等平民化的集体文艺,本身就是对大多数人既“经世”又“济用”,大家聚在一起开心了,精神世界丰富了,身体健康了,本身就是“经济”。总之,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在劳动人民那儿,两者是一体的。这也是在发育农民合作组织时必然产生农民文艺队的原因。

  同时,因为合作组织实质是群体的自治动员机制的表达,所以当前由于农业税全免等而导致的村“两委”的功能转变也是与合作社一致的。甚至,在中国农村特有的小农村社的地理状况和制度沿袭下,一个少则不到千人,多则三五千人的村子,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村“两委”班子如果一心地想解决群众的事,那就必然是协调、服务等合作上的事了,难道还有什么别的事吗?其实,合作的政治、合作的社会、合作的经济、合作的文化是四位一体的。这也是合作组织发育过程中积极借用村“两委”等体制内资源,促进村两委职能转变为地方自治功能、促进村民(如阶层、代际)关系改善的原因所在。

  农民的全面性合作是进行村庄建设、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核心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塘湾镇的农村经济一定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奔小康。

推荐阅读:

  基层国税部门固定资产管理调研报告

  外国公司船舶运输收入税收管理的调研思考调研报告

  某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公司合同管理工作调研报告3篇

  关于全县辅警队伍建设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AD位1

相关推荐

对公安局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关于市教育内审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调研报告党

调研报告

消费者权益保护调研报告范文

调研报告

共享雨伞市场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改进度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AD位2

热门图文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