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群众对基层党员的认可度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关于提高群众对基层党员的认可度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调研模型
关于群众对基层党员认可度的内容,大多数学者都是围绕主体(党员自身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客体(群众、党组织、媒体等)、主客体关系进行综合概括。我们主要将群众作为评价的受众对象,将基层党员内在五大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作风素质、纪律素质)作为群众认可的主要因素,并对五大要素进行三层优先级的设定,将政治素质作为首要素,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作为基础要素,作风素质与纪律素质作为保障要素,进行分类调研。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体现在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必然要求党员把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政治素质是社会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人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基层党员作为党在基层具体政策的执行人,必须坚守政治底线,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党章的规定和要求内化于心,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主张,不断强化自身的理论修养、理想信念、党员意识等。
(二)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体现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所谓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对基层党员来讲,就是要按照道德规范要求,在社会公德方面做到文明有礼、助人为乐、邻里团结等,传播文明新风;在职业道德方面做到心存敬意、公道办事、尊重同事等,传播职业精神;在家庭美德方面做到夫妻和睦、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等,传播优良家风;在个人品德方面做到终身学习、诚实守信、正直正义等,传播正能量。切实筑牢基层党员道德底线,让群众愿意、放心与之交往谈心。
(三)业务素质
明确工作责任、不断充实技能技巧是基层党员发挥示范作用的基础。业务素质,是指从事业务工作的人员在完成业务活动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综合能力体现。为此,基层党员应该发扬“工匠精神”,在吃透大政方针、重大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精通业务知识,找寻日常工作的规律并积极寻求创新突破,力争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
(四)作风素质
作风是一面镜子,有着无形的强大力量。毛泽东同志曾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2]因此,基层党员应该在三大作风方面过得硬、敢逗硬,切实树立基层模范形象。
(五)纪律素质
“纪律好,如坚壁。”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以及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征。
基层党员必须深刻认识到严守党的纪律的重要性,了解党的纪律的基层特征,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二、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33份。在问卷调查中,对“从整体来看,您认为身边普通党员作用发挥情况”的看法,31.8%的受访者认为“很好”,50.2%的受访者认为“较好”,15%的受访者认为“和普通群众没啥区别”,3%的受访者认为“有些不如普通群众”。其中,获得“很好”与“较好”评价的比例为82%,可以看出xx区群众对基层党员的整体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下面从五大要素、七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政治理论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学习的积极性不足
87%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总体都比较高”。参加座谈的近100名党员都基本清楚党的十九大基本知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三会一课”等学习方式还是比较认可的。特别是近两年来,xx区为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产业园区创新建立“1+N+N”(即园区党工委+N个部门党组织+N个企业党组织)联合组织生活制度,搭建起不同行业间基层党员联学、基层党建活动联办、基层党员队伍联建、双方事务联商的有效平台。[4]进一步加强了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党员和企业党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让企业党员更好地了解政策走向、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让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党员更加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有利于双向交流、共促发展。但活动开展中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网络学习效果不xx,没有设备、不懂学习方法的农村老党员难以完成如“xx先锋•党员e家”等网络学习平台任务,学习的效果非常差。“三会一课”吸引力不强,“1+N+N”联合组织生活“上热下冷”,40.7%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员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是“被动消极应付”,普通党员参会热情不高。“三会一课”按期开展难,尤其在非公企业支部,由于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大,要集中行政、销售部门等党员召开“三会一课”难度大,很难保证按期召开。为了应付区委的巡视检查,更多的是按照痕迹管理的要求,对会议记录、发言材料等进行伪造。村(社区)年轻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积极性差,许多党员以打工请假难等为理由,基本不参加“三会一课”,对党的政治认同感不太强。
(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发挥,但是角色意识还有待提高
61.4%的受访者认为“党员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群众对近年来开展的“xx先锋•党员示范行动”非常认可。基层党员因组织要求亮出了身份,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注意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员义务与责任,并通过带动党员齐做合格党员、争做示范先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员示范引领带来的新变化,为建设“美丽xx”凝聚强大“正能量”。但是部分基层党员并没有将党员角色要求不断内化,不愿意将自己的照片粘贴在公示栏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把党员先锋作用、党员责任当成“额外负担”。近几年来xx区不断规范党费缴纳,要求党费严格按照工资相应比例进行缴纳。由于缴费较以往上升幅度较大,有些体制内基层党员经常与所在党组织收取党费的同志发生激烈口角,要求把党组织关系转入所在社区来降低缴纳党费标准,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三)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但是政治信仰还不够坚定
当前,63.5%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员理想信念不断增强”,62.2%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多数党员的理想信念比较坚定”,但是只有9.9%的受访者认为“党员是因为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共产党而加入党组织”。笔者今年上半年为xx区镇(街)、部门等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了10余次党课,在问到“是因政治信仰、政治认同入党吗?”这一问题时,并没有得到非常肯定的答复。甚至有学员明确表示,自己入党就是为了以后好找工作,或者为了更好地升迁。当前,面对社会多元思潮的不断侵袭,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争夺也显得尤为激烈。许多年轻人积极要求入党,但是他们对于入党的目的以及入党以后干什么等问题,还思考得不够深入甚至没有思考。尽管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但是如果作为肌体细胞的党员都是出于个人私利入党,如果这种“破窗效应”不断增大,怎么能保证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不断增强党组织力量?怎么能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呢?
(四)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但在倡导社会新风上还不够有力
75.4%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员的社会公德要好于普通群众”,87%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员积极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68%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员比较注意经营家庭,家庭关系比较和睦”,70%的受访者认为“多数基层党员诚实可信、公正办事”。群众普遍反映自党的***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党员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尤其是当前党的政策宣讲范围扩大到了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微党校的全面覆盖,让普通党员能够听到专家学者的正确解读,能够更为清楚地明白党员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有利于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但是仍有部分党员虚荣心还比较强,在吃、穿、戴、外出旅游等方面盲目攀比,踏实工作、朴素生活的意识有待提高。
(五)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志愿服务的意识比较缺乏
在调研中,对于普通党员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大多数群众还是认可的。如xx和xx物业有限责任公司综合服务部党员周吕在20_年冬天面对xx东站保洁区域广、人流庞杂以及前期物业公司撂下的烂摊子时,勇于承担工作责任,仅仅3个月,硬是让曾经脏乱差的服务区域焕发了新貌,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但是,有些党员片面地把业务工作当作发挥党员作用的唯一平台。36.9%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党员的工作按部就班”,基层党员在志愿服务方面并没有获得太多的认可。部分参加座谈的党员坚持“领多少钱,做多少事”,对领导交办的“非分内工作”认为与岗位责任不符,不应“越俎代庖”“鞭打快牛”。甚至有些党员反映这个社会就是“做得好不如说得好”,在工作中害怕吃亏,甘当“老黄牛”的精神不足。
(六)党内作风明显好转,但为民服务意识和能力仍需提高
86%的受访者认为“党内作风明显好转”,92%的受访者认为“以‘八项规定’为主要内容的作风建设落实得非常好”。这组数据反映了基层党员的作风建设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受访者尤其对xx区探索建立的镇(街道)党(工)委联系村党组织、村党组织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工作机制比较满意,认为使群众和基层一线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快速回应,强化了广大基层党员的宗旨意识和荣誉感,构建起了良好的党群关系。但是49.3%的受访者认为“大多数党员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做得一般”,27.5%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员“不主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在与群众座谈中,部分受访者反映现在一些村(社区)、窗口服务单位的党员“服务态度好,就是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多问几个问题,只管微笑着不断重复政策,办事不利索,让人非常无奈、十分反感。座谈的党员则认为现在工作任务本来就重,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就已经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了,还要面对一些群众较高的服务要求,而且这些群众稍有不满意就进行投诉。认为xx群众太“难缠”,觉得自己很委屈,不太愿意与群众打交道,也不善于、不敢于与群众多沟通协调。
(七)组织纪律修养较好,但坚决执行力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受访群众反映基层党员的组织纪律修养比较好,尤其是党中央“八项规定”“两准则、四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及“打老虎拍苍蝇”、惩治“微腐败”等系列行动的开展,让普通党员更加具备规矩意识、边界意识,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树立了良好的遵纪守法公众形象。但是,只有39.9%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党员是拥党爱党的”,还有37.8%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党员的言行与党中央不一致”。一些党员对影响自己利益的政策、措施抵触较大。如前面提到的党费按工资比例缴纳等,就有个别党员将是否有利于个人作为遵守规定与否的前提,组织纪律要求并未完全体现在行动上。
三、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基层党员认可度的几点思考
(一)增强党员的身份认同感,塑造良好政治形象内心的认同是行动自觉的前提。
1.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调研中我们发现,基层党员由于自身知识有限,许多都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群众对实现共产主义的怀疑、否定。为此,我们要认识到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那样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而是在俄国、中国等这样一些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上先建立。目前社会主义阵营只剩下“一大四小”(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五个国家了。相对而言,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起点低、经济文化基础差,面临的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其社会主义优越性尚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而且由于时代的局限,目前还很难精准地推断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各个阶段的具体实现时间。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共产主义“漫长”的实现过程而丧失信心,放松甚至放弃努力。当前我们党员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实际行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坚定理想信念。现在有些基层党员没有像老一辈共产党员那样经历过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他们的理想信念不见得都能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有的党员没有读过一本马列著作,也没有认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当看到有人似是而非地批判马克思主义时,也跟风大叫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前进中面临的客观问题,理性面对、正确思考,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强化教育管理。严格入党考验,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必须清楚党组织的群体规范约束,以避免入党后对自身党员身份的角色认识发生障碍。更要严格入党后的管理教育,定期召开“三会一课”,坚持组织生活开展中的严肃性与活泼性并存。进一步调整和转变党员与党组织群体规范不符的动机、态度和情感等,使党员的行为不断符合党组织群体的利益、目标和价值的要求。增强党员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发挥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的事业贡献个人才智。
(二)增强党员的艰苦奋斗意识,塑造良好道德形象
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做到身正为范。
1.处理好党性原则与市场经济原则的关系。
“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等价交换”等原则是市场运行中的基本规则,却被有些基层党员泛化到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忘记了要按党性原则办事,在党内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中也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严重破坏了党内风气。当然,党性原则与市场经济原则并不完全矛盾,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也必须遵守市场道德、发扬社会公德,才有利于市场经营主体长期运营。
2.处理好按劳分配与无私奉献的关系。由于党的性质和党员的特殊性,决定了党员应该用更高层次的要求来约束自己。要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处理好按劳分配与无私奉献的关系,特别是党员的奉献不能以获取个人利益为前提。
3.处理好艰苦奋斗与追求幸福的关系。有人认为,现在还提倡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为艰苦而艰苦,也不是让人们专找苦吃去当苦行僧,更不是否定物质利益。关键是如何才能不断地、快速地、普遍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生活舒舒服服等不来,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创造。需要我们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勇敢地与“庸懒散浮拖”等消极现象作斗争,战胜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用开拓进取的精神,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展现好的职业操守,而不是陷于既不满足于按部就班觉得碌碌无为又不敢大胆创新拈轻怕重的二难境地。
(三)增强党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塑造良好业务形象
二十一世纪是快速变革、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量大、速度快,要求我们党员必须立足岗位工作,不断加强学习,夯实业务本领,在工作中争当先锋。
1.与时俱进学知识。当前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基层党员所掌握的知识与所担负的责任不太相称,要有本领恐慌和知识恐慌,坚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不断给自己加压充电。
2.改进工作方法。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和艺术,掌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掌握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统筹兼顾、提纲挈领以及抓住中心、推动全局和内方外圆、刚柔相济、求同存异等工作方法和艺术。
3.做到又红又专。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本。邓小平曾强调,“干部不是只要年轻,有专业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5]所以,专不等于红。有些人有知识、有本领,但是把知识、本领当成个人和小团体谋私的工具,当成向党和人民讨价还价的资本,甚至当成了犯罪的手段,搞高科技犯罪;有的人虽然才华横溢,但是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不起物质的诱惑,在政治上迷失了方向,走上了危害人民的道路。因此,只有把政治与经济、政治与业务统一起来,把加强政治修养与业务修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才能很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强化示范带动。坚持党的领导干部做表率,使领导干部能够在群众中起到一般党员难于起到的作用,能够在党组织内树立角色人格与真实人格统一的楷模,这对于规范其他党员的行为更具有直接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树典型,注意实事求是,从群众心理承受力的实际出发,典型塑造不可太高太神,更不可弄虚作假,要让普通党员也能够做到那些典型事迹;坚持开放式社会交往,扩大党员与群众的直接交往,让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产生巨大的正能量。除了利用报刊电台等宣传舆论工具外,还可以多增加一些先进人物的电视访谈以及各种英模巡回报告,用身边人身边事引领党员。
(四)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塑造良好作风形象
诚于中者形于外。党风对社会风气、对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都有很大的影响。
1.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认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特别是要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掌握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精髓;吃透实际,不仅深刻认识国情党情世情这些宏观层面的情况,还要深入思考省情、市情、区情以及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尤其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改革肯定会有困难和曲折,面临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就必然有得有失、有利有弊。只有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诸如改革的困难、曲折、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改革给国家带来的光明前途、给个人带来的巨大实惠等等,才能更好地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
2.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了密切的联系。”为此,我们基层党员应该认真学习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但也不能为了让群众高兴,就当好好先生,“多栽花,少栽刺”,缺少立场。不能片面践行群众路线,群众的正确意见,基层党员要认真听取,积极向组织汇报,努力将群众的合理建议落地落实;群众不正确的想法做法,基层党员要及时了解,认真教育引导,积极汇聚发展的正能量。
3.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能够进行严肃的自我批评,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有清醒的认识,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帮助,不能因担心影响自己的进步、提拔而讳疾忌医;要正确对待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正确开展批评,尤其在民主生活会上,不能以老好人的方式明哲保身,要敢于讲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批评错误倾向。
(五)增强党员的组织纪律性,塑造良好遵规守纪形象
党的纪律是党的事业胜利的保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是党员的义务,是具有坚强党性的表现。要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要遵守党的组织纪律,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组织原则办事;要带头遵守国家法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遵守工作纪律,切实发挥工匠精神。凡是要求公民遵守的纪律,党员都要带头做到,塑造良好的遵规守纪形象。
一、当前基层纪检工作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随着当前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然而,基层纪检组织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导致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缺乏有效监督,基层纪检工作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党旗发展。具体来看,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目前,各地党政机关领导存在纪检工作可能有损自己政绩或造成不稳定等思想,重视程度不足;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工作氛围不浓;各地基层纪检干部在思想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懈怠情绪,工作激情不够。这些原因造成基层纪检部门权威性不断丧失,大量的信访和案件不断上升。
2、处罚力度不够。受制于工作力量等因素,基层纪检组织对于社会影响大的信访案件办理不多,工作仅仅停留在完成任务,往往就信访办信访、就案件办案件,很少对信访案件中有价值的线索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大量有价值新的信访和案件白白流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基层干部和党员的侥幸心理,造成基层纪检部门**逐渐下降。
3、工作体制不顺。由于基层纪委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关系、人事关系均在乡镇,在开展工作时难免存在“投鼠忌器”的现象,主要是“四怕”:怕乡镇主要领导不支持、怕人际关系受影响、怕打击报复、怕得罪同事。有些基层纪检组织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棘手问题时,存在依赖思想,寄希望于上级纪检部门来处理,缺乏敢于碰硬事,打硬仗的工作作风。
4、职权职责不清。从调查情况来看,基层纪检组织多数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甚至有些干部的分管工作直接在其监管范围之内,工作职责难以明确,造成既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尴尬。同时,思想上普遍存在纪检工作是“得罪人的差事”,造成日常工作中纪检组织处于“自我循环”状态,以完成上级纪检单位交办工作任务来“交差”为目的。
5、运行机制不活。大多数基层纪检组织的纪检工作并没有实现日常化、经常化,基层纪检组织名义上是一个班子,实质是一个牌子,往往在换届组成纪检班子时开的第一次会也成了最后一次会议。在开展日常工作时,基层纪检组织的规章制度往往完全照搬上级,没有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缺乏自身纪检制度的特点。在考评机制及福利待遇上,对缺乏应有的活力,基层纪检干部缺乏脚踏实地的干劲。
6、队伍素质不高。纪检工作是一项业务性比较强的工作,对业务素质和学习能力由较高要求,但由于工作人员变动较频繁,精通的纪检业务的干部少之又少,甚至大部分的纪委书记都缺少对纪检业务培训,大多数纪检干部也是“半路出家”,纪检工作经验严重不足,造成了基层纪检干部对吴的素质不能很好适应纪检工作的新形势。。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宣传教育欠力度。特别是对主要领导的宣传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对如何关心、支持纪检工作,纪检工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宣传较少。对基层纪检队伍的岗前教育培训严重不足,导致基层党委往往因发展经济而忽视纪检组织建议,纪检队伍因重视支持不够而产生“求稳怕乱”的畏难情绪。同时,由于基层纪检工作头绪多、业务重、要求高,纪检干部学习意识逐渐放松,群众观念逐渐淡化,处于“上对不住组织,下对不住群众”的两难境地。
2、宗旨意识欠牢固。基层纪检组织干部多来自于农村,知晓农村工作的艰难,理解农民生活的艰辛,时时刻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但也有少数乡镇纪检干部由于长期不深入基层调研不够,与群众联系不紧,为群众服务不多,一心围着发展经济的指挥棒转,一心围着一把手的行政指令奔波,往往“种了自留地,荒了责任田”。有的纪检干部在分工上主管招商引资,对群众普遍关注的消极腐败现象研究不透、查处不力,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也是置若罔闻,导致了一部分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我的工作为了谁”的问题,就是宗旨意识、群众观念的问题。
3、工作作风欠务实。少数基层纪检组织和纪检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对工作方向、工作重点、措施办法、目标要求以及工作的切入点不明确,对待本职工作往往是等待上级的指令,工作开展欠缺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摘果子的办法人云亦云,坐享其成,工作作风漂浮,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盛行。调研往往止步在走走看看,工作往往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学习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这是当前基层纪检组织和纪检干部难以很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一个重要原因。
4、考核机制欠完善。基层对纪检工作重视支持不够以及基层纪检组织和纪检干部自身存在诸多不足都与考核机制的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考核是对一个单位或个人一定时期内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客观评价,必须确保规则的完整性和考核的公正性。而目前对基层纪检工作的考核一方面是规则不够完整,另一方面是缺乏公正性。另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也趋于原则化。这样,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调动广大基层纪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为此,笔者建议对乡镇的考核,应加入党委对纪检工作的重视支持情况,在考核形式上不能仅限于查资料、翻记录。对干部的考核应注重工作业绩、政策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考核结果的运用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要切实执行。
三、对基层纪检工作的几点思考
基层纪检组织对当地看似什么都可以管,其实什么也不好管、什么也管不着,造成了当前基层纪检组织所存在的问题。为此,应加强防惩力度,以预防为主,惩防相结合,不断创新基层纪检工作机制,使基层纪检工作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农村。
1、注重思想建设,提升干部素质。一是全面提升思想认识。基层纪委书记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要主动加强与党政“一把手”的沟通交流,让他们意识到纪检工作不仅不会对工作业绩造成不良影响,反而还会促进工作开展,维护稳定。二是全力抓好政治教育。基层纪委书记要率先树立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平时加强对纪检干部的教育,在思想上引起重视,确保基层纪检工作不流于形式。三是加大对基层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党风廉政宣传力度,让党员干部时刻牢记使命和职责。
2、注重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纪检工作对业务要求较高,这就要求纪检干部在平时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学习;上级纪检部门要加强培训力度,特别是要通过组织参与查办县以上案件,以案代训。在开展日常工作时,也可以向上级纪检部门申请指导,改变基层纪检干部经验不足、业务不精、程序不规范的现状。
3、注重作风建设,提升队伍形象。对当前纪检干部中的“四怕”现象,要培养敢于碰硬事、打硬仗的工作作风,在平常工作中要对各种信访案件一查到底,防止新的矛盾产生,坚决做到“有一个查一个,有一批查一批”,对各类违规违纪行为绝不姑息,在党员干部中起到威慑和教育作用。
4、注重制度建设,提升运转能力。在工作职责上,要做到专职专用。定期不定期选拔一批立场坚定、工作扎实、愿意在纪检战线工作的年轻人充实基层纪检力量。在工作措施上,基层纪检组织要定期召开相关会议,研究部署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具体措施,并形成会议记录和文字材料;上级纪检部门要不定期的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在工作制度上,各基层纪检组织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出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制度,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纪检运转机制,并报上级纪检部门审查备案。在工作考评上,对基层纪委及纪检干部的考核要以县级纪委为主,有效增强基层纪检干部主抓纪检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如此,便可以减轻基层纪检干部的心理压力,使其放开手脚大胆开展工作。要将考核的结果与政治经济待遇挂钩,充分调动基层纪检干部的积极性,对纪检工作开展不力的,评先评优评奖实行“一票否决”。
做法与特点
通过调查,感到近年来乡镇及村坚持把推行政务、村务公开作为提高行政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使政务、村务公开不断由点向面,由少到多,由小到大深入推进,并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发展,既加强了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拓宽了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又增强了广大干部依法行政、清正廉洁的意识,促进了党风、政风和党群干群关系的明显好转。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特点:
——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乡镇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和乡镇长任组长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确定了具体工作人员,制定了工作规划,明确了工作职责,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专门抓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政务、村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建立了政务、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为这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氛围浓厚,认识统一。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大多数乡镇和村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宣传引导抓得比较紧,通过多种形式,认真组织乡镇及村社干部学习领会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的有关文件、政策规定、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和内容要求,增强了抓政务、村务公开的自觉性。尤其是针对一些干部中存在的怕失权而不想公开,嫌麻烦而不愿公开等模糊认识,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提高了思想认识。同时,还利用多种新闻媒体开展有关政务、村务公开方面的系列宣传报道,激发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载体健全,形式多样。从调查情况看,近年来乡镇及村在推行政务、村务公开中,把采取切实措施、建立有效载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目前,乡镇在办公地均设立了机关概况、政务公开、行政执法流程图等三种标示牌,建立了政务公开记录和公开档案,并完善了硬件设施,设立了固定公开栏,公布了投诉举报电话。同时还依托政府网站向外发布政务信息,扩大公开面;村务有公开登记簿,有的还设立了固定公开栏。在公开形式上,结合各自实际,广泛采用了公开栏公开、会议公开、广播电视公开或张榜公布,都比较行之有效。
——内容明确,重点突出。政务方面,对涉及干部职工和群众利益的事项都坚持公开,尤其是把容易滋生腐败的行政行为和七站八所的各种税费收缴、工程项目实施、宅基地审批、救济救灾款物发放、计生指标安排、财政收支、考核奖罚等与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当作了公开的重点。村务方面,坚持以"八公开"(村级财务收支公开、物资管理公开、集体土地管理使用公开、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和婚姻情况公开、农民应承担的税费收缴指标和收缴情况公开、小电价小电费收支公开、村级干部报酬公开、村级组织的各类重大决策公开)为主要内容,将公开的重点和核心放在了村级财务公开上。
问题与成因
从调查看,近年来,乡镇、村两级在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方面虽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敷衍应付,公开不规范。政务、村务公开目前虽然在乡镇、村两级得到普遍推行,但同公开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来衡量,仍存在不够规范完备的地方:公开时间不及时,对一些需要公开的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公开地点不适中,政务、村务公开栏多数设在乡镇机关或村址内,不便于群众浏览,特别是公开栏仅设1~2处,更不能适应居住较为分散群众的实际;公开内容不完整;个别村"犹抱琵琶半遮面",只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内容,而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半公开,避重就轻;公开程序不严谨,公开中的有关事项主要由乡镇和村干部唱"独角戏",民主理财、议事和村民代表组织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
二是疏于监督,机制不完善。一方面,目前农村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组"为主体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即使部分有的,也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政务、村务公开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一些与之相关的制度不够配套完善,该建立的没有建立,该落实的没有落实,加之考核与奖罚也不完全到位,经济的有关问题,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村民。但目前二者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互动性不够,存在两张皮的问题。
五是忽视反馈,效果不明显。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公开前的形式,而轻公开后的结果,有公开无落实,很少认真考虑公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认为公开后就万事大吉。尤其是个别乡镇和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引发事态,激发矛盾。
分析存在上述不足和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从主观上看,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心态各异,主要是怕暴露问题、怕失权、怕揭短、怕麻烦、怕引发矛盾引起群众上访,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二是一些群众在思想上也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担心公开工作能否真的行得通、落得实、有成效,是否会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思想上缺乏信心,缺乏起码的参与监督意识;三是"两手抓"的职责意识淡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搞好了有政绩,而公开工作是软任务,排个名次,触动不大,由此导致对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司空见惯;四是受利益驱动,怕公开会损伤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敷衍应付,支吾差事。从客观上看,有的基层干部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方法不大了解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不尽如人意;个别乡镇、村领导为创造"政绩",争时间、抢速度,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注重质量和实效,以为下发个文件、开个会议或者建个公开栏,就万事大吉,对于进一步抓好清理财务、后续监管、民主评议、监督考核等一系列重要环节将置之不理;还有的奖罚和制度约束不到位,致使履行职责不认真,工作不落实,使政务、村务公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对策与建议
目前,基层政务、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研究解决。
一、深化宣传教育,切实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在农村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大,触动基层干部的自身利益较多,推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应抓住解决思想认识这个关键,加强领导,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政务、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要求和标准。教育乡村干部克服思想顾虑,树立公仆观念、群众观念和法制观念,勤政廉政,切实解决少数干部怕公开、担心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重视公开和不懂公开的问题。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知事权、议事权和监事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切实解决群众不关心公开,不参与公开和不会监督公开、不敢监督公开的问题,不断为政务、村务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完善规章制度,切实解决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乡镇、村政务、村务公开必须从健全制度入手,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围绕每个环节的严格、规范操作,制定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财务公开、村干部任用、干部任期离任审计、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时间及管理监督等工作也应逐一作出明确规定,并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使公开工作进一步做到有制可循、有制可依、依制办事、违制必究,从而更好地推进公开工作在管理上由"以人管"到"以制度管"、"靠制度管"的大转变。还应把政务、村务公开纳入经常性工作,对政务、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和公开后干部群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认真处理,始终做到事事有交待,件件有回音,个个有落实。
三、严格考核奖罚,切实解决责任不落实的问题
进一步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政务、村务公开纳入对乡镇及村整体工作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之中,坚持量化考核,严格奖罚,并同经济利益挂钩。建立乡镇和村干部领导责任制。在执行政务、村务公开过程中,一定要对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范围等作出硬性规定和明确要求,要从乡镇到各村、从乡镇领导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再到驻(联)村干部,以及村干部和有关责任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职责范围,并以此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工作搞得好的要及时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一般的进行诫勉谈话或批评教育,要求限期整改,对工作差甚至造成不良后果的,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关规定实施责任追究,做到严惩重罚。
四、强化制约机制,切实解决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务、村务公开的内部监督机构。如政务、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并促其真正发挥作用;二要强化群众监督。建立政务、村务公开意见登记簿,设置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广泛收集和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三要强化人大、政协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应定期进行巡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纪检监察机关应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结合执法监察和纠风工作经常性地检查政务、村务公开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蓄意应付差事,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的人和事予以严肃处理。
五、注重协作衔接,切实解决成效不明显的问题
当前乡镇和村政务、村务公开由多家部门、单位依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和工作分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抓,在具体工作中容易产生相互间的依赖或推诿,最终结果是效率低下,成效不明显。为此,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工作中的相互沟通和协作配合,既履行好自身职能,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同时,乡镇和村也要将自己的政务、村务主动公开、及时公开,尤其要把涉农价格、收费以及与农民利益相关的项目、资金、物资及时公布,并注意公开内容的对应性、公开目标的一致性,民主评议的统一性、组织领导的整体性,使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及时互动,衔接配套,取得实效。
关于提高群众对基层党员的认可度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
认可度,是人们根据受评对象的各种表现做出的一种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态度,影响着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与之的交往态度,也影响着人们与之所在组织的交往态度,影响非常大。基层党员作为党组织的肌体细胞,身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的第一线,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群众对基层党员认可度的高低,不仅仅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单个党员的评价,也关乎党组织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整体形象,进而影响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步伐。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群众对基层党员的观感如何?基层党员形象建设得怎么样?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下一步又将如何推进?为此,我们以“群众对基层党员认可度”为主题,将群众作为评价者,认真调研xx区基层党员形象建设情况,提出提升群众对基层党员认可度的五点思考,以期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调研模型
关于群众对基层党员认可度的内容,大多数学者都是围绕主体(党员自身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客体(群众、党组织、媒体等)、主客体关系进行综合概括。我们主要将群众作为评价的受众对象,将基层党员内在五大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作风素质、纪律素质)作为群众认可的主要因素,并对五大要素进行三层优先级的设定,将政治素质作为首要素,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作为基础要素,作风素质与纪律素质作为保障要素,进行分类调研。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体现在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必然要求党员把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政治素质是社会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人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基层党员作为党在基层具体政策的执行人,必须坚守政治底线,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党章的规定和要求内化于心,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主张,不断强化自身的理论修养、理想信念、党员意识等。
(二)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体现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所谓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对基层党员来讲,就是要按照道德规范要求,在社会公德方面做到文明有礼、助人为乐、邻里团结等,传播文明新风;在职业道德方面做到心存敬意、公道办事、尊重同事等,传播职业精神;在家庭美德方面做到夫妻和睦、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等,传播优良家风;在个人品德方面做到终身学习、诚实守信、正直正义等,传播正能量。切实筑牢基层党员道德底线,让群众愿意、放心与之交往谈心。
(三)业务素质
明确工作责任、不断充实技能技巧是基层党员发挥示范作用的基础。业务素质,是指从事业务工作的人员在完成业务活动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综合能力体现。为此,基层党员应该发扬“工匠精神”,在吃透大政方针、重大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精通业务知识,找寻日常工作的规律并积极寻求创新突破,力争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
(四)作风素质
作风是一面镜子,有着无形的强大力量。毛泽东同志曾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2]因此,基层党员应该在三大作风方面过得硬、敢逗硬,切实树立基层模范形象。
(五)纪律素质
“纪律好,如坚壁。”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以及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征。
基层党员必须深刻认识到严守党的纪律的重要性,了解党的纪律的基层特征,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二、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33份。在问卷调查中,对“从整体来看,您认为身边普通党员作用发挥情况”的看法,31.8%的受访者认为“很好”,50.2%的受访者认为“较好”,15%的受访者认为“和普通群众没啥区别”,3%的受访者认为“有些不如普通群众”。其中,获得“很好”与“较好”评价的比例为82%,可以看出xx区群众对基层党员的整体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下面从五大要素、七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政治理论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学习的积极性不足
87%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总体都比较高”。参加座谈的近100名党员都基本清楚党的十九大基本知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三会一课”等学习方式还是比较认可的。特别是近两年来,xx区为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产业园区创新建立“1+N+N”(即园区党工委+N个部门党组织+N个企业党组织)联合组织生活制度,搭建起不同行业间基层党员联学、基层党建活动联办、基层党员队伍联建、双方事务联商的有效平台。[4]进一步加强了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党员和企业党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让企业党员更好地了解政策走向、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让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党员更加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有利于双向交流、共促发展。但活动开展中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网络学习效果不xx,没有设备、不懂学习方法的农村老党员难以完成如“xx先锋•党员e家”等网络学习平台任务,学习的效果非常差。“三会一课”吸引力不强,“1+N+N”联合组织生活“上热下冷”,40.7%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员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是“被动消极应付”,普通党员参会热情不高。“三会一课”按期开展难,尤其在非公企业支部,由于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大,要集中行政、销售部门等党员召开“三会一课”难度大,很难保证按期召开。为了应付区委的巡视检查,更多的是按照痕迹管理的要求,对会议记录、发言材料等进行伪造。村(社区)年轻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积极性差,许多党员以打工请假难等为理由,基本不参加“三会一课”,对党的政治认同感不太强。
(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发挥,但是角色意识还有待提高
61.4%的受访者认为“党员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群众对近年来开展的“xx先锋•党员示范行动”非常认可。基层党员因组织要求亮出了身份,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注意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员义务与责任,并通过带动党员齐做合格党员、争做示范先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员示范引领带来的新变化,为建设“美丽xx”凝聚强大“正能量”。但是部分基层党员并没有将党员角色要求不断内化,不愿意将自己的照片粘贴在公示栏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把党员先锋作用、党员责任当成“额外负担”。近几年来xx区不断规范党费缴纳,要求党费严格按照工资相应比例进行缴纳。由于缴费较以往上升幅度较大,有些体制内基层党员经常与所在党组织收取党费的同志发生激烈口角,要求把党组织关系转入所在社区来降低缴纳党费标准,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三)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但是政治信仰还不够坚定
当前,63.5%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员理想信念不断增强”,62.2%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多数党员的理想信念比较坚定”,但是只有9.9%的受访者认为“党员是因为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共产党而加入党组织”。笔者今年上半年为xx区镇(街)、部门等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了10余次党课,在问到“是因政治信仰、政治认同入党吗?”这一问题时,并没有得到非常肯定的答复。甚至有学员明确表示,自己入党就是为了以后好找工作,或者为了更好地升迁。当前,面对社会多元思潮的不断侵袭,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争夺也显得尤为激烈。许多年轻人积极要求入党,但是他们对于入党的目的以及入党以后干什么等问题,还思考得不够深入甚至没有思考。尽管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但是如果作为肌体细胞的党员都是出于个人私利入党,如果这种“破窗效应”不断增大,怎么能保证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不断增强党组织力量?怎么能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呢?
(四)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但在倡导社会新风上还不够有力
75.4%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员的社会公德要好于普通群众”,87%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员积极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68%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员比较注意经营家庭,家庭关系比较和睦”,70%的受访者认为“多数基层党员诚实可信、公正办事”。群众普遍反映自党的***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党员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尤其是当前党的政策宣讲范围扩大到了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微党校的全面覆盖,让普通党员能够听到专家学者的正确解读,能够更为清楚地明白党员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有利于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但是仍有部分党员虚荣心还比较强,在吃、穿、戴、外出旅游等方面盲目攀比,踏实工作、朴素生活的意识有待提高。
(五)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志愿服务的意识比较缺乏
在调研中,对于普通党员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大多数群众还是认可的。如xx和xx物业有限责任公司综合服务部党员周吕在20_年冬天面对xx东站保洁区域广、人流庞杂以及前期物业公司撂下的烂摊子时,勇于承担工作责任,仅仅3个月,硬是让曾经脏乱差的服务区域焕发了新貌,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但是,有些党员片面地把业务工作当作发挥党员作用的唯一平台。36.9%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党员的工作按部就班”,基层党员在志愿服务方面并没有获得太多的认可。部分参加座谈的党员坚持“领多少钱,做多少事”,对领导交办的“非分内工作”认为与岗位责任不符,不应“越俎代庖”“鞭打快牛”。甚至有些党员反映这个社会就是“做得好不如说得好”,在工作中害怕吃亏,甘当“老黄牛”的精神不足。
(六)党内作风明显好转,但为民服务意识和能力仍需提高
86%的受访者认为“党内作风明显好转”,92%的受访者认为“以‘八项规定’为主要内容的作风建设落实得非常好”。这组数据反映了基层党员的作风建设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受访者尤其对xx区探索建立的镇(街道)党(工)委联系村党组织、村党组织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工作机制比较满意,认为使群众和基层一线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快速回应,强化了广大基层党员的宗旨意识和荣誉感,构建起了良好的党群关系。但是49.3%的受访者认为“大多数党员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做得一般”,27.5%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党员“不主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在与群众座谈中,部分受访者反映现在一些村(社区)、窗口服务单位的党员“服务态度好,就是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多问几个问题,只管微笑着不断重复政策,办事不利索,让人非常无奈、十分反感。座谈的党员则认为现在工作任务本来就重,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就已经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了,还要面对一些群众较高的服务要求,而且这些群众稍有不满意就进行投诉。认为xx群众太“难缠”,觉得自己很委屈,不太愿意与群众打交道,也不善于、不敢于与群众多沟通协调。
(七)组织纪律修养较好,但坚决执行力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受访群众反映基层党员的组织纪律修养比较好,尤其是党中央“八项规定”“两准则、四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及“打老虎拍苍蝇”、惩治“微腐败”等系列行动的开展,让普通党员更加具备规矩意识、边界意识,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树立了良好的遵纪守法公众形象。但是,只有39.9%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党员是拥党爱党的”,还有37.8%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党员的言行与党中央不一致”。一些党员对影响自己利益的政策、措施抵触较大。如前面提到的党费按工资比例缴纳等,就有个别党员将是否有利于个人作为遵守规定与否的前提,组织纪律要求并未完全体现在行动上。
三、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基层党员认可度的几点思考
(一)增强党员的身份认同感,塑造良好政治形象内心的认同是行动自觉的前提。
1.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调研中我们发现,基层党员由于自身知识有限,许多都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群众对实现共产主义的怀疑、否定。为此,我们要认识到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那样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而是在俄国、中国等这样一些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上先建立。目前社会主义阵营只剩下“一大四小”(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五个国家了。相对而言,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起点低、经济文化基础差,面临的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其社会主义优越性尚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而且由于时代的局限,目前还很难精准地推断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各个阶段的具体实现时间。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共产主义“漫长”的实现过程而丧失信心,放松甚至放弃努力。当前我们党员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实际行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坚定理想信念。现在有些基层党员没有像老一辈共产党员那样经历过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他们的理想信念不见得都能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有的党员没有读过一本马列著作,也没有认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当看到有人似是而非地批判马克思主义时,也跟风大叫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前进中面临的客观问题,理性面对、正确思考,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强化教育管理。严格入党考验,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必须清楚党组织的群体规范约束,以避免入党后对自身党员身份的角色认识发生障碍。更要严格入党后的管理教育,定期召开“三会一课”,坚持组织生活开展中的严肃性与活泼性并存。进一步调整和转变党员与党组织群体规范不符的动机、态度和情感等,使党员的行为不断符合党组织群体的利益、目标和价值的要求。增强党员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发挥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的事业贡献个人才智。
(二)增强党员的艰苦奋斗意识,塑造良好道德形象
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做到身正为范。
1.处理好党性原则与市场经济原则的关系。
“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等价交换”等原则是市场运行中的基本规则,却被有些基层党员泛化到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忘记了要按党性原则办事,在党内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中也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严重破坏了党内风气。当然,党性原则与市场经济原则并不完全矛盾,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也必须遵守市场道德、发扬社会公德,才有利于市场经营主体长期运营。
2.处理好按劳分配与无私奉献的关系。由于党的性质和党员的特殊性,决定了党员应该用更高层次的要求来约束自己。要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处理好按劳分配与无私奉献的关系,特别是党员的奉献不能以获取个人利益为前提。
3.处理好艰苦奋斗与追求幸福的关系。有人认为,现在还提倡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为艰苦而艰苦,也不是让人们专找苦吃去当苦行僧,更不是否定物质利益。关键是如何才能不断地、快速地、普遍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生活舒舒服服等不来,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创造。需要我们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勇敢地与“庸懒散浮拖”等消极现象作斗争,战胜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用开拓进取的精神,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展现好的职业操守,而不是陷于既不满足于按部就班觉得碌碌无为又不敢大胆创新拈轻怕重的二难境地。
(三)增强党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塑造良好业务形象
二十一世纪是快速变革、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量大、速度快,要求我们党员必须立足岗位工作,不断加强学习,夯实业务本领,在工作中争当先锋。
1.与时俱进学知识。当前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基层党员所掌握的知识与所担负的责任不太相称,要有本领恐慌和知识恐慌,坚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不断给自己加压充电。
2.改进工作方法。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和艺术,掌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掌握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统筹兼顾、提纲挈领以及抓住中心、推动全局和内方外圆、刚柔相济、求同存异等工作方法和艺术。
3.做到又红又专。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本。邓小平曾强调,“干部不是只要年轻,有专业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5]所以,专不等于红。有些人有知识、有本领,但是把知识、本领当成个人和小团体谋私的工具,当成向党和人民讨价还价的资本,甚至当成了犯罪的手段,搞高科技犯罪;有的人虽然才华横溢,但是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不起物质的诱惑,在政治上迷失了方向,走上了危害人民的道路。因此,只有把政治与经济、政治与业务统一起来,把加强政治修养与业务修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才能很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强化示范带动。坚持党的领导干部做表率,使领导干部能够在群众中起到一般党员难于起到的作用,能够在党组织内树立角色人格与真实人格统一的楷模,这对于规范其他党员的行为更具有直接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树典型,注意实事求是,从群众心理承受力的实际出发,典型塑造不可太高太神,更不可弄虚作假,要让普通党员也能够做到那些典型事迹;坚持开放式社会交往,扩大党员与群众的直接交往,让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产生巨大的正能量。除了利用报刊电台等宣传舆论工具外,还可以多增加一些先进人物的电视访谈以及各种英模巡回报告,用身边人身边事引领党员。
(四)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塑造良好作风形象
诚于中者形于外。党风对社会风气、对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都有很大的影响。
1.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认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特别是要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掌握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精髓;吃透实际,不仅深刻认识国情党情世情这些宏观层面的情况,还要深入思考省情、市情、区情以及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尤其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改革肯定会有困难和曲折,面临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就必然有得有失、有利有弊。只有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诸如改革的困难、曲折、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改革给国家带来的光明前途、给个人带来的巨大实惠等等,才能更好地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
2.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了密切的联系。”为此,我们基层党员应该认真学习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但也不能为了让群众高兴,就当好好先生,“多栽花,少栽刺”,缺少立场。不能片面践行群众路线,群众的正确意见,基层党员要认真听取,积极向组织汇报,努力将群众的合理建议落地落实;群众不正确的想法做法,基层党员要及时了解,认真教育引导,积极汇聚发展的正能量。
3.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能够进行严肃的自我批评,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有清醒的认识,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帮助,不能因担心影响自己的进步、提拔而讳疾忌医;要正确对待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正确开展批评,尤其在民主生活会上,不能以老好人的方式明哲保身,要敢于讲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批评错误倾向。
(五)增强党员的组织纪律性,塑造良好遵规守纪形象
党的纪律是党的事业胜利的保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是党员的义务,是具有坚强党性的表现。要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要遵守党的组织纪律,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组织原则办事;要带头遵守国家法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遵守工作纪律,切实发挥工匠精神。凡是要求公民遵守的纪律,党员都要带头做到,塑造良好的遵规守纪形象。
关于提高群众对基层党员的认可度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
基层纪检组织作为服务基层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第一线”,肩负着服务经济发展、保持政治稳定、维护群众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使命,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保障。就当前基层纪检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要打造高素质的基层纪检队伍,确保基层纪检组织有效行使职能,如何整合基层纪检工作力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一、当前基层纪检工作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随着当前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然而,基层纪检组织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导致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缺乏有效监督,基层纪检工作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党旗发展。具体来看,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目前,各地党政机关领导存在纪检工作可能有损自己政绩或造成不稳定等思想,重视程度不足;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工作氛围不浓;各地基层纪检干部在思想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懈怠情绪,工作激情不够。这些原因造成基层纪检部门权威性不断丧失,大量的信访和案件不断上升。
2、处罚力度不够。受制于工作力量等因素,基层纪检组织对于社会影响大的信访案件办理不多,工作仅仅停留在完成任务,往往就信访办信访、就案件办案件,很少对信访案件中有价值的线索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大量有价值新的信访和案件白白流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基层干部和党员的侥幸心理,造成基层纪检部门**逐渐下降。
3、工作体制不顺。由于基层纪委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关系、人事关系均在乡镇,在开展工作时难免存在“投鼠忌器”的现象,主要是“四怕”:怕乡镇主要领导不支持、怕人际关系受影响、怕打击报复、怕得罪同事。有些基层纪检组织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棘手问题时,存在依赖思想,寄希望于上级纪检部门来处理,缺乏敢于碰硬事,打硬仗的工作作风。
4、职权职责不清。从调查情况来看,基层纪检组织多数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甚至有些干部的分管工作直接在其监管范围之内,工作职责难以明确,造成既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尴尬。同时,思想上普遍存在纪检工作是“得罪人的差事”,造成日常工作中纪检组织处于“自我循环”状态,以完成上级纪检单位交办工作任务来“交差”为目的。
5、运行机制不活。大多数基层纪检组织的纪检工作并没有实现日常化、经常化,基层纪检组织名义上是一个班子,实质是一个牌子,往往在换届组成纪检班子时开的第一次会也成了最后一次会议。在开展日常工作时,基层纪检组织的规章制度往往完全照搬上级,没有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缺乏自身纪检制度的特点。在考评机制及福利待遇上,对缺乏应有的活力,基层纪检干部缺乏脚踏实地的干劲。
6、队伍素质不高。纪检工作是一项业务性比较强的工作,对业务素质和学习能力由较高要求,但由于工作人员变动较频繁,精通的纪检业务的干部少之又少,甚至大部分的纪委书记都缺少对纪检业务培训,大多数纪检干部也是“半路出家”,纪检工作经验严重不足,造成了基层纪检干部对吴的素质不能很好适应纪检工作的新形势。。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宣传教育欠力度。特别是对主要领导的宣传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对如何关心、支持纪检工作,纪检工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宣传较少。对基层纪检队伍的岗前教育培训严重不足,导致基层党委往往因发展经济而忽视纪检组织建议,纪检队伍因重视支持不够而产生“求稳怕乱”的畏难情绪。同时,由于基层纪检工作头绪多、业务重、要求高,纪检干部学习意识逐渐放松,群众观念逐渐淡化,处于“上对不住组织,下对不住群众”的两难境地。
2、宗旨意识欠牢固。基层纪检组织干部多来自于农村,知晓农村工作的艰难,理解农民生活的艰辛,时时刻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但也有少数乡镇纪检干部由于长期不深入基层调研不够,与群众联系不紧,为群众服务不多,一心围着发展经济的指挥棒转,一心围着一把手的行政指令奔波,往往“种了自留地,荒了责任田”。有的纪检干部在分工上主管招商引资,对群众普遍关注的消极腐败现象研究不透、查处不力,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也是置若罔闻,导致了一部分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我的工作为了谁”的问题,就是宗旨意识、群众观念的问题。
3、工作作风欠务实。少数基层纪检组织和纪检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对工作方向、工作重点、措施办法、目标要求以及工作的切入点不明确,对待本职工作往往是等待上级的指令,工作开展欠缺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摘果子的办法人云亦云,坐享其成,工作作风漂浮,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盛行。调研往往止步在走走看看,工作往往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学习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这是当前基层纪检组织和纪检干部难以很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一个重要原因。
4、考核机制欠完善。基层对纪检工作重视支持不够以及基层纪检组织和纪检干部自身存在诸多不足都与考核机制的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考核是对一个单位或个人一定时期内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客观评价,必须确保规则的完整性和考核的公正性。而目前对基层纪检工作的考核一方面是规则不够完整,另一方面是缺乏公正性。另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也趋于原则化。这样,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调动广大基层纪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为此,笔者建议对乡镇的考核,应加入党委对纪检工作的重视支持情况,在考核形式上不能仅限于查资料、翻记录。对干部的考核应注重工作业绩、政策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考核结果的运用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要切实执行。
三、对基层纪检工作的几点思考
基层纪检组织对当地看似什么都可以管,其实什么也不好管、什么也管不着,造成了当前基层纪检组织所存在的问题。为此,应加强防惩力度,以预防为主,惩防相结合,不断创新基层纪检工作机制,使基层纪检工作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农村。
1、注重思想建设,提升干部素质。一是全面提升思想认识。基层纪委书记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要主动加强与党政“一把手”的沟通交流,让他们意识到纪检工作不仅不会对工作业绩造成不良影响,反而还会促进工作开展,维护稳定。二是全力抓好政治教育。基层纪委书记要率先树立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平时加强对纪检干部的教育,在思想上引起重视,确保基层纪检工作不流于形式。三是加大对基层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党风廉政宣传力度,让党员干部时刻牢记使命和职责。
2、注重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纪检工作对业务要求较高,这就要求纪检干部在平时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学习;上级纪检部门要加强培训力度,特别是要通过组织参与查办县以上案件,以案代训。在开展日常工作时,也可以向上级纪检部门申请指导,改变基层纪检干部经验不足、业务不精、程序不规范的现状。
3、注重作风建设,提升队伍形象。对当前纪检干部中的“四怕”现象,要培养敢于碰硬事、打硬仗的工作作风,在平常工作中要对各种信访案件一查到底,防止新的矛盾产生,坚决做到“有一个查一个,有一批查一批”,对各类违规违纪行为绝不姑息,在党员干部中起到威慑和教育作用。
4、注重制度建设,提升运转能力。在工作职责上,要做到专职专用。定期不定期选拔一批立场坚定、工作扎实、愿意在纪检战线工作的年轻人充实基层纪检力量。在工作措施上,基层纪检组织要定期召开相关会议,研究部署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具体措施,并形成会议记录和文字材料;上级纪检部门要不定期的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在工作制度上,各基层纪检组织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出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制度,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纪检运转机制,并报上级纪检部门审查备案。在工作考评上,对基层纪委及纪检干部的考核要以县级纪委为主,有效增强基层纪检干部主抓纪检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如此,便可以减轻基层纪检干部的心理压力,使其放开手脚大胆开展工作。要将考核的结果与政治经济待遇挂钩,充分调动基层纪检干部的积极性,对纪检工作开展不力的,评先评优评奖实行“一票否决”。
关于提高群众对基层党员的认可度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
乡镇及村处在基层工作的最前沿,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其政务、村务公开备受群众关注,是人民群众评判农村党风政风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政权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乡镇及村的政务和村务公开工作,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带着这一问题,最近,我到一些乡镇、村和部分农户进行了重点调研。做法与特点
通过调查,感到近年来乡镇及村坚持把推行政务、村务公开作为提高行政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使政务、村务公开不断由点向面,由少到多,由小到大深入推进,并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发展,既加强了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拓宽了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又增强了广大干部依法行政、清正廉洁的意识,促进了党风、政风和党群干群关系的明显好转。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特点:
——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乡镇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和乡镇长任组长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确定了具体工作人员,制定了工作规划,明确了工作职责,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专门抓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政务、村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建立了政务、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为这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氛围浓厚,认识统一。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大多数乡镇和村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宣传引导抓得比较紧,通过多种形式,认真组织乡镇及村社干部学习领会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的有关文件、政策规定、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和内容要求,增强了抓政务、村务公开的自觉性。尤其是针对一些干部中存在的怕失权而不想公开,嫌麻烦而不愿公开等模糊认识,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提高了思想认识。同时,还利用多种新闻媒体开展有关政务、村务公开方面的系列宣传报道,激发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载体健全,形式多样。从调查情况看,近年来乡镇及村在推行政务、村务公开中,把采取切实措施、建立有效载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目前,乡镇在办公地均设立了机关概况、政务公开、行政执法流程图等三种标示牌,建立了政务公开记录和公开档案,并完善了硬件设施,设立了固定公开栏,公布了投诉举报电话。同时还依托政府网站向外发布政务信息,扩大公开面;村务有公开登记簿,有的还设立了固定公开栏。在公开形式上,结合各自实际,广泛采用了公开栏公开、会议公开、广播电视公开或张榜公布,都比较行之有效。
——内容明确,重点突出。政务方面,对涉及干部职工和群众利益的事项都坚持公开,尤其是把容易滋生腐败的行政行为和七站八所的各种税费收缴、工程项目实施、宅基地审批、救济救灾款物发放、计生指标安排、财政收支、考核奖罚等与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当作了公开的重点。村务方面,坚持以"八公开"(村级财务收支公开、物资管理公开、集体土地管理使用公开、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和婚姻情况公开、农民应承担的税费收缴指标和收缴情况公开、小电价小电费收支公开、村级干部报酬公开、村级组织的各类重大决策公开)为主要内容,将公开的重点和核心放在了村级财务公开上。
问题与成因
从调查看,近年来,乡镇、村两级在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方面虽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敷衍应付,公开不规范。政务、村务公开目前虽然在乡镇、村两级得到普遍推行,但同公开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来衡量,仍存在不够规范完备的地方:公开时间不及时,对一些需要公开的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公开地点不适中,政务、村务公开栏多数设在乡镇机关或村址内,不便于群众浏览,特别是公开栏仅设1~2处,更不能适应居住较为分散群众的实际;公开内容不完整;个别村"犹抱琵琶半遮面",只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内容,而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半公开,避重就轻;公开程序不严谨,公开中的有关事项主要由乡镇和村干部唱"独角戏",民主理财、议事和村民代表组织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
二是疏于监督,机制不完善。一方面,目前农村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组"为主体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即使部分有的,也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政务、村务公开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一些与之相关的制度不够配套完善,该建立的没有建立,该落实的没有落实,加之考核与奖罚也不完全到位,经济的有关问题,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村民。但目前二者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互动性不够,存在两张皮的问题。
五是忽视反馈,效果不明显。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公开前的形式,而轻公开后的结果,有公开无落实,很少认真考虑公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认为公开后就万事大吉。尤其是个别乡镇和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引发事态,激发矛盾。
分析存在上述不足和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从主观上看,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心态各异,主要是怕暴露问题、怕失权、怕揭短、怕麻烦、怕引发矛盾引起群众上访,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二是一些群众在思想上也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担心公开工作能否真的行得通、落得实、有成效,是否会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思想上缺乏信心,缺乏起码的参与监督意识;三是"两手抓"的职责意识淡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搞好了有政绩,而公开工作是软任务,排个名次,触动不大,由此导致对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司空见惯;四是受利益驱动,怕公开会损伤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敷衍应付,支吾差事。从客观上看,有的基层干部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方法不大了解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不尽如人意;个别乡镇、村领导为创造"政绩",争时间、抢速度,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注重质量和实效,以为下发个文件、开个会议或者建个公开栏,就万事大吉,对于进一步抓好清理财务、后续监管、民主评议、监督考核等一系列重要环节将置之不理;还有的奖罚和制度约束不到位,致使履行职责不认真,工作不落实,使政务、村务公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对策与建议
目前,基层政务、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研究解决。
一、深化宣传教育,切实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在农村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大,触动基层干部的自身利益较多,推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应抓住解决思想认识这个关键,加强领导,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政务、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要求和标准。教育乡村干部克服思想顾虑,树立公仆观念、群众观念和法制观念,勤政廉政,切实解决少数干部怕公开、担心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重视公开和不懂公开的问题。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知事权、议事权和监事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切实解决群众不关心公开,不参与公开和不会监督公开、不敢监督公开的问题,不断为政务、村务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完善规章制度,切实解决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乡镇、村政务、村务公开必须从健全制度入手,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围绕每个环节的严格、规范操作,制定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财务公开、村干部任用、干部任期离任审计、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时间及管理监督等工作也应逐一作出明确规定,并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使公开工作进一步做到有制可循、有制可依、依制办事、违制必究,从而更好地推进公开工作在管理上由"以人管"到"以制度管"、"靠制度管"的大转变。还应把政务、村务公开纳入经常性工作,对政务、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和公开后干部群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认真处理,始终做到事事有交待,件件有回音,个个有落实。
三、严格考核奖罚,切实解决责任不落实的问题
进一步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政务、村务公开纳入对乡镇及村整体工作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之中,坚持量化考核,严格奖罚,并同经济利益挂钩。建立乡镇和村干部领导责任制。在执行政务、村务公开过程中,一定要对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范围等作出硬性规定和明确要求,要从乡镇到各村、从乡镇领导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再到驻(联)村干部,以及村干部和有关责任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职责范围,并以此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工作搞得好的要及时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一般的进行诫勉谈话或批评教育,要求限期整改,对工作差甚至造成不良后果的,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关规定实施责任追究,做到严惩重罚。
四、强化制约机制,切实解决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务、村务公开的内部监督机构。如政务、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并促其真正发挥作用;二要强化群众监督。建立政务、村务公开意见登记簿,设置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广泛收集和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三要强化人大、政协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应定期进行巡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纪检监察机关应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结合执法监察和纠风工作经常性地检查政务、村务公开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蓄意应付差事,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的人和事予以严肃处理。
五、注重协作衔接,切实解决成效不明显的问题
当前乡镇和村政务、村务公开由多家部门、单位依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和工作分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抓,在具体工作中容易产生相互间的依赖或推诿,最终结果是效率低下,成效不明显。为此,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工作中的相互沟通和协作配合,既履行好自身职能,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同时,乡镇和村也要将自己的政务、村务主动公开、及时公开,尤其要把涉农价格、收费以及与农民利益相关的项目、资金、物资及时公布,并注意公开内容的对应性、公开目标的一致性,民主评议的统一性、组织领导的整体性,使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及时互动,衔接配套,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