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优质调研报告四篇
市政协优质调研报告四篇
关于我市加快旅游供给侧改革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市政协人资环建委综合调研组
全域旅游是迎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的新要求,是调整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旅游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市政协X年协商、通报、视察、调研计划安排,市政协人资环建委牵头承担了“加快旅游供给侧改革,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主席会专题协商课题。为提高协商质量,从今年X月份开始,市政协人资环建委联合市旅发委、市文化委,发动X个区县政协分别围绕如何打好“三峡牌”“山城牌”“人文牌”“温泉牌”“乡村牌” 对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先后赴城口、开州、沙坪坝、大渡口、万州等区县和市旅投集团实地调查了解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到X、X两省考察学习全域旅游发展的经验做法,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是著名的山水城市,拥有神奇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俗风情,丰富的特色风物,厚重的人文风韵,秀丽的城乡风貌;拥有世界遗产X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X个,市级旅游度假区X处;A级景区X个,其中XA级X个,XA级X个;建成温泉旅游景区X个,获“中国温泉之都”和“世界温泉之都”称号;X、奉节等八个区县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发展全域旅游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全市旅游行业主动对标对表******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供给环境,全市旅游业呈现出全领域推进、全要素融合的良好态势。党的***以来,全市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持续快速增长,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X%,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X%,领先全市经济增速。初步测算,今年X-X月,全市接待游客X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X亿元,同比分别增长X%和X%。
二、我市贯彻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开局良好
(一)强化顶层设计,整体有序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工作,敏尔书记多次就旅游发展做出重要指示,良智市长亲自担任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将原来的重庆市旅游局升格成立了重庆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及X个配套文件,构成“X+X”旅游发展政策体系。今年X月X日,市委、市政府又专门召开了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为全市旅游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全域旅游初步形成了高位推进、市域统筹、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
(二)强化跨界融合,推动载体创新。全市上下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抓旅游,加快推进产业布局、项目推介和跨界融合,形成了涵盖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定位的产业项目和创新载体。一是强化核心景观建设。通过大力实施旅游大项目建设,成功打造推出了南川金佛山、酉阳桃花源、万盛黑山谷、江津四面山、云阳龙缸等一批精品景区,不断增强发展动能。二是打造旅游休闲营地示范区。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打造自驾游营地。冷水自驾营地被评为中国高速公路第一自驾营地,餐饮、住宿、房车车位等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三是加快发展养生养老旅游。南川金佛山药用植物博览园,成功创建XA级旅游景区,成为首批X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云阳、石柱、涪陵、武隆等地区依托生态资源发展养生养老基地,健康养老新业态不断涌现。四是推进低空旅游发展。依托中新(重庆)示范项目航空产业园项目,打造武隆、奉节、巴南、巫山等区县航空产业园或低空旅游飞行营地项目,推出城市、峡谷、水域、田园等飞行体验观光旅游线路,不断满足高端旅游需求。五是推进工业旅游发展项目。改造工业旧址用以发展旅游,利用重钢整体搬迁的工业遗存和展陈物件,打造重庆工业历史和建设成果的工业博物馆,并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工业遗产。六是推进体育旅游发展。以每年举办的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事为契机,重点布局主城休闲体育旅游中心、渝东北水上运动娱乐、渝东南户外运动和民俗体育休闲旅游的空间格局。
(三)强化宣传推介,打响特色品牌。全面唱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行千里·致广大”,重庆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在央视和美国ABC电视台持续投放重庆旅游形象宣传片,成功在纽约时报广场开展重庆旅游推广活动。持续举办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渝东南民族生态旅游文化节,策划举办不同主题、不同系列的“四季重庆”旅游推广活动,强力拉动旅游消费。积极开展“走出去”推广活动,先后赴X个境内外重点客源市场举办系列推广活动。推出《重庆好礼旅游商品名录》、“重庆好礼”APP,在全国各类旅游商品大赛上获金、银、铜奖X余项。通过宣传,使重庆迅速成为全国“网红”旅游城市,洪崖洞、长江索道、李子坝轻轨站等景点更是网民“打卡签到”的必经之地。
(四)强化服务联动,增创发展优势。各级各有关部门以服务全域旅游为引领,发挥优势,履职尽责,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一是创新“X+X+N”旅游管理体制。在X区、武隆区等X个区县先后成立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X+X+N”旅游综合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完善,不断增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联动效力。二是智慧旅游建设持续推进。成立重庆市旅游数据中心,顺利完成所有XA以上旅游景区视频接入,在X个景区景点试点推行客流实时监测和分析。三是旅游人才培养不断加强。我市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登记在册导游X余名,全市旅游专业院校、旅游职高及旅游职业培训机构达到X所,旅游类专业在校学生X万余人。四是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旅游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建成各类旅游厕所X座,其中新建X座,改建X座,超计划完成X座,累计完成旅游厕所建设投资X亿元。
三、我市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旅游供给侧改革和全域旅游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旅游消费需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还有偏差
全域旅游作为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模式,还需各级进一步深化理解和透彻把握,尤其对“全域”的内涵和全域旅游的战略意义还需要深入研究;特别是一些区县和部门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认识不足,对旅游在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统一,还没有将全域旅游摆在足够的高度来认识,有的仍停留在口头号召动员、一般任务布置阶段,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不高、信心不足、思路不清、办法不活等问题。
(二)旅游产品供给结构性失衡
一是旅游项目一方面档次低、同质化严重,缺乏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高品质、个性化的精品旅游项目供给不足,项目设计上普遍存在体验感差、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如三峡游甚至被游客贴上“好山、好水、好无聊”的标签。二是核心景区和主打“拳头”产品不多,旅游核心品牌少,缺乏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大景区,旅游吸引力弱。三是文旅结合不够。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红岩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开发利用不足,文化旅游附加值低。四是旅游需求市场细分不够,如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市场培育不足。五是具有重庆特色的旅游商品研发水平低,品种单一、文化内涵不足、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弱。
(三)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制约全域旅游发展。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如高铁发展相对滞后,长江三峡沿线旅游码头建设严重滞后,“景景通”和“城景通”旅游交通项目缺少建设资金,景区之间通达条件较差,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和维护水平有待加强等,成为发展全域旅游的“最后一公里”障碍。二是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景区普遍存在餐饮、食宿、购物、娱乐等设施布局不合理,规模较小;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等建设滞后,普遍存在重大节假日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特别是“网红景点”的持续走红,背包客、自由行游客增多,考验着我们的交通承载能力和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三是智慧旅游建设缓慢。X年X月《重庆市智慧旅游建设实施方案》发布以来,虽已将所有XA以上旅游景区视频接入,但智慧旅游系统开发建设还存在标准不一致、联系不畅通、信息不归口等问题,造成智慧“旅游云”打造困难较大。
(四)旅游优秀人才匮乏、经营理念落后
一是旅游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全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水平与全域旅游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不高,旅游人才教育培训支撑不足等问题。X年末,全市持有电子导游证导游X名,但仅有X名特级导游,X名高级导游,高级旅游人才缺口较大,缺少能把“重庆故事”讲好的优秀旅游人才,而且还存在留不住人才的问题。二是经营理念落后。绝大多数景区景点没有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全方位打造,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仍以收取门票为主要营业收入,没有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造成“过境游”“一日游”仍是我市旅游消费的主流。X年,我市旅游消费人均仅为X元,落后于西部的四川、X和贵州等周边省份,也远低于全国X元的平均水平。
(五)乡村旅游亟需提档升级
乡村旅游业态多数体量较小,缺少大投资商介入,进行综合性开发和成方连片的大体量打造;乡村旅游业态单一化、产品同质化、服务简单化,档次不高、特色不鲜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元素与乡村旅游结合上需加强特质化创意和市场化开发;乡村旅游交通配套、食品安全、服务标准化等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对我市加快旅游供给侧改革、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以全新理念发展全域旅游
对全市党员干部开展绿色发展大培训、大教育、大讨论,以此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发展理念大更新。一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目标,牢固树立“大生态、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不动摇,把全域旅游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扬生态之长,显森林之优,走旅游之路,建富民之业,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推动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由一二产业主导向三产联动转变,经济发展由封闭型向外向型转变,让全民共享更多的绿色福祉。二是牢固树立发展旅游就是发展经济的理念。坚持用发展全域旅游的理念来谋划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交通、现代商业、现代农村,以旅游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围绕旅游发展观光农业、新型工业、现代物流,围绕旅游发展绿色交通、生态城镇和美丽乡村,推动三次产业融合,走旅产一体、旅城共生之路。三是牢固树立全域化大旅游的理念。要摒弃抓旅游就是大投入、大开发、大搞景区建设的传统观念,摒弃抓旅游经济就是发展“门票经济”的陈旧观念,把全市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谋划经营,让各项建设与全域景区化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着力把家园变成花园,把小景点连成大景区,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实现“全城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的目标。
(二)坚持围绕“五全”布局发展全域旅游
按照“全域化发展、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的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全市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一是坚持全域化发展。以“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发挥旅游规划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全领域规划中的引领作用和刚性约束,把整个重庆作为一个大的生态公园来建设,把全域旅游融入到主城、区县城、乡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使重庆的城市和乡村、街道和房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成为生态公园的一部分,使整个重庆成为一道宜居宜游的风景。二是坚持全季节体验。根据重庆气候“夏天特别热、冬天不太冷”的特点,加大夏冬两季消暑纳凉游、冬季健身游等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打造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温泉疗养等旅游新产品;在持续唱响“四季歌”的基础上,大力唱响旅游“二十四节气歌”。三是坚持全产业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大力实施“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康养、体育等多个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多层次、多功能、结构优化、有较强竞争力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同时,推动旅游与休闲购物融合,开发包装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鲜明重庆特色的旅游商品,推动其进入连锁超市、旅游景点、免税店、游客餐饮场所,形成空间全覆盖、购物便捷化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四是坚持全方位服务。构建从市到区县、乡镇、村四级旅游目的地支撑体系,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公安、建委、城管、国土、经信、旅游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高质量建设智慧“旅游云”平台,建立起现代旅游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重庆旅游质量监督所X小时投诉热线服务水平,为来渝游客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咨询和投诉服务。五是坚持全民性参与。通过全域旅游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大力实施“全民共建+全民营销+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发展模式,让整个区域的居民由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实现旅游惠民、旅游便民、旅游富民,以此推动全面小康建设。
(三)坚持以厚实的基础发展全域旅游
一是科学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在编制市域相关规划时,要充分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形成“多规合一、部门联动、产业融合”一体化机制。二是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深挖巴渝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利用历史文化遗产、遗址、遗存,打造一批专业特色文化集聚区,通过策划文化探寻、文艺演出等,推进资源转化与演绎,形成与其优势门类相契合的新卖点。三是大力抓好旅游路网建设。发挥交通在全域旅游的“火车头”作用,以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契机,将“城景通”“景景通”等旅游交通项目全部纳入全市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照项目清单,查漏补缺,以实现旅游景区交通“全覆盖”目标。推动加快实施交通干线与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通畅工程,因地制宜提高乡村旅游公路等级标准,着力构建旅游交通环线。同时,提升道路绿化水平,让每条公路都成为绿色走廊、亮丽风景。四是倾力打造全域旅游名片。主城区以“江心岛”“两江四岸”和“四山”为核心,突出山水都市、巴渝古都、不夜之城、温泉之都等特色,串联整合都市旅游景区及要素,提升夜景灯饰景观,加快建设邮轮母港,打造精品“两江游”项目,建设步行、骑行等慢游系统,积极发展工业旅游、商圈休闲旅游、美食旅游,建设山水重庆都市风情全域旅游城;渝西地区突出世界遗产、古镇古村、绿色生态、亲山乐水、养生怡心等主题,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研学旅行等旅游产品,建设环城旅游休闲带;渝东北地区突出三峡文化厚重底蕴、高峡平湖壮丽景观和山清水秀自然生态,彰显“壮美长江·诗画三峡”主题,加快沿江精品景区扩容和提档升级,推进长江三峡纵深腹地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打造世界内河邮轮之旅、峡谷观光之旅、环湖自驾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三峡“一线游”带动库区“一片游”;渝东南地区以土苗风情、武陵风光、乌江画廊为重点,打造提升生态民俗康养精品旅游区,构建武隆仙女山、涪陵武陵山、丰都南天湖旅游大环线,建设山地旅游度假区,形成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康养休闲深度融合的世外桃源主题旅游精品线路。
(四)坚持以创新的机制推动全域旅游
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坚持把生态旅游业发展摆在全市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市政府已成立了以良智市长为组长的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各区县政府也要建立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机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明确专人具体抓,建立健全例会制度、重点项目协调会商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区县要加强旅游主管部门队伍建设,在涪陵区、X区、北碚区等X个区县先后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基础上,其他X个区县加快组建旅游发展委员会,调整精干力量充实到旅游部门工作,建设一支“素养高、能力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旅游干部队伍;在全市推广公安、工商、司法等部门构建旅游警察、旅游工商、旅游质监、旅游法庭等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新机制。二是建立科学管用的考评机制。建议把全域旅游发展工作纳入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责任体系考核范畴,切实加强对各区县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指标、重点任务、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情况的检查督导和任务落实。三是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对接国家“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旅游英才计划”,将旅游领域人才纳入全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鼓励旅游企业、高校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策划、经营管理等领军人才,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按规定在住房、子女入学、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引导科技、艺术、创意设计等各类专业人才跨界参与旅游研发建设。加强市旅游规划设计院等专业科研单位建设,强化专业智库作用。
(五)坚持以务实的态度发展全域旅游
一是注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应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在严守生态底线的前提下,对有技术支撑、有经济支持、有市场需求的旅游项目予以适时适度开发。对暂时不具备开发能力的景区,待时机成熟了再启动,严禁低水平建设,低档次开发,让珍贵的生态旅游资源造福子孙后代。二是注重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全域旅游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在梳理好旅游目的地核心特色后整体布局,围绕统一的主题进行体系化建设,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切勿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粗制滥造。三是注重处理好本地游与外来游的关系。继续坚持“内外一起抓、大小一起抓、长短一起谋、城乡一起推”的发展思路,克服贪大求洋、舍近求远的思想,先起步、再做大、后做强。四是注重处理好内力与外力的关系。发展全域旅游既要充分发挥市内人士和民营业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来我市开发旅游项目、参与旅游建设、打造旅游品牌、营销旅游产品。
赴X、X省学习考察全域旅游发展情况的报告
——市政协人资环建委赴XX考察组
为把******视察重庆提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的殷殷嘱托落实到重庆大地上,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和全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实施,让重庆山水“颜值”更高、大地“气质”更佳,根据市政协X年协商、通报、调研、视察计划,X年X月至X月,谭家玲副主席带领市政协人资环建委部分委员、有关区县政协主席及市旅发委负责同志考察组一行X人,先后赴X省弥勒市、蒙自市、建水县、玉溪市,X省西宁市、海北州、祁连县、门源县等地,重点围绕全域旅游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情况进行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省全域旅游发展概况
(一)X省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X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从完善体制机制、政策导向、资金投入等给以保障,依托资源优势,实施政府主导,推动X旅游走过了起步发展、一般产业建设、支柱产业建设、旅游“二次创业”和旅游强省建设五个发展阶段,走出了一条符合X实际的特色旅游发展道路,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目前,全省共有星级饭店X家,国际知名酒店X家,精品酒店和民宿客栈X多家;建成民用机场X个,开辟国内外航线X多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X多公里,铁路里程X公里,澜沧江—湄公河国内段通航里程X公里;旅游车公司X家,旅游房车、自驾车租赁企业X家,拥有各类旅游车辆X多辆;建成汽车旅游营地X个、自驾游运营服务中心X个,开通边境旅游线路X条;旅行社企业X家,A级旅游景区X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X个;旅游教育科研单位X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X家;已建、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X多座,各种类型的旅游餐饮企业X万余家,对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二是保持了持续快速的旅游发展态势。X至X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X万人次增加至X万人次,年均增长X%,居全国第X位;接待国内旅游者从X亿人次增加至X亿人次,年均增长X%,居全国第X位;旅游总收入从X亿元增加至X亿元,年均增长X%,居全国第X位。三是显现出日益显著的综合带动效应。X年,X省旅游产业增加值达X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X%;旅游产业综合增加值总量即直接增加值和间接增加值之和达到X亿元,占到了整个社会增加值X%;旅游业带动的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X亿元、X亿元和X亿元,占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X%、X%、X%;旅游直接就业人数X万人,带动间接就业人数X万人;近两年来,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平均每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X万人口以上脱贫。四是形成了健康和谐的旅游发展环境。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重视力度,全省及X个州市组建旅游发展委员会,进一步优化调整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力量,加快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领导机制和协同推进机制。同时,坚持一手抓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实施“一部手机游X”工程建设,全省上下形成了科学谋划、系统部署、部门联动、上下联合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态势和氛围。
(二)X省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X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江河源头”“中华水塔”,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且特殊。X对生态环保的认识是“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对X而言,生态环保不仅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经济问题、重大政治问题、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X省始终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旅游经济发展,积极构建“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即:打造环西宁X小时旅游圈,加强青藏线、三江源(唐蕃古道)、祁连山等重点景区和线路建设,重点打造黄河旅游景观廊道(南线)、X湖人文旅游景观廊道(中线)、祁连山风光带生态旅游景观廊道(北线),让每条线路都构成一个核心景区,每个区域都独具特色。全域化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生态美好、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有机统一。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产业发展指标稳步提升。X年-X年,X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X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X亿元。全省有国家级旅游景区X家,其中XA级X家;五星级饭店X家,四星级饭店X家,三星级饭店X家;旅行社X家,其中出境组团社X家;乡村旅游接待点X家;各类旅游车辆X辆;旅游从业人员X万。从增速看,X年到X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X%和X%,旅游总收入比“十二五”的五年旅游总收入X亿元多X亿元。从贡献率看,旅游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X%,对民航、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X%,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X%,对餐饮业和社会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X%。二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效果明显。积极推进旅游与农牧、工业、文化、体育、扶贫融合发展,成功打造了一批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游、自驾车旅游、康养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目前,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X万人,带动间接就业X万人。X年以来X省用于旅游扶贫方面的资金达X亿元,全省X个旅游扶贫村,已脱贫X个,惠及贫困人口X人。三是景区及项目建设卓有成效。近三年X省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总投资达到X亿元,全省新建、续建旅游项目X个。互助土族故土园、茶卡盐湖景区、贵德阿什贡地质公园、大柴旦水上雅丹景区、共和龙羊峡景区、金银滩—原子城等一批资源禀赋高、体量大、带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先后建成。总投资X亿元的新华联国际旅游城综合项目建设如火如荼,X之窗文旅城、循化撒拉尔水镇、贵德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祁连卓尔山、门源百里油菜花海、刚察海滨藏城等全新的旅游景点,全省旅游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考察期间,考察组一行不辞辛劳,白天深入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示范点听介绍、察实情,晚上座谈交流所见所闻谈体会。考察采用座谈交流和实地察看、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从市民的角度去体验X、X这两个旅游文化大省开展全域旅游建设的成功经验,从省、市、区县、乡镇、村级层面了解两地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以生态促旅游,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好做法;深入到山林湖边、人行步道、生态园区等探寻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秘笈。在X省,考察组听取了旅发委、经信委、环保厅、水利厅等省级部门关于实施全域旅游的情况;在X省,同省发改委、旅发委、环保厅、水利厅等部门座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保护中发展和在发展中保护,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考察途中,在与陪同我们的省、市、地州、镇乡政协同志交谈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X、X两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自觉厚植绿色、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增加旅游的文化元素,增加旅游的绿色含量的良好态势,各级干部和群众参与全域旅游建设的蓬勃热情。调研考察过程中,共收集到省、市、县各类材料X多余份。考察组初步掌握了X、X两省在加快旅游供给侧改革、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文化旅游结合等面上和点上的情况,达到了开阔眼界、启迪思路、促进交流的目的。
二、X、X省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坚持党委统领政府引导,全省一盘棋高位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X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了建设旅游强省的重大决策,于X年印发《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提出“全面构建产业实力强、产业贡献强、产业竞争力强和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强的旅游强省建设目标”,并从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旅游用地、金融支持旅游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支撑作用强的旅游配套政策。X年编制《X省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X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X-X)行动计划》,确立了“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和“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X年X月出台《X省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任务》,进一步对推动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公共基础设施、旅游管理服务、旅游数字化转型升级等X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系统安排和部署。
X省委、省政府于X年X月印发《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X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构建全域旅游统筹机制,把全省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系统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省旅游绿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省旅游绿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全省旅游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建立省级统筹、市(州)负责、县(市、区、行委)抓落实的旅游发展领导体制。X年4月制定了《X省加快提升旅游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提档升级X湖、塔尔寺等国家XA级龙头品牌景区,三年完成旅游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X个千亿元投资目标,持续打造“大美X”品牌,建成旅游名省,努力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等。
小结:X、X两省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发展全域旅游,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做好顶层设计加强高位推动,在政策、机制、投入上支持和保障,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取得实质进展。
(二)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指导和引领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编制形成“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体系。X、X两省各自结合本省实际,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地组织编制了“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科学规划了旅游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如:《X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将以全域旅游的新理念,整合资源,着力构建“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形成以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的旅游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绿色低碳、扩大开放、融合共享五大战略路径,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主题,重点推动产品开发与新亮点培育、要素集成与融合化发展、公共服务与全域化推进、智慧旅游与信息化建设、营销创新与品牌化推广、深化改革与全方位开放、行业监管与软服务管理、人才强旅与高素质队伍建设、乡村旅游与精准化扶贫等九大工程。力争“十三五”期间,X省旅游人数年均增长X%,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X%。到X年末,国内旅游人数达到X万人次,其中省外游客占X%以上,入境游客突破X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X亿元,全省旅游业对GDP贡献率超过X%;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达到X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超过X万人,带动X万人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的目标。二是组织编制系列省级旅游专项规划。X、X两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按照满足需求、优化存量、做大增量的原则,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系统规划设计旅游产品为重点,组织编制了省级系列旅游专项规划。如:X省组织编制了全省康体养生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医疗旅游、露营自驾旅游、养老旅游、户外运动旅游、航空旅游、高铁旅游、低空旅游、跨境与边境旅游等一系列省级旅游专项规划,更加精准、有效地调控全省旅游业态发展和工程建设。X省统筹“通道+城镇+景区+营地”的全域旅游要素建设,制定《国家级自驾车旅游示范省创建方案与系列标准规范》,率先在全国开展创建自驾车旅游示范省工作;由省政府印发《生态旅游示范省创建方案与导则》,成功创建X湖、祁连、大通三个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走出X发展全域旅游特色之路。三是推动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规划。X省针对全省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指导和推动丘北普者黑、广南坝美、瑞丽江—大盈江等重点旅游项目、旅游区域高水平地编制项目建设规划,推动形成重点旅游项目高端化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化竞争能力。
小结:X、X两省各自结合本省实际,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地组织编制了“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其相关专项规划,体现了发展全域旅游,规划先行的理念。
(三)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旅游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X、X两省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重视生态资源的保护、修缮、合理有序利用,依托区域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大力推动生态绿色旅游大发展,使得保护生态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实现了“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同频共振。近年来,X玉溪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进旅游绿色开发与低碳运营,全面实施全域旅游、产业融合与升级,把旅游业建设成为玉溪的支柱产业,推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如,玉溪市委、市政府把抚仙湖保护作为玉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生命线,提出“山湖同保、水湖共治、产湖俱兴、城湖相融、人湖和谐”的目标,高位统筹抚仙湖的保护与发展,制定《X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全面落实了以“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为核心的“四退三还”保护治理措施,拆除多年来自发形成的环抚仙湖各类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对环保具有压力和风险的建设项目,以抚仙湖优质山水自然资源为核心开建具有生态循环和环保缓冲功能的大型旅游小镇,抚仙湖生态建设日趋良好,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据抚仙湖管委会的同志介绍,抚仙湖总体水质稳定保持I类,“十二五”末在全国X个水质良好湖泊保护绩效考评和省政府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考核中均荣获第一名。
X省作为“三江源”为国家重要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该省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在发展全域旅游中,进一步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工作重心向生态旅游转移,加快构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生态美好、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有机统一。
如,为拯救X湖流域生态环境,X省近十年来不断加大X湖流域生态保护力度,致力于植树造林,退牧还草和沙漠化土地治理,促进全流域实现生态功能恢复。考察了解到,X年就在X湖流域实施生态林建设、退化草地治理、生态移民、水土保持等X个专项,总投资X万元;X省停止了鸟岛、沙岛的全部旅游经营活动。
海北州针对草场载畜量过多,生态退化,牧民群众收入增长缓慢的不利局面,严格实行草场保护制度,限制载畜量,严格坚持一只羊匹配与草场X亩的原则,遏制牲畜超载过牧导致草场退化的趋势。省里把草、湖视为生命共同体,注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相结合,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有力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X湖区域的生态形势明显向好,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小结:X、X两省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把林、田、草、湖视为生命共同体,依托区域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动生态绿色旅游大发展,使得保护生态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实现了“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同频共振。
(四)坚持项目为基,不断加快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步伐
一是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X省政府制定出台《X省旅游文化项目推进工作(暂行)办法》,建立了旅游项目分级推进、动态调整、统计管理、综合考核、排名进位等工作制度,有效整合全省各级各部门的资源和力量,推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X年,纳入省级统计管理的旅游项目达X多个,计划总投资超过X万亿元,年度实际完成投资达X亿元,同比增长X%,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全省以观光型为主的旅游产品结构正加快向观光、休闲度假和特种专项等复合型结构转变,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比重提高至X%。X省X年全省完成投资X亿元,建设项目X个,新建成一批A级景区、宾馆饭店、自驾车营地、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二是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X省近年来成功引进了华侨城集团、中国旅游集团、内蒙古莱德马业公司、华晨汽车投资(大连)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大型企业集团落户X,全面投资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企业重组整合工作。X省围绕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扎实推进旅游招商引资工作,以项目促开发、以引资求发展,夯实招商基础,完善旅游项目库,增加重点旅游项目储备。与国家开发银行X省分行等X家银行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X年成功引资X亿元,旅游招商引资效果明显。三是完善基础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X省编制《X省“十三五”旅游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规划》,初步建成X个州市中心城市和X个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服务中心,X至X年共新建和改造提升旅游厕所X座,加快推进一批观景平台、游客休息站点、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和提升改造。X省政府制定《X省加快提升旅游业发展行动方案》,将加快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综合体、旅游小镇、风景廊道、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乡村旅游、旅游新业态等项目投资,整合社会资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近三年完成三个X亿元旅游总投资,即旅游重点项目建设X亿元,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X亿元,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X亿元。
小结:发展全域旅游,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两省坚持项目为基,以项目促开发、以引资求发展,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快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步伐。
(五)坚持全域建设,不断拓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空间
一是推动品牌旅游目的地创建。X省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和“X特色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等品牌旅游目的地创建为抓手,通过“品牌创建、典型示范、比拼赶学”的方式,推动省内具备条件的重点旅游区域进行全方位提升改造,推动全域建设和发展。
X省严格按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指南,大力推动海北州和祁连、大通、贵德县、乐都区X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定详细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鼓励各示范区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产业特色,研发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产品。截止X年底,X个创建地区政府累计投入X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X亿元。
二是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X省在全省分批分期推进X个旅游小镇、X个旅游特色村、X个传统古村落、X个旅游扶贫村和一批现代旅游农庄、旅游田园综合体建设。出台《X省旅游扶贫工作方案》,实施X“旅游千企千村帮扶专项行动,累计完成X家旅游企业结对帮扶。在全省范围内建档立卡X个适宜发展乡村旅游村,优选出X个村作为省级重点支持村,先后整合各级各类资金X亿元用于乡村旅游建设,以乡村旅游发展为途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X省出台《加快发展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意见》,编制《X省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规划》,对“十三五”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加强项目资金支持,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工作。X年以来,全省用于旅游扶贫方面的资金达X亿元,惠及贫困人口X人。其中,省旅游发展委累计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X万元,整合各类资金X亿元。全省X个旅游扶贫村,已脱贫村X个。
小结: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规律,坚持全域建设,推动品牌旅游目的地创建,推进乡村旅游,推进精准旅游扶贫工作,以此不断拓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空间。
(六)坚持智能发展,全力打造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X省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以“游客体验自由自在、政府服务无处不在”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世界一流、国内领先”水平,集旅游大数据中心、游客综合服务平台、旅游综合管理平台在内的“一部手机游X”平台,提高旅游效率。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的旅游发展方式、管理模式、业务流程进行新一轮的优化、重组和提升,再造一个智慧、健康、诚信、便利的省级旅游生态平台,全面改造X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效推动和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做到监管全覆盖、全联动,保障游客投诉和诉求得到及时受理、分级响应、妥善处理、实时反馈,全面提升游客体验和感受的满意度。目前,“游X”APP和游X景区导览、游X观景区等X个小程序已于X年X月X日上线试运行,旅游投诉处置系统PC端已投入运行,移动端正在安全测试,旅游要素企业的诚信评价和上线工作有序开展,功能优化和完善工作稳步推进。
X省抢抓“互联网+”政策机遇,与XA级以上景区逐一对接,完善景区门禁、出入口、停车场等重点位置的视频监测设备的安装,打通景区数据采集通道和数据传输网,实现了游客流量监测和景区运营情况监测实时数据的采集与应用,确保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实用性、超前性。目前,X全省XA级以上景区完成平台视频监控设备数据接入占比达到X%,与国家级平台连通共享。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的开发和打造,使X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全省一个时间段内客源市场、产品市场等旅游行业数据的动态信息分析,及时有效反映旅游运行趋势,完成了对资源市场等各个要素的精准把控,为旅游业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小结:现代数字技术,对传统的旅游发展方式、管理模式、业务流程进行的优化、重组和提升,确保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实用性、超前性。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的开发和打造,使X、X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迈上了新台阶。
(七)坚持开放合作,不断开拓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
X省注重国内和海外客源市场宣传推广,组织谋划“请进来、走出去”宣传推广工作,在央视、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加大旅游宣传,展示X“生态、健康、时尚”新形象。积极推动国际区域交流合作,切实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孟中印缅地区的旅游合作,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行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委托世界旅游组织帮助编制X旅游国际营销策略,预计年内提交成果;稳步推进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和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举办中缅旅游合作论坛和跨境旅游合作论坛,达成“内比都倡议”“昆明共识”和“昆明行动愿景”。利用“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各类国际国内专业性展会等平台,宣传展示X旅游品牌形象。推动奥地利、芬兰等X国政府在昆明开设了联合签证中心,比利时、瑞典等X国政府在昆明设立签证中心,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交流合作格局。
X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创新思路,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X年至X年,在首都国际机场、成都双流机场,香港湾仔地铁、台湾地铁站、北京地铁(X号线)出入口及北京、上海、广州公交候车亭,意大利公交车体、中国台湾公交车体投放大美X形象宣传广告。在FACEBOOK、INSTERGRAM、中国台湾《Or旅读中国》、日本的《旅游周刊》杂志、英国《ABTA》等国际知名网站、旅游杂志报刊等诸多媒体上将大美X推向世界。
三年共赴X个省市的X个城市开展了宣传推广活动。围绕全省“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推介了自驾车旅游、X湖自行车骑行和“新玉树、新家园”旅游精品线路。联手航空、饭店、景区、旅行社打组合牌,捆绑旅游产品进行宣传促销。
举办青港澳台旅游交流、召开X省旅游对口支援帮扶暨青藏铁路沿线旅游推广联盟工作座谈会、X哈雷英雄汇重机嘉年华X行、知名旅游大咖等活动,合力宣传“大美X—旅行的天堂”。各旅游大咖共发布原创微博、微信X余条,制作直播短视频X余条,深度原始长文X篇,总访问量达X万次。X省旅游发展委获得X年度旅游传播贡献大奖。
小结:坚持开放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大旅游品牌推介,不断开拓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也进一步提升了两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国际国内知名度。
(八)坚持综合整治,全面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X、X两省高度重视旅游市场秩序的整治和规范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优化市场环境秩序。如X省政府下发《X省深入开展旅游行业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作方案》和《X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出台“史上最严X条措施”,通过“严管购物店、斩断灰色利益链,严管旅行社、杜绝不合理低价游,严管导游人员、杜绝强迫消费,整顿旅游景区、优化游览环境。推行综合监管机制、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改革旅游行业协会、提升行业自律水平,实施综合监管考核、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等举措,下大力气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体现在“两个没有,一个下降”:即原来铺天盖地、乔装打扮的低价游没有了;原来普遍存在、明目张胆的强制购物现象没有了;原来居高不下、此起彼伏的旅游投诉大幅下降。
X省持续开展“春潮行动”“暑期整顿”“秋冬会战”等市场整治专项行动,采取“零容忍”措施,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检查范围、惩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形成了规范整治旅游市场的高压态势,旅游企业不能违、不敢违、不愿违的意识逐步形成。在全省范围举办旅游安全与市场执法检查专题培训,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和文明旅游专项整治活动,提高游客文明旅游意识,倡导和推动行业自律、诚信经营、文明旅游,为广大海内外游客创造安全、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X年新修订《X省旅游条例》正式施行,促使全省旅游市场环境进入了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向依法兴旅、依法治旅迈出了重要一步。
小结:XX两省坚持综合整治,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倡导和推动行业自律、诚信经营、文明旅游,依法兴旅、依法治旅,为海内外游客创造安全、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市场环境规范化管理。
三、启示和借鉴
(一)着眼旅游业绿色发展,抓好生态保护
X湖和抚仙湖的保护治理给我们启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保护中利用,保护为前提。我市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要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作为全市上下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修编完善《重庆市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十三五”规划》,开展主城“四山”“两江四岸”地区旅游专项策划,进一步明确旅游发空间,启动旅游资源大普查,加强对旅游项目建设管控,统筹推进、科学合理有序开发旅游项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实现“产业强”“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
(二)着眼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核心产品
全域旅游背景下,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离不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支撑。如X作为旅游大省,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香格里拉、泸沽湖、抚仙湖等核心景区景点,而X作为国内旅游人次同比增长最快的旅游目的地,也拥有金银滩草原、X湖、塔尔寺等知名景区景点。因此,我市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必须持续加强重点景区提档升级和拳头产品建设,以“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旅游目的地为核心,按照“旅游+”的发展理念,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科技、金融、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山水都市、温泉养生、邮轮休闲、湖泊娱乐、高山避暑、赏雪滑冰、美丽乡村等旅游新业态,策划推出和提档升级一批特色鲜明、独具魅力、吸引力强的精品景点、精品线路,加快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步伐,推动景区景点游向全域全季全时游发力。当前要深入贯彻实施全市;旅游大会精神,集中力量和资源,努力打好“三峡牌”“山城牌”“人文牌”“温泉牌”“乡村牌”,使之成为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和带动性的旅游品牌,打造成为在国际上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震撼力的旅游产品体系,确保每一张牌都有国际品牌的旅游产品。
(三)着眼旅游短板弱项,狠抓软硬件提升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休闲度假旅游的快速升温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游客对旅游环境、食宿条件、交通状况、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进一步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旅游酒店、交通网络、旅游商品、交通标志、旅行社网点、邮政、金融、通讯、微信二维码、停车场、厕所、导游等与“吃住行游购娱”等诸要素紧密相关的旅游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多层次、多维度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和改善旅游服务软硬件条件。以逐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大力推进全市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重庆智慧旅游建设,创建一批智慧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邮轮、旅游企业,持续提升我市旅游智慧监管、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水平。提升“大数据”应用水平,加快旅游数据中心、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等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建设集形象展示、资讯查询、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旅游信息查询平台,做大做强我市旅游市场网络平台。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旅游中高端人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开展旅游标准年建设活动,编制《重庆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X-X)》,起草制定旅游业地方标准,提升全市旅游标准化水平。
(四)着眼拓展客源市场,搞好宣传营销
近年来,X、X两省在加强旅游景区景点打造的同时,坚持以品牌营销为抓手,围绕“七彩X”“大美X”品牌制作一系列展现当地独特美景、原始自然风光和民族风俗形象广告片并持续在央视等媒体播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策划举办系推广活动,使“七彩X”“大美X”品牌深入人心,赢得国内外游客的充分肯定。我市要借鉴X、X两省在旅游宣传营销上好的做法,紧紧围绕“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行千里·致广大”重庆旅游新形象,依托山水都市、温泉之都、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天生三硚、红岩联线、美丽乡村等旅游产品,面向全球、紧贴市场,策划宣传营销,讲好重庆故事、搞好旅游“包装”,进一步提升重庆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以环重庆周边大都市、国内及直航覆盖国家为依托,构建以国内为主、国际国内结合的客源地体系。积极开展与黔川云陕湘鄂等重庆周边兄弟省份的旅游互动交流。大力拓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等国内重点客源市场。持续加大欧美、东南亚、东亚及港澳台地区传统重点客源市场营销推介力度,不断做大旅游总量,做强旅游经济。
(五)着眼旅游市场秩序,抓好行业监管
近年来,X、X两省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塑造了良好旅游形象。建议我市旅游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旅游监管,切实保障游客合法权益。一是在执法监督上,持续推进“X+X+N”综合监管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市级部门、区县以及跨省市联合执法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加强投诉处理机制建设,积极应用X智慧旅游服务平台、X政府服务热线等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投诉处理前移,在热点地区建立投诉点;结合“利剑行动”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任务,整治“四黑”“不合理低价游”等重点难点问题,始终保持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高压态势,进一步净化旅游市场秩序。二是在安全管理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区两级旅游安全“一岗双责”责任制,指导规范区县、旅游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探索建立健全区县部门联合监管高风险旅游项目体制机制,组织开展旅游风险和隐患排查登记工作;突出抓好旅游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住宿安全、景区安全监管;特别是针对洪崖洞、长江索道、轻轨二号线李子坝站等网红景点,指导有关区县进一步健全完善旅游突发旅游事件报告制度、各类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限流分流工作预案、景区预警预报预防预测系统以及依法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等基础性工作,确保旅游市场安全稳定。三是加快建立旅游领域社会信用体系,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失信行为,并对失信行为开展联合惩戒行动。扩大旅游“红黑榜”应用,将旅游景区点纳入旅游“红黑榜”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对旅行社、导游人员自律管理。
(六)着眼产业共建共享,营造全域发展氛围
全域旅游需要全民参与。建议我市借鉴X、X经验,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市民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理念,共同参与全域旅游建设,营造文明旅游新风尚,健全旅游发展受益机制,出台旅游惠民政策,营造各部门齐抓共管、协调推进,各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大旅游格局。一是充分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工程及“后备箱”工程,推动武陵山、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跨区县连片发展。二是大力促进旅游创业就业,进一步改善传统旅游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环境,加强信息引导,切实为旅游企业招募员工创造便利条件。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特色旅游专业,提升本地旅游人力资源规模和水平。三是积极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规定,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时间。完善扩大旅游消费的配套政策措施,鼓励旅游景点降低门票,实行连线联票、年票等制度。鼓励和支持旅行社等旅游组织开展青少年修学旅游交流活动,针对贫困家庭、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开展免费或优惠的公益性旅游活动。
(七)着眼旅游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发展大环境
借鉴X、X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从顶层设计入手,创新工作机制,理顺管理体制,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的全域旅游组织领导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发展任务。坚持齐抓共管,推动各级各部门树立“旅游发展、人人有责”的思想,充分发挥市级各部门在合力推进旅游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旅游业发展监测统计和考核评价体系,以旅游贡献率、游客满意度调查、区县党委政府实绩考核等为抓手,促进我市全域旅游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建立健全综合执法机构和统一的旅游投诉、舆情受理处理机制,采用驻点执法和流动执法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和处理涉旅纠纷,持续打击各类违规违法问题,切实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三是结合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积极推动“两江四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关系、整合职能,规划打造“两江四岸”快慢游系统,规范“两江游”管理,切实提升管理效益和水平。
打好“人文”牌推动渝东南全域旅游上新水平
——X区政协专题组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渝东南地区是全市少数民族聚居地,既有灿烂绚丽的民族文化,也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同时具备巴渝文化的特征。近年来,渝东南各区县致力于将人文与全域旅游紧密结合,努力提升旅游的文化底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域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据统计,X年渝东南旅游人次达X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X亿元。
一、注重文旅融合,不断提升旅游价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理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各区县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人文与旅游的结合,将人文植入旅游发展之中,丰富了旅游内涵,提升了旅游价值,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注重资源保护,使文旅融合有基础。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方针,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原则,积极开展人文资源调查申报工作,成效明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X项,其中:国家级X项、占全市的X%,市级X项、占全市的X%,县级X项、占全市的X%。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X人,其中:国家级X人、占全市的X%,市级X人、占全市的X%,区县级X人、占全市的X%。各类文物保护单位X个,其中:国家级X个,市级X个。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X个,其中:国家级X个,市级X个。有中国传统村落X个,中国少数民数特色村寨X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X个,为渝东南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注重文化宣传,推动旅游品牌打造。获金鹰提名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电视剧《侯天明的梦》两度在央视播出,《云上太阳》《云水谣》《濯水瑶》等舞台剧出国到巴西、法国和进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把X带入国际观众的视野,“神秘芭拉湖.魅力阿蓬江”旅游品牌正在形成。“桃花源国际休闲旅游文化节”举办和“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你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经典广告语,引无数游人向往,酉阳正在成为全国旅游目的地。《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X》两部影视片,武隆进入全国和世界观众的眼睛,已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赵世炎故居、解放军二野司令部旧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成为渝东南和周边省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黄杨扁担》《X鸡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武陵山旅游线上的名曲名吃。
(三)注重地域特色,提升文化旅游魅力。反映巴渝文化及民族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武隆》和《梦幻桃源》已成为武隆和酉阳的旅游产品,平均上座率达X%左右。《遇见濯水》《神秘芭拉湖》《天上黄水》《寻找阿依娇》《古镇蝶变》等文艺作品,集中反映各地人文自然风貌,立体多角度进行广泛宣传,景区景点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提升。“重庆X国际山地马拉松赛”“桃花源国际休闲旅游文化节”“中国乌江踩花山节”“川河盖映山红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更是直接提升了渝东南旅游影响力,吸引着各种主题活动和文化赛事,如石柱黄水微电影首映仪式、“走进X濯水古镇,相约浪漫土家女儿会”“千年非遗闹龚滩.民俗文化过大年”等等,主题体验活动一个接一个,商机一浪接着一浪,文化的旅游价值得以体现。
(四)注重记住乡愁,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水市乡“乡村文化艺术节”、清溪场镇“油菜花节”、鞍子乡“民歌赛”、龙潭镇“龙舟赛”、各乡镇“摆手舞赛”等民俗表演,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民间工艺、土特产品、民宿餐饮、民族服饰等旅游产品脱颖而出。小南海土家十三寨、后溪镇河湾山寨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特别注重发挥人文资源作用,分别植入的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孝道文化、乡贤文化等元素,翘角屋檐、水车碾子、木船码头、民夫粗布等氛围的营造,浓浓乡愁油然而生。 X、石柱打造的“武陵田园·X人家”和“康养石柱·美丽院坝”等乡村旅游品牌逐渐形成,乡村旅游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着全域旅游的内涵。
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文化对旅游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已经成为各级各部门及广大游客的共识。但在实际运用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价值认识与文旅融合不深并存。部分地方和部门对“人文”概念模糊不清,作用认识不足,甚至缺乏价值认同,导致人文资源保护上眼光短浅,挖掘上停留于表面,利用上融合不深,甚至粗制滥造,效果不好。
(二)传统村落毁损与保护措施缺失并存。随着城市发展、民生政策出台和孩子教育、老人医疗需求以及改变居住条件欲望的增长,进城买房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能够保存乡村记忆的老房屋自然毁损加速,农耕文明中的犁铧、石磨等随之消失,能记忆乡村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少,绝大部分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原有风貌难以持续,其历史文化脉络也因此断裂。
(三)“非遗”项目消亡与保护渠道单一并存。“非遗”项目是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非遗”的特殊存在形式,一些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缺乏文化包装,难与市场接轨,生存空间萎缩。一些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多以家庭作坊形式运作,技术难度较大,年轻人不愿意传承,面临后继无人、人走艺绝的窘况,且绝大多数“非遗”项目仅有民间渠道保护。
(四)用文化讲故事难与用旅游串文化难并存。众多的历史遗迹、古建筑、宗教寺庙、民居建筑和“非遗”项目等,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大山之中,由于山高水长林深路远,形成人文资源极度分散的现状,客观上难以优化旅游线路来串文化。有人文资源表明有故事可讲,在景点景区通过展览馆、纪录片、微电影、文字图片等形式讲。但在广袤的乡野村庄,少有反映村庄历史、民风民俗、家风家训、乡规民约的故事,即使有形式也比较单一。
(五)“人文”内涵不足与保障供给不力并存。渝东南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但“人文”精神挖掘肤浅,内容拓展视野不宽,文化内涵提炼不足,地方特质难以显现,且受经费短缺、人力不足、机制不活等保障性因素制约,难以打好“人文”牌。
三、进一步推进渝东南人文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按照全市旅发大会提出的“挖掘‘人文’资源,保护历史文脉,打好‘人文’牌,用足用好‘人文’资源”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人文资源对全域旅游的支撑作用,使全域旅游更具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渝东南全域旅游上新水平。
(一)抓好规划编制。在充分认识人文价值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全市文旅融合专项规划,将渝东南特有的人文资源作为全市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版块,统一策划、包装、宣传,以整体带局部,用重庆大旅游提升渝东南旅游的影响力,使人文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实现其应有价值。
(二)加强资源保护。各级应高度重视人文资源保护传承,研究进一步加强各类人文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把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非遗项目等作为保护重点,明确认定标准,逐步建立个人、政府、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共同保护传承机制,尤其是对部分即将失传的非遗项目要制定特殊抢救措施,确保其永远在人类文明中闪烁光芒。
(三)促进资源利用。旅游的实质在于追求文化的差异性体验,在渝东南旅游发展转型升级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要更加注重文化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经济相得益彰。渝东南各区县要立足实际,打好“人文”牌,用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讲好城市历史、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等故事。要保护好乡村老街、老宅、老树、老井等文化记忆载体,用农耕文化、乡绅文化、孝道文化等讲村庄历史、村子变化、创业发展、子贤孙孝的平常故事,用故事记住历史文化脉络,让游人在文化中体验旅游,
(四)传统与现代并重。各区县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强大力量,用好各种品牌称号,举办文化主题活动。组织专家学者采风创作,挖掘人文内涵,深度提炼特色文化,对青山绿水赋予人文意义,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五)加强指导帮助。市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区县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指导力度,帮助提高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政府购买能力和旅游基础体系建设投入,整合资金资源,保障渝东南旅游发展有“人文”牌打,有人打“人文”牌。
加强文旅结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X区政协专题组
X区在旅游方面先后获评“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区(县)”、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单位、央视网“全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人民网“全域旅游魅力指数排行榜”十强。
一、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陆地面积仅为X平方公里的X半岛拥有A级景区X个,其中XA级景区X个,单位面积A级景区密度为全国之最,旅游资源丰富;旅行社X家、占全市的X%,星级宾馆饭店X家、占全市的X%,两江游船X艘,三峡五星豪华游轮X艘,建成X个市级旅游集散中心、X个区级游客中心,旅游设施配套完善。X年以来,连续三年大幅度持续增长X%以上,仅X年上半年接待游客X万人次,同比增长X%,旅游收入X亿元,同比增长X%。X年X月,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单位。X年荣获央视网“全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X年荣获人民网“中国全域旅游指数排行榜X强”、X年荣获新华网“全国首批大众休闲旅游胜地”,X成为各地游客最热打卡旅游目的地之一。
X区成立区级领导挂帅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制定《X区文化旅游业发展清单》,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围绕母城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加强政策资金保障,升级文商旅城消费服务,不断完善全域旅游公共设施。X区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在国内首次提出“全域景观提升、全时业态配置、全史文化展示、全景绿化升级、全程智能服务、全区氛围营造”的“六全理念”,受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领导的肯定,中国旅游报给予专题报道。
二、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统筹能力需进一步强化。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众多环节,很多事情都超出了旅游部门的职责范围,要专题研究、多方学习,进一步发挥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的统筹统揽能力,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良好局面和强大合力。
(二)旅游消费拉动需进一步提升。全区拳头旅游产品不够强,旅游人均花费还不高,“过境游”“一日游”“闪电游”比重较大,需将美食、购物、休闲、娱乐等元素有机融合,面向市场、面向游客,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融合的消费潜力。
(三)旅游文化内涵需进一步挖掘。景区景点不能仅仅满足于人气旺、名气足,还要再增“文气”、添“味道”,经得起看、经得起问、经得起品。作为重庆“母城”,巴渝文化等大量特色文化基因未能深入挖掘,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附加值。
(四)旅游环境需进一步优化。X作为建成区、老城区,现实条件已难以很好地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部分景区及周边存在空间狭窄、入厕难、停车难、排队难等问题,“快旅慢游”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热门景点周边存在“羊儿客”“人偶拉客合影”等不良现象,市内“一日游”存在合同签订不规范等问题,“黑车”“黑导”“黑社”还不同程度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和建议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坚持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推进文商旅城深度融合,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X打造成为品质之城、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到X年,重点文化旅游载体及X个传统风貌区、X个山城老街区建设基本成型,力争国家XA级以上景区达到X个,过夜游客突破X万人天,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X%以上,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X%,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一)加强文商旅城融合发展的统筹力度。按照“文化引领、商业支撑、旅游带动、产城融合”的原则,在政府层面成立区领导挂帅的X区文商旅城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在企业层面成立龙头企业牵头的X区“文商旅城”企业发展战略联盟。把文商旅城融合发展作为“十三五”全区发展战略任务来抓,优化资金投入,发挥好旅游重点企业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的骨干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文化旅游领域。强化政策引导,制定X区文商旅城融合发展专项政策,有效利用文化产业立项、文化旅游推介等各种形式争取上级支持,对接全市旅发大会已明确即将出台旅游项目水电气优惠等上级政策,做好贯彻落实。
(二)打造动静结合的城市旅游消费空间。推进传统观光游向都市休闲游、体验游、互动游转变,实施“旅游+”,实现“动静结合”。积极发展“旅游+医养”,围绕体检、美容等医疗游需求,开发培育一批健康旅游示范项目;“旅游+体育”,坚持办好CBD城市登高楼大赛等群众参与度较高的知名体育赛事;“旅游+教育”,深度挖掘、重点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打造一批文化旅游重点项目,重点加快建设X个文商旅城融合发展示范点,建设文旅特色园区和楼宇。推出一批“叫得响、看得见”的特色品牌,植入母城文化元素,推出代表重庆母城文化的旅游驻场演艺,打造“X好礼”旅游商品品牌。
(三)推出特色鲜明叫得响亮的旅游招牌。挖掘文化内涵,立足“山水城桥”禀赋,彰显“山城”“江城”“不夜城”和“美食之都”等独特魅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旅游景区,推出更多的“万里长江第一索、重庆旅游第一站”等特色鲜明、叫得响亮的旅游招牌景区。紧扣“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元素,提档升级洪崖洞、李子坝观景平台等热门景点,美化景观景点面貌;提升改造朝天门、鹅岭公园等传统景区,突出X特色和独特魅力;串联打造母城文化游、抗战文化游、巴渝风情游、山城徒步游等精品线路,把散落在街巷的珍珠串成项链,形成众星拱月的品牌引领效应。深入开展景区升级工程,全力支持红岩联线争创XA景区,将山城夜景、两江游整体打造为世界级夜景名片,将鲁祖庙、十八梯等打造成为最具“老重庆”味道的体验区。
(四)培育全国知名的旅游龙头企业。加大对旅游全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扶持力度,支持规上企业跨越发展,营造“亲商安商”环境。支持酒店、餐饮企业连锁发展、品牌输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酒店餐饮集团。支持重点旅行社开发旅游精品,丰富旅游线路,“走出去”拓展国外市场,培育更多全国百强旅行社。发展壮大互联网企业,加速智能化、大数据在旅游业的应用。加强招商引资,重点吸引国内外品牌酒店、旅游电商和跨国旅游集团投资落户。鼓励旅游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端策划、经营管理等领军人才,着力加大导游、司机、服务员等一线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让各类旅游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五)构建快旅慢游的休闲旅游格局。建设一流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快旅慢游”交通体系,畅通内外交通,高水平打造山城步道、滨水岸线等慢行交通网络,多措并举改善涉旅场所停车环境。顺应散客自助游较多的趋势,有针对性的设置标识标牌,增设一批旅游咨询服务点,推进菜园坝旅游集散中心提档升级。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合理化布局、高标准管护旅游厕所,未来三年新建改建旅游厕所X座,确保建得足、管得好、找得到、用得舒心。搭建X旅游出行云平台,建设旅游大数据中心,推动免费WIFI、电子地图、自助语音讲解A级景区全覆盖,努力实现精准管、便捷行、轻松游。(六)抓好全域旅游的大环境提升。坚持“大城智管、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全面落实城市综合管理“五长制”,大力整治“脏乱差”等城市管理顽疾,常态化推进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卫生和秩序精细化管理,让游客留得住、住得好。持续重拳综合整治“热门景点”滋生乱象,旅游、公安、工商、城管、建交等相关部门加强联动,坚持明查与暗访,坚持治理与督查,实施严打、吊销、暂停经营、罚款等强制措施,依法严查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旅游市场“常见病”,依法打击“黑车、黑导、黑社、羊儿客、发卡族”等旅游市场“顽疾”,优化旅游环境。引导行业企业诚信经营,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文明旅游活动,提升游客满意度。加强旅游安全监管,强化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完善高峰期客流应对处置等预案,做好热点景区景点承载量警示和安全风险提示,加强旅游安全日常监督检查和节假日专项检查;强化旅游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预案,加大旅游安全自查整改,严防涉旅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