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大会演讲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首先我和教学督导组老师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的支持。能成为督导组成员,并非因为我们能力强、做得好,只是因为学院工作需要。但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因为增加了向各位老师学习、同各位老师交流的机会。我们也希望各位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共同提高我们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这是学院的初衷,也是我们的愿望。
今天本来安排我讲讲教学规范,但这个题目有点大,我就还是先说说我自己吧。
当教师是我的意外。在上大学期间,我的理想是当工程师,做些实际工作。但在当年实行的是国家分配,我这个人很听话,学校分配我当教师,我也就义无反顾地来到了青岛,而且偶尔有怨有悔的教了二十多年。
老师的职业,有着先天的缺陷,就是往往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声音,而听不到同学的声音。这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问题,而是大家的观念的问题,因为即使你改革讲课方式,让学生讲,学生能照着教材讲就不错了,也不会提出不同的声音,更不会指出老师的不是。
课堂上如此,但是,课下、毕业之后就不会如此了。
我在网上无意当中看到了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帖子,可能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他的帖子是这么写的:
“晚上去听静态网页的选修课,觉得对做博客蛮不错,就跟着同学屁颠屁颠去了,谁知道诺大个教室坐了不过10来个人,记得这门课差不多是100个人的样子啊,这老师真可怜。终于到点了,老师开始讲课,难得个不用ppt的,开的是遨游...上面的toolbar排了n排,还不知道用全屏,课件清楚的白底黑字,完全就是网页制作的手册...sign...老师开始照着屏幕读...才发现可怜的是我们...
在我看来网页制作至少是个充满趣味和色彩的课程,如果我来教,至少会先展示优秀的网页,这老师什么都没,上来就照本宣科。我承认他们很牛,可是根本不会给人上课!当年c语言的老师,他的课件就是把书本上的抄到ppt,然后照着念...怨念,我的c学成那样...这次计算机网络的老师也是,催眠大师,讲了n久,ppt没有动过,难得放了个网络模型中数据传输的flash,居然是一块阴影在路线上转了圈...冷...
好的老师真的对学生影响很大的,他不仅仅是讲解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和激起兴趣,还有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首先是人格,然后才是学识!回想以前的老师,最令我敬重的就是龚修森老师了,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动着我,很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去记录去体会他说过的话,没有珍惜和这位老师相处的日子...
记得上次miss夫人问我理想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我无以作答,随便了,别老点名管我就ok了,反正我大学里基本都是自学了...”
我是一位老师,而且正在给在校大学生讲课,看到这样的帖子不可能无动于衷。
从23岁研究生毕业当教师,到今年整整23年了,当年的学生的孩子也该考大学了。有的时候,偶尔有个学生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总会让我惊喜。因为我走过的人生的一半奉献给了教学,毕业后学生对我的问候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我时常在想,我是老师,我对世界科技并不重要,但对学生很重要。换句话说,我无力影响世界科技,但我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轨迹。
老师,该做些什么呢?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虽然是唐朝的见解,但仍然适用于今天。
“传道、授业、解惑”这三大任务也是有层次的。“传道”是最高层次,因为“道”是自然规律,是思维方式,是做人之道;“授业”次之,因为侧重的是知识的讲解;而“解惑”是最低层次,因为只是解答学生的问题。
我想,作为大学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传道”。大学教师,应该不仅仅是教师,而更应该是“导师”,从更高层次引导学生。
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其实,只要把这六个字颠倒过来就可以了,“解惑,授业,传道。”
也就是说,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答,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进而实现“传道”的目的。因为“道”就存在于老师所讲的每门课程之中,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具体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学会其中的道理和思维方式。
这就是我理解的“传道、授业、解惑”。
那么,又怎么样从具体知识的讲解来传达“道”呢?这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老师应该明确一点,“学生都识字”。所以,如果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因为学生识字,自己就能看,而你又不能像说评书那样吸引学生,人家为什么来听你念经呢?
当然,老师不是评书演员,科学知识的严谨也不适合成为评书素材,那么,怎么办呢?
只有一个办法,吃透教材以自己高出教材的理解来讲授教材。
学生都识字,老师都识字,在这一点上没有差别,但是,差别就在于老师有着更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更宽阔的科学视野,如果在讲解教材的时候,能够加入自己的理解,学生自然会觉得有所帮助。可以这么说,你站的越高,展开的余地就越大,学生的受益就越多。
因为很多事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靠自己慢慢体会,[莲山课 件 ]所以一时也找不出合适的例子。我只说说我讲过的两门课吧。
在《交通安全工程》这门课中有一章是“驾驶员心理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既然是驾驶员心理,教材在章节名称的下面就是一个一个的概念,什么“视觉”、“听觉”之类。如果完全按照教材来讲,肯定没问题,老师肯定能够把一个一个的概念讲解清楚。虽然概念明确了,但是概念之间的联系割裂了。因为我们所要传达的不仅仅是概念,更是这些概念和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就该跳出教材,而是围绕这一章的主线“驾驶员心理与交通安全”来展开。比如,你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思考,作为驾驶员,哪些会对驾驶产生影响。学生总会想出一个两个,比如,学生会说,“视力”,进一步的会说“色盲不行”,“夜盲也不行”,等等,通过这种引导,让学生自己很自然的建立起这些概念和我们这一章主要内容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把这一个一个独立的概念串接起来。
在《汽车运用工程》这门课的第四章是“汽车的安全性”,教材的一开始,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可是,紧接着第一节就是“制动力分析”。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解主线。比如,主动安全性最重要的性能就是制动性能,而制动性能取决于制动力,制动力来自于车轮和地面的相互作用,等等。这样,学生在看书和听讲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突然。
老师通过适当的串接,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联系,也就学会了“联系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吗?
所以,老师要讲的不是割裂的概念,而是连贯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因为只有知其所以然,才会举一反三,才会有所发展。
所以,还是回到我经常说的那句话:老师讲课是帮助同学看书,而不是替代同学看书。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