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心得体会

2024年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15篇)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2024-08-10 16:00:2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一

本学期,我根据本校教研计划“在优化导学达标过程中实行限时达标训练”的要求,在实施目标教学的同时进行限时达标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反复研究、改进,效果很好。

限时达标训练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训练内容,并要求收到一定的效果,达到目标。在限时达标训练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有很多好处。

教师能把握时间,掌握主动。

以前我上课的时候,总觉得时间不够,安排的内容总是讲不完经常有课堂教学前松后紧的现象,前面的拖了时间,到后面就草草收场,因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学校提出“限时达标训练”的要求后,我明白到自己教学弊端在于没有设计好每一环节的教学时间,时间分配不当。找出原因后,我就注意先在备课上下功夫,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己班学生实际制订出所需的时间,如我教二年级教材第8课《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安排时间的:前提测评,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生字词,由中下生开火车带读,设计用1分钟完成,再用2分钟看课文录像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认定目标用2分钟,让学生提出本节课想学些什么东西(或想知道些什么东西),再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心中有数。然后我设计用2分钟让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课文共有四段,每段课文配一幅图,我设计用28分钟学完课文内容,最后用5分钟达标测评反馈,合共用40分钟完成第二课时即学完全文。而28分钟即导学达标过程,我先用10分钟时间学习第一段,看图讲一讲图上有谁?在干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在想些什么?(用约2分钟让学生看图回答)再指名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表达图意的?葫芦开始时长得怎么样?(让学生用1分钟时间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再指导感情朗读,再用一分钟时间让学生练读,再找几个学生试读(约用2分钟时间)再问:从哪里看出那个人喜欢葫芦?(按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在2分钟内掌握、理解、练读)最后总结学习这一段的方法:①看图理解图意,②读课文对照图理解,③理解内容指导朗读,④学生练习朗读,⑤归纳图意。然后按照这样的方法用8分钟学习第二段,5分钟学习第三段,5分钟学习第四段,并说出从中学到的道理。

由于教师备课时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设计好时间,因而上课就

能掌握好时间,取得了主动权,完全避免了前松后紧的现象,自从进行了“限时达标训练”探索后,我很少出现拖堂现象,而且大部分课都能按时完成收到效果。

二、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标准。

由于教师每一个环节都能先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并明确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杜绝了以往学生出现的随意性,学生能根据要求尽力达标,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学生可以自我检查是否达标,因而学习效果更加明显了。

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班级都无非是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后进生,这些后进生是让教师头痛的,课堂上他们无心听课,做练习的速度极慢,拖拖拉拉,优生用5分钟能完成的练习,他们往往会拖上20分钟甚至还没完成,出现“等他做完不行,不等他做完又不行”的局面,一堂课的时间往往被这几个人浪费了大半,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学习毫无兴趣,爱理不理。自从我实施“限时达标训练”后,这种现象慢慢减少甚至后来完全消灭了。原因是我在“限时达标训练”中,采取了竞赛的.形式,特别是做练习时,我提出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的内容,能在时间上达标的加10分,准确程度上又达标的再加10分,小组间进行竞赛,由于有了竞争意识,学生们的好胜心驱使中下生也提起劲来学习,拖拉现象很快就杜绝了,每一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很浓,学习效果就更明显了。

四、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

由于进行了限时达标训练,学生做练习的速度加快了,自然训练的密度也加大了,很多练习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了,以前我用三节课完成的内容,现在可以在两节课内完成,余下的一节课就可以解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因而家庭作业也就相对减少了,学生课余负担减

[1] [2]

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二

在课堂教学中实行限时达标训练好处多

本学期,我根据本校教研计划“在优化导学达标过程中实行限时达标训练”的要求,在实施目标教学的同时进行限时达标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反复研究、改进,效果很好。

限时达标训练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训练内容,并要求收到一定的效果,达到目标。在限时达标训练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有很多好处。

教师能把握时间,掌握主动。

以前我上课的时候,总觉得时间不够,安排的内容总是讲不完经常有课堂教学前松后紧的现象,前面的拖了时间,到后面就草草收场,因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学校提出“限时达标训练”的要求后,我明白到自己教学弊端在于没有设计好每一环节的教学时间,时间分配不当。找出原因后,我就注意先在备课上下功夫,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己班学生实际制订出所需的时间,如我教二年级教材第8课《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安排时间的:前提测评,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生字词,由中下生开火车带读,设计用1分钟完成,再用2分钟看课文录像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认定目标用2分钟,让学生提出本节课想学些什么东西(或想知道些什么东西),再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心中有数。然后我设计用2分钟让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课文共有四段,每段课文配一幅图,我设计用28分钟学完课文内容,最后用5分钟达标测评反馈,合共用40分钟完成第二课时即学完全文。而28分钟即导学达标过程,我先用10分钟时间学习第一段,看图讲一讲图上有谁?在干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在想些什么?(用约2分钟让学生看图回答)再指名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表达图意的?葫芦开始时长得怎么样?(让学生用1分钟时间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再指导感情朗读,再用一分钟时间让学生练读,再找几个学生试读(约用2分钟时间)再问:从哪里看出那个人喜欢葫芦?(按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在2分钟内掌握、理解、练读)最后总结学习这一段的方法:①看图理解图意,②读课文对照图理解,③理解内容指导朗读,④学生练习朗读,⑤归纳图意。然后按照这样的方法用8分钟学习第二段,5分钟学习第三段,5分钟学习第四段,并说出从中学到的道理。

由于教师备课时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设计好时间,因而上课就

能掌握好时间,取得了主动权,完全避免了前松后紧的现象,自从进行了“限时达标训练”探索后,我很少出现拖堂现象,而且大部分课都能按时完成收到效果。

二、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标准。

由于教师每一个环节都能先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并明确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杜绝了以往学生出现的随意性,学生能根据要求尽力达标,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学生可以自我检查是否达标,因而学习效果更加明显了。

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班级都无非是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后进生,这些后进生是让教师头痛的,课堂上他们无心听课,做练习的速度极慢,拖拖拉拉,优生用5分钟能完成的练习,他们往往会拖上20分钟甚至还没完成,出现“等他做完不行,不等他做完又不行”的局面,一堂课的时间往往被这几个人浪费了大半,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学习毫无兴趣,爱理不理。自从我实施“限时达标训练”后,这种现象慢慢减少甚至后来完全消灭了。原因是我在“限时达标训练”中,采取了竞赛的形式,特别是做练习时,我提出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的内容,能在时间上达标的加10分,准确程度上又达标的再加10分,小组间进行竞赛,由于有了竞争意识,学生们的好胜心驱使中下生也提起劲来学习,拖拉现象很快就杜绝了,每一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很浓,学习效果就更明显了。

四、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

由于进行了限时达标训练,学生做练习的速度加快了,自然训练的密度也加大了,很多练习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了,以前我用三节课完成的内容,现在可以在两节课内完成,余下的一节课就可以解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因而家庭作业也就相对减少了,学生课余负担减轻了,作业质量也提高了,欠交作业的现象也越来越少,教师满意,学生开心,这是一个良性的确循环。因此说,限时达标训练是减轻学生负担,转化中下生的一个有效途径,既使教师讲有准则,又使学生学有目标,好处很多。

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四点:1、时间制定要恰当,避免时间不足或过松现象。2、训练量要恰当,避免出现“吃不饱或吃不消”的现象。可以设计两组练习,基本题和提高题,让中下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本题,有能力的同学则再做提高题,这样可以照顾好全面,充分利用好时间。3、要照顾好中下生,避免出现只讲速度不讲效率的现象。4、教师要注意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 只要大家都来试验限时达标训练,相信很快就领略到它的好处的。

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三

在课堂教学中实行限时达标训练好处多

本学期,我根据本校教研计划“在优化导学达标过程中实行限时达标训练”的要求,在实施目标教学的同时进行限时达标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反复研究、改进,效果很好。

限时达标训练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训练内容,并要求收到一定的效果,达到目标。在限时达标训练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有很多好处。

教师能把握时间,掌握主动。

以前我上课的时候,总觉得时间不够,安排的内容总是讲不完经常有课堂教学前松后紧的现象,前面的拖了时间,到后面就草草收场,因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学校提出“限时达标训练”的要求后,我明白到自己教学弊端在于没有设计好每一环节的教学时间,时间分配不当。找出原因后,我就注意先在备课上下功夫,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己班学生实际制订出所需的时间,如我教二年级教材第8课《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安排时间的:前提测评,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生字词,由中下生开火车带读,设计用1分钟完成,再用2分钟看课文录像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认定目标用2分钟,让学生提出本节课想学些什么东西(或想知道些什么东西),再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心中有数。然后我设计用2分钟让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课文共有四段,每段课文配一幅图,我设计用28分钟学完课文内容,最后用5分钟达标测评反馈,合共用40分钟完成第二课时即学完全文。而28分钟即导学达标过程,我先用10分钟时间学习第一段,看图讲一讲图上有谁?在干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在想些什么?(用约2分钟让学生看图回答)再指名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表达图意的?葫芦开始时长得怎么样?(让学生用1分钟时间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再指导感情朗读,再用一分钟时间让学生练读,再找几个学生试读(约用2分钟时间)再问:从哪里看出那个人喜欢葫芦?(按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在2分钟内掌握、理解、练读)最后总结学习这一段的方法:①看图理解图意,②读课文对照图理解,③理解内容指导朗读,④学生练习朗读,⑤归纳图意。然后按照这样的方法用8分钟学习第二段,5分钟学习第三段,5分钟学习第四段,并说出从中学到的道理。

由于教师备课时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设计好时间,因而上课就

能掌握好时间,取得了主动权,完全避免了前松后紧的现象,自从进行了“限时达标训练”探索后,我很少出现拖堂现象,而且大部分课都能按时完成收到效果。

二、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标准。

由于教师每一个环节都能先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并明确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杜绝了以往学生出现的随意性,学生能根据要求尽力达标,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学生可以自我检查是否达标,因而学习效果更加明显了。

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班级都无非是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后进生,这些后进生是让教师头痛的,课堂上他们无心听课,做练习的速度极慢,拖拖拉拉,优生用5分钟能完成的练习,他们往往会拖上20分钟甚至还没完成,出现“等他做完不行,不等他做完又不行”的局面,一堂课的时间往往被这几个人浪费了大半,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学习毫无兴趣,爱理不理。自从我实施“限时达标训练”后,这种现象慢慢减少甚至后来完全消灭了。原因是我在“限时达标训练”中,采取了竞赛的形式,特别是做练习时,我提出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的内容,能在时间上达标的加10分,准确程度上又达标的再加10分,小组间进行竞赛,由于有了竞争意识,学生们的好胜心驱使中下生也提起劲来学习,拖拉现象很快就杜绝了,每一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很浓,学习效果就更明显了。

四、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

由于进行了限时达标训练,学生做练习的速度加快了,自然训练的密度也加大了,很多练习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了,以前我用三节课完成的内容,现在可以在两节课内完成,余下的一节课就可以解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因而家庭作业也就相对减少了,学生课余负担减轻了,作业质量也提高了,欠交作业的现象也越来越少,教师满意,学生开心,这是

[1] [2]

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四

限时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达标训练是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及时反馈,限时达标训练则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训练内容,并要求收到一定的效果,达到目标。在限时达标训练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有很多好处。

一、教师能把握时间,掌握主动。

以前我上课的时候,总觉得时间不够,安排的内容总是讲不完经常有课堂教学前松后紧的现象,前面的拖了时间,到后面就草草收场,因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课题组提出“限时达标训练”的要求后,我发现自己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没有设计好每一环节的教学时间,时间分配不当。找出原因后,我就注意先在备课上下功夫,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己班学生实际制订出所需的时间,如教七年级教材上册《春》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安排时间的:前提测评,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生字词,由中下生带读,设计用1分钟完成,再用2分钟看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认定目标用2分钟,让学生提出本节课想学些什么东西(或想知道些什么东西),再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心中有数。然后我设计用2分钟让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所学课文共有五段: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段课文配一幅图,我设计用28分钟学完课文内容,最后用5分钟达标测评反馈,合共用40分钟完成第二课时即学完全文。由于教师备课时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设计好时间,因而上课就能掌握好时间,取得了主动权,完全避免了前松后紧的现象,自从进行了“限时达标训练”探索后,我很少出现拖堂现象,而且大部分课都能按时完成,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标准。

由于教师每一个环节都能先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并明确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杜绝了以往学生经常出现的随意性,学生能根据要求尽力达标,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学生可以自我检查是否达标,因而学习效果更加明显了。

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班级都无非是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后进生,这些后进生是让教师头痛的,课堂上他们无心听课,做练习的速度极慢,拖拖拉拉,优生用5分钟能完成的练习,他们往往会拖上20分钟甚至还没完成,出现“等他做完不行,不等他做完又不行”的局面,一堂课的`时间往往被这几个人浪费了大半,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学习毫无兴趣,爱理不理。自从我实施“限时达标训练”后,这种现象慢慢减少甚至后来完全消灭了。原因是我在“限时达标训练”中,采取了竞赛的形式,特别是做练习时,我提出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的内容,能在时间上达标的加10分,准确程度上又达标的再加10分,小组间进行竞赛,由于有了竞争意识,学生们的好胜心驱使中下生也提起劲来学习,拖拉现象很快就杜绝了,每一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很浓,学习效果就更明显了。

四、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

由于进行了限时达标训练,学生做练习的速度加快了,自然训练的密度也加大了,很多练习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了,以前我用三节课完成的内容,现在可以在两节课内完成,余下的一节课就可以解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因而家庭作业也就相对减少了,学生课余负担减轻了,作业质量也提高了,欠交作业的现象也越来越少,教师满意,学生开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因此说,限时达标训练是减轻学生负担,转化中下生的一个有效途径,既使教师讲有准则,又使学生学有目标,好处很多。

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四点:

时间制定要恰当,避免时间不足或过松现象。

2.训练量要恰当,避免出现“吃不饱或吃不消”的现象。

3.要照顾好中下生,避免出现只讲速度不讲效率的现象。

4.教师要注意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

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五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善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关创新精神的理念。秋季始,我省大面积推广使用国标苏教版课本,教材的更迭,配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已是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可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了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感于此,试作小议。

一、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的应试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禁锢了很大一部分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课文及相关教参几乎成为在课堂上编写解释试题 “标准”答案的唯一来源,失去了教材应有的多元性、开放性特点,要知道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除了一部分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外,都不具备生硬的惟一性和标准性。这种教学习惯和意识已达积重难返的程度,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需按教学“参考”备一次课,以后不管是复习、总结还是再教学,都变成了不断重复“播放”的机械活动,失去了对教材、文本的新的体验,也失去了接受与教学中的再度创造,更不用说立足教材,旁涉生活的语文材料了。

不单教育者方面有这样的情况存在,而受教育者方面,也存在 明显缺陷,教育者可能会觉得现在的学生似乎变得越来越“好逸恶劳”,越来越缺乏主动学习的激情。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矛盾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对待语文课本精神疲惫,缺乏学习热情,缺少博大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则对一些流行文化产生狂热;一方面是,对待名人、伟人和名著经典所知了了,另一方面则对明星、歌星和“快餐文学”、“地摊文学”、“捧星”刊物如数家珍。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没有起到相应的`教育、启发功能?有没有完成通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影响并促成学生强烈的人文关怀,并在“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自主活动中开阔视野,积淀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以利于自身今后的不断发展、完善这样一个重要任务。

二、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让我们蹲下身子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固持下,教室里站着的是先生,坐着的是学生。而从精神层面上说,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站着的、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心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老师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他们的言行,用他的思维去分析、理解、必定会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童年的朋友》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外祖母的爱心的语句。”一个学生找出这样一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话像鲜花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我对这句话信口作了一个解释:说话是人最普通的事,而唱歌是艺术,有美的感染力,把说话比作唱歌,美化了外祖母对“我”的爱。话一说完,我突然发觉,学生们一个个瞪着迷惑的眼睛惘然地看着我,终于有一个纤弱的声音在角落里响起:“老师,您能不能再重复一遍?”顿时,我醒悟过来,耳根臊热。什么“艺术”、“美的感染力”、“美化”,我在跟初一学生上“美学”?说穿了,不过是一个拿名词术语来唬人的教师。于是我先转换了角色(做一回“学生”),再转变了话题:生活中和奶奶相处得长久(最好是由奶奶来照顾生活起居)的学生请举手;请这些同学来讲述一下他们的奶奶叮嘱或爱抚他们时说话的语气腔调是怎么样的?后来尽管答案大都迥异,但我和大部分同学都能从中感受到具体亲切的“祖母之爱”。在这次尴尬经历之后,我深切地反思我过去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姿态、用语及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将与自身的备课(钻研教材)程度、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因素一起,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激发兴趣,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

爱因斯坦曾回忆自己在瑞士阿劳州立中学的学习生活,说是这个学校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的纯朴热情大大地发展了他的独立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创造性宽容、对学生思维结果的延迟评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造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我的老师》(魏巍)时,我们(师生)曾对“狡猾”一词的理解,略感不足。文中“狡猾”一词,贬义词作褒义词用法,反映出“我”调皮天真的儿童特征。但是,这么理解的依据在哪里呢?我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与文中的‘我’年龄相近,你们可否站在同龄人的心理层面上,通过对本段文字的品味,找出这种理解的依据?”经过热烈而简短的讨论之后,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先作一个肢体语言,再作表述。然后,此学生表演了“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的动作;他解释道,教师的教鞭本无落下之意,而“我”故意往上一“迎”,那么课堂上师生间融洽亲密的气氛可见一斑,而“教鞭落在石板边上”的小示惩戒以及“我”偷眼观察老师时的调皮劲儿也就自然明白地显露出来了,这样不就看出了我的调皮天真?这位同学的体悟之深及动作的合理性,连我也大为钦佩。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的适度期待及一定程度上的情境引导,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兴趣和欲望,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培养“展开整合式”思维方式

九十年代,中国学者陈颖健和日本学者日比野省三在合著《跨世纪的思维方式:打破现状思维的七项原则》一书中将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作了整合,提出了第三种新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展开整合式思维方式。”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是适应时代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因为它能“实现潜知识与显知识的展开、整合和转化;实现既思想活跃又保持头脑冷静;既处理人们的现实思想又顾及人们的愿望;既要发散又要收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素材,针对疑点,从多角度寻找答案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习惯;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和积淀去分析理解语文素材,并养成辩证批判的思维习惯;要引导学生“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美国创造学专家戈尔顿云语),通过直接联想、个人联想、象征性联想等方式获得感知语言素材的灵感。

在《一面》教学中,我曾经和学生们一起针对“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中那一句“日本话”作了一次联想活动。一开始,我没作提示,学生们的回答都不怎么样,如“出来吧,顾客来了”或“有人来买你的书了”。于是,我要求同学们结合生活的各种经验,注意说话者的国别、用语习惯、双方的关系、上下文及语言得体等因素,重新作了一次整合联想。一学生的联想结果为:“树人君,你又多了一个信徒出来喽!还不出来瞧瞧!”大多数学生也得到了类似的思维结果。这种整合了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和联想思维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思维,使每个同学都能从自身经验和感悟出发,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又不失发言者的个性,更有利于形成具有独立性、首创性的见解,真正是创造性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原有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向创新教学转变,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逐步形成创造精神的良好个性。

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六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阐明了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这一核心问题。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何谓创新呢?其英文是innovation,从广义上讲是指凡是产生新颖的而且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成果或活动。其中我认为它最重要的是强调“有个人意义”,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重要。因为对学生个人来讲,创新不必是原创造,可以是再创造,只要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首创的就可以了。创新精神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创新的动力系统,由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三部分组成;二是创新的执行系统,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组成;三是创新的保证系统,以创新性格为核心的人格特征。而我们目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创造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简言之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己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特点。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

1

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己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一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在《火烧云》一课教学中,针对文中火烧云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设计了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火烧云升上天空的情景。同学们十分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同桌之间互相演示,然后纷纷到前面表演。最后大家一致赞扬一名同学用双手滚动的方法来演示火烧云升上天空最为贴切。再有像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二是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具体而言,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

2

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①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②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③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都是一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就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 三是针对自身原有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良好个性。像上文提到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谁获胜也不好的同学,原本语文成绩较差,也很难发言,学习上被动,按过去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捡“现成儿”  的。但在开展创造教育,把创造性思维培养引入语文课堂后,他变得十分活跃,勇于发言。他的观点虽不是很正确,但对于他自己确实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既不同于别人,又超越了自我,真正是创造性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语文课教学不仅可以有机地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激励、拓展问题、逆向思维、移植、开放想象等多种方法的运用,真正使学生探索地学习,逐步形成创造精神的良好个性。

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七

素质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传统语文教育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重知识灌输,轻技能训练;重考试,轻发展;重高分,轻素质;重死记硬背,轻实践能力;重照本宣科,轻发明创造。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养成。教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就是交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利器,就是交给学生独立打开知识宝库进行自主探索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法,就能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灵活应变,果断决策,不断创新,从而获得飞跃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评价标准

崔峦同志说过: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可有可无。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就难以实现。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功能。要保证学生学好语文,必须把“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看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评价教材处理能力。任何一种教材都有它的编写目的和编写体系,落实到每一册、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是否有透彻的理解,所设立的教学目的、要求是否与《课程标准》相符合,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教学中,要评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达到怎样的学习目的。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理是否得当,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环节、结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二是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方法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电教手段、教具、学具的利用是否合理、科学,教师创设的情景是否有吸引力等。二看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看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看教学是否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三是评价教师的基本功素质。这里的素质是“狭义”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外在”的素质包括读、写、算、画。主要看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亲切,有感染力;写画是否美观、实用,能否起启示、点睛、梳理作用。内在的素质主要看课堂调控能力,是否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恰当地引导自学,正确地处理突发情况等。

四是评价差异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看教师能否把握学生的差异,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是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教学评价不能单一地从某一侧面进行。以往的评价重点是评价教师的“教”,而不是评价学生的“学”,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转到以评价学生的“学”为重点上来。上述评价内容,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宽泛的相容性。

适合素质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目的是保障每个学习者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重视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具体说主要评价如下内容。 一是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的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

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三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

四是评价自学能力。评价要把自学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自学能力一要看学生自学机遇、时间和方法。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

所谓机遇,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走过场,真心实意放开手脚去自学。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二要看学生的自学效益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小学语文讲,自学效益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八

语文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作论文

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创设语言训练条件,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是语文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的运作方法和策略。本文拟就此谈两点看法,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语文实践;优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

一、创设主动实践的条件,营造训练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创设语言训练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

1.创设敢问、多问、善问的情境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让学生主动提问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上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问。课始,要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问难;课中,要激励学生对教材重点提出问题;课末,要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再问个明白。

2.创设愿说、会说、说好的情境

教师的精讲固然是必要的,但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交流自己的感受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通过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等方式,为全体学生创设讲的机会,创设争论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说、学会说、说得好。

3.创设多读、读好、读懂的情境

读是语文实践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留足时间给学生练习读,引导学生在初读时感知课文、了解大意;在复读时粗略理解、发现问题;在精读时感知感悟、深化升华。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默读、诵读、朗读,把课文读懂、读深、读透,并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4.创设勤写、爱写、善写的情境

写是说的更深层次的体现。通常,教师总是把写的训练搁在课末或者挪到课外。然而实践证明,较好的做法是把词语造句、片段训练、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等训练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营造语言内化环境

语言的内化规律表明语言的积累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四个阶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语文实践,就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

1.充分调动感官,促感知

感知是语言训练内化的前提。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自觉动口、动手、动脑。一是引导学生将眼睛看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景、具体可感的物象,实现文字和语言内化。二是化静为动,如说一说、想一想、看一看、演一演、画一画,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展现课文内容的画面,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语言内化的目的。

2.精心外引内联,促理解

理解是内化过程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学生自己就能读懂,所以,教师教的功夫应花在点拨上。引导学生在疑惑处精思,在动情处体会,在精妙处揣摩,促使学生会抓住词语之间、句子之间、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潜心研读。

3.通过背诵记忆,促积累

勤于背诵,有助于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是学习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之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变“死记硬背”为“活记乐背”,引导学生主动背诵。①示范背诵。教师的示范能在学生中起表率作用。在学生情绪低落、畏惧时,教师当场背诵上一段或一篇,再介绍一两个秘诀,帮助其解决一两个背诵时遇到的“关卡”,会重新激起学生的兴趣。②教给方法。如分段背诵法、整体背诵法、强记与理解相结合等,告诉学生遗忘规律,提醒他们及时复习。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提纲、画图表、标注重点词语等办法帮助记忆。③开展“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4.掌握迁移规律,促运用

运用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积累的语言材料,实现学与用的迁移,是语言实践内化的最高境界。教学中,要抓住教材中语言训练的特点和重点,引导学生实现正迁移,力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有所悟。①词语迁移训练。就词性、词的感情色彩、近义词、反义词、口语词、书面语词等进行实际运用的操作。如口头造句、辨析选择等。②句子迁移训练。如改写句子,包括缩写、扩写、句式转换等;模仿造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即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领悟不同句子类型在特殊的语言环境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③段章迁移训练。通过段的教学,让学生进行写段训练,如用排比句式写段,用递进方式写段,用总分结构写段以及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组段练习。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文实践,离不开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应紧紧抓住听、说、读、写的练习,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其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为其顺利参与课外及社会语文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九

表演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表演艺术《皇帝的新装》教学

论文摘要: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多样性、生动性、互动性,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将表演艺术――编演小品引入课堂,用编演小品的行式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组织编创、创演浅析、演出评议,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巨大改变。

《皇帝的新装》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为了自己的新装可以什么都不管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文章多以对话为主,内容比较浅显,但思想较为深刻,特别是人物对话比较复杂,而这些人物对话又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感情的。为了使学生都能充分、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构建师生、生生之间多极互动教学模式,完成教学目标,促使“教学相长”,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将表演艺术――编演小品引入课堂,用编演小品的行式进行课堂教学。

一、组织编创

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组十三、四个同学不等。让他们互相交流、讨论,民主选举本小组的演员,共同进行人物对话的修改编创。完成后评选出最好的剧本,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强调在熟读课文,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对人物对话、课文旁白、人物思想进行艺术创造。只有这样,编演的小品才能人物丰满、内容充实、思想明确。其次,我要求人物对话必须连接紧密、衔接自然,并注意点明课题、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我分别收集、查看四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以及人物语言的创作。在对他们的结论、创作给予充分肯定后又适当指导、点拨,并鼓励每个小组成员要积极参与、充分配合、加强排练,努力做到最好。

二、创演浅析

我首先作适当的赛前动员,以活跃课堂气氛。接着,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分别欢迎他们推举的演员上场。每组演员那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的表演,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整个演出活动气氛活跃,秩序井然。表演的同学是百分之百的投入,而观看的同学们脸上都露出笑容,显得格外兴奋,也观看得异常认真。

通过观看表演,我们且不说演员们表演得如何生动、细腻传神,体现了其儿童的情感及表演的才能,单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再现程度来看,就非常值得称道。如:有的同学把骗子骗取皇帝信任的“看不见衣服的人都是不称职的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改成“看不见衣服的人都是傻瓜”。符合当今人们的处世观点。有的把骗子骗取的钱财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改为这两个骗子把骗来的钱财都散给了由于皇帝的荒淫而贫穷的人。以致最后当那个小孩说出真话时,小孩的父亲和周围的人还在为骗子作掩护,说皇帝的衣服漂亮极了。还有的在不改变原文的基础上又写进了新的内容,使创作更加完美充实。比如:在课文结尾部分,当皇帝听见小孩所说的真话以后,同学们将课文原来的结尾改为皇帝匆匆忙忙的结素了游行大典,回到皇宫以后大发雷霆,派人四处搜捕那两个骗子。而那两个骗子由于将所骗来的钱财分给了穷人,得到人们的帮助,早已逃到了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皇帝抓不到人,感到非常恼火,最后活活给气死了。------我们的学生真了不起!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给他们更加自由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展翅翱翔吧!

三、演出评议

演出结束后,全班同学积极参议参评。他们各抒己见,或褒扬或指正……我充分征求、尊重学生的评选结果,对参赛小组分别予以肯定和奖励。

最后,我再结合小品内容,抓住重点,适当点拨。这样,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提示本文中心思想就显得格外轻松,自然水到渠成了。

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我在《皇帝的新装》一课中,将表演艺术――编演小品引入课堂,用编演小品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打破了语文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构建了交互式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篇十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段训练教育教学论文

摘 要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要选好语段,选准语段。而确定一篇课文的重点语段,要从全面考虑,要看教学目标、全文结构、表现中心、塑造人物等多方面。

关键词 语段训练 语文教学 课堂

语段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是句和篇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语文教读课的特点,尝试以重点语段为中心,精心设计训练步骤,抓住重点语段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一、精心选择教读的重点语段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要选好语段,选准语段。而确定一篇课文的重点语段,要从全面考虑,要看教学目标、全文结构、表现中心、塑造人物等多方面。

(一)寻找紧扣教学目标的语段。有人说,无目标的教学如饭后散步,有目标的教学如百米赛跑。目标教学能有效地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目标确立了,关键是如何处理、完成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总是先寻找能紧扣目标的语段,然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法,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夜走灵官峡》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中心选材”,而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巧妙的选择恶劣的环境 ----雪大、谷深、山高、风狂和特定的时间----夜来表现工人阶级不畏艰难、忘我劳动这一中心。巧妙设疑,层层深入,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恶劣的环境、特定的时间这两方面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段是句过渡到篇的桥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段入手,来探究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选材立意的技巧,从而学到构思的方法。抓住了在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也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总领段、过渡段、总结段等进行教学。

1.总领段。例如《苏州园林》的第二段概括介绍了苏州园林“完美如画”的特点,并从亭台轩榭的布局等四方面对下文的内容作提示,是全文的总领段。抓住了这一段,就抓住了全文结构的“纲”。教学时我就以这一段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学生很快地弄明白了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从而准确把握了文章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及先主后次的说明顺序。2.过渡段。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所写建筑繁多,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为了使学生较快地理清文章的层次,在教学中我就抓住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十一段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步骤。这一段从结构上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文说明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小结,又点出下文对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的说明;既呼应前文的第二段,又照应了后文的第二十一段,使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从内容上说,既概述了故宫建筑群的巧妙布局,又提示了全文说明的主要对象。抓住了这一段,文章的结构层次、思想内容就一目了然了。因此教学时我就抓住不放,重锤敲打。

(三)找出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着眼点虽在加强布局谋篇的训练,但不可忽视文章的思想内容。一定的形式总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对表现文章的`中心起什么样的作用。因此,我在选择重点语段时,特别注意了以下三点:1.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段。教学议论文,就要抓住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段。中心论点是中心思想的概括和浓缩,抓住了它,有助于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出的见解和主张,也有助于理清文章的论据及论点和论据的关系。2.集中刻画主要人物的语段。记叙文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形象地反映出来的,因此教学时要特别重视集中刻画主要人物的语段。例如教学《故乡》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一上课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故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哪个?进而要求学生找出集中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段,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白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机智、活泼可爱的小英雄的形象,而中年闰土从外貌到思想性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了一个自卑、衰老、麻木、迷信的木偶人。最后用“当年的小英雄 后为何变成木偶人”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挖掘出文章的主题,从而顺利地完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这一教学目标。

二、恰当处理语段和篇章的关系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讲读教学,必须处理好段和篇的关系,使语段教学和篇章教学以及单元教学目标相一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呢?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段里出题目,篇中找答案。重点语段如果是全文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的浓缩,那就可以从语段的深入解剖入手,由段到篇,以点带面。例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我把课文结尾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尾至首顺“瓜”寻“藤”。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结尾那段话:“真的……好戏了。”接着提问:“好戏”“好豆”连续两个“好”字,可见“豆”和“戏”非同一般,但究竟“豆”“戏”好不好呢?学生反复阅读,得知豆很普通,戏也乏味。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呢?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这个问题,他们找到了如下原因:一是人好,二是景好。这样顺着结尾一段,我引导学生一步步寻上来,作者开篇的“藤”也就找到了。

(二)篇上出题目,段内做文章。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我就先从全篇入手,指导学生从全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了五句,从而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抒情线索。然后由篇到段,再抓住集中描绘白杨树形象特征的第五段及内在气质的第七段,组织学生读、思、议、辩,具体把握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及内在气质,深入领会其象征意义。

总而言之,前一种方法由段而篇,抓点带面;后一种方法由篇而段,顾面抓点。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二者结合起来,只要有利于突出语段教学、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具体的处理方法是可以千变万化的。

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篇十一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凸显文章主旨,升华学生思想感情;能够拓展课堂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够为学生提供互动平台,促使学生三维目标的交叉融合。

【关键词】善用电教 优化 课堂教学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为了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眼界,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必要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必须合理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对优化课堂教学有何作用呢?

1 巧用能创设优美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上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运用录音、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声、光、电、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产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快活跃的教学情境,极大限度地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发展,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巧设情境,让学生在倾听声情并茂的录音,观赏栩栩如生的画面中,欣赏品味形象优美的诗句。一节课教师未发一言,然优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行创造,才能唤起学生主动的学习精神,保证学生最佳的`学习效果。

2 善用可凸显文章主旨,升华学生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进行“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在《斑羚飞渡》一文中,笔者用flash动画制作了教学课件,形象地表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航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而老斑羚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折断了翅膀的鸟笔直坠落下去”的全过程,学生屏息凝神地观看着,继而发出了不可抑制的抽泣。此时无声胜有声,多媒体教学技术替代了静止、呆板的教具参与了直观教学,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起到了导引、刺激的独特作用,使学生体验到文章中感人肺腑的情境与形象,情感得到了熏陶,思想得以升华。

3 多用能拓展课堂空间,丰富学生想象创造

唯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展现图片、画面、情景、模拟现象等特点,才能为学生架起生活体验和文本之间桥梁,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潜能。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如何体现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的追求。笔者通过下载的图片和“牛郎织女”民间故事视频资料,制成精美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共同探究:诗人如何把天上的“明星”和人间的“明灯”,天上的牛郎、织女和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不同遭遇联系起来,描绘了怎样瑰丽的天街生活图景,诗人为什么要另辟蹊径描写牛郎织女自由自在的生活?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图片和有关时代背景等方面资料,深刻领悟了作者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美妙的笔触描绘出天上人间美好生活,让学生凭借丰富优美的图片和厚实的资料,张开梦幻般的翅膀,翱翔在理想生活的天堂。

4 巧用可提供互动平台,促进三维目标融合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对一个人的精神领域影响极为深远。而社会主流价值内化为学生个人价值观决不能靠“刚性”的“楔入”,而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逐步生成的。在讲授《苏州园林》一课时,课前笔者就向同学们提供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山西基础教育网等相关网站的网址,让学生选取可供参考的图片、资料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整体上把课文层次,品味文章的结构美与语言美。换一种思路介绍苏州园林,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模式,既夯实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了三维目标的交叉融合,又推动学生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总之,具有动感的现代化直观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静止的课堂教学得以活化。我们只要能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把金钥匙,就一定能为学生创设绚丽多彩的学习环境,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篇十二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现代教育不仅仅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更要求教师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这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创设情境;解决困难;提高质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过程,离开了学生自身这个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教师任何主观的注入或灌输都是徒劳的。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学生能否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带动。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枯燥的材料变成活跃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有关的电影片段,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以加快学生的感知和理解的进程,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运用声形兼备的课件,传授知识,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形象的世界,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

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和谐的教学情境,就是充分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活动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中虽然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学生无法单纯从文字中获得亲切体会与美感的熏陶。如果适当地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录像片。那清澈碧绿的漓江水,形态万千的险峻山峰展现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畅所欲言,满怀激情地朗读起课文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解决学生学习困难

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古诗的语言是凝练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体会古诗之神韵呢?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比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和动听的音乐的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然后诵读全诗,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通过课件。诗人伫立在江头,久久不忍离去,看着好友小舟愈行愈远,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的不舍之情。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现代化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五、利用教育技术,拓宽教学思想,提高备课质量

现在的教学光盘容纳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广大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光盘,使我们在上课前都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拓宽我们的教学思想,提高备课质量,而不至于使备课流于形式。

总之,只要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巧妙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陶冶学生的心灵,使语文学科教学从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学科中也会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篇十三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老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老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老师不暗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老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但放眼时下的语文课堂,似乎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前老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并不理想。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老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老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导性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老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老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这时的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老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老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老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能有效引导,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引导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能合作交流,才能使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维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老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老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

(一)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目前最佳的课堂教学合作模式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如果长时间让一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就势必只能当听众,达不到“动”的目的,不利于其他学生的发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则能让每一位学生在互动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在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应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培养好合作组长、宏观调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更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学生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学生的提问使学生从他主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

授新课前,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上。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受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三)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小学语文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四)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老师知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老师首先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由于老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老师的参与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喜剧性变化。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老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老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老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老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宾志/学生亲近你的.《广西教育》第1期[d]

【2】陆家耀/对学生放手.《广西教育》20第4期[d]

【3】刘芳/让学生在趣味中学语文.《江西教育》年4月综合版.第962期.

【4】蒋岭/如何把书读活. 《广西教育》20_年第5期[d]

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篇十四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现状

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应该算是一个旧调重弹的话题,但是许多人却对语言训练的认识较为片面,语言训练曾经也是对语文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如今在语文教学当中却鲜少运用到。学校中任何一门教育课程都能用到训练,却是语文课堂教育中的禁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没有积累到多少词汇量,语言的积累也是少之又少,更甚者会出现语句乱用,教师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的了解与感受,就因为词汇量的匮乏与语言组织能力差使学生在日后文章写作方面在语句的运用上一篇白纸。语言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训练两个字,语言是一种技能,要熟能生巧唯一途径就是进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又分为口头语言训练与书面语言训练。从众多探讨结果表明,语言训练这个概念没有人从根本上否定过。语言训练就是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及言语行为,让学生学以致用,但由于近年来颁布的课改,语言训练逐渐被时下教育模式所代替,甚至已经跌至了破败落魄的边缘,许多小学语文课本中减少的基本都是有关于语言训练方面的知识。

2语言训练是一种技能

语言也是工具,对语言能做到熟练的操作运用、掌握,这就是一种技能。技能在心理学上的定义就是院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需要通过练习来获得。直白一点可以理解为院通过学习来获得一种合乎法则的技能。就如写作,笔者对于某个事物或者心情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认知,这样一个表达过程就是技能定义中的野一定任务冶,但是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知,运用一些语言技巧,就要对语言有熟练的掌握操作,由此看来语言技能也要用到写作上面。技能并不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如果拥有一项牢固的技能,就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与实际操作,这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学生要有自主性、自觉性的学习,而老师则需拟定相应的计划,不能让学生盲目、没有步骤的练习,两者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而技能离开了训练,结果将会大打折扣,二者缺一不可,技能形成与否的核心问题就是训练。但有的人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语言表达的能力,何须再去进行训练呢,但是我们平时的语言表达是最基础不过的,而你需要进行优美的文字表达或者有更好的言语行为,这些都是需要训练的,如阅读和与人交际,有较好的语感、表达能力都会给自身加分。语言训练是属于心智技能,不是显示在外在的,是在头脑内部活动。例如,文章写作,一些语言的组织以及词汇的运用需要经过思考来完成,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表达出来。所以,写作也是心智技能的其中一种。

3语言训练的方法

语言训练的方法归根结底离不开训练两个字,然而要如何训练获得好的语言技能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上文所说语言训练是心智技能的一种,必须要有计划性、规范化的练习,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就是时下教育最大的弊病,可能有的学生能背诵整篇文章,却无法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即使背下来也是花了无用功,这就需要老师加以辅导训练。同时课外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重要,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才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以此来提高语言运用的水平和技术。语言和词汇是死的,人是活的,想要活学活用就要多训练,多运用,了解语法、词汇的意思及其结构,这其中也少不了教师对其学生的辅导,让学生多阅读多写作,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把积累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写作当中,这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不能只依靠在书本上学生理解的那一层面,这会让学生越来越有依赖性,自己不会主动积累新的词汇量,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停滞不前。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与课外活动,让学生愿意学习、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言语上的实践大胆练习,有利于词汇量的积累,言语行为的灵活运用。

限时训练的使用心得体会 限时授课篇十五

多模态理论在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从商务英语专业课堂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商务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多模态ppt教学、教学资源的校本化多模态化呈现三个方面对多模态理论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意义进行探讨。这对于提升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模态;商务英语专业;商务实践能力

一、传统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近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特殊用途英语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我国开展较早的esp(englishforspecial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专业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与此同时,对商务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以及商务英语专业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的生源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商务英语教学做出一系列的改革才能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商务英语基础的学生。目前来说,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学模式单一、陈旧。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很多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对于应用性的,实践性知识的讲解往往以讲授为主,缺乏商务英语语境化设计。商务英语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由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结合方式,对于多媒体的有效使用不足,导致理论和实际脱节,不能学以致用。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大多模态式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实践技能。

二、多模态理论在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多模态话语研究主要源起于上世纪末西方国家。它以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本理论依据并结合社会符号学、系统功能语法和话语分析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支持者认为语言是一种主要的社会符号,而那些语言之外的非语言符号,例如:绘画、音乐、舞蹈等,也是意义人类交流所需要的重要表达依托。所有这些非语言模态符号系统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他们会与语言符号系统共同作用,并在人类交流中生成,传播意义。综上所述,多模态话语理论研究在传统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生长点,它不再仅限于研究语言文字系统本身的功能和作用,而是把对人类话语的分析研究范围扩展到了非语言的模态符号系统的意义研究上来,关注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多种模态符号系统在人类话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到目前,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已经得到了各个学科的广泛接受,并被很多研究领域所关注。对于外语教学来说,特别是属于esp应用领域的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来说,多模态话语框架理论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理论可以使课堂教学呈现多符号模态并存,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输入手段,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效果具象化,增强直观认知效率。在实际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中,该理论强调多种符号模态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增强商务课堂教学中的实景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学习中来,刺激学生在认知的同时在大脑中产生多方面联想,从而达到增强学习的效果并增强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之间的结合度。相对于单一的平面式学习方式,多模态话语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能够增强学习者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结合,能够有效的调动学习者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中的讲练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应用情境相结合的效果,可以有效的激发兴趣,学以致用,并能够增强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该模式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的单模态教学方式起到了补强的作用,并能够有效弥补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之间的不协调。教师应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目标等,为学生设计,选用具有较强适切性的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三、多模态理论在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商务英语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流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态理论和流媒体技术的结合给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地改变。商务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及应用可以为学生的泛在式学习提供可能,也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缩短课堂与实践场地所的空间限制,有助于学生做到学做相结合。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来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教师必须要兼顾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英语专业知识的成长,因此有效利用流媒体技术,搭建多模态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全体学生共享的商务英语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互相分享所找到的信息资源,分享学习成果。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翻转式课堂教学设计,课上布置任务,课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作业分享,并有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评价。由于商务英语专业的特殊性,商务英语的案例分析课程就会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绝大多数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对于实际商务活动的经验的.欠缺,会导致他们在业务知识和案例分析中比较劣势。因此,互联网络平台的建设应该大力推进其培养范围,可以将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作为实践指导教师纳入到网络平台中来。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实现“双师同课”的局面,这样可以做到理论实践起头并进的教学方式。校内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进度计划与校外老师共同制定学期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根据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由校外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案例,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

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总结(四篇)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7篇)

  大学生寒假实践心得体会500字(六篇)

  2024年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5篇)

  财务管理实训心得体会800字 财务管理实训心得体会字(九篇)

  最新闪闪红星电影的心得体会(9篇)

AD位1

相关推荐

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表 幼儿园月教师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2024年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心得体会(优质10篇)

心得体会

家乡调研心得体会(精选11篇)

心得体会

最新乡村致富心得体会(模板14篇)

心得体会

2024年教师研修心得体会通用(4篇)

心得体会

体育教学心得体会1000字(28篇)

心得体会
AD位2

热门图文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