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精选11篇)
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一
大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开阔眼界、拓展知识的重要时期。在大学的四年中,我不断思考和摸索,逐渐领悟到一些大学之道的心得和体会。下面我将从充实自我、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明确目标和建立人际关系五个方面,阐述我在大学期间获得的一些收获与感悟。
首先,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充实自我。大学阶段是知识的丰收期,要充分利用好这个阶段,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我们可以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与实际问题接触并解决,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参加各种社团和学生组织,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充实自我,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其次,大学还要帮助我们开拓思维。大学不仅是灌输知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思维的开拓需要我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术研究,通过不同的观点和思路碰撞,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主动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拥有开阔的思维,我们才能看问题更全面,解决问题更有效。
第三,大学培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是死的,能力才是活的。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各种锻炼的机会,我们应该主动参与各种实践和实习活动,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各种社团和活动中扮演一些角色,锻炼自己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明确目标是大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我们常常会迷失自己在琐碎的课程和活动中。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不断给自己设立阶段性的目标,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同时,要善于规划时间,合理安排各项任务,使学习与发展相得益彰。只有明确目标,我们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为实现梦想奋斗。
最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之道的重要一环。大学提供了与各个领域、各个背景的人交流的机会,我们应该善于结交朋友,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放大自己的优势;深入了解各种行业和专业领域,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经验。同时,与他人的合作和团队活动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只有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才能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大学之道是一条持续不断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付出努力。通过充实自我、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明确目标和建立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在大学中收获更多的经验和智慧,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相信自己的能力,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不断成长、进步。
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二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大学之道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科区看了一下,没想到,有一本书竟是这样的法人深省,虽然虽然4个小时站着读书有点幸苦,可是读有价值的书却好似一种身心的享受,想将其摘些如下:
德雷克·博克在1971年之1991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们讨论得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反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于这些,那作为一种学习借鉴,我想至少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自己:
一、学会表达(主要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建议大学在初学中开设写作课和口语实践课。
二、学会思考 。学生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
三、培养品德 。
四、培养合格公民 。
五、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六、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 。
七、培养广泛的兴趣 。
八、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我想虽然我们目前的教育是达不到这种要求,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此时我们要做的只是从自身出发,提高自己,这样每个人都进步了,那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结果也应该是 可以实现的。
昨天晚上终于把已更新的《大学之道》看完了,长长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时看得我不愿关电脑,可有时也让我厌烦,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有那么高的点击率。
我想就我看的这些做个记录:林晓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悬乎呢,在现实生活 中能找到这样的原型吗?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还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漂亮女生为他而受伤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猛将为他而拼命工作呢?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林晓和韩冰之间的爱 情,在现实社会里,能找到几对像他们一样,为了对方等待十几年,虽然段天和方芸的爱 情也很让人感动,可怎么也不会有林晓他们那样的煽人泪下。想想林晓为了追寻韩冰的影子(还有就是完成母亲的遗愿),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毅然引退江湖,走进高考补习班,然后考进楚天大学,并且在楚大低调地学习、生活,开学第一天居然还跑到图书馆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么低调,他在各个方面都让人有一种领袖风范,他的意见、建议都很有见地,让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让人不得不喜欢他!而在事业方面,他又是一个有想法,敢行动的人,并且很懂得与人交谈,让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晓能和韩冰在一起,也不枉费他们等了彼此十二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君子之学。道是指自然、社会规律的大学问,是大智慧之学。这里的道还应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明德是指人本身所潜在的、天生的良好德性。儒家对于人性的基本判断是主张人本性善的,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所以,儒家学者普遍认为一个人天赋中本来就具足良好的品德。在这一点类似于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观点,人人皆有佛性。亲民按照朱熹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不仅要自明其德,还要推己及人,去帮助他人获得良好的品德,亲民还可以理解为友爱他人、亲近他人,这两种解释并无矛盾。止在这里是指达到目标,致善则是指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境界。
“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致善”被称为“大学”的三纲领。
这一个开头虽然只有不多的几个字,但其含义确是极其深刻和重要的,是《大学》的核心思想所在。
做人的学问和方法在于发现人的天性和本性,人的天性和本性就是符合天人合一的天道和地道。做人的正确道路不仅仅要自己做符合天地之道的人,还要帮助他人按照天地之道去生活和工作。做人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成为一个道德符合天地之道的人和一个自我完善之人。用道家的道理讲,一个致善的人就是一个道法自然的人和一个清净无为的人。用佛学的道理讲,一个致善的人就是一个摆脱贪、嗔、痴的人和一个彻底觉悟了的人。所以,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思想家在最根本的做人问题上,他们的观点是具有一致性的。
学习经典的意义决不在于背诵,而在于运用经典中的思想指导人们的人生,使每个人都懂得珍惜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不会虚度年华,更不会无知地堕入地域之中。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一段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其重要性在于指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最高的人生目标。一个人如果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最高目标是要道法自然、要善待他人和要彻底觉悟,他就能够最终实现这个目标,从而实现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学到逻辑推理的妙用。从经典的学习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人对于事物的逻辑是有着很深的研究,并达到了非常熟练运用的程度,这一点仍然非常值得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认真学习。
现实中和历史上的很多人没有成功,甚至会堕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搞懂人生真谛,而虚度了人生。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一个人彻底弄懂了自己的人生远大目标后,他就能够安定自己的心,而不会为外境所迷;一个人的心安定了,他就能够做到心静如平静的海面,在人生旅途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一个能够做到心静和心净的人自然心态就会变得安稳,这样的人就会远离浮躁;一个心态安稳的人就能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更加客观地分析与看待世界;一个善于思考和客观分析事物的人最终就一定会达到他的远大目标,就一定会最终实现他的个人理想。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细枝末节之分,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始终,如果一个人能够搞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的结构和层次;如果一个人能够懂得事物的发端和结局;如果一个人能够知道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先后次序,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懂得大学之道的人了,也可以称为具有大智慧的人了。
人生就是一个人不断克服自己的人性弱点,并通过学习和修身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不断提升和净化的过程,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虽然要经理各种痛苦,但实在是有人生难得之大乐存在于其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个段落里出现了《大学》的八目,这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家对组成这八目的字词并不陌生,但对其深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就可能不甚了解了。何以见得?,每个人看一看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再看一看周围人的行为举止,结论不言自明。所以,古人早就指出,言易而行难。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古时候,希望自己具有美德而彰显于世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则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就必须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必须先探求自然、社会和事物的规律性知识。
要想获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事物的规律性知识,人们就需要与事物进行深入而密切的接触,这样才能全面和透彻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属性;人们在了解了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规律和本质后才能达到意念的真诚;人们在诚意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具有正确的思维和见解;人们具有了正确的观念和价值观后就能够自觉地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人们具有高尚道德修养后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人们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每个家庭都和睦和和谐了,一个国家也就得以治理了;当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好的治理后,天下也就自然变得太平了。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身为本。
在这里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儒家思想家运用逻辑推理方法的妙处,他们通过说理把如何成为君子的方法说得清晰明了和通俗易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只要人们按照“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的顺序去自觉地修身,终究会获得圆满的人生。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是指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末是指事物的细节。这一段讲的道理是,一个人的本质如果存在大问题,他就不可能做好人,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得道的高人。这个思想用在做事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如果没有抓到事物的核心本质,他就不可能做好事情,包括事物的细节方面也是如此。上述理论可以引申出如下的道理,一个人没有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无法做更大的事情,更谈不上治国和平天下这样的大事。一个修养深厚的人不可能做出浅薄而无理的事情,而一个不注重修身的人,也不可能自动自发地做出什么好事情和完成一件大事。这里讲的道理完全符合自然界的因果法则,没有种因,哪里会得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确是千古不变之真理!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通过学习人类文化的经典,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为造福全人类的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三
way of university
3月20日,星期六,上午九点。好孩子集团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成人在职教育昆山班开课。婴幼儿产业集团首席执行长梁旭晖博士与武汉理工大学的两位教授一起参加开课典礼,并发表讲话,与大家分享他关于大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和价值的认识。
从梁博士的讲话中,我们能感到,婴幼儿产业集团正着手为员工的“育”采取措施,以便大家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婴幼儿产业集团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这里鼓励一种坚持一生学习的风气,希望大家不仅在专业上不断超越,而且在素质上也断提高,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能更多为公司、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思想和行动。
主持人、武汉理工大学的两位教授,以及在座的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我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多的同仁欢聚于此。
今天这个课堂跟我们在好孩子婴幼儿产业集团所办的短期教育训练不太一样,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界的培训,而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大学课程。我今天就换一种身份,从一个大学教授的角度,利用这三十分钟,跟各位分享一下《大学之道》。
大学溯源
首先我想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大学的起源。“大学”在英文里叫做“university”,它起源自拉丁语的“universitas”,在中世纪,这个词意指工会、社团、行会这样的组织。在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1158年所颁布的法律里面就明确规定,“university”是一个独立自主、不受影响的团体。我们中国人从西方引用的“大学”这个词,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团体,是一个不受任何政治、任何党派、任何思想影响的自由团体。
一般来讲,依照考证,并且有比较多的学者认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距离现在有一千多年了,而我们中国的近代大学比西方晚了大概八个世纪。历史学与教育学方面的学者考证,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雏形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是1088年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西方的学界一般也比较认同,这一说法。说到最早的大学,我们不得不提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关于它的成立,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英国的国王亨利二世跟法国国王是路易七世发生争执,英国国王把在法国留学的学者和学生全部召回,在1168年成立了英国的牛津大学。现在牛津大学里的建筑依然宛如一座座城堡,就是受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影响。后来,牛津大学的一些学生、老师跟当地的老百姓发生了争执后,跑到了剑桥,在1209年成立了剑桥大学。
再来说说美国的高等教育。美国在1776年发布《独立宣言》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高等学府只有大约十所,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美国高等教育的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最有名的就是在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以及在1701年成立的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当然还包括之后成立的威廉玛丽皇帝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康奈尔大学,它们基本上都是仿照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建立的。在独立建国之后,美国的大学就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增加到了现在的将近1800所。
回到我们中国的古代。它的大学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回溯到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设立长安太学,中国历史上正规的大学成立距今已有20_多年,并且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发达,大概有1200所书院。但是中国在近代实际上一直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大学。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经考证,中国近代的大学成立于1862年,其成立本身是我们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写照,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所1862年成立的新式学堂,即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堂。后来还有上海的电报学堂、武昌的自强学堂以及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在戊戌变法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大概有很多所我们所谓的新式学堂成立,但后来真正演变为近代大学的没有几所,除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武汉大学以及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水师学堂。我们现在一般的说法,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应该是指1895年成立的天津大学,也就是北洋大学堂,即当初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奏请光绪皇帝成立的第一所大学,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大学的理想
我们讲了大学的起源,下面来考虑一下,大学的理想是什么,也就是我们念大学,或者大家现在开始进入大学的殿堂,到底要做什么?古希腊的说法是,大学以培养一个有教养的、高贵的人为目标。中世纪的大学基本上就是以文法学、逻辑学、修辞学、几何学、算术、音乐和天文学等“七艺”为学习的内容,这里面重要的是通识的教育,即我们中国大陆所说的“通才教育”,所谓的liberal education,这个是大学真正要做的。
回想到我以前在念大学的时候,我们的校长斯蒂文·怀特爵士在开学典礼上曾经引用德国一位对近代大学发展影响至深的著名教育家洪堡的话勉励我们。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大意是:大学的真正成就是鼓励学生在终其一生的某一段时间里面获得一个机会,不含任何目的地追求科学,献身其个人的道德与精神的完善。简单来讲就是,各位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一段时间,不为其他任何目的地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完善个人的道德和心智。这句话我一直谨记在心,在这里我也送给各位。
再来看看我们中国。我很尊敬的一位中国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基本上就是研究综合性、学术性和人文性学问的一个地方、一个团体。我很尊敬的学长、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博士曾经讲到:大学教育的核心就是通才教育。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大学培养的是一个受过通识教育的完整的人。所以,不管各位学的是工商管理、机电一体化,还是企业管理,实际上背后所代表的是一个人文的、综合性的学识的培养。
大学的精神
中国近代大学已有百年的历史。简单来讲,在各位所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的前50年,也就是建国之前,整个大学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西方,来自美国。在49年建国之后,大概将近40年的时间,受到苏联式的教育影响,大学走向专门化,比如说军工大学、工业大学等一些专门性的大学,都是应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是目前中国大学的特色。但是慢慢地我们回归到现在,就是各位在念大学的时候,我们要思考的大学的真正目的,应该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通识性的、全能性的教育跟培养,尽管各位所分工的学科不一样。
大学的价值
中国的教育到底该怎么办?我个人认为,我们要回到我们中国的古语中,就是《大学》开宗明义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我打了一个括号,写了一个“新”,是因为在南宋期间,我们的理学大师朱熹把《大学》原版中的“亲”改成了“新”,中国大陆的学生目前在读的很多《大学》的新解大概都是用“新”,共产党的前领袖毛泽东也比较倾向于“新”。但是以儒家学派来讲,《大学》的本文应该是“在亲民”。不过,这两个字对大学之道的阐释不会有影响。
简单来讲,用现代化的说法就是,大学教育观的核心是“通才教育”,是给学生以“通识”和“知类通达”的学术训练,以完成化民易俗、改造社会的“新民”使命,让学生具有自然、社会和人文三方面的知识。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大学之道”。各位在学习成为一个“士”的过程里面所应该知道的是,大学之道就在于很清楚地完善你个人的道德,在移民易俗,在亲民,在止于至高至美的境界。
合作办学
我们讲到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校训是“厚德博学、追求卓越”,正好跟我们上面讲到的大学之道非常接近。就我所知道的武汉理工大学,其前身有一部分是北京建筑工业学院,之后还合并了几所大学,在20_年正式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现在是一所211的重点工程大学,也是非常知名的一所大学。从根本目标来讲,该校所培养的是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这跟我们所讲的大学的理想和精神、大学的价值正好相契合。
武汉理工大学跟好孩子婴幼儿产业集团的合作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状况呢?现在请允许我恢复到ceo的身份,把我们的期望,我们定位,好孩子婴幼儿集团在座的同仁跟武汉理工大学合作读书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向大家交待清楚。我认为这是一个最优秀的教授跟最优秀的学生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尝试。未来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这里,或是在我们婴幼儿产业集团的训练中心上课,而不是在武汉理工大学将近3000亩的大学里面读书。这让我想起中世纪的大学刚成立的时候,真正的大学不是在校舍,在硬件设施,而是在于大师跟追求真理的学子的结合。早期欧洲的大学的化身就是一个发现真理的智者,他拿了一枝鹅毛笔,拿了一瓶墨水,写了很多他自己认为的真理、创新的东西,并把它发表出来,逐渐地,有年轻人觉得他讲的话有道理,便聚集过来,听他说这些话,慢慢就形成了大师跟学子之间的结合,“所谓大学者,不在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任重道远
在这里,我引用唐朝刘禹锡所写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现代的话翻译出来就是:山不是只有高才好,只要有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是只有深才好,只要有龙就会有灵气。虽然我们身处的是陋室——当然这里称不上是陋室,只是这里的硬件条件跟武汉理工大学可能有一定差距,但是只要各位能够在坚持真理的追求与个人道德的完善上多努力,这里就不会是陋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各位未来跟武汉理工大学的教授彼此积极互动,就是我们所谓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会达到一个境界,照孔夫子的说法,“何陋之有”?所以各位千万不要受硬件设施的局限,认为不如在武汉理工大学或在其他大学的殿堂里面学习。各位都是好孩子非常优秀的同仁和员工,我们会敦请武汉理工大学派遣最优秀的教授来跟各位互动,我相信这一定会激发出一些好的创意和成果出来。在座的这一两百位同仁,有本科的,有大专的,我们拭目以待各位在读完这个大学之后的发展到底会怎么样。
我有几句话想送给各位。孔夫子曾对一个人的一生作了规划和期望,他说的几句话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曾经说过,“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衷心的希望各位在读完大学之后,在学习完通识教育之后,能够尽早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那样,你将能够更真实、更完美地度过你的一生。我也送给各位我从大学到读完博士的座右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把这句话当做跟各位的共识,希望各位未来能以“士”自居,以国家安危、民生疾苦为己任,以人生圆满为最高的修养和境界。
以此与各位共勉!
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四
第一段:大学之道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出主题)
大学生活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既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也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汗水。在经历了数年的大学生活后,我深刻地意识到大学之道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多么重要。大学之道既包含着学术方面的培养,也包括品德和人格的塑造。通过大学之道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
第二段:培养学术上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大学之道首先要求我们具备学术上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大学,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广泛且深入的学科知识,学习各种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研究,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在学术研究中脱颖而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段: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综合素质
大学之道还要求我们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综合素质。大学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我们有机会参与各种社团组织和活动,拓宽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生活。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和志愿者工作,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运动和比赛,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使我们更加全面发展,并具备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
第四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大学之道还要求我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大学是价值观念的重要塑造场所,我们要学会正确判断是非、善恶,坚持正确的道义观念。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在大学生活中,我们要通过课程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参与,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只有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我们才能成为有追求、有责任心的公民,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第五段:大学之道的重要性和意义的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之道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要求我们培养学术上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通过广泛的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大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更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有自我追求和责任心的公民,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和机会,努力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真正成为大学之道的践行者。
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五
大学生活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不仅仅是为了接受知识的普及性教育,更是为了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大学之道是一种追求真理、培养自我价值和塑造人格的宝贵经历。在我度过的这几年大学生活中,我有幸从尘世的纷扰中静静地品味出大学之道的真谛,感受到无尽的智慧和无限的力量。
首先,大学之道让我体验到了自由的滋味。来到大学,脱离了高中严格的课程安排和操纵,我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的时间。课程设定更加宽松,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而且校园里的各种社团和活动也为我提供了锻炼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同时,自由也伴随着责任。大学生活不再有外界的监督和约束,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负责程度相对提高。通过在大学过程中学习自我管理和对自己负责,我逐渐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有主见、负责任的独立个体。
其次,大学之道让我体味到了知识的真谛。大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倡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与高中教学相比,大学的课程更加宽泛,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课堂上的老师和同学们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和学习,使我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同时,大学也提倡研究和实践,通过实验和实践项目,我积极参与其中,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让我深深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永远都有探索的乐趣。
再次,大学之道让我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大学不仅教育我们学科知识,更是教育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追求、有责任心的人。在大学中,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品质和行为激励着我。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无私帮助让我明白,我们的人生不能只是个人的功成名就,而是要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大学中,我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寻找机会服务社会。这让我学会了关爱他人、感恩生活,并体味到了多做好事多得好报的道理。
最后,大学之道让我交到了许多宝贵的朋友。在大学里,我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我们一起学习、成长,互相鼓励和帮助。他们的存在让我觉得不再孤单,而是有人可以一同走过大学时光。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也敞开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大学友谊是无价的,他们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成为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之道的这几年让我从各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我感激大学生活带给我的成长和收获,同时也意识到还有许多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我相信,在大学之道这条路上,我会继续努力,追求真理,锤炼自己,不断成长。
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六
现在的社会,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大家都在掩耳盗铃,道德的本体系统出了问题,不再明明德。所以弄虚作假就多了,大家都把弄虚作假称作德行,那整个社会的道德系统就出了问题。
国家出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社会上舆论上遮蔽了本体之明,不让本体之明有生根发芽的场合,甚至运用国家的力量、舆论的力量压制本体之明。
那这样长久下去,这个民族都说假话,都掩耳盗铃,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就歪曲了,这个民族的价值观歪曲了,表现在政治的场合、商业的场合,整个的体系的价值观慢慢的就歪曲了,那这个民族就走上了自绝之路。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彰显 高尚的 品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的目的,在于彰显高尚的品德。
按照朱熹的观点,《大学》有“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是《大学》的核心。
所谓“明德”,是指人本所具有的美好德性,它是上天赐予每一个人的。但这种先天固有的光明德性并不是永存不衰的,它有时又会被人的欲望所蒙蔽。“明明德”的目的就是要把蒙蔽人们的欲望除去,使人本有的灵明德性得以光大显扬。
朱熹《大学章句》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成民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固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大学中庸》读后感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暑假中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学习和做学问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读《大学》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愤怒、恐惧、偏好、忧虑,心思不能端正。
读《大学》的过程中让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来只是听说过而已,不知道其中的内在涵义,现在读完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深刻的把握。“格物”即明辨穷究事物的道理,从而扩充知识,增长智慧。“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的思想杂志,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恶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好,使自己的而修养提高。所谓“致知”就是想获得知识就必须研究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两词合起来,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七
大学之道(演讲稿)
摆脱了高中繁重的枷锁,怀着一份憧憬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对于懵懂的我们来说,首先就要了解“大学之道”,大学之道这四个字源于《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有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孔子他来人家所讲的太深了,不同层次的人对它的理解死不同的,表面的意思应该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有所收获,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才会充实,才会开出绚丽的花朵,才不会枯萎、凋零。
大学之道,博大精深,天下的学问门类繁荣,有自然之学与人文之学,有天文之学和地理之学,有先天之学和后天之学。大学的宗旨在于正大的品德,所以弘扬正大的品德是极其重要的。
面对漫长而又短暂的大学四年,我们必须好好规划一下,为了有所收获;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地动山摇;无论是旱火炙热,还是洪水滔天;无论是做给别人看,还是做给自己看,我们都要积极向上、志存高远、永远之前,我们要像游鱼一样遨游浅底,像藏羚羊一样攀登陡峭的山崖,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我们更要遵循大学的理念—弘扬正大的品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傲雪花开,我们必须记住: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欲论人者,必先自论;
欲度大学者,必先明德。
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八
读完《大学》后,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能够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此刻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这个人不喜欢看书,个性是那种很厚的书,看几页就不想看了。但是,此刻在大学就靠自己给自己充电,所以,只能强逼着自己看。最近老师要求我们看一些古代蒙学的教材,我看了《大学》,我觉得看过之后我整个人都变得有知识的气质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书不仅仅对古代的学者影响深远,而且在我们这天的社会也有很高的价值。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今单独抽出印行,说明它们有独特的价值。《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题就深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称赞;“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论述,反映了作者先进的经济思想,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体会。所以命名为《大学》者,正如郑玄所说,“以其记博学能够为政也”。
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九
第一段:引言(120字)
大学之道,可以说是一个人迈入成年社会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里,我们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大学经历是一段珍贵的人生经历,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关生活、学习和成长的体会。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大学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适应与坚持(240字)
在大学中,一开始的适应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人际关系。初到大学的时候,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意识到只有经历过这些困难和挑战,我才能真正成长。适应也需要坚持,坚持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和心理状态。适应和坚持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帮助我度过了大学生活的起伏和挫折,让我更加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第三段:多元发展(240字)
大学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之余,还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和活动。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大学期间,我加入了学生会和篮球队,参加了很多志愿者活动和聚会。这些经历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增强了自己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多元发展让我更加全面地成长,也培养了我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第四段:积极面对挑战(240字)
大学生活充满了各种挑战,包括学业上的挑战和社交上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学会了坚持和勇敢。在学习上,我遇到了一些困难科目,但我知道只有克服困难,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我寻求帮助,与同学一起学习,不断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在社交方面,我曾经害羞内向,但我主动参加活动,积极交流,和不同的人建立联系。这些挑战让我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定,敢于面对未知,勇往直前。
第五段:成长与收获(360字)
在大学的四年里,我经历了许多成长和收获。我不再是一个迷茫的大一新生,而是一个有目标、有能力的大四学子。通过大学的学习,我获得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参与社团和活动,我培养了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了与不同的人相处和沟通。通过面对各种挑战,我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和适应能力,更加坚强和自信。这些成长和收获,让我在大学中收获了自我认识和成长的金贵财富。
总结(120字)
大学之道,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人生阶段。在大学中适应与坚持、多元发展、积极面对挑战以及收获与成长,是我在大学期间的心得体会。大学是一个让我们成长的平台,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我相信,这些经历和体会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篇十
进入大学已经有一年了,这一年的时光充实而快乐。回顾过去,我对大学之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收获了许多珍贵的体验和感悟。
首先,大学之道强调的自主学习让我明白了,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每门课程都需要自己深入思考和研究,而不是仅仅重复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学习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这段经历不仅会让我在知识上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让我拥有了一种自我发现和成长的感受。
其次,大学之道注重的团体合作让我体验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大大小小的团队作业,让我不断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协作,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从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团队活动还让我认识到各种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和冲突,通过交流、互相借鉴来共同促进彼此成长。
最后,大学之道强调的素质教育让我了解到展现自我魅力同样重要。一个人的内在和外在的素质同样需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丰富的课外活动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经历也让我自信、独立并且坚定,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总之,大学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自我发现、合作共赢和良好素质的重要性。希望我今后能一直保持这份热情和兴趣,继续追寻大学之道的价值和意义。
大学之道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大学》这样的一部经典古典佳作,对于我这样的未入道的,又不是什么书香门第的,又总想徘徊在夫子门前的初学者或是门外汉来说,看这书真是有些举步维艰。第一次读实在实不知所曰,只到一半就扔在一边不想再去读了。几日过后在次拿起,坚决的读完了,对其意思依旧是模模糊糊。在网上找到其译文读完后,更让我惊叹,给我一种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
大学这部书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读过、研究过,并有无数感想、评论,都是很一致推崇褒奖,但观点各不相同。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生来说,我也有自己的观点,个人肤浅的认为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也是儒家“入世”之道,同样也是传入21世纪的古代哲学典籍。
首先很附和前者认为大学之道所讲是成人之道。所谓成人之道我认为是成人之君子非小人尔。如书中首句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一译文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虽是表面简单深思实则其意宏博大道。
君子这个词在古与今都是被人们看的极高的。也是人们追求目标,向往的境界。我们无从知道君子在古代的真实状况是怎样的。但可以从很多书籍里认识到,在古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诗经》中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在物。《学记》中:故君子至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本书中也更是多次提到君子自不必说。就算是小人也最初也是追求的也是君子,只是为尽然心诚坚持到底。但其也总还是想着当君子,所以也就有了伪装,就是“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君子明明德,要严于律己,修身养性,就是在穷也是独善其身。书中说,《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君子的态度是“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自我修炼的精神是“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庄重而开朗,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仪表堂堂威严而大方。诚其意,毋自欺。自谦,恶恶臭,好好色。
其次认为大学之道是儒家“入世”之道。儒家文化在孔子的带领下曾繁盛一时,其巨大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儒家儒道思想将“仁”“人本”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看到最终的目的是平天下,平天下而福百姓。同时也说了平天下的道理“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这恰好是儒家所提出的为社会为百姓造福的具体的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层次有步骤,在现实意义上说是积极可行的方法。作为现代人面对纷杂的社会,更应该如此积极、开朗、豁达以勉励自己。
第三是古代哲学典籍。细究一下书中的论述,就可以发现里面蕴含了很多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关于“治国平天下”提出了原理找到了方法论。关于君子与小人论述了原因,分析结果。君子明明德,诚其意,毋自欺,充分认识了内因之于外因的关系及作用。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承认矛盾等。把思维慎密,逻辑鲜明的哲学思想贯穿全文。
总之,《大学》中所囊括所的内容之丰富,所蕴藏的道理之浓厚,非一人两语三言而能详尽。温故而知新,多次读来实有朝闻道、夕死可乎的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