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如何写
20_年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如何写一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20_年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如何写二
蒹葭赏析推荐度:鲁迅《呐喊》赏析推荐度: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推荐度:狼和小羊教学设计推荐度:听听那冷雨赏析推荐度:相关推荐王安石《狼山观海》赏析
王安石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这首气势磅礴的诗,既描狼山之景,又抒诗人之情,在众多关于狼山的诗篇中可称冠冕。
首联总起全篇,突兀峥嵘。“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登山面江望海,只见波浪滔天,西向而望,无边波浪拍天而来,缘此而提出是谁凿破了万里之外的昆仑山,使大水冲决而出,奔腾而下?北宋时狼山还孤悬江中,尚未和陆地相接,到南宋文天祥《渡海望狼山》时也只见“狼山青几点,极目是天涯。”王安石是登山眺望,又处于长江出海处,和唐代杜甫登夔州白帝城时所写《登高》虽也见“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同,那是在长江中上游,从高处俯瞰,而狼山仅一百多公尺高,和长江入海处的江面开阔相比较,就更觉江阔水大,波浪拍天。“凿破昆仑,地势高,水量大,气势恢宏。用“谁凿破”的提问,更是想落天外。诗一开始就攫住读者,加之“无边波浪拍天来”更给人以汪洋浩渺之感,且有震撼力。这一开篇,不仅起笔不凡,而且为全诗抒情奠定了基础。
颈联写近景,叙感受。“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诗人是春季早晨登临狼山的,只见云雾迷漫,岛屿、沙洲都在雾幔之中,春暖之后,春雷动,原来冬眠蛰居的鱼龙都活跃起来,上句的静景,和富有动态感的下句相映衬,使人更觉得春意勃郁。如果说首联从宏观上写出了狼山地处长江之委海之端的`地理形势,那么此联就从近景上写出了狼山的地貌特色。
腹联宕开一笔,赞此处犹如仙境。“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阆苑”,传说神仙所在的地方。到哪里去寻找阆苑的仙人呢?意谓这里就是人间仙境。“灵槎”即星槎,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博物志·杂说下》: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滨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诗人由上两联的实写,到此转为虚写,意在赞美狼山实为神仙居所。以上则将狼山的远景、近景、实景、虚意写全、写足,充分显示了狼山的风貌和意境。
尾联总绾全诗并发感概。“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王安石从家乡临川出来后,应试、为官,还不曾有后来丰富的阅历,初见如此浩渺江面,“始觉今朝眼界开”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赞叹之言出于胸臆。登狼山,“举首四顾,海阔天空;长啸一声,山鸣谷应”确使人眼界顿开,心胸豁朗。
《狼山观海》系王安石早期作品,从此可见这为他后来的创作现出端倪,也为有宋一代诗作埋下根芽。象“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语言率直,就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把锋芒犀利的语言时常斩截干脆得不留余地,没有回味的表达了新颖的意思”(《宋诗选》第48页)缪钺先生也说:“王安石少以意气自许,故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郡牧判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搏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宋诗鉴赏辞典》第11页)《狼山观海》正体现了王安石早期的诗风。这也可能是北宋初期诗风使然,同时王安石这一诗风也为宋诗的质直、散文化,形象思维不及唐诗埋下根芽。
《狼山观海》虽然是王安石的一首逸诗,可是它给留下了写南通狼山的名篇,也可窥见王安石早期诗风,并对研究宋诗有一定价值。不仅南通人重视它,也是王诗与宋诗研究界值得珍视的。
s("content_relate");【王安石《狼山观海》赏析】相关文章:
王安石《狼山观海》鉴赏及译文10-31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09-09
《梅》王安石赏析12-26
王安石《春日》赏析02-04
王安石元日赏析01-19
王安石《江上》赏析07-31
元日 王安石赏析11-22
元日王安石诗词赏析12-21
菩萨蛮(王安石)赏析11-13
王安石桂枝香赏析11-12
20_年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如何写三
归去来兮辞教案推荐度:阅读活动方案推荐度:安徒生童话选阅读题及阅读答案推荐度:阅读伴我成长作文推荐度:阅读活动策划方案推荐度:相关推荐《王安石辞妾》阅读
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
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实,尽以钱赐之。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因封荆国公,故又称王荆公。②知制诰:职官名称,掌握为皇帝起草诏书之事。③汝谁氏:你是谁家的。④军大将:指军中官员。⑤部米运:指监督运米。
【文言知识】
说“物”。“物”指事物,古今相同。但它又指“人”,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上文“何物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东西”,鸸问“什么人呀”。“物”即人。“物化”、“物故”均指人死;“物论”、“物议”均指遭人议论;“物望”即众望,如“物望所归”。成语“待人接物”中的'“接物”,即“待人”;小说中的“人物”即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指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20.王安石辞妾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
2.①(你)夫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钱全部赏赐给她。
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
4.遇事先为他人着想。
s("content_relate");【《王安石辞妾》阅读】相关文章:
《 王安石辞妾》阅读及答案11-14
王安石辞妾的典故07-03
王安石辞妾文言文翻译10-28
文言文《王安石辞妾》练习与答案11-14
中考文言文练习题之王安石辞妾12-09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王安石辞妾12-09
20_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王安石辞妾12-09
王安石待客阅读11-25
王安石《北山》阅读答案05-29
20_年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如何写四
蒹葭赏析推荐度:鲁迅《呐喊》赏析推荐度: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推荐度:听听那冷雨赏析推荐度:鲁迅《孔乙己》原文及赏析推荐度:相关推荐咏梅诗赏析 王安石
导语:宋代咏梅诗盛行,一些著名诗人都有佳作。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朴素自然,意境深远,深受读者喜爱。
王安石的咏梅代表作《梅花》,用比喻手法,借颂梅花以喻自己不畏强暴的性格: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脱胎於南朝苏子卿《梅花落》一诗。原诗是:“中庭一树梅,多叶尚未开。只言花是雪,悟有暗香来。”王诗对原作加以点化提炼,使全诗语句更为精练,意境更为深远。
这首咏梅诗形象地刻画了梅花的神韵和香色。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寒冬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梅花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前句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与诉诸人们嗅觉形象的下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飘来,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此诗中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魅力。诗人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境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再看他的《独山梅花》:
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
这首诗是诗人被迫罢相之后,隐居钟山时所写。独山,在今江苏溧水。《建康志》:“独山,在溧水县东南一十里。”
诗中所写之梅,环境较为典型。因为它生长的“独山”,是一座偏僻的山,无人游赏的山,荆棘密布的山。所以,这梅花也是无人欣赏的,自开自落的,寂寞无主的。首联“半开半谢”之语,颇多怨慕。颔联以比喻来写此地梅花命运悲苦。美人、志士,既是拟物,也是将人的身世之感并入其中。颈联再写其色与香,虽孤犹艳,虽远犹香,见其自信。尾联抒发感慨,独山之梅不能移植入皇家上林苑,其根欲老,深可叹惋;而更值得痛惜的是,上林苑中,此刻正缺少颜色美艳的奇花异木!这种弦外之音,不难听出:一方面国家需要杰出人才担负责任,另一方面,却又有许多优秀人才闲置草野,老死蓬蒿!诗人借“独山梅花”抒发了志士迟暮的伤感、壮志难酬的慨叹、无人理解的孤独以及虽遭贬黜却依然坚守高洁品性的无悔之情。
此诗借写独山梅花的不幸处境,讽咏统治者埋没人才,含蓄而见警策。
诗人志向远大,立志改革,却不被世人理解,在《咏梅》一诗中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慨叹: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後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本诗主要描绘了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
首联欲扬先抑,先写人们责怪梅花为什么迟迟不肯开放,接下来回答人们的疑问,说梅花迟开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用拟人手法,突出了梅花不争名利,冒雪迎春的品格。颔联继续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玉容清香,表现了梅花凌雪绽放、艳压春芳的姿容。颈联写文人雅士面对梅花,诗兴大发、笔走龙蛇,红袖传杯、酒兴盎然的雅趣,展现了梅花的无穷魅力。尾联引桃杏为俗人喜爱作对比,惋惜梅花的高洁品质不为世人所理解。从而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痛苦心情。
再看诗人的集句诗《梅花》: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这是一首集句诗,即集合前人诗句而成。集句体诗,始于汉魏间诗人应璩、傅咸,唐人称为“四体”, 至宋时盛行。王安石最为擅长,能因难见巧,信手拈来,顷刻而就。这首“梅花”绝句(《王文公文集》卷七九题作《送吴显道》),系截取唐宋四位诗人的诗句,经过巧妙组合,赋予新意,而又辞气相属,如出己手,无牵强凑合的痕迹。
“白玉堂前一树梅”,出自唐代诗人蒋维翰的《春女怨》,“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寻常闭,春色因何入得来?”(《唐人万首绝句》卷十二)“为谁零落为谁开”乃是唐代诗人严惮《惜花》中的一句:“春光搏扔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同前卷三七)而“唯有春风最相惜”则是唐代诗人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中的诗句:“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人万首绝句》卷二五)最后一句“一年一度一归来”则出自宋初瞻光茂妻的《寄远》:“锦江江上探春回,消尽寒冰落尽梅。争得儿夫似春色,一年一度一归来。”(《宋诗记事》卷八九)
诗中的梅花,既有“零落”又有“开”,表明了诗人对万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受,让读者在看到花木零落的同时,又欣赏到梅花迎春、春光明媚的景色。一年一度的冬去春来,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这首诗主要是借原诗句所包含的情绪色彩和象征意蕴,来显示与烘托一种朦胧迷离的内在心境。晚年的王安石心境确实有所变化,从倾向改造世俗社会转向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从为人转向为己,个人的自由在他心目中更加重要。他已经超越了世俗与入世的分别,体会解脱的自在,体会融入自然的恬静,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s("content_relate");【咏梅诗赏析 王安石】相关文章:
咏梅王安石的诗11-21
古诗咏梅 王安石11-25
元日王安石的诗赏析10-28
《元日》王安石全诗赏析07-31
王安石咏梅花的诗句12-02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翻译赏析09-21
王安石《泊船瓜洲》全诗赏析11-04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阅读答案10-25
王安石写的的古诗咏梅11-25
北山_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20_年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如何写五
偶翻四十年前旧笔记:“酴-酒母也,酒可名酴酥,未可为屠苏。屠苏即廜苏,盖平屋也”。见汉朝人服虔著《通俗文》中“屋平曰屠苏,凡是草屋都称专利苏”。“注云:“俗说屠苏是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夜遗(wei)闾里药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方而不识名,但曰屠苏酒而已”。 又杜甫诗《槐叶冷淘》“愿随金騕yao裛niao,走置锦屠苏”。清进士仇兆鳌注《杜臆》解析锦屠苏-天子之屋”。 又《宋书索虏传》 (北魏拓跋焘)“…焘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见压殆死,左右皆号泣…”。 又《说文》“屠,刳也”,王逸注“苏,取也”,割草砍柴顺义做草庵。综上述,屠苏的原始意是平屋、草庵。后有人用屠苏草的腐叶、大黄、附子、乌头、花椒……(说法不一)在屠苏屋内造出了避瘟疫的药酒,借屋名作了酒名,用字应为酴酥。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
《元日》诗中“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入”字,按《现代汉语词典》解析是“进来和进去”,再按经典解析意思“屠苏是药酒”。姑且不论平仄,把本句改成“春风送暖入药酒”,绝没有其《泊船瓜洲》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意境。风入药酒似通不通,虽诗无达诂,当亦非字斟句酌的王安石的本意。
千年来,文人多知屠苏是元日喝的药酒,忽略其原始意。把元日诗中“风入屋”解析成“风入酒”的丑,望文生义,转弯解析成莫名的“美“。
“春风送暖入屠苏“应解析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春风带着温暖送入进了经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千年前长江以北地区要比现在寒冷得多)居住在简陋的草房子的百姓家,老百姓怀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放爆竹、换桃符…此句正体现了刚作宰相,初试“熙宁变法”的大文学家王安石在《元日》给老百姓送去的祝福的亲切和写实。表示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也可隐喻:新法像春天,其改革成果将像暖风送到百姓家-屠苏。
春风送暖入平屋是无需解析的自然、祥和、温暖而喜庆。如果入药酒,何不直用“饮“字(饮与入同为仄声)而不生歧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对屠苏的愿意是平屋、草庵,后演化为药酒等义,古今人谁有他清楚呢?
换桃符是为避瘟疫,元日喝药酒还是为避瘟疫,不是治瘟疫,迷信而迫不得已。药酒的成份决定其苦涩,为消灾必须按人定量,不爱喝的要强迫,爱喝的不准多喝,即便暖风入苦酒,这喝法就没有农家乐,谁信王安石诗就这么说?!
试想平屋才代表家,长长的寒冬将尽,新春来到冷家,屋有暖风进入,喜气从天而降,贴春联、放爆竹、迎新年,千门万户和屠苏屋相关联-百姓家装满了喜庆和企盼-拙见:“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入平屋。
至于苏轼等诗人“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手把屠苏让少年”…这里的屠苏,才是酴酥,是重酿而只在元日喝的药酒了。
现在屠苏酒已成品牌,屠苏几乎是酒的代名词,且不分种类,药酒不苦涩,醇甜可多喝,不拘年与节,屠苏酒可乐。现在不是宋朝王安石那个年代。
管窥之见,望方家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