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二年级数学期末试卷通用(3篇)
如何写二年级数学期末试卷通用一
:09.11.19 :刘兵 :小学二年级 :数学
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
这节课的重点是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在重点的突破上我设计选“最喜欢的小羊”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参与。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的题材来自生活,来自学生熟悉的事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从而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在难点的突破上,我预设问题,学生用我所发的统计图统计时用1格表示1单位不够,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想出办法。通过预设问题,学生不但回忆了旧知,更重要的是亲自感觉到统计的数据比较大时,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从而理解和掌握了为什么要1格表示2个单位,同时,为以后学习1格表示更大的单位打下了伏笔。
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设计与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进行统计(选取“最喜欢的小羊”,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资源的使用上,充分利用投影仪和自制的简单课件。
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投票单,统计表,方格纸,投影仪
课前谈话,师生互相认识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吗?那你们都喜欢看哪些动画片呢?(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如果有学生说到《喜羊羊和灰太狼》,老师顺势就说自己也比较喜欢这部动画片,便又提问:你们都喜欢他们当中的哪一个角色呢?(指名回答)一听到你们的回答呀,有那么三只羊就发生了争吵,为什么呢?(课件出示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的图片)因为他们都说自己是最受小朋友们喜欢的那只羊,于是他们又找到了村长来帮忙解决,你们说村长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于是村长就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他这个忙,在这三只羊中,请你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羊。
2、这三只当中,到底哪一只才是你们最喜欢的那只小羊呢?我们应想个什么办法呢? (学生出主意)
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统计的方法
板书:统计
1、投票环节 每人领到一张选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只羊。(注意,每人只能选一只羊)
2、让小组长收集选票
3、计票 选票收集好了,现在你们知道它们各自的得票数吗?要知道每只羊的得票数还要把选票进行整理。
1、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记录他们的票数?
2、教师进行唱票。
3、下面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也可小组合作(抱票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要仔细听,认真地听报出来的结果,不要计错,同时到学生中间去看看,学生采用的不同方法,以便接下来的分析反馈)
4、记录好后,总结每只羊的得票数。
5、让学生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到课前所发的统计表中。
出示统计表
姓名
美羊羊
懒羊羊
沸羊羊
票数
6、学生填完后,投影展示一两位同学的统计情况
预设:学生可能有画勾,画圈,写数字。
教师可以用板演的方式,适时介绍画“正”字的方法,让学生比较哪种计票方法最合适。最后让学生得出哪种方法最好。介绍正字方法的好处:为什么要选择“正”字呢,因为正字有5笔,我们五,十,十五,二十的算比较方便。“正”字的笔画不是横就是竖,所以用起来比较方便。
小结:画“正“字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并且又方便,在这里哪只羊的数量增加1,就在那只羊的名称下面加一画。合计的时候如果是画正字的话算起来会非常的方便,你们发现了吗?
7、师:在生活中为了更清楚,更美观地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还可以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
8、学生拿出课前所发空白统计图,同时投影空白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1)这张统计图上有多少格?(10格)
2)可是如果他们有的票数超过了10票怎么办呢?(学生分组讨论想出办法)
9、讨论完后,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10、师小结:当统计的数据较大时,我们可以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
提问:如果统计的数据更大一些我们可以怎么办?
11、师生共同把空白统计图的数据填上。
1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把统计图作好。
13、展示学生所画的统计图,师生共同进行评判,(特别是单数票时怎样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4、说一说,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15、师小结:经过学生们收集票数、整理票数、统计票数,××羊得的票数最多,它当然也就成了最受小朋友喜欢的羊了。
师:同学们刚才学得非常认真,辛苦了!老师还想在你们班做一个调查,老师这儿给大家提供了三项体育运动项目:跑步、跳绳、游泳,你们最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1、让学生想办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选择举手表决,班长点数,老师记录)。
2、学生翻开课本95页,根据整理得统计表完成“做一做”
3、展示学生所填的统计图。(师生共同订正)
4、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布置作业:97页第二题
美羊羊:
懒羊羊:
沸羊羊:
姓名
美羊羊
懒羊羊
沸羊羊
票数
如何写二年级数学期末试卷通用二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5、2、3、4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学会口诀记忆的方法。
5、2、3、4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都相对比较简单,后面6、7、8、9的乘法口诀理解、记忆的难度则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目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决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成败会影响到学生表内乘法的学习及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活。
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情境图,将计算教学、解决问题和口诀记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从中理解并掌握相邻两句口诀的记忆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深挖教材,突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思路。运用数形思想、假设思想和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寻找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诀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
1、通过主题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初步归纳总结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形到数的抽象过程,体现算法多样化。 分两个环节进行。
1、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1,质疑: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3+3+3+3=12,4+4+4=12,3×4=12
2、再次质疑,理解方法。
出示情境2,再次质质疑。质疑::你能结合刚才的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说说为什么?以明确计算方法,并进行报分类板书: 抽象
3+3+3+2= 3×3+2= 3+3+3+3-1= 4×3-1=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摆图形。经历从情境图到直观图的抽象过程。 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按老师给出的算式摆出图形,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体分两个层摆图形。
第一层次: 3+3+3+2= 3×3+2= 4×2+3=
第二层次: 3+3+3+3-1= 4×3-1=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3+3+3+2= 3×3+2= 3+3+3+3-1= 4×3-1=
2、小结揭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 假设这里放一个,算完后减去。(假设小熊没有把玉米掰走) = = 11(个)
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板书)
1、计算:5×2 + 5= 5×3 – 5=
2、观察思考:5×2 + 5=3×5= 15 5×3 - 5 = 2×5= 10 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并汇报,找到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3、质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记不清5×5=?怎么办?
4、练习:4×2 + 4 = 4 ×( )= 12 3×3 + 3 = 3 ×( )=( ) 4×3 - 4 = 4 ×( )= 8 3×4 – 3 = 3 ×( )=( )
5、小结:这里运用转化思想,找到了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就为理解和教学6、7、8、9的乘法口诀和学生口诀记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是降低了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
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有层次和陡度的练习,以达到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图填等式(模仿练习)。
引导质疑,完成练习:你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3×4+2=14 3×5-1=14
2、算算写写(巩固练习)。
3、p58 、4(巩固练习)。 先质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然后独立解决?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4+3=15 4×4-1=15
4、p58 、5(独立练习)[备用题] 让学生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独立解决?
总结是本节课的点睛这笔,为此我安排了两个环节总结本课,再次强化知识,突出重点。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以上就是我对这乘加乘减的认识,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他把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全记了,也许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了,但是,数学的灵魂(思想和方法)一定会永远扎根于他的脑海深入,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如何写二年级数学期末试卷通用三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