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孟子正义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孟子正义心得体会一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颗仁义之心对学生太重要了。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这种精神难能可贵,非常人能做的。
《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既使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天不会把所有的好事都加在一个人身上,一切顺其自然,随缘就好。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就是说我们要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贪多无厌终究会一事无成,甚至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有舍才有得,学会放下,才拿得起。
“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更是我们做人的准则,也是我们所要传承的文化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做到这些才是一个道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
活着,就是一场修行,真正的修行不在一张能言的嘴上,而在一颗向善的心里。人生之光,是一颗宽容的心;岁月之好,是一份随缘的爱。懂得,才会不怨、不恨、不燥。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愿我们不忘初心!
孟子正义心得体会二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主张以正义为核心,提倡“仁政”。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通过研读孟子的著作,我深刻感悟到正义的重要性和内涵。下面我将从正义的意义、实践正义的路径、正义的局限性、个人正义的实践和努力的必要性五个方面展开谈论。
首先,正义的意义在于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正义是一种道德上的理念,是指个人对于公正、公平和正当的要求。它不仅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念,超越了个体的私利和狭隘的群体利益,追求的是社会整体的利益。
其次,实践正义的路径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孟子强调,实现正义需要从个人做起,首先要修身养性,自律自律修己,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道义相符。其次,要顺利齐家治家,使家庭和谐稳定,做到家庭成员彼此尊重、互助共进。再次,要有能力周全治国平天下,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用智慧和勇气去改变现实,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然而,正义存在着若干的局限性。孟子认为,人们自我中心的需求和欲望常常会导致正义的偏差。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诱惑会让人往往仅仅关注自身利益,而忽略他人的权益。同时,正义也受到了社会环境和制度的限制,不同社会时代的不同认知水平会影响人们对正义的判断。
因此,实现个人正义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首先,个人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自觉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做到心有所属。其次,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他人,为他人谋福利,努力改变社会不公和不正义的现象。再次,要学会平衡自己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的追求不损害他人的权益。
最后,努力实践正义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孟子提出了“兴邦、安民、利物”的思想,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既要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也要积极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贡献力量。而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正义实践中,才能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共同获得幸福和发展。
总之,孟子正义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也是我们应该努力实践的。正义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道德品质和个人幸福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只有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努力追求正义,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和谐和繁荣的社会。孟子正义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正义是一个方向,是一个目标,而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追求它。
孟子正义心得体会三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它还去过鲁国,相知孔圣人的门第来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是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也能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的长出了一个锛俿角痫,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令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确性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柜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锛偽琻銡玗一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有因为他学识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后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基础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衖 ,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在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35 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孟子,真是一位伟大的“ 老师” 。
孟子正义心得体会四
孟子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孟子》也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从中学及大学语文中,我们对孟子及他的一些言论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也学习了《孟子》中的部分篇章。但就我个人而言还未全文的去学习、品味过《孟子》,而这一次品读名著并写读后感正是一个契机。于是我早早地就去图书馆借回了《孟子直解》一书,慢慢开始品读起来。
有关孟子思想的研究,自古以来就不乏大家。孟子的四端说、性善论,在政治上实行王道、仁政,个人修养方面反求诸己的思想等都为我们所熟知。短短的一千字远不足以概括《孟子》所要表达思想。所以以下就取《孟子·公孙丑》上篇中有关个人修养方面的两篇来谈谈我读后的一些感想。
《孟子·公孙丑》上篇第四篇就讲到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虽然讲的是治理国家时,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太平时特别要警惕不可放松。但联想到我们当今的世界,联想到我们平时的生活,同样也适用。当代世界以和平和发展为时代的主题,除了一些局部的战争,全球基本是和平。在和平的环境下,我们不用过多地考虑温饱等一系列问题,于是人们逐渐减弱了警惕。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我们的一些同学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进入大学以后沉迷网络、游戏或者对自己的生活缺乏目标盲目度日。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并为之努力。等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去责怪他人、归咎于世事不公、归咎于老师课堂没有讲。就以现在的经济危机来说,有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归咎于现在是经济危机,归咎于在学校学不到知识或者缺乏实践的机会等,却不从自身找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危机的确导致了部分行业不景气,影响到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但我们若能做到未雨绸缪,在大学期间通过读书、参加实践等方式来不断地充实自己,那么到找工作时就不会那么困难,是金子总会发光,总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尚书》中不也提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同样也是强调祸福是由己、不由人也不由天,一切都是自求。
《孟子·公孙丑》上篇第七篇虽然在刚开始讲了仁不是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不为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选择,在这一篇的最后,孟子还是用射箭作比喻来讲解反求诸己的问题。也就是强调,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不管知否遇到问题都要经常做到反躬自问。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别人可以说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些都是不应该的。我们要身先士卒,从自我做起。
孟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王道、仁政治国之道、交友的标准、理想人格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可能带有一些理想的色彩,但很多的思想运用到当今时代仍对人们提高修养等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随历史而逝去,而会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地积淀、凝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同酒一样,越陈越香。
孟子正义心得体会五
上个学期读了《大学》和《中庸》,与这两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学》,全篇一贯而下,行文流畅严谨,不似《中庸》,晦涩难懂,它是先从众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说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没有辩驳的余地,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读《孟子》,自己的思维也仿佛进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对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灵魂的诘问,灵魂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梳洗、剔除、凝练、升华......
师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让孩子对你“中心悦而诚服”,自身必得是那个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带芬芳,人必心悦之。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连天下的人都会归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资格指摘孩子的错误,时常反省,方能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视角上,真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词,多么深重,乍担此重任,必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负孩子,不辜负家长才好。
对孟子和《孟子》一书的最初印象,还是上学期间的历史课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语文课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多年之后重读《孟子》,身份不同,读书的感悟也随之变化。
《孟子》卷十四“尽心下(五)”这样说道“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为:孟子说:“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早春三月,又是一年开学时。20__年3月1日,主席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__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他警示道: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是要贻误工作、贻误大事的!”
“昭昭”表示内心清明、事理明白,“昏昏”表示内心糊涂、认识不明。孟子是说,过去的贤人,是首先使自己明白透彻,然后再去指挥和教导他人,使别人也能清楚明白;而今天的人,是自己都糊里糊涂、见识不清,却还妄想要教人明白,其实是在误导他人、混淆视听。能因为自己或者“昭昭”、或者“昏昏”,从而对他人造成深刻影响的,一般来讲,要么是管理者、具有掌控权,要么是宣教者、拥有话语权。
育人先育己,,正己再正人。想要教育好别人,就要先让自己受教育才行;连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的事情,却想要让别人明白,这就有些缘木求鱼的意味了。这一段话本意是批判当时的统治者不作为,却还要担负教化民众的责任。
而将孟子的这一段话引申到现代教育中,就要求作为他人之师,一定要先自己弄明白道理,才能够授人;如果自己都糊里糊涂的,还要给别人上课,那就是误人子弟了。
孟子正义心得体会六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热爱之心。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孟子正义心得体会七
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
孟子正义心得体会八
孟子雄心勃勃,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可是他四处奔波,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自己害了自己。因为他没有统治阶级那样的野心,更没有他们那样的残忍之心,他的心里装满了仁义,所以他有再大的政治理想也难实现。
面对这样的结局,孟子无可奈何,但又不甘心失败,不能让自己空有满腹经纶。于是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统治阶级。
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气候,这种大气候注定了孟子的命运,他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四处踫壁,或像一只皮球被诸侯们踢来踢去。
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和仁政的终极结果就是专制。虽然他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但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却毒害了世世代代中国人民。他虽然自由了,但世世代代的人民失去了自由。
孟子不愧为王者师,他天衣无缝的说理让王们深信不疑。例如:在梁惠王(上)篇中,他抓住梁惠王所讲的“利”进行说理,“王曰:‘何以利我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我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乍看此言,似乎没有什么反驳的,但在当时那种大气候下,梁惠王考虑“利”不是没有道理的。诸侯争霸,你不考虑‘利’,也许就会成为他人的口中食了。由此我联想到了现实的美国,到处考虑自己的‘利’,如果其利益受到损害,便进行制裁,甚至战争。正因为考虑利,其国家就强大,其人民就富裕,这有什么不好。
孟子的有些说理偏离现实,这只不过是他仁政理想而已。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这种推恩理想在现实中往往难实现。
“仁政”与“民主”无法比拟,“仁”与“自由”无法比拟,我们宁可要“民主”也不愿要“仁政”,宁可要“自由”,也不愿要“仁”。
孟子正义心得体会九
甲午年,一个秋叶缤纷,金黄银杏叶满地周末,我走进熟悉的泰达图书馆,无意间看见门口放着滨海读心书友会的张贴宣传,准确写着《孟子》一书的各章名称和阅读计划。顺着这个小小的告示,我走进一个全新的天地-《孟子》和滨海书友会。对于《孟子》并非完全陌生,知道它是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四书五经之一,上学时也曾在教课书中学过几个章节。但也仅此而已,对于孟子其人和《孟子》这本书并没有更多的了解,心中更多的是神秘感。对书友会这个新事物也充满好奇。好奇心加神秘感驱使我走进图书馆五楼的滨海书友会,短暂接触后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读书方式,书友们轮流讲解,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也有几位水平很高的老师予以点评、答疑和总结。从此后我就一发不可收,跟随书友会每周末学习孟子。
秋去冬来,飞雪送走最后一片秋叶,不知不觉中,三个月过去了,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已经读完《孟子》全部十四章节,自己也乐在其中,收获颇多,但千头万绪,说来都话长,总结读书感受绝非容易。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则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如果说孔子《论语》是记录儒家思想的一些基本原则的话,《孟子》则是对具体实践中如何操作进一步阐述,同时也和一些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孟子一书内容庞大精深,论述的孟子的仁义礼智哲学思想,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内容。书中许多经典语句在今天依然被大家耳熟能详,本来《孟子》一书就是用凝练优美的古汉语写作,两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想用白话文更简要总结更是难乎其难。只能谈谈对自己触动较深的一些感受。
根据《孟子》一书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法,以下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包括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看待名利,和自己对孝、仁、义的一些浅薄的理解。
其一,如何看待生死。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人能活多少岁?话题说来有点沉重,也许许多人懒得去想,但确实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人都会老去,寿命长短或长或短,虽然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寿命,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积极的心态过好每一天,提高有限生命之中的生活质量,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孟子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大意是尽自己的身心,体味生命的真谛,以此来对待天命。至于寿命长短,那不是你能掌控的。
虽说人终将一死,毫无疑义。但死亡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有颐养天年、亲人陪伴的自然老去,有得病多方求治而无奈逝去,也有飞来横祸造成意外死亡。生活中充满各种不确定性,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和事故。但纵观各种事故,意外之中也有规律,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规章、酒后不开车,吸烟有损健康、少去危险的地方等等。我们要做的,积极主动地规范我们的思维、行为和习惯,规避各种意外。”在企业常讲的:“一起意外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如孟子所讲,“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孟子也讲:“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尽管死亡终将来临,但也不得顺其自然,听之任之,听天由命,而应该积极主动避免各种意外死亡。
世界如此美丽,生活丰富多彩。传说中的天堂虽然美好,但人们都不愿去那里到此一游。人们都热爱生命,畏惧死亡,此乃人之常情。但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热爱生命,爱自己的亲人,但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他人,为了保护更多人的利益,他们视死如归,毫不畏惧。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的文化忠也不乏对这些人士的歌颂。孟子早就给这他们一个最崇高的尊称叫“舍生取义”。孟子原文如此:“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二,如何看待名利。
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如何解答。首先孟子并不像道家那样排斥名利,但要取之有道。孔子曾经讲“不义而富且贵 与我如浮云”。孟子进一步讲:“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翻译成白话,就是功名利禄,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是别人给你的。既然别人可以给你,那也可以拿走。而精神世界的耕耘,内心深处的淡定,根植于血液的仁义礼智,这些永远属于你,是别人不能拿走的。
总而言之,只要要取之有道,追求财富无可厚非。但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别忘了精神修养。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人生路上,有的人生财有道,富可敌国;有的人则比较贫穷。这两类人该怎样优雅地活在世间呢?孟子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就是说当你较穷时,不能失去志气和理想;当你富有时,应该惠及天下所有人。当然,在当今社会,不乏一夜暴富。当你突然富有,该如何看待这些财富呢?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就是说有再多的财富,都有棵平常心,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更何况,儿孙自有儿孙福。
其三,关于孝、仁、义、
虽然孟子生活在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但孟子的仁义礼智等思想在千年来一直做为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谈谈我对孝、人、义的感受。儒家提倡百善孝为先。孟子讲“大孝终身慕父母”,要终身爱父母、孝顺父母。如果不能善待父母,谈何仁义礼智,孝顺父母不仅仅要养体,供其物质;还要养志,给他们精神享受。
仁,我理解就是要心怀爱,慈悲为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孟子》开篇,孟子见梁惠王时,刚一见面, 二人有很生动的对话,孟子开门见山把他的仁政思想讲给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翻译今天的白话,就是梁惠王问孟子,“老头,你大老远过来,能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回答:“大王您何必谈啥钱呢? 我只给你带来仁义”。
义,是《孟子》一书关键词之一,书中多次提到义,但各个地方的义的含义又各有不同。孟子讲,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也反驳告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结合实际,我的理解义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古代兄弟之义,如舜对其弟象的宽恤,桃源三结义,这一点今天的人可能有不同看法;其二,道理,正道的意思。如舍生取义,大义灭亲等。其三,表示责任、义务、做事尽心尽力的意思,如义不容辞。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孟子》一书的收是多方位的,绝不仅仅是孟子书中的内容。通过学习,进一步收获了许多历史知识,读孟子之前我所理解的古代大概是从秦统一中国算起,读完《孟子》,那我的视野立即往前推了一千年,了解了尧舜禹、夏商周,我也顺便读了《史记》的相关章节。也知道了伊尹,伯夷,柳下惠,周公、文王、武王等等一些儒家推崇的圣人;了解了孟子的学生公孙丑、万章等,也了解了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等与孟子同时代人物,这些从前只是个名称,通过孟子与它们对话变成活灵活现的人物。
孟子正义心得体会篇十
在我不大的情况下,就据说过《孟子》这本书,它是一本能文化教育大家怎样做人的书,另外也是一位亦师亦友。所..
在我不大的情况下,就据说过《孟子》这本书,它是一本能文化教育大家怎样做人的书,另外也是一位亦师亦友。说白了闻名不如见面,今日,我也荣幸读来到这本能反应使我们终生获益的书。
有关教大家怎样做人的书读了的很少,但也涉足过一些,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一件事危害较为大。这本书关键写了春秋战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教育学家孔子身旁产生的一些小故事,我读后获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几个小故事深深记在我的脑海中里,在其中有一个故事称为《师友之道》。这个故事关键讲的是交朋友要保证“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孟子说过“父子俩有亲,臣子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盆友有愿”,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解决人际交往的基础规律,为政冶应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才可以保持社会发展的平稳和人际交往的和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根据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实的明白了人生道理。我喜欢这本书,我不想忘掉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