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综合范文

精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文如何写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2025-01-25 10:08:1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精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文如何写一

ok3w_ads("s005");

本文档来源于第一文库网:/news/

用心打造免费、绿色、专业、海量的教育文库网站

用心打造免费、绿色、专业、海量的教育文库网站

本文档来源于第一文库网:/news/

用心打造免费、绿色、专业、海量的教育文库网站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报告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报告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报告20_-07-27浏览:分享人:叶云泰手机版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报告

祥平街道按照同委反腐办?20pc?5号文《关于开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街道实际、认真开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现将专项整治情况报如下:

一、组织学习 强化认识。祥平街道于8月18日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组织学习同委反腐办?20pc?5号文札件~强化认识~明确责任。街道党工委书硅记强调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件精神~担负勹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街道党员干部和工冲作人员要认真学习《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踵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祥平街道关于贯彻落实十八届中央政治医岚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实施细则》。

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便认识~明确责任。

二、对照检查~抓挺好专项整治清理。

街道“三公”经费开支情况:

1关于公款吃喝方面的情况:今年 1至7月公务接待使用经费万元隳~与去年同期相比公务接待节约经费万元妾~

2 关于公款旅游方面的情况:公款旅游费 0元;

3 关于公务用车方,面的情况:公务用车今年1至6月运

1 / 11

行费垭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万元;

各埽项经费节约累计万元.公务接待、公款旅镤游、公务用车经费均无违反规定开支。

4. 关于办公用房方面的情况:无违规柔建筑、无超标装修、无剩余办公用房。

5. 关于 因公出国(境)审批管理楦。至今无发现以会议、培训、考察、调研鸡为名变相公款旅游~或“搭车”、“借道谇”公款旅游等违规行为。

6. 关于曩工会经费的规范使用管理。街道工会经费使用 管理做到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经费财务管理管好

用好工会经费若干桁问题的通知》(厦工?20pc?7号)、《关于 进一步规范基层工会经费使用管只理和监督暂行办法》(厦工?20pc?勉11号)等有关规定~并制定祥平街道工稳会经费使用管理规则。做到坚持经费独立窀管理、遵纪守法、统筹兼顾、预算管理等,原则。无违规使用工会经费。

7. 恁关于检查评比表彰方面的清理整治。无违芭反《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嘿公厅关于公布省级考核检查、评比表彰及醵认定类项目清理结果的通知》的规定。

8. 关于治庸问责工作。根据《厦门劓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推行“马上轼就办”、强化治庸问责工作的意见》和《厦门市同安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芨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精神~结合街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定《祥

2 / 11

平街道关躏于推行“马上就办”、强化治庸问责工作葱的实施意见》~推行“马上就办”、强化帧治庸问责工作。无慵懒散拖、推诿扯皮、ň吃拿卡要、庸作为、虚作为、不作为、慢作为、 乱作为等现象。

9. 关于会糗所中的歪风”的整治工作。20pc年3眢月街道党政领导成员填报“三不”《承诺秋书》。郑重承诺~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簋受~不持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监督~在殒自查处自纠中无发现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规蚜定现象。

三、街道确保落实中央八项帝规定~建立工作台帐~加强督查力度。工硷作台帐内容:1.监督检查八项规定落实珙情况工作台帐、2.监督检查集体“三资夔”管理情况工作台帐、3.中心工作监督诵检查工作台帐。台帐要求; 1.将作为筮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综合评定和鬻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2. 各责任责部门(人)要按规定日期~定期向街道纪艿工委填报相关信息。3. 街道纪工委负ツ责汇总~建立工作台账档案~进行定期和非不定期抽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四~圊密切联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无章立制保障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做到全面瞧深入领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厣文件精神~落实《关于在教育实践活动开缃展基层党风政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ぞ意见》。建立长效机制~转变工作作风。葛对已有的制度进行全面清理~继续修订完匙善~进一步强化制度执行力~真正形成用颏制度管人、管事、管权

3 / 11

的良好局面。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从转变作曙风 中凝聚发展正能量~以作风建设的新成在效推动祥平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报告

第一季度~河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继续深入贯彻落实

中寝央、中央纪委要求~持之以恒纠正“四风謦”~全省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152起~处理195人~其中党纪政纪处分 149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ャ增长%、%、%;处分人数中乡科级干部意占绝大多数~共144人~占%;处分县架处级干部5人。

分析报告共三部分。

一、分问题看。在查处的各类问题中氡~“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问题最为突荧出~处分29人~占处分人数的%;居第琰二位的是“大办婚丧喜庆”问题~处分2羿6人~占%。此外~因“违规配备使用公帙务用车”处分25人~因“公款国内旅游悟”处分23人。

二、分区域看。18锬个省辖市中~南阳(18人)、开封(1膣7人)、三门峡(14人)、洛阳(13椽人)、驻马店(12人)查处力度较大~洙处分人数较多~濮阳仅查处1起问题~党菘政纪处分1人;10个直管县中~固始处己分8人、滑县处分6人~巩义、汝州均未槿查处问题。

三、一季度总体情况。省?辖市中~南阳查处问题37起~

4 / 11

党纪政纪ワ处分63人;洛阳查处问题43起~党纪怆政纪处分55人;周口查处问题33起~侵党纪政纪处分45人。直管县中~固始查邝处问题16起~党纪政纪处分21人;新弗蔡查处问题19起~党纪政纪处分19人现;巩义未查处问题。

违反中央八项规砬定报告

20pc年上半年~全区各级胆纪检监察机关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中斯央纪委和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驰而不息鲎纠正“四风”~从严从速查处违反中央八铲项规定精神问题~加大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奎力度~有力推动了全区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板气持续好转。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今年以

来~纨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加大监督中央暧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力度~在重要节点前下υ发通知明确纪律要求~节假日期间组织明酣察暗访~节后核实重点线索、查处违纪问罔题、通报典型案例。6月25日~自治区扼纪委召开了全区党风政风监督工作座谈会掀~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纪委书记于春矸生作了讲话~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对铧做好党风政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餐严格执纪监督问责~不断推动作风建设。蓦自治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何开长总结分析了 20pc年以来全区党风政风工炳作情况~并对做好下步工作进行部署。上蓓半年~全区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獬问题153起~处理

5 / 11

223人~其中党纪砬政纪处分183人。在受到处理的223ラ人中~处级干部33人~乡科级及以下干唪部190人;在党政纪处分的183人中髦~县处级干部25人~乡科级及以下干部叭158人。主要特点是:

1.同比查烷处问题和处理人数略有减低~但党政纪处潲分力度加大。今年上半年~全区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

题153起~处理吖223人~其中党纪政纪处分183人。恺与去年上半年同口径统计项目相比查处问题数减少 %~处理人数同比减少%~但党觇纪政纪处分人数同比却增加%~特别是党唣纪政纪处分中处理县处级干部同比增加%祠。这说明~今年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葺字当头~加大了执纪问责力度~动辄则咎猓~从严从重惩处~切实提高监督执纪的实氨效性、震慑力~使纪律立起来、严起来。,

2.新项目突出~老问题涛声依旧。在查处的几类问题中~

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羔福利的问题最突出~处分62人~占处分颇人数的%~虽然这是今年新增的统计项目忮~却高居第1位~说明这一问题当前具有 普遍性和代表性。一些财政资金有结余的跌单位以发放福利的方式“突击花钱”~问娱题集中凸显;居第二位的是“违规配备使孕用公务用车”问题~处分42人~占处分践人数的23%~这类问题居高不下~一方曦面反映了监管渠道畅通~查处力度大~另晡一方面~反映部分官员侥幸心理作怪、虚昌荣心理作祟~仍然我行我素~公车私用;弁居第三位

6 / 11

的是“公款国内旅游”问题~处彀分31人~占处分人数的%;居第四位的忱是“违规公款吃喝”问题~处分人数18舍人~占处分人数的%;居第五位的是“其他”问题 (提供或接受超标准接待、接受或用公款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违规 獍出入私人会所、领导干部住房违规问题)わ~处分15人~占处分人数的%;居第六颁位的是“大办婚丧喜庆”问题~处分8人磋~占处分人数的%;居第七位的是“违规粲收送礼品礼金”问题~处分6人~占处分翠人数的%;居第八位的是“楼堂馆所违规苞”问题~处分1人~占处分人数的%。上?述这些问题与“五一”期间~自治区纪委?会同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缮办公厅组成7个督查组~对全区14个设蝼区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进行实地督查时~发现的问题情形基本相

吻合燃。

3.乡科级及以下干部违规比重较ぷ大~基层“四风”严重。从违反中央八项乘规定精神的主体看~乡科级及以下干部占濠绝大多数。在受到处理的223人中~处 级干部33人~乡科级及以下干部190?人~科级及以下干部的比例高达%;在党览政纪处分的183人中~县处级干部25酒人~乡科级及以下干部158人~科级及默以下干部的比例高达%。这说明~“四风痹”问题在基层依然严重~要紧紧“盯”着绣基层~不断加大对区直机关的二层机构、颚地市特别是县以下单位的监督执纪力度。铬

4.通报力度进一步强化~不断释放嗯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

7 / 11

今年以来~全区加泫大了案件通报曝光的频率~自治区纪委先?后8批次点名道姓通报了30起违反中央峪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永福县违规发榧放考核奖金》案例被收录为《中央纪委通肓报8起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力的责

任追究典型案件》经典案例剪。全区各市县共130批次点名道姓通报?了22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具件~其中桂林市、崇左市、河池市、南宁藉市通报曝光通报力度较大。

(二)全喂区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情况。全区各级纪检鞲监察机关坚持严字当头~严格实行“一案荤双查”~把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濞任”、安全生产监管、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监管、民生领域政府资金监管、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

涉农收费等情况列入储问责工作重点~立足检查再检查~监督再傍监督~强化监督执纪。如:自治区纪委督涵促防城港市纪委严肃查处小峰经济作物场邢套取财政专项资金涉农案件~3名涉案人鳊员被移送司法机关~6名领导干部因履职场不实、监管不力被追究责任。

全区办轰理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案件497件/次~谄第二季度数量比第一季度上升%。其中问蜃责人数442人~单位55个;问责同时滚给予党政纪处分74人;问责案件中同时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33件/次。其妥中~南宁市、梧州市、贵港市问责数量为汩全区前三位。全区没有重特大生产安全事癌故。全区纪检监察机关参与查处较大及以赘下事故52件~共追究相关

8 / 11

责任人51人~其中实行问责和组织处理 3人~建议企?事业单位依据内部规定给予处分17人。誊

1.乡科级及科级以下干部被问责数罪量多。从被问责人员/单位级别划分~县箔处级被问责44人~乡科级282人(个馈)~占%;其他124人~占%。

2洗.环保、民生资金、安全生产领域问责比ㄠ重大。按问责领域划分~生态环境保护领攘域被问责220件~占%;民生资金领域15 件~占%;安全生产监管11件~占枷%;征地拆迁类1件~医疗购销和医疗服我务类1件~其他类(如土地、干部考察)迅178件~占%。

3.部分领导干部箸落实“两个责任”不力被问责。落实党风佃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不力被问责64件~占,%;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不力被问е责7件~占%。

4.工作失职、监管鲰不力、效能低下成为问责情形的“重灾区”。

按问责情形划分~工作失职19寺1人/次~占39%;监管不力90人/吁次~占18%;效能低下77人/次~占ㄣ15%;违反工作纪律41人/次~占8非%;处置失当15人/次~占3%;滥用铙职权7人/次~占1%;妨害社会管理秩霸序5人/次~决策失误4人/次~其他类圾型68人/次。

二、下步措施

(碱一)继续加大督查力度。按照中央纪委“勿严明政治纪律

9 / 11

和政治规矩~把纪律挺在前阎面~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的新要求~继续加大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 注况监督检查强度。下半年~继续抓住中秋毒国庆、元旦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针对区筏直单位二层机构和县处级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国 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开展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公款旅游、

奢侈浪费、公垲车私用等突出问题的专项监督检查~持续不断 释放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强烈信号佾。

(二)继续加大查处力度。坚持“悟零容忍”“露头就打”原则~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踩“红线”、闯“雷区”的 横~尤其是对穿着“隐形衣”、顶风作案问芋题~从严从速从重查处~发现一起、查处龃一起、问责一起。坚持抓早抓小~加强群冼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织密监督絮之网~今年下半年自治区纪委在广西纪检蚱监察网站开设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濑四风”问题举报窗口~疏通监督渠道~对弭群众信访举报、媒体报道的党员干部作风遐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核实和成处理。

(三)继续加大通报力度。加瑙大通报曝光力度。下半年~将对“四风”逋隐身衣、大办婚丧喜庆等违反中央八项规 定精神问题的重点类型开展专题通报。每貂季度通报一次全区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馋问题情况~中秋国庆、元旦春节重要节点巳选择典型案例进行通报~在广西纪检监察寡网开设监督曝光台~点名道姓公开曝光~糨强化震慑。警钟长鸣、防微杜渐~营造

10 / 11

更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同时建立健全作 瘗风建设规章制度~构建作风建设新常态~缏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问题。

(碗四)继续加大问责力度。加强对各级政府镘职能部门转变职能、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堤~加大对履职不力、滥用职权、监管缺位芩、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等行为的督查纠正力度~对 相关人员进行追责。坚持“一案双查”~督促指导各地区各

部门在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的同时~也要对顶风违纪者所在 地区、部门和单位党委、纪委进行问鸭责~严肃追究相关领导的主体责任和监督卜责任。同时~结合今年全区范围内集中开顾展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锕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严肃问责~特别对2璃0pc年以来已经查处的案件存在有关职猝能部门履职不到位、不作为慢作为问题的工要坚决进行责任追究。

(五)继续强卒化考评力度。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加戗快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明确把贯彻落衣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考察党委(党组锫)主要负责同志履责情况的重要内容~同刍时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列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强化奖惩措施和责纾任追究~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11 / 11

相关文档:

开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

对违反中央八项谈话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内容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自查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报告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自查报告

违反八项规定自查报告

违反八项规定整改报告

违反八项规定整改

违反八项规定整改方案

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 /

相关热词搜索: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感想八项违反中央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精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文如何写二

某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表态发言

百度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某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表态发言》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

对中央改进干部作风的八项规定我们表示坚决的拥护,并将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

我们也将以此为契机,实现以下几个方面要有新的变化。

采编人员要切实转作风、改文风,适应新形势下县委、县政府和人民群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使《》以及专题节目在内容报道上有新的突破。

要把重点转移到加强项目的策划上来,转移到做精做细方案上来,转移到多想抓项目的办法上来。

多一些业务上的沟通和汇报,热门思想汇报少一些不必要的人情上的礼尚往来。

要把放在餐桌、酒桌上的时间拿出来,多看书,多学习,让的每个角落都书香弥漫。

有上级领导和外地客商来了,可通过这一节目的展演来展示。

总之,我们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契机,转变观念、提升素质、查找问题、探寻途径,以服务苏区振兴发展为目标,以科学管理、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举措,力求在各项工作上实现新突破,百度在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上取得新成效,扎实推进文化广电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主要描述变化、新闻、我们、节目、上来、转移、一是、文化,希望对网友有用。

精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文如何写三

甲方(发包人):

乙方(承包人): 签约地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部门及行业规定、标准等的规定,并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将山水半岛一期,38#楼样板房、售楼处、二套别墅中央空调采购、安装工程,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签订本合同。

1.产品数量、价格

1.1产品清单:

甲方采购乙方代理的大金vrv3型号中央空调贰套,合同总价: 人民币280000元,详细价格,详见大金空调报价表(售楼处、样板房各一份),乙方凭税务发票结算,总计(大写)贰拾捌万元整(含税价)。

1.2 该价格为固定价格,在合同有效期内,甲方不承担因各种因素所导致的成本上升而产生的价格上涨风险。

1.3该价格中包括设备生产、包装、保险、运输、装卸、安装、调试(包括配合调试)及验收合格之前及保修期内备品备件发生的含税费用。

1.4 专利:

乙方必须保障甲方在使用其提供的产品时不受到第三方关于侵犯专利权、商标权、外观设计或工业设计权等知识产权的指控。任何第三方如果提出侵权指控,乙方必须与第三方交涉并承担可能发生的一切法律和费用责任。如因乙方原因,甲方收到政府职能部门或第三方合法追诉或指控的,造成的所有损失由乙方承担,包括但不限于处理此事所生的律师代理费用。

2.交货地点:山水半岛一期工地。

2.1乙方应按甲方在上述指定的交货地点卸货,本合同为“交钥匙工程”,货物的卸货、保管等由乙方负责,甲方负责协调卸货场地,因甲方原因到货15日后仍不能安装,超出15日部分的保管费用由甲方承担。交货地点甲方必须保证乙方机动车可以到达的位置,否则乙方有权拒绝卸货。

2.2产品在到达甲方所要求上述地点交货前的运输、保险等事项均由乙方办理,并由乙方自行承担交货验收合格前的一切费用和风险。

3.合同期限

3.1.交货时间

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定金20日内交货至甲方指定的地点,甲方延期付款,交货期予以相应顺延。

3.2.安装时间

(1) 乙方7月30日必须派技术人员进场安装管道、做吊顶标高、电源插座位置、平面布置

(2) 现场安装技术人员要与装修公司技术人员密切配合,规划管道定位。

(3) 甲乙双方认为已具备安装条件后,乙方在10日内安装完毕。

4.产品质量要求

4.1乙方必须保证所供设备是原厂生产的、全新的、未使用过的完全符合招标文件规定的质量、规格和性能的要求;设备中采用的主要的、核心的、关键的元件及技术标准与附件一:中央空调技术参数的内容一致,产品质保书、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技术资料要求齐全,否则,乙方支付甲方合同总价的30%作为违约金。

4.2必须达到或超过的国家、行业标准。

4.3 履约期间,甲方可以任意抽取一台中央空调配置进行检验,如果检验质量达不到相关标准要求,甲方有权认为其产品不合格,乙方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为货款的30%.

5.产品的交货验收及保管方式

5.1 乙方应在交货前5日,以书面形式发送《发货确认函》给甲方,通知准确的发货日期、到货时间、货物型号规格、数量以及场地的要求,甲方须在收到确认函后2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经甲方确认同意后乙方可发货,甲方逾期不作答复的,则视为默认同意。

5.2货物到货时,包装必须完好无缺,产品包装要求包括规格型号、产品种类、数量等,货物在

5.3到货后,甲方负责组织工程监理方、乙方到现场进行验收,清点货物数量及验收货物质量,若货物数量与清单数目不相符,货物有丢失或损坏,或者货物的包装、品种、型号、规格等不符合合同规定,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收回或补齐货物,乙方实际交货时间以最终补齐货物时间为准。参与交货验收的单位在货物清单上共同签字,并填写交货验收合格证明,此合格证明为乙方交货的凭证。

5.4乙方产品通过交货验收后原则上视为本批次的产品质量为合格产品,但在安装及使用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乙方有承担其产品质量的责任和义务。

5.5交货后,甲方提供设备存放地点,乙方或其委托的设备安装承包方保管货物,货物如有丢失或损坏的情况,由乙方负责照价赔偿。

5.6乙方在交货的同时应向甲方提交产品合格证、产品检验报告、质量信誉卡等相关单证和资料,否则,甲方有权拒验货物。

6.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

6.1安装过程中,乙方服从甲方相关人员的管理,确保安全施工和工程质量,确保达到安全文明工地,乙方按有关规定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承担由于自身安全措施不力造成事故的责任和因此发生的费用。安装期间乙方人员发生的一切违法和安全事故及给第三方造成损害均由乙方全部负责。如因乙方原因,甲方受政府职能部门或其他合法追诉或罚款的,在甲方受追诉或赔偿后,乙方承担全部损失。施工过程中的用水用电, 乙方根据计量和收费标准向甲方交纳全部费用。

6.2安装过程中,因乙方原因造成设备配件短缺、损坏,乙方应及时安排换装、换件,其相关费用由乙方承担,并不得因此而降低整机使用性能。

6.3乙方有责任对合同项下的设备进行调试,并出具现场调试检测报告,同时出具现场噪音检测报告。

6.4乙方为甲方免费培训操作人员2名,主要内容为中央空调设备的基本结构、性能、主要部件的构造及原理、日常使用操作、保养与管理、常见故障的排除、紧急情况的处理等;免费提供

6.5产品保修期为安装调试合格后两年,故障响应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到达现场时间不超过 3小时,保修服务方式均为上门保修,即由乙方派员到甲方设备使用现场维修,由此产生的费用均由乙方承担,但由甲方原因造成的除外。

6.6下列情况乙方维修收取相应的费用:

6.6.1甲方不按照乙方提供的正确使用方法而引致设备故障损坏;

6.6.2擅自改装设备;

6.6.3人为因素或天灾等外来因素造成的损坏;

6.7质保期满后的维修服务, 乙方可以根据甲方的需要提供全包、半包或者定期服务,终身提供零配件。

6.8设备安装过程中不得随意破坏房屋结构。如确有必要需提前与我公司工程部技术人员联系,进行技术处理。

7.付款方式 甲方向乙方支付合同总价的30%作为设备定金。货到工地现场经甲方、监理方的综合验收合格后5日内付至该批货款总额的50%,安装结束并经调试合格后7日内付至本合同款总额的95%(若自设备安装结束之日起超过六个月因甲方原因不能调试,甲方在最迟六个月届满后一周内付至本合同总价的95%),余款5%做为质保金,6个月后付清,即从乙方调试结束经甲方验收合格之日起算,期满后无质量问题一周内无息一次性返还。

8.合同的变更与解除

8.1合同履行中,如甲方要求变更合同,则应于合同规定交货日30日之前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因合同变更而增加的成本和费用由甲方承担,合同变更后需重新确定交货期,合同变更的事项双方需另签合同补充协议,并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8.2甲、乙双方任何一方非依法定事由单方解除合同,须向另一方偿付合同总金额10%的违约金。

9.违约责任

9.1除本合同另有规定外,合同双方必须完全履行本合同,否则,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9.2乙方逾期交货的,须每天向甲方支付逾期部分货款总额的0.05%为违约金,并赔偿因此给甲方造成的一切损失;逾期交货超过30 日的,甲方有权单方面终止本合同,并且乙方须向甲方支付未供货部分货款总额的5%作为违约金。

9.3乙方违反本合同规定擅自发货或者提前到货的,甲方有权拒验货物,乙方对此承担一切责任。

9.4甲方未按合同规定期限支付货款的,应就拖欠金额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向乙方支付利息。

9.5因为货物的包装、品种、型号、规格、数量等问题致使未通过交货验收的,视为没有交货,因此造成逾期交货的,按照本合同关于逾期交货的有关规定执行。

9.6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致使没有通过验收的,乙方应立即无偿换货并在15日内向甲方交送本合同规定的合格产品,并向甲方支付未通过验收部分产品价款的5%作为违约金,赔偿因此给甲方及第三方(施工方)造成的损失;乙方逾期15日未交送合格产品的,或者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致使第二次没有通过验收的,乙方应向甲方退还所有已收款项,并赔偿因此给甲方及第三方造成的损失。

9.7乙方承担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给甲方、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施工人员及业主)造成的一切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10.产品保修约定

10.1质保期自甲方验收合格之日起算,质保期为两年,质保期内乙方承担因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全部维修和更换等费用。若属乙方产品质量原因此承诺不能兑现,乙方将负全部责任,并向甲方支付合同总价5%作为违约金。

10.2乙方应给甲方留下质保负责人的书面通信地址或电话,以便通知乙方确认保修,乙方提供的维保人员、通讯地址或电话有变更的,须书面通知甲方,否则因此造成损失的,由乙方承担。 10.3乙方应保证保修的及时性,在收到甲方或甲方委托人(物业公司)的书面或其他有效通知后,应及时作出响应。

10.3.1乙方须在甲方通知后应立即做出答复,乙方保证其传真和电话处于24小时正常开通状态,甲方将先以电话或传真方式通知乙方。乙方殆于维修,经甲方书面通知后,乙方仍存在殆于维修或不及时维修的情况,此类情况发生三次以上并给甲方造成损失的,甲方可扣除相应金额质保金并且甲方有权另行选择维修单位,解除乙方整个项目维修权利,此后发生的维修费用,全部由乙方承担。如遇电话无法解决的问题,须派员在3小时内赶到现场,并于赶到现场之日起12小时内完成由于质量问题所涉及的保修;

10.3.2当乙方在确属产品质量问题而未在规定时间解决的情况下,甲方有权委托他方处理,因此发生的费用从乙方质量保证金中扣除;

10.3.3当乙方质量保修金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无效时,可按有关法律程序向乙方追回;

10.3.4乙方保修工作人员应遵守甲方或甲方物业公司的规章制度,若在户内则应接受业主的监督,并做到现场文明施工,举止礼貌,工完场清。

11.不可抗力

11.1因不可抗力致使完全不能履行合同的,本合同终止,双方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但本合同另有规定的除外。

11.2因不可抗力致使部分不能履行合同的(包括导致延期履行),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免除相应的责任,但本合同另有规定的除外。

11.3因发生不可抗力影响合同履行的,遭受不可抗力的一方须及时书面通知另一方,并在不可抗力结束后合理期限内向另一方提交发生不可抗力的充分而有效的证明,否则,不能免除相应责任。

11.4本合同所称不可抗力指不可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包括战争、地震、动乱、空中飞行物体坠落或其他非甲方或乙方责任造成的爆炸、火灾。

11.5因合同一方延迟履行合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延迟履行方的相应责任。

12.争议处理方式

凡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争议,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和解、调解不成时,采取向甲方住所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方式解决。

13.其他事项

13.1以下为合同附件,是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附件一: 中央空调技术参数;附件二:空调主机及标准配置清单;附件三: 售后服务体系;附件四: 售后服务承诺。

13.2甲方招标文件及其附件、招标答疑、乙方投标文件、招标议标期间的往来函件和由乙方提供、经甲方认可的企业规范、标准、产品说明书(包括规格、质量、检测依据及结果、原材料产地、货物产地、包装、使用功能、验收方式)、图纸等资料均为本合同的附件,各文件不一致之处,以形成时间在后的为准。

13.3合同双方应指定两名授权代表,分别负责直接处理“本合同设备”的技术和商务问题。乙方指定技术代表: ,商务代表: ;甲方指定技术代表: ,商务代表:胡宣林。

13.4本合同一式捌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具同等法律效力。未尽事宜,协商解决。

13.5本合同由双方代表签字并加盖双方公章后生效,合同签订日期:20xx年7月29日。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精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文如何写四

ok3w_ads("s005");一 乡村问题及乡村改革
(一)乡村问题及其由来
对于中国乡村问题的认识,知识界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开始时认为是农民收入问题,后来认识到是农业发展问题,再后来认识到是“三农”问题(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问题),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仍然不能涵盖和解释现实中存在的全部问题。撇开地方政府的乡村治理和中央政府的政策选择,不考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囿于农民、农业、农村这样一个圈子,就难于认识到“三农”问题不在“三农”本身。,33实质上,县域内出现了综合性问题,主要包括“三农”问题、地方恶政或政府失灵问题、基础教育问题、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问题,这四个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人们常常认为,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可以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原材料、劳动力等等,有人潜意识里把县域内第二、三产业的不发展归因于农业的不发展,事实并非如此。如今的农村不仅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有丰富而廉价的原材料(农产品),而且也有大量的资金积累。有两点可以证明此种情况:一是农村大量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转移到了城市。法国学者安迪•罗思曼通过对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向银行体系提供了总存款的三分之一,但是只得到了十分之一的贷款。世界银行指出,甚至连中国农业银行“也逐渐成为把资金从农村地区转移出来的中介机构”。的44二是私人与企业逐渐成为乡村公共借债的重要来源。谢子平、王艳敏在江西g县和c县的调查中发现,国内银行贷款占乡村两级负债总量的46.34%,私人(主要是指个体工商户、包工头)借款占19.73%,其他单位借款占15.02%,世界银行贷款占11.43%,上级财政借款占7.46%。由于国家支农力度的持续减弱,加之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乡村借款越来越依赖非正式渠道。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对私人和其他单位构成的民间资金市场有较高的依赖程度,由民间市场提供的资金占到了其借贷总额的三分之一。。55在四川省仁寿县的乡镇债务中,银行借款5603万元,上级财政借款3686万元,企事业单位借款2410万元,私人借款7344万元,合作基金会借款6681万元,其他借款1972万元。企事业单位和私人借款合计9754万元,占其债务总额的35.22%。。66由此可见,农业的确尽到了提供资金、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责任,但是内地的县域内第二、三产业仍无起色。这就说明,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后三个问题的制约。
中国的乡村问题,自近代以来就已经日趋严重。人口膨胀使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同时国家权力下沉,从农民身上汲取应付战争和推进现代化的资源,地方豪绅也加重了对农民的压榨,以致农民问题成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余年,土地平均化使农民问题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但人地矛盾继续激化,国家通过税收和统购统销的途径从农民身上汲取现代化资源,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形成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模式,以农民问题为核心的乡村问题依然存在。至20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和权力依附人员日益膨胀,更加直接地与民争利,成为农民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以“三农”问题、乡村治理危机为主的中国乡村问题日益严重,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乡村改革。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徐湘林教授认为,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由于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的要素是土地和劳动力,地少人多的现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农民增收;因“赶超”发展战略长期积淀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对农村仍然区别对待的政策,造成农村的相对贫困;县乡政府机构人员臃肿,农村管理体制高成本运行,造成农民负担过重。其中后两者更具本质性。现77由此可见,作为政策制定者的中央政府和政策执行者的地方政府,是考察乡村改革动力因素的重要考察对象。
(二)乡村改革的进程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的乡村社会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变革的进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土地革命运动和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运动;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集体化以及后来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土地革命的继续);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自治的实行,以及乡镇企业的巨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村变革开始在中央政府的政策结构和乡村治理模式等更深的层面上展开。
在上述的第三阶段,农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的发展等问题上发挥了主动性,其实践创新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认可,经历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全面推开的过程。然而,在第四阶段,由于改革将在更深的层面上进行,农民能在多大程度上主动进行实践创新值得怀疑。在宏观政策选择和乡村治理模式问题上,农民要想发挥作用,恐怕绝不会像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按下十七个指印和三个名章就可以搞“包干到户”那样简单,第88而各级政府对于改革的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乡村改革的进程。
实质上,与第三阶段相比,当今的乡村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各方动力作用的发挥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无论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农民,单单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于解决盘根错节的乡村问题;即使是统筹性不够,也会削弱自身在乡村改革中的动力作用。在改革由易到难、动力需求变大的情况下,各动力因素的统筹与整合尤其显得必要。
(三)乡村改革中的几对关系
前些年,有的学者在研究乡村问题时缺少宏观系统的视角,往往就事论事,没有从各种复杂的互动关系中找出问题的实质所在。正如徐湘林指出的那样,尽管乡村自治和“三农”问题受到知识界的较多关注,但这两个范畴所涉及问题的相关性却较少有深入的讨论。如今,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新问题的不断涌现,系统地审视各相关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显得非常必要,而人们认识的积累和深化使其成为可能。
笔者认为,考察乡村改革的动力与进程,必须认真分析下面几对互动性关系及其相关性。
首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民、企业的依赖、合作、博弈关系。这里面不仅包含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与农民及企业的关系,还暗含着中央与农民、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合作关系。系统考察这三对关系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不是只考察其中之一,更有利于问题的澄清。1980年以后,中央政府的分权改革使地方政府获得了广泛的自主权。赵成根认为,地方政府经济和财政权力的增加,自主空间的扩展,以及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责任的加重,创造了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机制。放权改革的结果,首先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地方利益迅速扩展,地方政府从单纯的中央政府代理人,转化为能够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的相对独立的权力主体。地99有的地方政府截留中央政府下放给企业的权力,不执行中央政府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这说明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不仅要适当放权,还应注意建立监督和制约机制,使地方政府不能滥用扩大了的权力。在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关系的同时,应该调整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与农民、县域企业之间的关系。否则,农民、县域企业的发展就可能受到县乡公共权力的束缚和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乡政府应该认识到发展经济的最主要的主体和动力是农民和企业,而自己的责任在于提供公共服务。违反市场规律,以行政权力干预市场主体的合理经济行为,是前些年内地县乡政府的通病。总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再从县乡政府到农民和县域内企业,这一条线上的关系应该达到平衡状态。在失衡状态下,处于弱势的农民和企业的发展就很可能受到阻碍。
其次,县政府、乡政府与村委会三者之间的依赖、合作、博弈关系。有的学者研究“村”,有的学者研究“乡”,这些研究都不应撇开县、乡、村之间的重要联系。县是一个功能基本齐全的基层单位,是一个可供解剖的麻雀,而乡和村只是这个麻雀的一部分。
第三,城市与乡村的交换关系。城市与乡村之间长期存在的不平等交换关系是乡村问题的重要成因,而城市化、工业化又是解决乡村问题的最终出路,所以城乡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视角。
第四,乡村治理与发展、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邓小平在1986年就曾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实101这段论述十分适合于当前的乡村问题,改革乡村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的前提条件。
乡村改革的实质,就是调整这些关系,使其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影响乡村改革进程的动力因素就蕴含在这些关系中,并在这些关系的互动中发挥作用。
二、中央政府的两难处境与渐趋成熟的宏观政策
(一)中央政府的两难处境
在“三农”问题凸现的近十年来,中央政府在多种层面上的政策选择中处于两难境地,在与地方政府的互动中采取了矛盾的政策和妥协的态度,决定了中央政府在乡村改革中所发挥的动力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小于问题本身对其的客观要求。
从国际来看,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处于激烈国际竞争压力之下的中央政府虽有意愿改善农民的处境、解决“三农”问题,但由于国际竞争的重点在工业、科技、军事方面,因而在中国和外国这一对矛盾的斗争中,农业现代化的地位远低于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这一客观事实将长期存在,所以中央政府用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资源和精力是有限的。事实上中央政府长期奉行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来发展工业、科技和军事的追赶战略,现在虽可逐步减少对农民应得利益的剥夺,但这一战略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也是一个客观必然。
从国内来看,现代化的实质和目标是经济效益较高的科技和工业现代化,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但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业却养活着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作为“政治人”的中央政府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应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用于解决“三农”问题;然而同样的投入在农业、农村领域和中西部地区得到的经济回报较低,在工业、科技领域和东部沿海地区得到的经济回报较高,作为“经济人”的中央政府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用于工业和科技。在这种两难处境下,中央政府“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优先发展工业和科技,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这虽与农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相一致,但“三农”问题却是一个现实的、眼前的问题,被“捆绑”了50年、做了50年“无私贡献”的农民希望现在就“松绑”。农民当前的应得利益和中央政府追求的当前经济利益最大化之间存在着矛盾,决定了中央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与农民的期待是有距离的,和问题本身的严重程度是不相称的。
尽管中央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比如连续下发涉农文件、实施小城镇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税费改革等等,但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整还受制于现实利益结构的制约。中央政府在一些大型工程、提高公务员工资、城市建设、科研开发等方面可以“一掷千金”,但在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方面却缺少实际行动。前几年不少学者论证了征收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的危害,呼吁废除这两个税种,也有学者建议废除农业税。屠宰税终于被废除,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20_年上半年,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要创造条件逐步废除农业特产税。但改革的渐进性特征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改革的进程比较缓慢。
在中央政府和县乡地方政府这对矛盾中,在111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维护群众利益,不损害群众利益,维护地方稳定和秩序,以增强执政合法性;同时又要求地方政府发展经济,上交更多税收,并提高公务员和教师待遇,而且中央的经济发展指标需要地方的较高指标来保证,这在客观上迫使地方政府加重农民负担,增加并上交更多税收以显示政绩,增加积累以发展工商业。这种要求实际上也是一种依赖,要求越多,依赖性就越大。所以中央在与地方的博弈中往往作出妥协,对于地方明显存在的违规行为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惩治不力,这就是中央政府不得不经常“三令五申”的原因。
中央政府的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政策遭到县乡政府阳奉阴违的抵制,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各方解决“三农”问题的努力。“例如粮食收购政策,中央定价敞开收购,出现亏损由地方财政补贴,产粮大县工资都发不出来哪有钱补贴?没有补贴,粮食部门就借机压级压价、扣斤扣量......1995年以来,中央的保护价,地方没有哪一年执行过。政策规定的保护价误导农民多产了粮食,可是实际上地方不仅不按照保护价收购,而且还限收、拒收,限制多渠道经营,结果就把农民坑得很苦”。年121另外,在财税体制方面,由于上级政府把好的税源税种都收走了,县乡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农民,但由于大气候的原因,县乡政府在教育、交通、电力、通信等各方面的发展任务不减反增,他们往往不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是需要办多少事就向农民要多少钱。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农民负担。
中央政府推动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这种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寻求在一个利益平衡点上推进改革,这里的平衡就意味着妥协,蕴含着乡村改革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从具体层面来看,弥合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是中国改革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环节。但是,“二元结构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利益矛盾。在二元结构的一体化过程中,如果实行加速一体化的改革战略,在较短的时期内放开对城乡户籍管理的限制,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则必然给城市的就业、住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很可能会造成城市生活质量的下降,损害城市居民的利益;相反,如果实行缓慢推进的一体化战略......维持甚至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则必然加剧中国农民的相对贫困,损害农民的利益”。教131在这种两难之中,处于弱势的一方往往牺牲更多。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时向农民和农业要积累,沿海改革时要求内地稳定,国企改革时希望农村稳定,长期以来“三农”都处于一种奉献、牺牲、顾全大局的地位。在当前形势下,乡村改革在中国的总体改革格局中仍然处于从属地位。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虽然中央政府出台了一些文件、政策和措施,要求地方减轻农民负担、精简机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镇化战略,实行村民自治,改革户籍制度,进行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等,但收效不大,有的改革步履维艰,有的改革进展缓慢。
(二)中央政府在涉农问题方面的宏观政策渐趋成熟
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可以说是不成熟或者是错误的涉农政策,而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在涉农问题方面的宏观政策逐步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处于两难境地,但中央政府不停地调整涉农宏观政策,“摸着石头过河”式的乡村改革一直处于缓慢推进的过程中。而今涉农宏观政策在理论上渐趋成熟,表现在政策的配套性、统筹性、可行性越来越强。比如,在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发现了县乡政府的财政缺口问题,认识到农村税费改革必须与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以及财政体制改革配套进行;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认识到“保护价”的政策成本太大和国营粮站骗国家、压农民、不可信的事实,经历了从实行垄断收购、“顺价销售”到允许私人收购、走市场化之路的转变,从实行间接补贴到直接补贴种粮农民的转变;逐步推行户籍制度改革等等。
中央层面的政策结构调整正在不断地尝试和进行之中,但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一步到位,短期内难以完成,仍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今后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和“暂住证”制度,积极推动城市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同时城市管理法规和政策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市容市貌为本,城管人员的粗暴、违法犯罪式的“执法”行为应该受到必要的约束和制裁。有的城市竟然以维护市容市貌为借口不允许农民穿布鞋进城,这类管理上、文化上、心理上的歧视是户籍制度之外城市排斥农民的重要樊篱,理应拆除,就像废除收容遣送制度一样。
有的人害怕农民进城,唯恐农民工影响城市稳定。到底是在城市中解决农民问题还是在农村解决农民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第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调整粮食安全政策和耕地保护政策,降低粮食安全政策的代价,使其有利于乡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非农化创业实践。
第三、要统筹县域内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金融政策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有利于县域内中小企业融资,鼓励县域内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税收方面应有利于民间资本积累,轻徭薄赋,逐步降低直至取消全部农业税费,让农民休养生息,不可竭泽而渔。提供更加公平合理的政策服务,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政策限制,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政策与法制环境,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而不是由县乡政府出面创办企业。
中央和省级财政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解决乡村问题,应加大对于县域内公共事业的投入,主要是基础教育、交通电力、必要的水利建设等方面,而不是有人建议的直接投入农业。直接投入农业这样的经济行为要让农民(市场主体)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策。实际上,农业的发展空间相对来说非常狭窄,投资回报率低。当投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边际收益就会递减直至为零。如果增加投入可以解决农业发展问题,那么不用政府增加投入,农民自己就会想方设法增加投入,工商界企业也会大批进入农业。面对农业这个利润远远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甚至亏本的产业,理性的选择是退出而不是增加投入。所以建议中央政府补贴农业、增加农业投入是不现实、不可取的。对141
农民的最终出路是非农化——离开农业、转入其他行业。如果政府扩大农业投入,赔本也要继续把广大农民拴在土地上,似与农民非农化的最终出路背道而驰。笔者赞成增加对“农民出路”的投资,增强大、中、小城市及县城中的非农产业对农民的吸纳与转化能力,促进、鼓励、保护民营经济发展,营造适于“农民”生存、发展、创业的空间。要为进城的“农民”提供服务,为其营造安身立命之所,使其在城里稳定下来,转化为非农。
第四、走出“政治改革——社会稳定”的怪圈,从保持静态稳定向追求动态平衡转变,在改革中保持社会稳定。第151
第五、当前乡村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推动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改善乡村治理。应注意县乡两级政府改革的统筹性,而不应孤立地搞乡镇政府改革。
(三)中央政府是当前乡村改革的主导性动力
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是一场中央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所以在当前乡村改革中,中央政府仍是不可替代的主导性动力,这是一个客观事实。首先,中央政府有推动乡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重建合法性或防止合法性资源流失的强烈意愿,并在实际推动着各项涉农改革,如户籍改革、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等。其次,中央政府掌握着解决乡村问题的必要资源,比如政策资源。最后,忽视中央政府的动力作用,仅仅寄希望于农民的政治参与、“让农民自己说话”,不是现实的选择,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中央层面的政策建议者和制定者,其个人利益与乡村改革基本上没有冲突,所顾虑的只是改革的政治后果和长远变数,因而相对能够撇开个人纠葛,果断改革。而县乡政府官员及其依附人员却难于在县乡改革中直接受益,其中大部分人反而会丢饭碗或者损失若干灰色利益,对于他们来说,改革属于非帕雷托改进,因而他们具有阻碍改革的利益诱因。
中央政府动力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宏观政策的正确性和系统性。如果宏观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可行性,则中央推动乡村改革的努力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各种阻碍因素化解于无形。“中央政策是好的,被下面的歪嘴和尚念歪了”。这种说法值得推敲。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好的科学的政策,必然包括改革下面“念经的和尚们”,使其不能把“好经”念歪。一个无法执行的政策,即使它本身很好,也没有现实意义。然而,这却是“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所必然付出的代价。总之,中央宏观政策的正确性、系统性、可行性对乡村改革的进程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县乡政府改革中的多方博弈关系和新动力机制
(一)县乡政府自我膨胀和职能异化的后果
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业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地方政府自主权的扩大,县乡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自我膨胀现象异常严重。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对全国1020个有代表性乡镇的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达290余人,严重超编。现在一个中等乡镇的工作人员就超过了20世纪50年代一个普通县的编制人数。吴理财、李芝兰在洪镇调查时发现,乡镇党委和政府经历了向科层组织发展的过程,内设机构不断细化。原来为1人的党委委员、干事、助理员,分别演化为相应的部、委、办(所、站)等机构,乡镇还仿照上级政权组织增设了人大、政协等机构。人161据曹锦清在河南的调查,县级政府也有类似的情况。谭同学在对湖北省s县县乡机构设置进行实证分析中发现,从县的层面来看,各机构之间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重复投入,遇事却往往互相推诿、效率低下。例如,对于工业极为不发达的农业型县来说,企业局、工业局、轻工局的机构设置无疑显得太过细化,对于以农村财力为生命线的s县财政来说无疑是一种极为奢侈的机构设置。县171山西某县设有乡镇企业局,乡镇设企业办,却没有一个乡镇企业。山181机构膨胀的背后是人员膨胀。曾长期担任乡镇党委书记李昌平说:“我80年代中期当乡书记时,一个乡政府才10来个干部,现在100多人了。过去财税所才223人,现在分成了财政所、国税所、地税所,一般都有50多人,这些人都靠农民养活,我们用这么多人,从来没有问过农民‘同不同意"。”多191在县乡两级,除了所谓编制内和编制外人员,实质上还有其他权力依附人员,他们通过依附公共权力获得项目,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食利者阶层。这些无疑都增加了农民负担。
与县乡政府自我膨胀相伴随,县乡政府的职能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异化的过程。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在县乡政府,特别是在内地县乡政府,“吃饭财政”,“负债财政”,贷款、借债发工资,逐渐成为普遍现象。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相当程度上成了空话。除了维持吃饭和“开门”,县乡财政已无钱办事,无法正常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于是出现了“地方政府失灵”现象。虽然现行财政体制造成的收入上敛以及地方教育支出沉重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县乡机构和人员臃肿也是直接的原因。各机构利用自身的办事权搭车收费,比如办理结婚证要同时购买民政所提供的高价物品,盖个章、办个手续就要给管“章”的人送点好处,否则免谈。有些地方的县乡政府官员及其依附人员成了麻烦制造者和秩序破坏者,基层政府成为掠夺性政府,走向了自身职能的反面。
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在城市,政企分开逐步深化,国企民营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而在乡村,却是盛行县乡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催生“乡镇企业”,指挥农民种什么不种什么,这与市场经济的理念背道而驰,结果“乡镇企业”没搞成,落下了一堆债务,农民按政府指示种田亏本,政府却不负责任,加重了农民负担,致使怨声载道。市场经济在客观上要求县乡政府弱化权力、转变职能,然而这却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
县乡政府的自我膨胀和职能异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干群冲突增多、关系紧张,合法性资源流失,治理成本升高,社会稳定受到负面影响;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农民负担加重,县域内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地方恶政和政府失灵问题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政治后果会带来经济后果,而经济后果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政治后果。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有一句著名的口号:“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可以说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在近一二十年中,中国乡村则缺少一种制约县乡政府随意征税收费的有效机制,而这种机制正是县域中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因此,削减和制约县乡政府权力,把乡村官僚社会改造成一个商业性市民社会,应成为乡村变革的重要内容。
(二)县乡政府的两难困境和政府改革动力分析
在现行体制下,县乡政府主要承受着来自上级政府(中央政府及其地方代表)、县乡既得利益阶层和农民这三方的压力。处于夹缝之中的县乡政府往往多头受气,处境尴尬,同时也常常瞒上欺下为害农民。如果某项工作搞不好或者不令上级满意,上级就会一手拎着乌纱帽,一手挥舞着“一票否决”的大棒,使县乡主要官员不敢怠慢。即使上级的要求不合实际,县乡官员也往往不敢在过高的任务目标上据理力争,而是敢不择手段、采取劳民伤财甚至违法的手段去完成不合实际的任务以博得上级的欢心,尽管这种手段会激起民愤且为上级所反对。比如计划生育工作,上级一方面定了指标,一方面要求依法行政。下级不会在指标上讨价还价,但却敢于违法行政,采取打人拆房牵牛甚至逼到农民家破人亡的办法。“现在农民外出太多,他在外地超生,我们怎么管得了,可一查出来,就是一票否决受处分”。出202县乡官员不仅要承受上级的压力,还时时面临着下面的压力:群众不满意就上访上告甚至聚众反抗或者自杀鸣冤,一旦事情闹大媒体介入,县乡官员就难于收场。此外,在机构改革方面,由于应该被精简的人员大多都有这样那样的背景,有的地方整个县公安局都是由一个家族控制,县委书记都奈何不得。有的地方整个县乡官场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关系和金钱织成的几乎密不透风的半封闭或全封闭的网络系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县乡政府要精简机构却时时受着既得利益阶层的制肘。由此可见其两难处境之一斑。
在这种两难困境中,县乡政府改革(主要表现为机构人员精简与职能转换)的动力明显不足,阻力重重。
对于一些立志于改革的县乡官员来说,在改革中将失去某种利益的公共权力依附人员是改革的阻碍力量。在既得利益阶层和分利集团面前,县委书记、乡党委书记的力量就显得太渺小了。就拿一个乡来说,大大小小的干部、教师和权力寻租人员,队伍一年比一年壮大,从总体上来说一个乡书记根本无法抗拒。决定乡书记是否能继续干下去的人不是普通农民,而是乡里的干部、教师们的舆论和评价,他们不但掌握着话语权和更多的评价机会,而且他们更有能力和关系渠道向上级施加影响。他们中的个别人可能与某副县长或某局长有亲戚或金钱关系,一个小小的乡书记恐怕奈何他们不得。更多的时候,县乡官员自身及亲属朋友已经成为分利集团的主体,单靠某个书记要改革,要去改变整个利益分配机制,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李昌平在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推行改革的结果是被迫辞职;原安徽省利辛县委书记夏一松拒收礼金,立新规涤荡积弊,结果大量的恐吓、侮辱接踵而来,有人扬言“夏一松不除,利辛难安”,最后夏一松仅当了180天的利辛县委书记就被调离。天212由此可见,个别县乡官员一旦成为乡村改革的现实动力,而又缺少来自上面的支持,就会很快被扼杀或排挤,出现逆向淘汰的现象。
帕金森定律揭示了县乡机构、人员膨胀、县乡政府改革动力不足的原始动因。英国著名管理学家帕金森在分析组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原因时,指出人员的晋升机会与机构数量成正比,所以人们总是希望增加机构。对于一个不称职的官员来说,他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将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名水平低的助手。对于这位不称职的官员来说,第一条出路是走不得的,那样他会失去许多利益;第二条路同样也不能走,因为那样会使自己多出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看来只有选择第三条路最为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而自己则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同时也没有人成为自己晋级的障碍,而下级既然能力不济,他们又会上行下效,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恶性循环,就会形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扯皮推诿,效率低下的行政管理体系。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不称职的行政首长一旦占据领导岗位,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便不可避免,整个行政管理系统就会形成恶性膨胀,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据报载,某年在山东菏泽地区水利局实行银行代发工资两个月后,职工们竟发现多出了34张“嘴”,有34名非水利局职工拥有水利局职工的工资帐户。后经查实,这多出的34张“嘴”都是水利局干部的亲属,其中21人是水利局副科级以上干部的子女,9人是正在学习的大中专学生。在以“苦甲天下”而闻名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同心县,部分干部违法乱纪,大量超编进人,致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吃“皇粮”的人数畸形膨胀。冗员吃空了财政预算、补贴,就连专项资金也被挪用。在这个仅有33万人口的贫困县里,吃“皇粮”者高达1.1万人,全县超编人员高达2800多人。多222 “由于工资支出预算由上级部门制定,乡镇财政没有任何减低这部分预算的积极性,精简人员实际上意味着放弃这部分预算拨款”。何232由此可见,县乡官场内部很难产生足够的改革动力,这种情况对乡村改革的进程会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乡村中依附公共权力的分利集团是乡村改革的阻力,而个别基层改革派官员是潜在动力而难于成为现实的动力。在此情况下,县乡政府改革的动力因素应该从上下两个方向寻找:中央政府和农民。没有来自上面的支持和压力,县乡政府改革就难于展开;没有来自下面的支持和压力,县乡政府改革的成果就不能保持。近年来关于乡镇政府是去是留的讨论十分热烈,有人主张乡镇自治,有人主张“县政、乡派、村治”等等。笔者认为,关于乡村治理模式的组织制度设计要考虑到县乡两级政府改革的关联性,从县乡村一体的角度统筹考虑县、乡政府改革。应考虑到农民对于降低乡村治理成本的需求,因为这个成本是由农民来承担的。任何增加成本的改革无论从长远来看多么美好,都会在当前造成消极后果。县乡政府的行为应受到符合市场原则的监督和制约,如果县乡政府内部不能做到分权制衡,那么就更加依赖于通过外部多种力量的联合约束机制来防止地方恶政或政府失灵现象的发生。这里所说的外部力量就是上面的中央政府、下面的农民和相对独立的媒体与知识界。
(三)压力型体制的改造与重建:新动力机制
根据荣敬本等人的定义:所谓“压力型体制”,指的是一级政治组织(县、乡)为了实现经济赶超,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县、乡党委和政府把这些任务和指标层层量化分解,下派给下级组织和个人,责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根据完成的情况进行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奖惩。由于这些任务和指标中的主要项目均实行“一票否决”制(即一旦某项任务没有达标,就视其全年工作成绩为零,不得给予任何奖励和先进称号),所以农村各级组织始终是在这种评价体系的沉重压力下运行。种242
在这种压力型体制下,由于政绩考评方式是上级考评下级,县乡官员任免升迁的决定因素还是上级官员,于是“一些官员为了向上级部门突出自己的政绩,大搞集资活动,搞劳民伤财的浮夸建设,加重企业和农民的负担”。1994年11月某省有一个批文下达到开封市与开封县,说“全国明清时代的四大名镇唯独我省的朱仙镇落后了,我们脸上无光,希望朱仙镇加快发展”。不久,“年轻气盛的尚某调往朱仙镇任党委书记。他雄心勃勃,想大干一番,以显政绩。提出‘两年再造一个朱仙镇"的浮夸口号。拆旧房,修马路,疏河道,建旅游景观,造商场,盖办公大楼。大规模基建投资的钱从何处来?一是召集各工程队带资参建,二是贷款,三是向全镇村民高额征集。据说,1995年向每人摊派四五百元之多,相当于村民全年一半以上的家庭收入,于是民怨四起”。年252有的县官搜刮民脂民膏建“度假村”而不管是否会有人来度假,有的要求农民大种某种农产品而不管销路价格如何。此类树政绩行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乡村可谓不胜枚举。即便是在群众中口碑不错的“清官”也不敢在政绩问题上掉以轻心。据原陈留镇党委书记介绍,“1994年,省里下达文件说,农民是否种棉,种多少,可由农民自己选择,政府不加干涉。这一年,陈留镇的棉花产量由原来国家定购的300万斤下降到五十万斤。然而某中央领导来视察,重申国家收购的原定指标,于是陈留镇便有250万斤的收购缺口。当时的定购价是每百斤450元,而市场价每百斤800元以上。这样,陈留镇村民只能到邻县按市价收购棉花,并按定购价卖给国家,光这一项,增加了陈留村民共计八九百万元的负担。陈留村民都掉着眼泪到邻县去收购棉花,并按期完成棉花定购任务。看了真叫人感动”。元262按理说这位“清官”以及县里官员应该向上级反映实际情况,请求减少定购任务,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为了不给上级留下工作不力的印象,他们宁肯让农民“掉着眼泪到邻县去收购棉花”。县乡官员的“政绩”里有多少是农民的血泪,又有多少给农民带来了福祉,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大问题。
压力型体制的本意是想看政绩用干部,这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无法很好地解决谁来衡量政绩及衡量标准问题,结果就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在政绩的内容上,过去偏重经济发展的因素,忽视了社会治理的因素。如果能够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当作衡量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核心标准,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压力型体制的上述弊端。在谁来衡量政绩问题上,以农民为主的县域内民众应该成为主要的评价者。
有人主张消除“压力型体制”,实际上可能误解了荣敬本等人建立民主合作型体制的建议。民主合作型体制是压力型体制的完善形式,其中并没有消除压力,也不应完全消除压力。没有压力,没有适当的监督、制约和评价机制,地方政府的恶政和失灵问题靠什么机制避免?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压力,而在于谁来施压。事实证明,在现行体制下,如果不依靠农民,中央政府的压力可能会结出恶果;如果没有中央的支持,农民的压力就很难产生应有效果。荣敬本等人认为,在民主合作型体制中,各级地方政府促进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既来自上级政府,又来自当地民众;中央与地方、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之间进行适当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与义务,使参与各方共享合作收益,从而为合作创造必要条件。政272
总之,要理顺中央政府、县乡地方政府与农民及企业之间的关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民的作用,依靠农民,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评价政绩的核心标准;建议由媒体或独立的民意调查机构收集民意,收集民众对县乡政府及其主要官员的评价,以此作为县乡官员政绩考核的参考标准;在中央、农民、媒体之间建立畅通的联系机制,联合监督、制约地方政府的权力,是改造原有压力型体制、建设新型动力机制的关键,也是加快乡村改革进程的必由之路。
四、政治参与:农民的困境与出路
(一)农民政治参与的困境:成本与收益分析
不少学者主张建立农会、“让农民自己说话”,实质上是希望发挥农民政治参与的作用。在当今中国,农民不仅缺乏政治参与的渠道和有效机制,而且在现有机制下农民政治参与的效果十分有限。在求告无门的情况下,有的农民与县乡干部拼命,有的选择自杀,近年来农民自杀、自焚的消息时常见诸媒体。农民为何渴盼“包青天”为民做主?而不是像有些学者希望的那样自己为自己做主?实质上,农民不仅缺乏为自己做主的大环境,而且缺乏相应的能力、财力资源。
选举投票和“上访”是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但由于选举投票只是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进行,由农民直接选举出来的村委会干部和形同虚设的县乡人大代表并不能真正维护农民利益,所以选举投票这一参与形式在目前情况下对于农民来说意义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上访”成了农民不得已的选择。
所谓“上访”就是公民到政府机关反映问题的过程,这是我国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上访”现象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推荐阅读:

  秸秆禁烧书的承诺 秸秆禁烧承诺书(模板9篇)

  关于年终总结(推荐)(二篇)

  房屋租赁合同免费(24篇)

  关于警示教育活动总结如何写(八篇)

  最新施工损坏产品赔偿协议书 损坏赔偿协议书(大全9篇)

  如何写防溺水手抄报范本

AD位1

相关推荐

爱心橙心得体会如何写(汇总14篇)

心得体会

维护交通安全文明出行精选文案

综合范文

如何写好毕业致辞

演讲稿

最新《西游记》全文读后感心得400字

综合范文

关于维护交通安全文明出行句子

综合范文

如何写北京故宫导游词

综合范文
AD位2

热门图文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