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综合范文

最新高二下册化学教案电子版(五篇)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2024-12-10 12:38:4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高二下册化学教案电子版一

1.使学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2.使学生了解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质;

教学重点

乙炔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

乙炔分子的三键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认识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键结构;

2.实验验证乙炔的化学性质;

3.类比、分析得出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将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间又连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双键的共平面结构,现在如果通过反应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的这种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分子就是乙炔分子。在该分子里两个碳原子之间有3个共用电子对,即以叁键形式结合,据此,请大家写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按要求书写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

一、乙炔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

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cac2+2h2oc2h2↑+ca(oh)2

乙炔可以通过电石和水反应得到。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投影显示]实验室制乙炔的几点说明:

①实验装置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气密性,只有气密性合格才能使用;

②盛电石的试剂瓶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

③取电石要用镊子夹取,切忌用手拿电石;

④作为反应容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

⑤向烧瓶里加入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严防让电石打破烧瓶;

⑥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向烧瓶里加水时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当乙炔气流达到所需要求时,要及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

电石是固体,水是液体,且二者很易发生反应生成c2h2气体。很显然c2h2的生成符合固、液,且不加热制气体型的特点,那是不是说就可以用启普发生器或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来制取乙炔呢?

⑦实验室中不可用启普发生器或具有启普发生器原理的实验装置作制备乙炔气体的实验装置。主要原因是:

a.反应剧烈,难以控制。

b.当关闭启普发生器导气管上的活塞使液态水和电石固体分离后,电石与水蒸气的反应还在进行,不能达到"关之即停"的目的。

c.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启普发生器是厚玻璃仪器,容易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d.生成物ca(oh)2微溶于水,易形成糊状泡沫,堵塞导气管与球形漏斗。

该如何收集乙炔气呢?

乙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与空气比较接近,还是用排水法合适。

熟悉和体会有关乙炔气体制备的注意事项及收集方法,并由两名学生上前按教材图5-14乙炔的制取装置图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将电石用镊子小心地夹取沿平底烧瓶内壁缓慢滑下,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一滴一滴地缓慢滴下,排空气后,用排水法收集乙炔气于一大试管中。

由几个学生代表嗅闻所制乙炔气的气味。

请大家根据乙炔分子的结构和所收集的乙炔气来总结乙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三、乙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ρ=1.16g/l、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实际上纯的乙炔气是没有气味的,大家之所以闻到特殊难闻的臭味是由于一般所制备得到的乙炔气中常含有ph3、h2s等杂质造成的。

根据乙炔、乙烯和乙烷的分子结构特点,预测乙炔该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组讨论]乙烷分子中两个碳原子的价键达到饱和,所以其化学性质稳定;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而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易被打开,所以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乙炔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碳原子也不饱和,因此也应该不稳定,也应能发生加成反应等。

大家所推测的究竟合理不合理,下边我们来予以验证。

[演示实验5-7](由两名学生操作)将原反应装置中导气管换成带玻璃尖嘴的导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水缓慢滴下,排空气,先用试管收集一些乙炔气验纯,之后用火柴将符合点燃纯度要求的乙炔气体按教材图5-14所示的方法点燃。观察现象:点燃条件下,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而伴有浓烈的`黑烟。

乙炔可以燃烧,产物为h2o和co2,在相同条件下与乙烯相比,乙炔燃烧的更不充分,因为碳原子的质量分数乙炔比乙烯更高,碳没有得到充分燃烧而致。

(补充说明)乙炔燃烧时可放出大量的热,如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氧炔焰温度可达3000℃以上,因此可用氧炔焰来焊接和切割金属。

2.乙炔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a.燃烧2ch≡ch+5o24co2+2h2o

检验其能否被酸性kmno4溶液所氧化。

[演示实验5-8](另外两名学生操作)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观察现象:片刻后,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

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乙炔气体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前边的学习中提到由电石制得的乙炔气体中往往会含有硫化氢、磷化氢等杂质,这些杂质也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实验中如何避免杂质气体的干扰?

可以将乙炔气先通过装有naoh溶液(或cuso4溶液)的洗气瓶而将杂质除去。

b.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演示实验5-9]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将生成的乙炔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溴的四氯化碳中溴的颜色逐渐褪去。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可以反应且生成无色物质,那么它们之间的反应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从时间上来看是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迅速还是乙炔与之褪色迅速?

(回答)乙烯褪色比乙炔的迅速。

这说明了什么事实?乙炔的叁键比乙烯的双键稳定。

应注意乙炔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可表示如下:

(2)加成反应

乙炔除了和溴可发生加成反应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与氢气、氯化氢等发生加成反应。

高二下册化学教案电子版二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高二下册化学教案电子版三

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和进度:第二 节 醛、酮及习题讲评

第一课时:(1)以乙醛为例学习醛基的化学性质;甲醛的反应及相关计算。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简单介绍酮的性质。

第三课时:《步步高》 醛的练习讲评。

第四课时:《步步高》 酮的练习讲评

2、教学目标:

认识醛类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主要通过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介绍了乙醛的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主要通过实验来归纳乙醛的性质;结合乙醛的结构特点,复习和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图;结合乙醛的加成反应,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 要化学性 质。

教学难点: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3、资料准备: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实验药品、仪器、视频

4、新课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

第一课时  醛

学生已经掌握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了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变化,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对比羟基和醛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推测乙醛 可能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乙醛的化学性质,落实“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最后通过小结醛基的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迁移到醛类化合物,并掌握醛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首先提示讨论乙醛的结构特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

然后开展实验探究,探 究乙醛的还原性。探究乙醛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与银氨溶液、与cu(oh)2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规律。讨论小结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学习:边讲、边讨论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讨论反应规律,1 mol 醛基(—cho)可还原2 mol ag+或2 mol cu(oh)2,醛基(—cho)转化为羧基(—cooh)。

迁移提高:根据乙醛与 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规律,写出甲醛、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题:下列有机物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a.hcho  b.ch3ch2cho  c.hoch2ch2oh  d.ch3cooh

答案:c、d

小结:乙醛的反应中“官能团转化”的基本规律:

第二课时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3-5】乙醛的银镜反应

实验关键:为使生成的银能很好地附着在试管壁上,可先在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煮沸1 min,以除去试管壁上的油污;硝酸银溶液要新配制 的,若放置太 久或酸性太强实验效果都不佳;氨水要稍过量一点,保证反应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配制银氨溶液时,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氨水的过程中,应先产生白色略带棕色的沉淀,然后再继续滴加氨水使沉淀溶解;若溶液始终澄清,则说明药品的浓度、用量有问题,或试剂放置太久不宜再用。

【实验3-6】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实验关键:乙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需要在较强的碱性条件下进行。因此,naoh要大大过量于cuso4。试剂要用新制的cu(oh)2,否则cu(oh)2悬浊液会吸收空气中的co2转化为碱式碳酸铜而影响实验效果。

高二下册化学教案电子版四

一、指导思想

在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

在教学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观。

二、教材分析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化学2》有三个一级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的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包括四章,分别是:

第一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2.《化学2》在《化学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化学结构和反应的关系。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大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对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性。

3.《化学2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化学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以元素知识为基础,将其应用于理论:化学反应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与社会等。

4.《化学2》在整个高中化学教材中起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是指《化学1》所学的元素知识在《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在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又遇到,《化学2》的学习是对前面知识的一种复习和拓展。如在《化学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习了na、al、mg、cu的性质,在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习了cl、s、n等元素。在《化学2》的物质结构周期律中有碱金属主要是na,有卤素,主要有cl,而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na、al、mg、cu、fe、cl、br、i等都有。

而启后是指通过对《化学2》的学习,为学习后面选修模块的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化学2》所学的知识在选修模块中都要继续学习。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对应了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对应了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合物对应了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

三、学情分析

经过对《化学1》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实验的技能,结合本学期课程设置的特点和本届学生(共十六个班,分三个层次)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如下调整:

基于普通班和尖子班、重点班的学生水平差距较大,,所以要区别对待。

尖子班、重点班的同学在课上要多一些自主学习,在其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组织讨论,自己归纳、总结。自己动手探究等多种方法。同时,对优生强化学习,进行提优,对差生同样要做好补差工作。

对普通班的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知识点尽量简单化,力求学生能够理解。同时降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能适当放进一些学生活动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工作措施:

1.备课方式

我们教研组采取每周教材解读的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每章节的教材解读由中心发言人重点发言,其他人员补充,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探讨教学中重点、难点及亮点的处理,研究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2.教学方式

在学校80分钟课堂模式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渗透探究性学习,我们一定要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的开放的教学过程,对重点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探索__,从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去解决问题。

3.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

我们准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比如在学生学习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可先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具体到重点元素包括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和总结时同时融入具体的学法指导。如研究元素的一般方法、个性的比较及共性的归纳等。

到了有机化合物就要强调官能团来决定物质的性质了。

4.强调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针对人们的误解以及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无用性的认识误区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化学学科知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帮助的观念渗透。

例如:

(1)《化学反应与能量》灌输化学反应对人类所使用能量的贡献

(2)《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利用化学反应

(3)《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可以帮助人类更好认识物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5.加强实验

实验教学功能,应由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向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转换。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实验的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鼓励学生设计和创新实验。比如在设计化学能与电能实验时,可以联系设计生活电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二下册化学教案电子版五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七、具体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

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八、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推荐阅读:

  最新团组织关系介绍信(10篇)

  煤矿转让合同纠纷(16篇)

  2024年校园阳光体育活动方案 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十四篇)

  最新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籍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600字(四篇)

  最新小学实验室管理制度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三篇)

  最新招标代理合同标准(23篇)

AD位1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下册关于时间的名言

综合范文

高二后进生转化案例

综合范文

对高二学生鼓励的话

综合范文

五年级下册清明节发言稿350字五篇

演讲稿

高二英语节闭幕式发言:请相信我们自己

演讲稿

五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小学五年级母亲节黑板

礼仪范文
AD位2

热门图文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