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综合范文

企业并购的背景范文十二篇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2024-07-26 20:58:0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合并和收购M&a包括合并和收购。在国际上,通常使用合并和收购,统称为并购在中国,这被称为并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企业并购的背景的文章12篇 ,欢迎品鉴!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1

  一、公司并购的内涵及其分类

  并购的内涵十分广泛,通常指的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统称,一家公司通过一系列手段与方法获取到另一家公司控股权的行为即为并购,并购活动的实质其实为一种产权交易。

  通常情况下,并购活动根据其功能以及所涉及产业组织特征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横向并购。其主要指行业内合并,在同一个产销部门的内部,企业间利润率会有所不同,低利润率企业的资产逐渐流入到了高利润率企业当中,这其实是行业内部竞争所造成的各企业相互之间的资本重组,横向并购能够积极扩大并购方的市场占有率,是一种最为基本的方式。第二,纵向并购。主要指的是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间的并购,这类并购企业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他们分别处在同一个供应链当中的不同阶段,彼此间通常为合作关系,利益冲突较小,竞争并不直接,本质其实为一种需求商与供应商的关系。第三,混合并购。这种并购活动当中,并购各方没有关联产业,其主要目的是保证企业向多元化发展,能够规避管理经营风险,同时积极参与到新的市场中去,混合并购主要是为了扩充企业的日常经营范围与领域,而不是强调企业的行业占有率。

  二、上市公司并购的价值创造动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横向并购动因

  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界的基本理论之一,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理论进行研究的主要范畴。企业进行横向并购最为直接与主要的动机即为追求规模经济。通过进行横向并购,上市公司能够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与产出规模,推动产业由初创阶段逐步向规模化积聚进行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并开始联盟阶段的发展。上市公司经由横向并购,追求规模经济,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收益,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存在一定的不可分性,并购公司能够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共享,将营销与管理的成本分摊在更多产出上,从而减少了单位成本,促使公司获取到更多利益;第二,公司进行横向并购,由于市场份额与产出规模逐渐扩大,降低了同业竞争压力,竞争成本的减少也会促进公司的效益增加。

  (二)上市公司纵向并购动因

  1、控制资源

  上市公司进行纵向合并,一部分旨在实现对下游销售商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管理与控制,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出管理经营工作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对上游下游企业的并购,提升销售渠道与原材料对并购公司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控制竞争对手的目的。

  2、延伸产业链,加大了供应链上的竞争优势

  伴随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渐激烈,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与多变,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为产业链与产业链间的竞争。通常情况下,产业链的核心企业都有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的意愿,都希望加大企业的优势与综合竞争力,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地位。如果企业成功地进行了并购,确实可以保障整个价值链的增值,能够实现链上信息共享、以及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等。

  3、获得财务协同

  并购活动也会带来上市公司财务方面的效益,该效益主要源自会计与税法处理惯例、证券交易的内在规定等作用所带来的货币效益。

  (三)上市公司混合并购动因

  上市公司进行混合并购可以实现风险分散,投资新产业,使公司找寻新的利润增长点。就我国现状而言,目前众多上市公司逐渐考虑并实施了跨行业的并购,使公司参与到了新的'产业当中。但依据相关部门给出的一系列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实证结果来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混合并购的效应还不尽理想,没有预期高,并逐步呈现出下降趋势。所以,上市公司在进行混合并购时,切不可盲目开展多元化,要对相应的风险进行一系列科学、有效地分析与研究,同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保障公司不断向着更好更强的方向迈进。

  三、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

  (一)目标企业的选择应慎重

  1、从战略高度出发,科学、合理地选择并购目标企业

  在上市公司并购的过程当中,目标企业的选择和自身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并购目标是企业并购中的重要一环。通常而言,上市公司的并购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如果上市公司是想提升日常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地位与占有率,就应该选择与并购企业业务相关的目标企业;第二,如果上市公司是想获取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就应该重点关注目标企业的协同作用;第三,如果上市公司只是想获得一定利润率的增加,那么目标企业的选择范围就会宽广一些。

  2、对并购双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如果上市公司想通过并购的方式来完善与健全自己的财务状况,就应该对各项财务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单一的财务指标并不能判断出并购活动是否完全取得了成效,倘若上市公司经由并购行为来健全自身的资本结构、减少资本成本,就必须选择财务杠杆比率偏低的企业。另一方面,还应该对并购融资的问题进行考虑,并购融资多是由被并购企业盈利状况与财务状况来决定的,倘若被并购企业高价值固定资产的拥有量较少、或者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较小,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增大上市公司向外举债的困难。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2

  一、并购背景

  经过20世纪90年代产量的扩张后,20_年中国啤酒的年产量突破20_万吨大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啤酒产销国,并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然而,由于过去中国地域辽阔但缺乏高效的交通系统和运输设备,啤酒市场因此是惊人的零散。全国大约有500家左右的啤酒厂,并且当地品牌基本上都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尽管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商,20_年的产量达到了250万吨,销售额5.7亿美元,但仍只占这个市场11%的份额。而欧美国家多是两三个企业的产量就占总量的70%到80%,如美国第一大啤酒企业Anheuser-Busch年产量就占全国总量的48%,第二大企业年产量占总量的22%。青啤的对手,排行老二的燕京啤酒和排行老三的华润啤酒两者共占有15%的市场份额。青啤现在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的这11%的市场份额,还是在短短5年时间里共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40余家较小的啤酒厂后的结果。1996年青啤的市场份额只有2%。

  二、并购历程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03年,由当时的德国商人酿造,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啤酒生产厂。199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共募集了7.87亿人民币,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在资本市场备受注目。上市之后,青啤集团凭借政策、品牌、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大名牌”战略,坚持走“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道路,在中国啤酒业掀起并购浪潮。至此,青啤并购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拿下附近3个小厂,作为提高产量的基地,并依靠上市的资金实力,分别进行了内部的技术改造,生产线扩张,仓库大规模扩建等工作。而1995至1997年的盲目产量扩张,使青啤走入低谷。1999年,青啤进入购并高峰期。在连续拿下北京的五星、三环,陕西的汉斯、渭南、汉中等6个企业后,20_年7月收购廊坊啤酒厂,8月初收购上海嘉士伯,8月18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又拿出2250万美元,成立了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截至目前,青啤集团通过承债、破产或控股等多种形式,收购了17个省市的47家啤酒生产企业,形成了东有上海,西有西安,南有深圳、珠海,北有黑龙江兴凯湖,中有安徽的马鞍山、湖北的黄石等众多子公司的企业集团。

  三、加强内部整合

  随着青岛啤酒的大规模并购,问题也接踵而至。根据一份报告显示,20_年,青岛啤酒收购的45家啤酒厂中有一多半在亏损。这些公司在被收购的时候大多也是小型、亏损或者是处于破产边缘的国有企业,他们生产的一瓶啤酒的价钱和一瓶水的价钱差不多。修复这些公司给青岛啤酒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虽然产销量在增加,但公司的净利润却没有保持同步增长。20_年公司的营业额比利润增长更快(20_年全年净利润为1000万美元,只完成了预计的一半),这意味着利润率缩小了。20_年,金志国临危受命,出任青啤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金志国将青啤的战略方针由“做大做强”改成了“做强做大”,由"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他指出,并购是审视资源能力,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后期的系统整合,即是市场、品牌、组织、财务、资本等整合,就是要看快速扩张能否与以前的战略、理念,使命以及组织架构能否平衡,前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金志国曾说:“彭总完成了前半部分,我接过了他的接力棒,现在是整个青岛啤酒大名牌发展战略的连续。”金志国上任以来青啤发展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放慢并购速度,加强内部整合;强化品牌优势,重视资本运作;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等。在20_年度的工作计划中青啤提出了“整合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方针,明确表示要实施战略性调整。金志国指出:“购并是手段,整合是本质”,青岛啤酒走上了收购兼并和消化整和并重的良性循环时代。放慢了并购步伐的青啤并没有放慢前进的步伐,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企业内部的整合上,通过集团与各分公司之间企业文化、人才、技术、资本、品牌等方面的融合使分公司的竞争素质快速提高,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盈利,成为青啤集团利润增长点。青啤公司在规模扩张中先扬后抑,充分说明了青啤扩张的理性,不仅仅是在演绎资本神话,而是通过并购实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飞跃,向更高的层次发展。20_年,青啤正式进入整合期。通过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青啤计划20_年降低负债率,保持公司收益的长线增长,由快速式市场占有,调整为资本集聚策略,为全线出击国际市场做准备。今年首季度已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头。公司一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该季度的净利为5558万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的3079万元上升了80.5%。购并中,青啤对产品仓储、转库实行统一管理和控制,对产成品的市场区域分布、流通时间等全面的调整、平衡和控制,仓储调度,全线降低成本。产成品周转速度加快,库存下降使资金占用下降了3500多万元;仓库面积由7万多平方米下降到29260平方米,产成品库存量平均降到6000吨。仓储费用下降了187万元,市内周转运输费降低了189.6万元。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青啤引进ERP系统,筹建了青岛啤酒集团技术中心,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统一在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管理之下。信息整合,通过“三网”——内部网、互联网和会议的视频网,将企业总部和子公司用网络联系起来,进一步防范企业风险,减少审核费用,并且简化了业务运行程序,提高了销售系统运作效率。物流通过与深圳招商局成立合资公司,将物流外包,节省人力和固定资产成本,计算下来一年可能节约1000万元。网络建设第一期约为1500万元。其中用于总公司与各子公司内部沟通的网络的建设费用约为300万元,Oracle财务网的建立需800万到1000万元,总共在1500万左右。另一方面,青啤对已购并企业进行多方面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公司已分别组建了5个事业部,整合区域内的生产及市场资源。对各地购并企业的市场整合,首先借助现代信息系统。通过这个现代管理平台,青啤要将所有的工厂、数以百计的销售公司、数以万计的销售点,紧紧地集成一体。而由此带来的转变是一切唯市场论,工厂及营销渠道都成为服务市场的一个环节,最终更快地满足顾客需求,使青啤真正实现向现代服务型企业转变。、

  四、品牌与文化整合

  青岛啤酒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世界啤酒品牌,近年来青岛啤酒的品牌价值迅速攀升,从96年的33.42亿一路升至现在的近100亿元。巨大的品牌价值成为青岛啤酒开拓市场和对外扩张中最大的优势所在,良好的品牌形象和非常高的品牌知名度使青啤在终端消费者中有非常强的认知度和忠诚度,随着青啤全国市场的不断发展,青啤的终端消费者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同时青啤靠品牌资本优势,在扩张中投入非常少的现金资本就能把资产上亿元的啤酒企业收至麾下,甚至有的啤酒企业被当地政府无偿整体划拨。依靠品牌优势,青啤用1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总资产高达50多亿的并购规模。尽管青岛啤酒的整合卓有成效,但这种整合看起来还是赶不上外部扩张的速度。由于扩张过快,能够生产“青岛啤酒”的厂家逐步增多,品牌信誉度降低。一些不知名的小企业,使用“青岛啤酒”这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高贵的形象受到影响,信誉度降低。20_年“青岛啤酒”这个品牌只完成了销售计划的78%,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同年,青啤的老对手燕京主品牌产量近100万吨,保住了主品牌发展强势,这正是燕京稳定发展市场形象确立的根基。20_年,青啤开始对加入青啤的子公司进行整合。在并购公司没有达到青啤要求之前,不使用“青啤”品牌,否则青啤的形象会受影响。因此,目前以青岛啤酒为主干,形成众星环绕的结构。20_年,251万吨的产销量中,主品牌为60—70万吨。在实际的市场竞争中,青啤也感觉到主品牌的力量要比其他的系列品牌要强。考虑到长远的品牌策略,必须将主品牌的优势发挥出来,20_年青啤的主品牌销量争取达到100万吨,占到总量的三分之一。此外,保证几个区域性的品牌作为第二、第三品牌,如汉斯,五星。其余的一些品牌则根据市场的需求,让它们自生自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品牌梯队。青啤在华东地区搭建起品牌“金字塔”:金字塔最顶部是青岛纯生啤酒,中高部是传统的青岛金质啤酒,中低部是从青岛运酒液在上海罐装、并根据上海人消费习惯特制的超爽型青岛啤酒,底部是青啤购并的芜湖、扬州等厂生产的“华东”品牌啤酒,这些不同档次的啤酒,其价格都比对手的同档次啤酒高10%-20%,只有“华东”啤酒,比对手的稍低一些。青啤华东事业部部长葛宝伟说,芜湖、扬州等厂是低成本扩张。我们这些不同档次的酒,可以适用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而且因价格的错位,每一种酒都不跟对手正面交锋,都是从对手的空当儿切入占领市场的,整体来看,就形成了一种立体的错位竞争,对手会防不胜防。事实也的确如此,它使青啤的市场份额一年时间由不足5%上升到25%。市场不同,青啤错位竞争的方式也不同。在深圳市场,青啤采取的错位竞争模式就与上海不同。由于深圳的消费水平较高,高档啤酒市场竞争相当激烈,而中档啤酒市场相对缓和一些,青啤便把重点放在开发新的中低档市场,用青岛啤酒的绿金型和超爽型等中档啤酒来占领“塔基”,增加市场份额,而不过分地去争夺本已“白热化”的高档市场。这种“市场错位”的竞争模式也非常有效,目前青啤在深圳市场的份额已由一年前的不到10%上升到了近40%。青岛啤酒是中国商品在国外少有的几个具有历史知名度的品牌之

  一。自1954年进入海外市场,青啤一直占有国内啤酒70%以上的外销份额,欧洲、北美和港澳、东南亚是其传统的三大海外市场,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在海外市场推进中,“青啤”始终被作为主推品牌。在进行品牌整合的同时,青啤还着力在被并购公司内部推行青啤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以青啤的企业文化来统一改造。收购完成后,青啤派出三个小组深入到企业:一个是“推模组”,即青啤管理模式推广组,有一位副总专司此事,由他带头到这些企业中去灌输青啤的管理模式,提出具体实施要求,半年以后再检查效果;一个是质量组,由总工负责,到这些子公司去先将必要的生产硬件补齐,然后再培训“软件”——企业的技术人员;第三是贯标组,就是贯彻ISO9000标准的小组。从几个方面对并购企业彻底推广“青啤”文化。

  案例分析:

  从本质上说,在整个并购过程中,并购后的整合与并购前的战略规划应该是一致的,并购战略决定了并购整合的策略和思路;另一方面,并购的具体整合过程也是为并购战略服务,并能够保证并购战略的最终实现。从青岛啤酒的并购整合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在并购过程中,应把并购整合放在整个并购战略的重要位置。由青啤案例知道,解决降低啤酒企业规模扩张风险问题的最好办法还是量力而行,内部整合为先,扩张速度为后。具体说就是:内部整合重于规模扩张速度。因为高效的内部整合是扩张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大部分啤酒企业在规模扩张中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最根本原因不是市场的客观原因,而是主观上虽然形式上完成上并购,但被并购企业的内部整合工作却未能到位,造成有规模无效益,大而不强,甚至是一盘散沙的局面,亏损当然不可避免。金志国总经理所提出的“购并是手段,整合是本质”的论断对其他企业的并购重组很有指导意义。

  二、并购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整合能力。并购企业要在设备和技术更新改造、产品结构组合与市场定位、区域市场开发和培育、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内部整合,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并购企业不但要有充足的资金和人才,还要有充分的精力。并购企业所具备的整合能力是决定被并购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必要前提。青啤在这方面显然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所以能够取得并购整合的成功。

  三、被并购企业必须具备快速的接受能力。由于被并购企业软硬件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由于区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性的存在,使内部整合未必能按并购者的意愿顺利进行,被并购企业的接受能力是决定被并购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又一前提。在内部整合过程中会打破原来的机构设置、管理制度、人员配置、利益分配等机制,出现一些矛盾、阻力甚至磨擦是很正常的,但这些不良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对内部整合进程带来严重影响。并购企业要平等地对待被并购企业,形成你我一家,共同发展,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要使被并购企业的员工尤其是领导层充分认识内部整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能够最大限度在理解和支持内部整合,积极主动地接受并购企业的文化、管理思想和模式,能够忍受内部整合带来的阵痛,顾全大局,支持配合内部整合的顺利实施。对于少数被并购企业在较长时间内不能接受整合,且不能明显转变经营状况的,要当机立断,实行关闭破产等处理措施。

  四、加强企业品牌和文化整合。价格经营、产品经营、品牌经营和文化经营是企业经营的四个层次和境界。我国啤酒企业的经营还处于价格经营、产品经营普遍存在,品牌经营初露倪端的较低层次,离文化经营这一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很遥远,然而百威、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国际著名品牌的文化经营水平已经炉火纯青了,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迅速成长对中国啤酒企业的经营观念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啤的经营观念。享誉海内外的百年品牌青岛啤酒虽然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品牌的文化内涵还非常单薄,文化经营还欠火候,这是青啤与国际著名啤酒品牌竞争的一个差距。在今后的并购整合中,青啤应在文化经营、文化整合方面下一番大功夫,努力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经营水平。缩短差距,消灭差距,最终超越是青啤挑战国际啤酒品牌的战略要求。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3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企业纷纷掀起了一股并购的浪潮,或是强强联合;或是被并购方引进外资,背靠大树好乘凉;或是跨国并购本土企业以进军该国市场等。并购是企业通过市场获得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各种资源,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形式,它是企业主动和有选择的有偿合并,可以使企业走上多元化发展之路。近几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我国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始思索如何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如何走出国门向世界发展,其中首选的方式是企业并购。然而,企业并购的效果究竟如何?这中间成功的又有多少呢?导致并购活动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财务风险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背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联想并购IBM”期间财务风险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对我国企业并购有所帮助,使企业并购成为资本增长和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发挥并购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改制中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是一种投资行为,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风险,其中,财务风险贯穿于并购行为的始终,是影响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于并购在商业实务界的流行,理论界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的一般观点认为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锁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周亮(20_)认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背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王会恒、高伟(20_)提出充分重视并购前调查, 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 采用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 审慎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钱成(20_)重点介绍了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对其原理及主要参数的确定予以详细的介绍。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认识与国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

  Robert.J. Borghese,Paul.F. Borghese(20_)认为并购双方的战略及组织适应性差,缺乏有效的整合计划是并购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Philip.H. Mirvis(1992)认为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有两点:首先,从战略目标上讲,并购的目标企业的业务与自身的互补性不强,匹配性不好,无法产生较大

  的协同效应。其次,并购中对财务风险的关注度不足,没有合适可靠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总体而言,国外企业兼并的实践开展的很早,自上个世纪初就掀起了五次兼并浪潮,因此西方企业和学者对并购的研究比国内要深入,在确认、评估和控制并购风险问题上有较多的经验。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并购活动逐渐增多,中国对于企业并购的研究还有着深远的发展。本文对企业并购的理论和案例的全面分析,希望有助于企业对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有系统、理性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防范于控制措施,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文主要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出发,结合财务风险的种类对案例进行理性分析,认真分析风险的成因,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不断提高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努力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第一部分:首先对企业并购的定义、并购动因和并购的基本过程做简单介绍。 第二部分: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做出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并购财务风险的来源上进行简单的探讨。

  第三部分:详细论述财务风险的类别: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流动性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

  第四部分:对联想并购IBM案例进行全面、整体的分析。

  第五部分:结合理论和案例的分析,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提出防范和控制的措施和方案。

  文章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本文通过运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进行研究,阐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并提出防范对策,并得出研究结论。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朱朝华.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06).

  [2]郑慧,时杰.企业并购财务问题分析[J].黑龙江财专学报,20_(02).

  [3]王会恒,高伟.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J].财会通讯,20_(07).

  [4]周亮.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对策[J].北方经济,20_(10).

  [5]张维,齐安甜.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J].南开管理评论,20_(02).

  [6]叶会,李善民.企业并购理论综述[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_(01).

  [7]张应杰.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J].财会月刊,20_(06).

  [8]胡海岩.TCL、联想、京东方海外并购中的财技比较[J].中国企业家,20_(12).

  [9]于兆吉.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及存在问题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_(12)

  [10]惠金礼.并购中财务整合的内容及风险分析[J].会计之友,20_(08).

  [11]徐宁等.联想跨国并购中的融资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_(21).

  [12]肖宁,郭明曦.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生产力研究,20_(06).

  [13]初叶萍,胡艳.企业并购风险识别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框架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_(05).

  [14]单宝.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热中的风险因素及其规避措施[J].生产力研究,20_(03).

  [15]Stephen A.Ross,Randolph W. Westerfield,Jeffrey F.Jaffe.Finance[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_.

  五、研究进度

  1、20_年12月—20_年2月 收集资料,查阅文献

  2、20_年2月—20_年3月1日 撰写开题报告

  3、20_年3月—20_年4月10日 撰写论文初稿

  4、20_年4月—20_年4月30日 修改初稿,确定终稿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4

  【摘要】企业并购通常是企业兼并(Merger)与企业收购(Acquisition)、企业合并以及企业接管等概念的统称,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重要市场行为。通过梳理我国企业并购发展历程,以史为鉴,讨论我国上市企业并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上市企业;并购;历程

   中国企业并购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中国的企业并购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甚至更早的时候,但真正意义上的并购活动,即现代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并购,最早出现于1984年。回顾中国并购2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企业并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逐渐规范的发展历程,根据企业并购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试点阶段:1984-1992

   1984年开始,许多企业在“两权分离”原则的指导下,普遍开始实行以承包和租赁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在武汉和保定首次出现企业并购活动,在武汉和保定等一些城市企业并购效应的有利示范下,到1986年,许多其他城市如北京、南京、重庆、沈阳、无锡等城市也开始出现企业并购活动。与此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些利于企业并购的政策和措施,如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会议指出为例刺激经济发展,小型国有企业产权可以进行有偿转让,集体和个人有偿受权;1988年全国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鼓励企业承包企业,企业租赁企业”和“实行企业产权有条件的有偿转让”作为深化改革的两条重点措施来推行。1989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关于企业并购的法律,即《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这些措施和政策的出台,以及法律的不断完善有力的推动了全国的企业并购活动,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也由此开始。据统计,在1989年,总共有2315家企业并购了2559家企业,并购交易总额为20亿元,一些亏损企业被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兼并。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并购交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并购交易的规模不断增大,而且发生并购交易活动的企业也由少数城市中小企业间开始向全国范围内扩展;第二,并购范围主要是同一城市或地区相关经营业务之间的并购;第三,并购类型主要是以出资购买式、承担债务式和无偿划转式为主,产权交易只在某些城市出现。最后,政府直接干预市场并购活动,企业间的并购交易多数是在政府政策指导下的“大并小”。

   2.快速兴起阶段(1992-1997年)

   第二次并购浪潮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背景下发生的,无论是并购规模还是并购数量都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在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后,政府开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指出要明晰产权关系,允许产权的自由流动和重组,中国企业在激励和约束双重机制下又重新活跃起来,开始了新一轮的企业并购活动。而且在企业股份制改革不断推进以及证券市场不断形成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开始借助证券市场等中介机构的力量对其他企业进行合并购买。1993年9月“宝延风波”揭开了中国证券市场并购的序幕,随后万科集团试图收购上海中华、恒通收购棱光、港收购爱使、中远收购众城、大光大收购玉柴等并购事件。到1997年,我国证券市场因实施资产重组、并购、股权转让而发布公告的并购案件至少超过150起。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并购交易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试点阶段,上市企业数量较少,许多企业并购的动机主要是想通过买壳获取融资渠道以解决财务问题,不管是并购方还是目标方大多为国有企业,并购交易方式也主要以股权划拨为主。第二,并购行为相比于第一次并购浪潮更加规范。第二次并购浪潮是在产权交易市场兴起的背景下进行的,并购的范围和规模相比于第一次也有很大提升,出现了国有股转让、外资企业并购、法人股股权协议转让等多种形式的资本并购模式。第三,投资银行开始在并购交易的作用增强。随着并购交易规模的扩大以及并购操作程序的不断完善,一些企业借助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进行的并购交易活动逐渐增加,投资银行在并购交易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3.探索与强化管制阶段(1997-20_年)

   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发生于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企业并购交易数量和规模都有明显增强,在这一时期出现很多著名的企业并购案例,如上海实业并购联合实业、中远置业并购众诚实业等典型并购案例,我国上市企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体制层面上最大的突破。1998年辽宁盼盼集团开创了我国要约收购的先河,3月份盼盼集团向社会发起收购要约。随后,又出现以龙头股份为代表的5家纺织类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申能股份国有股回购以及清华同方换股收购鲁颖电子等一系列并购交易事件。而且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许多西方国家成功的企业并购模式被成功移植到我国,上市企业并购重组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同时,许多并购交易问题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凸显,如并购交易的“暗箱操作”、信息披露的不透明以及法律法规的滞后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小股东利益构成了严重侵犯,重组效率也十分低下。为此,政府自20_年以来加强了对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方面的完善,一方面不断加强信息披露机制,完善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另一方面,继续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并加速对低效益企业的资产重组的步伐。

   这一时期的企业并购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企业并购的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并购交易主体更加多元化,并逐渐打破地区、产业以及所有制限制,并鼓励许多民营企业参与并购重组过程。这一时期,并购交易类型主要是以协议受让国家股和法人股为主。

   第二,政府仍然在并购交易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些列鼓励企业并购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进行并购,同时也加强了对企业并购的监督机制,甚至直接干预并购交易过程;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对低效率并购重组活动进行限制,并购重组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企业并购动机更加成熟化,战略并购渐露端倪,企业并购不再片面的追求企业规模,更多的是追求高质量的资产结构,追求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规范发展阶段(20_-20_年)

   从20_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步入重化工时期,迫切需要提高产业集中度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这次并购阶段,无论是并购企业数量还是并购交易金额都出现了成倍的增长,仅20_年,中国上市企业发生的并购就已超过500例,并购交易额也达到600多亿元。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并购交易数量大增,主要是因为自200年开始,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部关于企业并购的法律法规,完善了企业并购交易市场机制。如20_年证监会的《上市企业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及《上市企业收购管理办法》等,对我国上市企业并购制定了严格的规范,这两部法规与《证券法》和《公司法》一起形成了我国上市企业并购法律框架。11月,证监会、财政部和国家经贸委共同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企业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意味着中国企业并购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外资收购上市企业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于遏制虚假重组的发生、增强企业并购交易的透明度、活跃我国并购交易市场、开创我国企业并购交易的新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的并购交易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并购交易的主体和并购类型发生重要变化,外商资本和民营资本在并购交易中十分活跃,协议收购与要约收购成为主要并购交易方式。第二,企业并购动机以战略性重组为主流,企业重组更多的是为了加强企业资源战略的整合。第三,金融中介机构作用更加明显。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在实现资源配置以及价格发现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许多企业借助金融中介的力量成功的实现了对其他企业的并购重组。最后,法律法规仍存问题。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一些实力不足的民营企业上市,掏空并输出利益,严重侵犯了上市企业以及中小股东的权益。

   5.后股权分置时代并购发展阶段(20_至今)

   20_年4月底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股价分置、利益分置的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不断成熟的分水岭,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奠定了市场化并购的基础。从20_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政府加大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城市化的进程也相对加快,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加大了对战略性企业的结构调整。在后股权分置时代下,并购交易呈现出新的特征,它与定向增发、资产转移以及关联交易关联在一起,资本市场的监管难度的加大,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对企业并购市场进行监督和约束。20_-20_年,证监会重新修订了《上市企业收购管理办法》,不断完善监管方式和监管措施;20_年,证监会同时颁布了六项涉及非公开发行和并购重组的行政法规,对打击虚假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及完善市场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20_年12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这意味着企业并购融资在12年禁贷限制后有了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表明了政府支持战略性并购,推动企业并购重组的态度。

   股权分置改革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我国上市企业的并购重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上市企业并购交易方式更加多元化。并购交易从原始的非流通股协议转让,逐渐发展到二级市场竞购、要约收购、定向发行以及换股合并等多种方式。另一方面,上市企业的资产重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从单纯的资产购买或出售,逐渐发展到与定向增发相结合的注资活动,不但有效提高了企业竞争能力,对于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但是,股权分置改革在给我们资本市场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其给上市企业并购重组市场监管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我国上市企业仍以国有控股为主,使得市场监管难度加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上市企业并购重组既有市场化因素,也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另一方面,在全流通时代,上市企业、管理层、控股股东以及机构投资者利用信息不对称可能性谋取私利的机会变多,信息披露的监管难度加大。而且,上市企业利用并购重组题材进行炒作的可能性更大,容易导致市场的大幅波动,所以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

   6.结语

   与国外企业并购的考察与对比,我们发现不管是从企业并购动因、企业并购方式的选择还是中介组织的参与或者并购监管制度上,中外企业并购都存在很大差异。在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企业进行并购通常是一种市场行为,是并购主体之间自由选择的结果,而在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则受到政府的很大干预。在西方国家,企业并购方式较为多样,手段较为成熟,极大的降低了收购方的收购成本,提高了企业并购后的绩效。但在中国,由于资本市场不够发达,且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获得企业控制权的方式较为单一,企业并购成本相对较高,绩效相对较差。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5

  摘要: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经济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快其自身发展速度。本文简要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以及特征,从财务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给并购企业带来的风险,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文化风险;防范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企业并购作为一项企业发展战略,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产生经济协同效应;与此同时,企业并购也可以促使优势企业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然而,企业并购也会使企业面临风险,企业想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在并购过程中准确地分析风险,进而采取适当措施积极应对风险。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及特征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种方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两者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我们统称为企业并购。企业并购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也是企业优化整合社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经。

  (一)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

  1、企业并购可以促使优势企业获取稀缺资源,使社会资源得以重新整合。企业合并不仅可以满足企业自身对技术、资金、原材料等资源的需要,可以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资本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为并购企业提供核心技术,从而提高优势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2、企业并购可以使优势企业规模快速扩张。企业扩张规模一个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使企业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企业规模的扩大不仅可以减少优势企业构建竞争力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可以帮助优势企业获得对其有利的资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3、企业并购可以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我国很多的上市公司出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而进行企业并购。

  4、企业并购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融资与产权投机。我国的部分企业通过企业并购赚取差额利润,从而达到投机目的,特别是业绩恶化的上市公司,为了保住其配股资格,它们会主动寻求企业并购,以达到改善公司业绩或通过报表重组粉饰业绩的目的。

  5、企业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国家优惠政策,合理避税。由于我国在现阶段鼓励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因此企业并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合并后的企业获得国家的优惠政策,实现合理避税。

  (二)我国企业并购的特征

  1、国外公司并购国有企业的案例趋于增多。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企业并购领域放宽,港、澳、台以及国外资本进入我国产权市场,并购方式日趋多样化。

  2、企业并购活动中管理层收购的占比逐渐上升。

  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1家上市公司成功实施了管理层收购,由于管理层收购在国有资产战略性退出等方面都有着积极影响,因此国家会推动管理层收购的发展。

  3、企业并购多数通过证券市场完成。

  上交所、深交所成立以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的案例日益增加,目前我国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活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基础,这也必将成为我国企业产权交易的重要方式。

  4、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并购活动日益增多。

  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并购改变了企业原本单一的产权结构,客观上加快了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有利于企业采用新的管理模式来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5、经济实力强劲的中国企业并购开始向境外扩展。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的企业并购市场与国际的企业并购市场逐渐接轨,很多经济实力强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开展企业并购,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并购风险分析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1、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是指在实施企业并购活动的过程中,并购方能否足额筹集到并购资金的风险,该风险主要取决于并购方所采用的筹资策略。融资风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第一,现金并购中的融资风险。

  现金并购即并购方通过直接支付现金来并购目标企业。与其他并购方式筹资的压力比,现金并购的筹资压力最大。对于融资能力较差的并购方来说,现金并购会导致并购方的流动比率大幅下降,从而导致公司资产出现流动性风险。此外,由于现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并购过程中企业的融资渠道受到限制。

  第二,股票并购中的融资风险。

  股票并购是指并购方通过支付本企业的股票给目标企业股东来并购目标企业。与现金并购相比,股票并购不需支付大量现金,所以并不会对并购方的现金流动状况产生影响。然而股票并购可能导致反向收购的结果,使得并购方的控股股东失去控制权。

  第三,杠杆收购中的融资风险。

  杠杆收购是指并购方通过大规模债务融资筹集并购资金完成企业并购,最后利用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来偿还该项负债。为了获得充足的并购资金,杠杆并购企业通常会向投资者发行利息很高的公司债券,因为发放高息债券资金成本很高,只有当杠杆收购取得的回报高于并购方的融资成本时,并购方才会获得收益。但收购后目标企业的资金流量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并购方可能会因企业负债比例过高、资本结构恶化等因素而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

  2、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资本和未来现金流量是影响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是指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产价值估计过高,从而导致其成交价过高的风险。企业并购的估价风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并购方所掌握的目标企业的信息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购方获取的信息质量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目标企业是否为上市公司。若为上市公司则并购方比较容易取得目标公司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第二,并购方的并购行为是友好的还是恶意的。如果并购方是善意的收购,则并购双方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目标企业甚至会主动提供必要的资料来促使并购活动的完成。

  第三,企业并购活动的准备时间是否充足。因为准备时间越长,并购方获取的资料就越详尽,给出的并购估价就越准确。

  第四,目标企业审计日期距离企业并购日期的长短。若距离的时间越长,从目标企业年报中获得的信息就越不准确,据此评估的并购价格偏离合理价格的可能性就越大。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并购方在完成企业并购后,企业债务负担过重而发生支付困难的风险。对于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完成企业并购的并购方来说,企业产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最大。大量现金流出企业使得企业内部流动资金减少,导致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调节和反应能力降低,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对于采用举债融资方式完成企业并购的并购方来说,目标企业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会使得并购后的企业长期负债和负债比率大幅上升,最终使并购方面临较为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4、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并购方在完成对目标企业的并购后,不能有效管理目标企业的风险。并购方与目标企业的业务紧密联合时,企业的资源被重新有效配置,目标企业的相关人员被合理安排,此时企业并购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完成。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多方客观因素的限制,可能最终导致并购双方的融合过程并不是很理想,这必然会导致目标企业产生经营风险。

  (二)企业并购的文化风险。

  企业并购除了存在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融资风险等财务风险外,还存在着企业文化风险,即由于并购双方企业文化不相容而导致并购失败的风险。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普遍存在一贯性、控制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企业并购活动的发生必然导致企业间不同企业文化的碰撞。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6

  一、公司重组并购及其意义

  并购重组[1]是两个以上公司合并、组建新公司或相互参股。它往往同广义的兼并和收购是同一意义,它泛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企业并购重组是搞活企业、盘活国企资产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多采用现金收购或股权收购支付方式。随着并购数量的剧增和并购金额的增大,已有的并购融资方式已远远不足,拓宽新的企业并购融资渠道是推进国企改革的关键之一。目前,我国现行的并购融资方式可分为现金收购、证券(股票、债券)收购、银行信贷等。但这些融资支付方式局限性较大,无法满足重大并购的复杂情况和资金需求:

  1.仅仅依赖收购方自有资金,无法完成巨大收购案例。

  2.银行贷款要受到企业和银行各自的资产负债状况的限制。

  3.发行新股或实施配股权是我国企业并购常用的融资方式

  4.公司重组并购不仅优化资源配置,还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5.通过公司重组并购能够降低经营风险

  6.通过公司重组并购还可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或者是拥有者利用企业的资产和市场中的经济主体对于企业资产的架构进行重新的配置、组合的过程就叫做企业资产重组。我国市场中的企业资产重组是一种比较模糊的概念,企业进行正常性变化和经营性变化的方式就归纳为企业资产重组。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中,一切可以使得企业带来利润的.资源就是指企业的资产,企业的资产不仅仅是企业的实体资本,还有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等。现代企业资产越来越具有泛化,致使了企业在资产重组时也具有了泛化的概念。

  我国的资本主义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为迅速,所以就成为了很多外来企业所关注的目标,由于我国的政治原因,对于外来资本实行制约政策,导致外来企业在我国受到了很多的束缚。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对于外部资本的制约逐渐的松开,很多的跨国企业对于中国大陆的布局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全力的进驻中国。我国国内的企业由于受到种种的因素限制,造成了企业不能够发展壮大,致使了国内的企业大都是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的规模也较小。我国的中小企业如果想要更好的发展壮大自己,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企业实行资本重组的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现代企业进行收购、兼并、分立、转让的企业资产重组方式越来越多,企业在进行此类金融活动之时,企业的会计管理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现代的企业资产重组中涉及很多的的会计问题。

  二、论文提纲

  1.企业进行融资的目的

  2.控制权的收益目标

  三、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时所遇到的会计问题

  1.企业的资金被占用

  2.不平等的企业关联交易

  四、对于企业资产重组会计管理工作对策的加强

  1.对于资产评估机构独立性的要求加强

  2.对于会计信息要实行充分的披露

  五、企业并购整合注意问题

  1我国公司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2对我国公司并购重组行为的建议

  六、公司重组并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司并购重组的动机及存在问题

  2.政府干预公司过多

  3.信息来源不充分

  4.重组并购后公司之间的文化冲突

  七、公司重组并购的对策

  1.在进行公司重组并购的过程中,政府要尽可量的少干预,仿照其他国的形势,政府采取宏观监控。

  2.加强投资者的意识,共享有效信息

  3.促进公司文化的有机整合

  八、参考文献

  [1]崔锦昌,李志权.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初探[J].企业导报,20_(22):88-89.

  [2]袁艺,王德祝.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及会计监管创新[J].财会通讯,20_(24):12-15.

  [3]李晴阳,柯强东.企业资产重组后财务整合模式相关问题的研究[J].中国商贸,20_(02):22-23.

  [4]马晓艳,张孟丽.浅析企业资产重组与资本运营[J].现代营销(学苑版),20_(03):34-45.

  [5]吴作斌,蔡德加.浅析如何防范资产重组中的利润操纵[J].黑龙江对外经贸,20_(06):27-28.

  [6]刘慧明,郝志杰.浅谈企业并购中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_(02):35-38.

  [7]李善民.中国上市并购与重组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_.

  [8]顾勇,吴冲锋.上市公司并购动机及股价反应的实证检验[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_,(2).

  [9]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_,(5).

  [10]王巍等.20_中国并购报告[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_.

  [11]杨洁.企业并购整合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_.

  [12]郑海航.《中国企业兼并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13]王学林,张昌科.《企业并购重组与国有资产结构优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_年.

  [14]李荣融.《并购重组—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_年.

  [15]姚延瑞.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河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_年.

  [16]汤吉军.推进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_年.

  [17]李恩友.并购重组-企业壮大之路.商业现代化,20_年.

  [18]于善波.现阶段我国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_年.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7

  1、本课题的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融资问题的研究,客观地认识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求合理的并购融资的方式,以形成合理的并购融资的结构,为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融资方面的改进和优化提高参考和借鉴,使上市公司在并购之后能够朝着较好的方向发展。

  2、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百年发展,资本市场日趋完善,融资渠道丰富。

  第三部分是提出研究假设,即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结构与公司的财务状况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第四部分是通过实证研究,构建本文的线性模型,然后使用软件SPSS进行相关性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计算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和财务状况之间的相关程度。

  第五部分,对前述的实证结果进行总结,得出本文的结论,并探究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的合理途径和本文研究的不足,展望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的前景。

  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论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角度出发,选择合理样本,进行相关性、多样性回归分析,旨在研究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不同并购融资方式与公司财务状况之间的相关性。

  5、研究思路、方法和步骤:

  论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介绍并购融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统计软件,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结构与公司财务状况的相关性,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揭示发展方向。

  6、本课题的进度安排:

  20_.9-20_.10确定选题方向和指导教师;

  20_.11-20_.11与指导老师见面,确定选题范围;

  20_.12-20_.3学生查找资料,编写论文提纲,写作论文;

  20_.4.8-20_.4.15交论文初稿,教师审阅并提修改意见;

  20_.4.21-20_.5.10修改充实论文(二稿、三稿);

  20_.5.11-20_.5.14交论文定稿;

  20_.5.28小组答辩

  7、参考文献:

  (1)Myers.Thecapitalstructurepuzzle[J].JournalofFinance.1984(39):575-592

  (2)Diamond,D.W.Financialintermediationanddelegatedmonitoring[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84(L1):393-414

  (3)刘杰,路小红.企业并购融资策略[M].20_

  (4)张泽来、胡玄能.并购融资[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_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8

  近年来,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步伐加速,力度加大,已经成为企业在境内外进行投资的重要方式。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加速推进,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推动的结果。

  一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需要。

  建国以后,为尽快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加快工业化建设步伐,国家确立了大量重点建设项目并直接进行投资,造成国有经济遍布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领域。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少国有企业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大量进入国有经济不具优势的一般性竞争领域。同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甚至军队和武警部队都办经济实体。结果是国有经济分布领域过宽,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必须进行调整。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党的十六大把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确立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是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

  二是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效率的需要。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改组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各级国资委的一项重要职责。国务院国资委组建时监管的企业达196家,这些企业规模、效益悬殊,布局、结构分散,资产规模排名前10位的企业其资产总额占监管企业资产总额的60%以上,而60%的企业其资产总额仅占监管企业资产总额的5%.管少管好中央企业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都要求国资委对监管的企业进行合并重组和结构调整。为优化中央企业的布局和结构,国务院国资委多次提出,到20_年国资委监管的企业要减少到80—100家,并形成30—5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大集团。这是近年来中央企业加速并购重组的一个直接动因。

  三是提升规模经济水平的需要。

  规模经济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和途径。我国不少产业的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部分产业的集中度不高,有学者将此评价为“大行业,小企业”。如我国第一大钢铁企业宝钢集团20_年粗钢产量为2858万吨,而当年全国粗钢产量达到48924万吨,宝钢占的比重不到6%.近年来,我国一些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而产业集中度又太低,这是造成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失衡、过度竞争、秩序混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下降等问题屡禁不止的一个深层次原因。20_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20_年6月国务院又发布《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于20_年5月和20_年7月分别发布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都明确提出要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快大型企业发展。国家的政策导向为企业加快并购重组提供了重要动力。同时,许多企业也力求通过并购重组尽快做大规模,赢得竞争优势。

  四是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的需要。

  优胜劣汰、有进有退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只生不死,加上投资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形成了一大批需要关闭破产、退出市场竞争的企业。到20_年底,全国符合关闭破产条件的资源枯竭矿山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有2500多户,涉及职工近510万人,涉及金融债权2400多亿元。而《破产法》的修改和出台使加快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的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破产法》专门规定,政策性关闭破产由国务院决定。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任务20_年年底之前要基本完成。此外,近年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陷于困境,为避免企业破产给投资人和社会带来过大损失,也需要对这些企业进行重组。

  五是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陆续到我国抢滩登陆,目前世界500强已有480家在我国设立企业或投资机构。国际范围内的并购重组步伐加快,规模越来越大。面对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和全球范围并购重组的汹涌浪潮,我国企业一方面在国内通过多种途径尽快发展壮大,以便与跨国公司相抗衡;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并购重组,在全球配置资源,提高与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这也是我国国有企业加快并购重组步伐的重要动因。

  近年来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加速推进,既有迫切需要,也有现实可能。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区域壁垒的逐步消除、资本市场的作用发挥、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等,都为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创造了条件。最为重要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迈出了重大步伐,国有企业已基本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所有这些为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加快推进提供了良好基础和实施前提。

  回顾近年来国企并购重组至少可以看出三点:第一,推动我国国有企业加速并购重组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第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目的是多方面的;第三,企业并购重组加速推进所需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9

  企业并购(MergersandAcquisitions,M&A)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M&A,在我国称为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曾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在市场经济国家,大公司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系列的企业并购和重组的过程。为了控制市场,要做并购。为了取得技术,要做并购。为了转型,也要做并购。进入新产业或新市场一般也要从并购开始。当代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大财团都是在不断并购其他企业的过程中成长、发展、壮大的。

  一.企业并购的历史

  (1)西方国家企业并购历史

  截止到20_年,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企业共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工业发展的脚步,也揭开了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的兼并活动,商业开始由自由竞争时期走向垄断时期。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控股公司大量的出现,一些反垄断法的出台促使了纵向收购的出现。二战之后科技快速发展,多元化经营逐渐涌现,使得兼并活动开始走向混合并购。之后,随着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敌意并购、杠杆收购、战略并购、全球性并购等并购方式渐渐发展起来,又形成了两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我国企业并购历史

  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伊始,就揭开了上市公司并购的序幕。据统计,自1993年宝安收购延中以来,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已发生过并购活动上千次,重大股权转让几百次。伴随着20_年中国加入世贸,中国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政府鼓励外资和先进技术流入本土企业,更是激发了大规模的合并及收购活动。在20_年,金融服务业备受外资青睐,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吸引了97亿美元的完成并购。其次是高科技行业包括电脑,然后是工业。同年,在本地对本地企业的并购中,最热门的行业为工业、能源、物料、高科技及房地产。交易主要是国营企业购买自己的子公司或其互相并购。20_年的本地对外资的并购中,能源占所有对外投资的46%,而高科技则占第二位有33%。从长达十多年企业并购历史来看,并购活动对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并购的特点

  (1)并购还处于探索期

  西方企业并购从发生到发展,直至今天,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比

  较成熟的理论框架,而中国市场化条件下的并购只不过才短短十多年,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基本上还是引用西方的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应用于中国企业的并购。在实践上,我国企业并购常常是在国企改革的背景之下进行的,企业产权界定不清是一大问题,也是影响并购的重要障碍。因而我国企业并购还不成熟,很多方面有待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

  (2)以协议收购为主

  协议收购是收购者在证券交易所之外以协商的方式与被收购公司的股东签订收购其股份的协议,从而达到控制该上市公司的目的。收购人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同被收购公司的股东以协议方式进行股权转让。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自己的国情和一套行事的法律法规。相对于收购环节较多,操作程序较繁杂,收购方的收购成本较高的要约收购,协议收购更为大收购方采用。

  (3)并购多由政府主导

  我国企业的并购从发生到发展一直是处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环境之中的,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企业购并的直接背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国有资产存在严重固化的现象,国有企业改革早已势在必行,企业并购作为对国有企业资产调整的主要形式之一,政府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重视和推动。同时,面对世界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政府也颇为重视企业集团的组建。另外,为了帮助国企脱困,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之间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扶贫”运作。所有这些,政府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4)绩效差的公司最易成为收购对象

  从收购的历史来看,绩效差的公司实力较弱,很容易就会成为收购的目标。收购方公司多为实力强,且有明确发展方向的公司,对外并够多出于战略的考虑。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在并购后绩效都会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从提高的程度来说,收购公司要显著高于目标公司。

  (5)壳资源效应明显

  壳资源是指股份制公司的股票具有在二级市场流通的资格,该公司也同时享有上市公司的相应权利和义务。一般经营较好的公司是不会随意放弃这一资格的,只有经营亏损,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才有意退出市场。其他想上市而无法获批的公司,此时可通过股权收购等手段成为已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这就是所谓的“借壳上市”。在现今,经济飞速,而企业直接上市的条件很高,且所需要的时间长,程序复杂,为了利用时间争取最大的利润,许多企业常采取“借壳上市”的方法,壳资源效益日益明显。

  三.企业并购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资本集中已经是企业进行外延扩大规模的内在要求,并购正是达到这种目的的一种选择。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产生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等因素,但是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动因。

  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有两个:一是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而增加企业价值是实现这两个目的的根本,一般来说企业并购的原因主要是:

  (1)为了获取战略机会,购买未来的发展机会

  (2)发挥协同效应,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为企业谋取利益

  (3)提高管理效率,以使管理者更好的集中精力于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4)为了获得规模效益

  (5)买壳上市,降低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障碍

  成功的企业并购可以搞活一些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和扩大证券市场对全体企业和整体经济的辐射力;并且能强化政府和企业家的市场意识,明确双方责任和发挥其能动性,真正实现政企分开;还能为投资者创造盈利机会,活跃证券市场;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另外,在法律方面,我国现已颁布实施的《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以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通知》、《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并购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四.企业并购的类型

  1.从经济学角度来划分,可将企业并购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

  横向并购是指横向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和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公司之间的并购行为。这些公司具有竞争关系,且经营领域相同或生产同质产品。这种并购方式是企业获取自己不具备的优势资产、削减成本、扩大市场份额、进入新的市场领域的一种快捷方式。但容易破坏自由竞争,形成高度垄断的局面。

  纵向并购是生产经营同一产品相继的不同生产阶段,在工艺上具有投入产出关系公司之间的并购行为。这些公司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相互衔接、密切联系或是具有纵向协作关系。纵向并购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内部化,减少了市场风险,节省了交易费用,但容易使企业容易导致“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

  混合并购是指一个企业对那些与自己生产的产品不同性质和种类的企业进行的并购行为,其中目标公司与并购企业既不是同一行业,又没有纵向关系。混合并购有利于实现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战略、降低经营风险和进入新经营领域的困难以及进入新行业的成功率等。

  2.从并购的形式划分,有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两大类

  要约收购包括强制要约和自愿要约两种。全面强制要约是指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一定比例,依法向该公司提出要约,获得股权。如英国的法律规定全面强制要约的一方股份必须达到33%以上。我国的全面要约则要求股份高于30%。

  协议要约则是指私下协议收购,不通过证券交易所,直接与目标公司股东达成协议和收购约定。我国企业常常采用的是协议收购。

  此外,根据收购的动机还可以分做善意收购和敌意收购;根据收购资金的来源则可以分作杠杆收购和非杠杆收购,等等。

  五.企业并购的一般程序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并购行为从仅有一个模糊的并购意向到成功地完成并购需要经历下面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的要求制定并购策略,初步勾画出拟并购的目标企业的轮廓,制定出对目标企业的预期标准,如所属的行业、规模大小、市场占有率等。据此在产权交易市场搜寻捕捉并购对象,或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发布并购意向,征集企业出售方,再对各个目标企业进行初步比较,筛选出一个或少数几个侯选目标,并进一步就目标企业的资产、财务、税务、技术、管理和人员等关键信息深入调查。

  2.并购策略设计阶段。

  基于上一阶段调查所得的一手资料,设计出针对目标企业的并购模式和相应的融资、支付、财税、法律等方面的事务安排。

  3.谈判签约阶段。

  确定并购方案之后以此为基础制定并购意向书,作为双方谈判的基础,并就并购价格和方式等核心内容展开协商与谈判,最后签订并购合同。

  4.交割和整合阶段。

  双方签约后,进行产权交割,并在业务、人员、技术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整合,整合时要充分考虑原目标企业的组织文化和适应性。整合是整个并购程序的最后环节,也是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六.企业并购的所面临的风险和问题

  1.产业风险和市场风险。

  首先,在并购准备过程中,信息的获取无疑非常重要。信息涉及了收购与被收购公司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对于收购行为的评估等一系列重要环节,真实准确的息会大大提高企业收购行为的成功率。由于市场的不完善,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政策和信用风险等因素,往往企业在信息的获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样大大影响了企业收购的成功率。

  其次,当企业完成并购进入目标企业所在的环境时,该目标企业的相关产业和市场就是并购企业所要面临的最直接的外部环境。有关目标企业的产业政策、面临的行业竞争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等差异的整合都会影响其并购的效益。

  2.经营管理整合风险

  并购之后管理人员、管理队伍能否的得到合适配备,能否找到并采用得当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能否具有一致性、协调性,管理水平能否因企业发展而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存在不确定性,处理不当便会造成管理风险。

  为了实现经济上的互补性,达到规模经营,谋求经营协同效应,并购后的企业还必须改善经营方式,甚至生产结构,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严格控制产品质量,调整资源配置,以避免出现经营风险。

  3.政府政策与法规以及文化风险

  虽然在中国,现如今政府积极出台了许多鼓励和促进企业投资发展的政策,但是不同的区域也有其不同的政策法规以保护其本地产业,所以在被收购企业的地区,收购方企业仍然要面临该区域政策法规的挑战。

  而并购之后双方能否达成企业文化的融合,形成共同的经营理念、团队精神、工作作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会带来风险。企业文化是否相近,能否融合,对并购成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特别是在跨国、跨地区的并购案中。

  七.关于企业成功进行并购的几点建议

  1.正确选择并购投资的重点。要有畅通的渠道来获取目标企业的信息,通过全面的外部调查了解,然后进行综合评估。

  2.把握好并购的时机。了解国家和有关地区的产业政策法规,遵守其游戏规则,充分了解目标市场,减少其不确定性。

  3.国家加大对企业并购的政策支持。积极推进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实现企业内外部战略改革。

  4.加强企业自身的整合能力。通过整合有效发挥协同效应,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达到预期目标。

  5.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将自己做强做大,累积必要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要客观

  的分析自身的能力是否能够进行目前的并购行为,切忌盲目并购。

  6.重视文化整合,加强对企业并购策略的研究

  7.注意保护中小企业、中小股东的利益,争取实现多赢局面。

  8.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

  9.适应世界并购潮流,发展“强强联合”,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企业并购的背景篇10

  【摘要】 企业并购战略的思想演进,企业并购战略模型的分析。

  【关键词】 企业并购;多元化战略;生命周期;市场占有率

  企业并购是一项有风险的业务,巨大的损失往往产生于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每个从事这项业务的企业,为了达到并购的目的,都必须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每个企业在并购另一个企业之前,都必须明确本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企业所从事的业务、资源状况进行调查,使得并购后的企业能够很好地与本企业的战略相配合,通过对目标企业的并购,增强本企业的实力,提高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最终提升自身在市场上的地位。

  一、企业并购战略理论及其演进

  企业并购的战略理论是不断演进,从安索夫提出的并购协同理论开始,到迈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战略业务单元理论,以及之后出现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可以看出并购战略的发展轨迹与公司战略的演进是同步。协同理论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大量多元化并购的背景下出现。它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并购或一体化并购,将不同业务单位的某些共同职能活动集中起来,利用较少的投入资源完成同样的、甚至更多的业务量,获得“l+1>2”的效应。

  竞争优势理论首先由迈克・波特提出,建立在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的产业组织学理论基础上,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所能采取的行为和战略,最终决定了企业的绩效。波特的产业结构理论的重点在于:对企业来说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关键是选择正确的产业,并且在这个产业中保持有利的竞争位势。战略业务单元理论是企业大量使用BCG矩阵来指导并购活动的模式,这种并购方式更多地关心各个业务单元的财务业绩,忽略了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关系,造成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出现协调与控制上的问题。

  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的并购理论,注重并购对象与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融合,并购的目的在于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个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是独特资源与能力的集合体,不同企业不可能拥有完全相同的战略相关资源与能力,企业资源也未必可以自由流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为并购战略提供了一条主线,是对前期只注重财务业绩的非相关多元化并购的一定程度上的批判。

  二、企业并购的战略模型

  (一)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的经营已超出了一个行业的范围,向几个行业的多种产品方向发展,是企业的一种向外扩张战略。一般地说,多元化经营可以把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散到多个行业或多种产品,企业在一个方面的损失可以在其他方面得以弥补,降低单一经营所面临的风险,增加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投资组合理论和战略协同效应理论。

  企业实现多元化战略的途径有以下两种:一是在企业内部原有基础上,增加设备和技术力量,逐步向其他行业扩展;二是从企业外部并购其他行业的企业,这是实现多元化经营的一条快捷途径。多元化战略有两种形式:中心多元化和混合多元化。中心多元化又称相关多元化,是指虽然企业新发展的业务具有其新的特征,但它与企业原有的业务具有战略上的适应性,它们在技术、工艺、销售渠道、市场、产品等方面具有共同的或是相近的特点。

  混合多元化又称不相关多元化,即企业新发展的业务与原有业务之间没有任何战略上的适应性。实行混合多元化战略主要是因为企业想退出原有的衰退产业或改变企业对某一项业务过分依赖的状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开始通过并购与自己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的方式来使自己的资产和经营分散化,试图以此来降低经营风险,保证收益的稳定。

  从理论上讲,两个企业的现金流之间的相关性越小,并购的结果就越能产生较强的稳定性。实际经济生活中,既存在着在多元化经营和分散风险上取得成功的例子,也存在着一些与此相反的事实。有些企业由于多元化经营而带来了经营上的困难,甚至因此而产生重大的损失。如美国的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多年来一直经营得很成功,但当它买进大陆面包公司和希尔顿饭店后,对新的业务感到束手无策,结果不但没能经营好新业务,反而影响了公司本身电话业务的发展。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多元化战略的三条准则:

推荐阅读:

  党支部联建共建活动方案范文(通用6篇)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范文三篇

  心内科出科小结(通用4篇)

  雷锋日活动方案_小学学雷锋活动方案

  乡村振兴局党组班子五个带头对照检查材料范文(通用6篇)

  办公室落实党风廉情况汇报(通用6篇)

AD位1

相关推荐

qq励志背景音乐大全

综合范文

电视剧《旋风少女》励志背景歌曲汇总

综合范文

适合做背景音乐的励志纯音乐

综合范文

班级挑战书【十二篇】

综合范文

最新隔代教育的心得体会(十二篇)

心得体会

2023年审计实训心得体会300字(十二篇)

心得体会
AD位2

热门图文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