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精选5篇)
下面范文网大家整理的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精选5篇),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篇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三、主要内容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三主要内容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篇3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_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_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_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篇4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定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在学校已有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目标和工作举措,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方案》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具有农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案》指出,要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所有学科专业,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方案》明确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伟大抗疫精神”主题宣传教育。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实施分类建设,优选、建设通识类课程,打造特色体育、美育类课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开展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一流课程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选遴选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成果。分类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选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优质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和带动其他课程思政建设。要大力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结合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践研修,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要加快建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考核、成果表彰等设置课程思政相关指标,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院和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篇5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关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的实施意见》,切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建立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的思政工作大格局,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建立以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全课程育人体系,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育人联动共同体”,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目标任务
(一)建立分工协作育人联动保障机制。党政齐抓共管,协同合作,建立共同服务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育人联动保障机制,扎实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二)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能够主动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将德育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每一位导师、辅导员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承担起育人职责。
(三)形成课程育人功能的改革经验。通过设立试点、树立典型,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广至全校,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三、实施原则
把握适度、恰当、自然渗透的原则,避免单向灌输和强贴标签,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找准学术突破口,系统整理和分析德育渗透点,结合课程特点适时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维品质、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将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之中。
四、实施阶段
(一)推进实施阶段(20_年1月-20_年12月):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及工作机构;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遴选1个课程思政试点学院、10个试点专业、40门试点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单位制定课程思政推进方案,在试点学院、专业、课程中先行推进;建立考核机制。
(二)深化推进阶段(20_年1月-20_年12月):将试点逐步推进到每门课程的至少一个课堂;遴选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课程(教学团队)12门;组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检查及教学督察。
(三)全面总结阶段(20_年1月-20_年12月):遴选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个、课程(教学团队)13门;全面总结经验、展示成果。
五、组织领导
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负责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整体规划和重要事项的决策,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落实开展课程思政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实施经费。
六、任务分工
(一)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先进人物评选、师德典型宣传等工作,发挥党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牵头组织开展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学习活动。
(二)党委宣传部
1.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榜样故事赋予改革参与者创新进取的源动力。
2.针对相关教学典范,充分发挥好校内外传统媒体、校园网、微博、微信、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宣传平台作用,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舆论氛围。
(三)党委组织部
指导各党总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清单,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党建述职的重要考核内容;把课程思政的工作要求纳入到干部培训和党员学习中。
(四)教务处
1.制定全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并抓落实。
2.指导各教学单位具体落实课程思政推进工作。
3.组织启动“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遴选,指导项目建设工作。
4.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督察重点项目,加大对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试点课堂及相关教学资料的教学专项检查。
5.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观摩课等活动。
6.组织“课程思政”试点转示范的评选工作。
7.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纳入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考核内容。
(五)人力资源处
1.制定并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教师培训专项计划,并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以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2.举办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提升计划。组织开展教学比赛、优秀教师评选、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活动。
3.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职务聘任、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标准;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纳入教学单位学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的内容,列为评价和衡量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工作业绩主要内容。
(六)学生工作处
1.提高辅导员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2.提高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发挥辅导员在学生与专业教师中的思政工作桥梁作用。
3.组织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教研会议,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发掘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德育元素。
4.协助专业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改革。
(七)校团委
1.抓好美育实践工作,将艺术实践过程与共青团思想引领相结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2.做好“第二课堂”的内容把控,引导学生活动开展方向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导向为主线。
(八)马克思主义学院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2.实行思政课教师联系专业学院“结对子”制度,在试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授课内容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九)通识教育中心
挖掘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加强德育教育,进一步拓展美育类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起先行示范引领作用。
(十)试点学院
1.全员全专业全课程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先行先试经验。
2.总结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组织开展示范教学观摩课,为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可复制经验。
3.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形成一批可供示范的建设成果。
(十一)其他各专业学院、教学单位
1.组建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本单位党组织书记必须参加),负责推进本单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把握方向,遴选试点,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审核把关。
2.制定课程思政落实方案。
3.做好课程思政试点项目遴选及建设工作。
4.组织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研讨及教学沙龙等活动。
5.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有关课程思政的政治学习,对任课教师、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与宣传。各教学单位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课程思政专题教研会议,提高专业课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6.对试点课程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研讨“课程思政”方案,编好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好课下辅导、发掘思政元素、交流教学经验。
7.对试点专业、课程、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进行审核把关。
8.院级教学督导监督检查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课堂的效果。
9.充分调动、发挥教师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0.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对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监督跟踪,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七、其他工作事项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共计350万元,用于思政课程群建设,以及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四个一”试点及示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