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期末考试整理版
最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期末考试整理版
中国美术史考题精华
(一)五个名词解释(5*5);(二)三个问答(3*15);(三)一道论述(1*30)
(一)
1.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kui)龙或夔凤图案。它形象狰狞可怕,用来“辩神奸”的图腾符号。春秋时代基本消失。
2.失蜡法: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陶土包在外面做成外模,加热去掉石蜡,得到中空的铸模。能铸成精密的器物纹饰。
3.白描:用墨笔勾勒绘画形象的基本手法,在中国人物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4.画像石:刻凿在石料上的图画作品,在汉代的石祠和墓室中大量使用。技法有凹线刻,平面减底刻凿和浅浮雕刻凿。图像风格古朴,大气浑成。
5.秦始皇兵马俑:它属于纪念碑式的雕刻,出土于骊山秦始皇陵的东部。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艺术特点:形象生动,大气磅礴。
6.马踏飞燕:制作于东汉后期,它把力学的平衡原理运用的出神入化,显示出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它象征了永恒,是中国雕塑艺术的可贵创造。
7.女史箴图:传说出自东晋顾恺之之手,它大致反映了顾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平。其内容是教育封建宫廷妇女的一些道德箴条,属于政教类题材。
8.三希帖:所谓三希帖就是藏在乾隆皇帝读书的三希堂内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9.六法:指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总结的人物画创作的六种原则,后被作为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对传统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补充)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10.曹衣出水:北朝曹仲达以画“梵像”著名,他的画风在中国有较大影响,在佛教雕刻和绘画中有“曹家样”之称。“曹衣出水”是“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
11.吴家样:唐代吴道子的人物画线法有独特的审美意趣,影响着唐以来的画风,世称“吴家样”。
12.石窟:佛教建筑形式之一,传自印度次大陆,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主要遗存。石窟多依山崖而开凿,作为僧人修行的僧房和信众礼拜的场所。它和佛寺相连,内有佛教石刻或泥塑的造像,壁画,图案装饰以及碑刻铭文…是各种佛教艺术的总汇。
13.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的壁画中,是一种佛教文化。一般是敦煌莫高窟的代名词和标志。
14.步辇图:出自唐朝阎立本之手。据传描绘的是唐太宗召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历史场景。在这幅具有重要艺术和文献价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当时的华夷观念和等级次序。
15.唐三彩:指唐代的一种低温釉多色陶器。工匠通过对温度的控制,让釉在俑上产生不同的颜色。陶塑作品色彩美丽,光彩动人。其中有的题材特别表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提供了史学价值。
(二)
1.夏商周青铜器的不同特点,并举出每个时代青铜器的代表器物。
夏代青铜器的基本特点:
1)少数青铜礼器已经做得比较精巧,器壁匀薄;2)夏代青铜礼器的装饰基本是圆点,园块和几何纹饰;3)青铜器形体受陶器影响,为商代提供了参考。代表器物:乳钉纹爵。
商早期(盘庚迁殷)青铜器特点:1)商代青铜器一般比较匀薄,纹饰边线清晰深峻,镂刻技术高超,含铅量高;2)出现了圆锥形款足(中空),扁足(实心)。3)纹饰大多为复杂的兽面纹。
商中期青铜器特点:1)器物比早期厚重,尤其口部;2)品类增多;3)出现了斝(jia)(圆筒底体的)圆底爵开始;4)宽体觚(gu)喇叭状的觚;5)纹饰纹样装饰特点加强,浮雕出现;6)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个别器物上发现做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
商晚期前段青铜器的特点:1)方形器大为发展;2)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主次之分;3)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出现铭文);4)器物方面。代表器物:司母戊(后母戊)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商晚期后段青铜器特点:1)器物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出现车马器;2)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动物,神怪为主的兽面纹空前发展);3)有较长的铭文,铸工精细,内容增多(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4)出现蹄形足圆鼎较多,双耳簋,平底爵消失。代表器物:人面钺,四羊方尊,大禾人面方鼎,虎食人卣。
西周青铜器特点:周人有计划有目的地改变(殷)商人礼器重酒的习俗体制,而建立起重食的礼器。1)新出现了方形簋,西周早期,利簋;2)长篇铭文盛行(祖先功业和自身业绩)记载了史事;3)出现了新纹饰(鸟兽)。
西周中晚期:1)鼎,簋,鬲规范化,2)波曲纹的出现。(最大的簋,害夫簋;铭文最长的鼎,毛公鼎…)
春秋中期(东周):产生了失蜡法,错金银。
2.战国时期出土的两张帛画名称和绘画风格。
1)人物龙凤图 2)人物御龙图
绘画风格:白描技法。
3.汉代有哪些重要墓葬,列举各自出土的代表性文物。
1)长沙马王堆汉墓: a.素纱禅衣 b.漆绘 c.帛画
2)中山靖王墓:a.金缕玉衣 b.长信宫灯
3)南越王墓:a.丝缕玉衣 b.角形玉杯 c.凸瓣纹银盆
4)狮子山汉王墓:汉兵马俑。
4.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分布,题材,特色。
画像石分布:山东,河南,苏北
画像砖分布:四川,河南
汉画的题材:一.日常生活,二.历史故事,三.神话传说,四.神灵怪物与天象
汉画的特色:一.打气铺陈,重视整体;二.叙事性,戏剧性强,三.笔法流动,颇具运动感
5.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王羲之的作品,风格及影响。
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 《列女仁智图》
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 《鸭头丸帖》
顾恺之:1、注重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眼神的描绘,善于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
2、有“密体”笔法之称,对中国绘画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1、用笔细腻,结构多变,骨质风格。
2、行笔轻重疾徐,跌宕起伏;笔断意连,法度谨严。
3、他的《兰亭序》奠定了妍美流便的新体行书风格,经后世千百年的发展而未有大变,显示了它既深且巨的影响所在,也奠定了他“书圣”之称。其次,王羲之选择书法作为个性表现的最佳形式,有力地说明书法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导作用。
6.中国四大石窟的名称,分布,代表艺术作品。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龙门二十品)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十八窟东壁弟子像)
甘肃敦煌莫高窟(《鹿王本生图》),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薄衣式佛像 菩萨像)
7.列举五种以上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
1)历代帝王图;2)女史箴图;3)昭陵六骏;4)照夜白图;5)捣练图。
8.分别指出唐代楷书和草书的代表人物。
楷书: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
草书:怀素、张旭
9.概述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情况。
一、“金碧山水”:展子虔《游春图》(155-156,158)首次出现有近中远三叠景致的构图;特点:在勾线造型的基础上装饰青绿赋彩,有的勾线用金泥,为产生富丽堂皇效果。
二、“青绿山水”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与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158-159)画面饱满,装饰性强,满足宫廷贵族审美趣味。
金碧青绿山水体现盛唐文化的鼎盛状态,但是与玄学、老庄以自然为本的隐逸精神和审美追求有距离。
三、王维开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新领域,出现水墨山水画;
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开辟泼墨绘画形式。
到了五代时期,荆浩提出六要,笔与墨成为一对概念。把谢赫的六法中“骨法”从“用笔”一端发展为“笔”“墨”两个内容。
四、唐以前的山水理论,主要有宗炳《画山水序》与“卧游”记,王微《叙画》与“畅神论”。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论画山水树石”一节论述了魏晋以来山水画的发展演变。
(三)
1.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和威望。
秦朝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霍去病墓前石刻马踏匈奴。均是纪念碑式的雕刻。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的威严。
兵马俑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
一号坑是战车步兵混合编组的主体部队(秦皇兵马俑陪葬坑);
二号坑是弩兵、战车、骑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
;三号坑是统领一二号坑的军事指挥部队。
艺术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总体布局上采用了众多的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感。
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等石刻崇尚象征性。浮雕、圆雕和线刻艺术融汇在一起。
此外秦汉青铜宏伟壮丽,运动感强烈。例如:秦始皇陵的铜车马;东汉的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
2.北朝石窟艺术的成就及其与当时历史政治之关系。
成就:
1.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作为我国内地现存较早的石窟之一,在规模样式和表现力方面达到空前的水平,是因为它占有北魏都城的地利。佛教形象艺术性极高。
2.龙门石窟:
a.汉地传统成为主导风格.
b.佛教的艺术表现力通过一系列的布局充分发挥出来 ,使佛教石窟艺术达到了一个成熟的境地。
c.在工程技术问题上,使花岗岩呈现了丰富且细腻的肌理效果。以图案作重点来突出佛教的象征意义。
3。甘肃敦煌石窟:(其基本的赞助来源是基本的信众,不是皇家神龛,而是当地的“家庙”。)记录从4世纪以来千年不断的佛教艺术创作史,是一部完整的宗教地方文化史。
4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a.最完备的佛教彩塑博物馆(他在石窟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地方)。
b.在建筑形制上面,这些洞窟开凿在高一百四十余米的悬崖上,从外观上看布局像蜂窝,相互以栈道项连。
c.麦积山的造像手法在圆雕、高浮雕、影塑之外,新添了“薄肉塑”是特别值得重视的艺术创造。
历史政治之关系:
1.中国不同地域在对待外来宗教文化时的两大倾向“南方重义理北方重功德。”宗教文化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2.北方诸多政治政权,其统治者有复杂的民族背景,汉文化程度有限,因此信仰的基础更靠近佛教的一面。又因为统治者的文化水平不高,视觉形象就特别容易受到重视和接受。上行下效,在战乱动荡的时代民众也视佛教为生活的最后希望。北方佛教遗迹表明,这些功德的确注入了“供养人”和匠人们的智慧和信念,使我们体会到艺术与宗教的相通性。
3北朝各地的佛教艺术遗存提供了认识北方佛教艺术的横向发展线索,当我们做这些纵横的比较时,北方佛教遗存多以石窟这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比了解南方的就要立体得多。
4这些造像,他们的第一考虑不是审美需要,而是信仰和服从的需要。不再是古时代的鬼神,而是系统严密的外来宗教。再次意义上,石窟艺术的立体概念,其涵盖的范围就更广大,可以使朝廷出面赞助支持,但更多还是由佛教徒与广大信众的兴建。
3.唐代人物画的风格与发展。
1、初唐人物画,延续顾恺之、陆探微、曹仲达“密体”风格。代表人物:阎立本,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以视觉艺术为唐朝统一事业服务,忠实记录当时发生的诸多政治事件。
2、到盛唐时期,人物画风格转向“疏体”。代表画家:吴道子。吴道子创造成就首先表现在宗教画上,作品绝大部分为壁画,经战乱,遭破坏。留下年代不详的《送子天王图》摹本。
1)吴画人物画线法有独特的审美意趣,影响着唐以来的画风,时称“吴家样”;
2)用笔气势雄健,“其势圆转,而衣纹勾线飘逸生动”世称“吴带当风”;
3)线条随形体的走势与起伏而变化,有“莼菜条”之称;(随形而变莼菜条)
4)轻拂丹青,略加以淡彩,设色富丽且显秀淡雅致之风,有“吴装”之称;
5)有画圣之称。
3、同盛唐时期出现的另一种题材为仕女图。
代表人物:张萱与周昉。
A.张萱是盛唐时期的宫廷画家,擅长画人物尤其是画仕女图的题材,常以宫廷游宴为主题《虢国夫人有春图》、《捣练图》——分情节描写劳动制作时期的妇女(表现画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B.周昉的《挥扇仕女图》以长卷形式描绘了宫中嫔妃生活哀怨,深刻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簪花仕女图》创造出了“水月观音”之体,这种佛画风格称为“周家样”。
张周等同流派大大推动唐代人物画的发展,人物画越来越注意反应现实生活和刻画人物精神气质。
推荐阅读:
坚决与“双泛”思想做斗争正确认识新疆历史文化发声亮剑(通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