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
国有企业,是指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包括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其他部门所监管的企业本级及其逐级投资形成的企业。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
摘要:经济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不断激增,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严重,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是新经济形势下的必然选择。而国有企业本身性质的特殊性又使其必须重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故而,加强对国有资产风险的管控是保障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首先介绍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国有企业资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以期提高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管控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对于资产的管理主要涉及到资金流动情况,一般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常见的风险主要有:
(一)应收账款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我国政策的大力扶持,非国有企业得到较大的发展空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而在当前质量取胜的时代,国有企业不再是“优质”的代名词,国有企业在经营中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为了维持客户和市场份额,大多数企业都愿意接受先销后付款的模式,由此导致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大幅上涨。虽然企业账目总收益较高,但大部分资金属于应收未收,国有企业实有现金流不足。当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规范,比如在经济下滑形势下,销售量、交易量都有所下降,此时货款回收不及时的概率也较高,容易导致企业的呆账率增加。同时,国有企业还需要在应收账款上投入资金,最终导致企业整体资金周转紧张,甚至出现断链危机。
(二)存货风险
国有企业在投入资金后需要通过提供服务或销售产品的方式实现保值增值,但在这个过程中产品或服务的变现受市场、政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并不能立即变现。而还未变现产品的变现速度,即存货的销售速度将影响国有企业资金的回笼。若当企业产品难以如期变现时,国有企业未曾制定备用方案,将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比如,原计划将利用这笔资金归还企业长期或短期负债,但管理层并未制定其他解决措施,导致企业陷入资金危机,即便临时筹措到资金或贷款,筹资成本也较高,影响企业利润。
(三)现金风险
国有企业想要实现持续发展和业务壮大,对资金的需求量都较为巨大。一般企业主要的融资手段为负债融资,但负债的同时也增加了国有企业偿债的压力。当企业发展不理想时,过高的负债将导致企业当期经营收益难以同时满足投资和偿债的需求。若企业以偿债优先,则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开展难以维持,企业不得不缩减项目,从而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若企业以经营优先,但偿还债务是企业应负责任,企业需要寻找新的贷款弥补这一周期的债务,增加企业偿债压力。
(四)流动性风险
除此之外,应收账款、现金以及存货在企业资金中的占比也对国有企业资金的安全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销售旺季阶段企业销售速度较快,此时拥有较多的存货也不会对企业经营有较多影响。但当处于销售淡季阶段,若企业依旧不改变资产布局,存货依旧按照之前的标准考核,则此时存货变现的速度较慢,导致企业资产流动性下降,企业现金周转紧张。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成因
(一)缺乏风险意识
从目前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国有企业资金收支变动也较大,而其对资产管理风险缺乏认识,主要体现为企业财务部门在开展资产管理时主要集中于收支核对方面,而相对忽视在应收账款、投资回报等方面的管理,导致企业存在应收账款得不到及时收讫、投资得不到回报等问题,进而给企业带来资金风险。比如,企业拥有A、B两个项目可供选择,A项目前期投资较少,但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B项目前期投资较多,回笼周期较长,但相比A稳定。而企业在决策时单考虑前期资金的投入和回笼,未曾從多角度分析,导致投资收益低下,甚至出现亏损。又如,在固定资产的投资上存在盲目性、设备闲置率高等。
(二)资产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国有企业资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资金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在资产审批环节,企业对大额资金支出没有设置合理的审查、审批程序,部分企业单由管理层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在数据分析上缺少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的专业分析,从而导致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科学性得不到保障。另外,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也使管理层难以掌握资产管理的具体效果以及人员行为是否合理。
(三)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在资金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就目前来看,首先,大部分国有企业人员对资产管理风险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导致其在具体工作中忽视资产管理。其次,专业水平提升缓慢,受自身能力制约而无法满足需求,进而影响资金管理水平。
三、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防范的措施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结合风险产生原因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一)加强资产管理思想建设,提高资产管理风险防控意识
在提高资产管理风险管控水平上,首先要加强资产管理思想建设,通过邀请专业人士等方式促使企业全体人员全面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对资产管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其中,国有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管理者思想认识的转变。只有管理者思想认知到位后,管理层人员将积极主动审查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才能促进财务工作在企业各部门的开展,增加资产管理的战略地位。同时,管理层也会主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推进普通员工对资产管理风险的认知。
(二)完善资产风险管理体系
1.加强企业合同管理
应收账款是国有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在应对应收账款风险时,国有企业要加强合同管理。在和客户签订合同时,明确规定还款时间、违约处理方案、资金币种等。同时,还要在内部制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以“谁经手谁负责”为原则,将追款责任落实到销售人员,促使其配合追款人员追踪合同。另外,为了保障及时获知货款收回的可能性,追款人员还要配合评估人员定期对合作方公司经营情况进行评估,及时掌握企业的呆账率,便于国有企业及早做好投融资准备。
2.加强对预算管理的应用
国有企业可以通过预算管理预测经营中成本的支出和预期可得的利润,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对企业资源进行分配,减少或规避周转不灵风险。在加强预算管理的应用上,首先要提高预算管理的战略地位,确保所编制的预算指标可以得到有效执行。其次,企业还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一方面便于数据的收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最后,国有企业还需要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并将预算评价运用到绩效考核中,进一步提高员工对预算管理的重视,保障企业资金使用的规范性。
3.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时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全面开展风险识别。由于对风险的识别主要基于对数据的分析,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对各活动数据的收集确保对风险的全面识别。第二,加强风险评估分析。在识别出风险后,企业可以通过绩效评价机制对风险成因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便于管理人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第三,制定合理的风险预警信号。企业要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和市场变动实时对预警信号进行调整,比如在经营紧张期间应减低预警标准。
(三)加强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
人员的专业性、职业道德等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加强人员综合素质上,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士进行集体培训,并定期组织人员专业性考核,增加人员专业知识储备。其次,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结合预算评价评估员工实际效率,以此作为奖惩依據,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推动员工自主提高工作效率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资产管理风险对国有企业当期以及未来经营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开展资产风险管理是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国有企业要不断加强资产管理思想建设、加强企业合同管理、加强对预算管理的应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胜.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_(18):93-94.
[2]潘亚辉.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研究[J]. 投资与创业, 20_(2):120-120.
[3]薛丛中. 基于管控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的研究[J]. 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 20_(18):300.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防范投融资风险,促进我市国有投资公司(以下简称投资公司)规范运作、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_〕19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_〕17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加强我市投资公司风险管控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围绕我市战略规划和目标任务,投资公司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匹配战略、主业突出、管理现代、运行良好、带动力强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明确功能定位,突出主业,整合资源,有效防控风险,建立健全程序规范、运营高效、监管严格的公司管控体制和机制,增强投融资能力、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投融资活动既要立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体现市政府意图,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规范投融资行为,降低成本,有效防控风险。
2.加快发展和防范风险相统一的原则。要按照率先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大投资力度,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债务规模,切实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实现稳健经营。
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要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政府性项目和自营项目分类核算,建立政府性项目资源配给机制、自营项目科学管控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益。
二、明确功能定位,促进科学发展
投资公司要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明确功能定位,做到主业突出、管理现代、运行良好,在新一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发展。
(一)匹配战略。结合我市新一轮发展目标任务,重新确定各投资公司的功能定位,实现与城市发展战略的匹配,在推进科学发展和实现蓝色跨越中率先启动、优化布局。
(二)主业突出。按照功能定位,明确公司主业方向,在城乡统筹发展、金融服务、蓝色经济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各有侧重,突出主业,形成优势。
(三)管理现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管理机制:健全公司董事会及运行机制;监事会切实履行监督职责;经理层负责企业日常运营,对董事会负责并接受监事会质询和监督。
(四)运行良好。在企业资产规模扩大的同时,更加注重资产质量的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负债水平、经营增长等指标应优于同行业平均值。
(五)带动力强。积极融入我市新一轮发展战略,发挥国有资本在城乡统筹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引领作用,形成国资带动示范、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建立完善项目分类管理运营机制
(一)科学界定政府性项目与自营项目范围。政府性项目原则上为列入市政府年度投资计划的项目,经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市基础性建设项目、城市公益性建设项目和政府性投资任务,国有企业改革调整以及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体育等工作任务。自营项目是指依据企业主业,发挥企业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以盈利为目的的项目。投资公司要搭建政府性项目和自营项目分类核算、管理、运营的平台,实现政府性项目和自营项目分类管理,风险隔离。
(二)建立完善政府性项目资源配给机制。对投资公司承担的公益性政府项目,政府要按投资规模配置相应资源,由投资公司市场化运作,独立承担项目融资、建设及债务偿还。对准公益性、非公益性政府项目,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配置方式,采用市财政安排资本金注入、授予特许经营权、项目范围内周边土地增值产生的收益按比例分成等资源补偿方式,发挥财政税收等政策的引导作用,面向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实现项目独立运作,减轻投资公司投融资压力。经政府批准的给予运营补助或补贴的项目,由国资、财政部门对项目运营情况进行监管,在补助、补贴期满或因项目经营条件变化可实现收支稳定平衡后,据情核实调整退出政府性项目核算管理。
(三)建立政府资源整合盘活机制。根据投资公司功能定位和主业方向,按照“产业相近、行业相关”的原则,加大资源整合盘活力度,将可用于运营的政府资源(资产)注入投资公司,以扩大资产规模,增强资本实力。经市政府同意,赋予投资公司一级土地开发整理职权。
(四)强化投资项目审核程序。
1.政府性项目应严格实施市政府审批程序,项目涉及融资事项,应按政府债务管理规定,由财政部门严格审批项目融资方案,科学设定融资模式,降低融资成本。建立健全政府性项目债务资金使用监察制度,完善项目建设的现场管理,督导评价监理公司履责行为,规范资金使用。
2.投资公司要对自营项目实施预算管理,编制年度投资预算,报国资部门备案。视投资项目情况,采用政府研究、国资部门核准和企业决策等项目管理模式;完善可行性研究论证、专家评审、听取党委和监事会的意见、董事会科学决策等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自营项目决策程序。
3.投资公司以国有产权实施战略合作时,必须通过公开市场引进战略合作者,规范操作。
4.建立拟设立企业章程备案制度。投资公司出资设立境外企业,在办理境外相关法律手续之前,应当将拟设立企业的章程报国资部门备案。
5.严格执行法律意见书制度。投资公司决策重大经济行为涉及重要法律事项的,应由独立的法律中介机构出具法律意见书,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
(五)严格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投资公司应根据重大决策事项事前报告的相关规定,对拟实施的、可能对企业的经营、存续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带来重大影响的事项,在决策前将初步方案或思路报告国资部门。涉及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报告应遵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重大事项报告应按保密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六)实施项目分类考核。按照市政府《关于市政府投融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与薪酬管理的意见(试行)》(青政字〔20_〕6号)的规定,区分政府性项目与自营项目,对投资公司经营业绩分别考核、综合评价。政府性项目考核着重引导企业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保障政府性重点工作任务,重点考核资金管理、成本控制、工程进度与质量、风险管控等指标;考核指标体系植入逾期债务清理指标并加大考核权重;考核年度结束后,根据相关部门确定的工程预算,出具的质量、安全评价结果及中介机构审计报告等进行清算,形成政府性项目年度考核结果。自营项目考核着重引导企业发展符合主业、盈利能力高、风险可控的项目,重点考核盈利能力、投资回报、风险控制等指标;考核年度结束后,根据中介机构审计报告进行清算,形成自营项目年度考核结果。
四、加强内部管控,有效防范风险
(一)建立财务预算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投资公司财务预算管理,发挥预算的引导和控制作用,降低经营风险。投资公司要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专职履行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核等工作;要对年度经营、投资和财务活动做出预算安排,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预计财务报表,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要严格控制预算的编制、审批、下达、执行、分析、调整、考核等各环节,实现对投资公司全面经营活动的管控,严防流于形式;要加强对政府性项目预算执行的管控,严格按预算使用资金,未经批准不得借用或挪作他用。
(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预警分析机制、自营项目向政府性项目风险传导的评估机制和财务风险分析处置机制。要重点分析资产分布、负债水平和所有者权益结构,通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分析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要重点分析各项费用、收入的构成及增减变化情况,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指标分析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要重点分析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运转能否保证正常的经营运行。投资公司要切实稳定资金链条,控制好负债底线,增强融资发展能力。
(三)完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投资公司要重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控制作用,围绕重大投融资项目,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加大风险管控。必要时,国资部门可委托中介机构对重点项目实施专项审计。
(四)建立有效预防腐败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内部反腐倡廉工作机制,逐级落实投资公司、施工主体、监理主体等相关单位的廉政责任。城乡建设、土地、规划、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招标、物资采购、可行性研究、规划变更、土地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公司内部要实行严格的专业审查和行业审核制度。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统一运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规范投资公司项目投资、资产处置、工程发包、大宗采购、股权变更等业务,通过流程再造,实行网上办理,全程动态监控,保障投资公司重大决策实施行为的公开操作,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
(五)完善运营风险防范机制。投资公司要增强经营过程资产风险管理意识,切实落实决策、执行、监管三个环节责任。要加强对高风险投资业务的管理。未经批准严禁从事证券期货、委托理财等高风险业务,防范投资及经营风险。要加强资产担保的管理,合理控制投融资及担保规模,防范债务风险。资产担保要严格审查担保条件,认真履行管理职责,按规定实施反担保和标的登记。文化、体育设施原则上不得用于抵押,因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举债,确需使用部分文化、体育设施进行抵押的,必须经市政府批准。要加强出租资产的管理。资产出租必须通过公开程序、规范方式进行。要加强重大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定招投标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招投标程序,对工程发包、大宗采购等实施严格的招投标管理。要加强对外捐赠的管理,依法维护投资公司法人财产权,各部门不得平调投资公司的法人财产。要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促进依法治企,防范法律风险。
(六)建立项目后评价机制和稽查机制。投资公司应对目标项目实现程度、财务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指标完成情况与可行性报告进行对比,查摆项目预期与实际完成情况的差距及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国资部门督促检查投资公司后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后评价工作的开展,有关情况作为今后项目审批的参考。国资部门会同财政、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投资公司项目实施过程、结果和影响进行尽责调查、检查和稽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稽查结果提出处理建议或意见。
(七)加快推动清理整合工作。投资公司要按照企业功能定位,突出主业,加快权属公司清理整合工作,重点清理整合非主业企业,关停并转企业、亏损企业、非体现政府意图的参股企业,特别是三级及三级以下企业。通过清理整合实现横向收缩、纵向压缩、主业突出、管控有力、防范到位的目标。
五、建立督查机制,强化部门监管
投资公司要按规定向财政、国资、审计等职能部门报送财务、统计等相关信息。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政府项目资金、债务资金和各类财政性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规范资金申请、使用、债务偿还等行为,加强政府性项目的考核,确保资金使用依法合规和安全。国资部门要加强财务监督、动态监测和预警分析,强化出资人财务监督信息平台应用,及时反映投融资预算执行情况,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监督,对投资公司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财务收支、财政性专项资金、建设项目预决算、管理运营等按规定进行审计,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监察机关要强化对投资公司的廉政监察,重点对公司内部建立运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情况进行监督,将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纳入全市工程治理监督检查的范围,定期组织审批程序、招标采购、工程预决算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等违纪违规行为。对违反决策程序、违规招标采购、违规投融资活动等行为,对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人,严肃追究责任。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及其管控
融资是企业获取资金、进一步实现战略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国有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提高融资管理水平是其合理降低融资成本、控制融资风险,进而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和改革转型的重要途径,因此,探讨国有企业的融资风险及其管控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以国有企业的融资风险为研究对象,以国有企业的融资风险识别为切入点,针对其融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及其成因提出具体的防范和管控途径,以帮助国有企业有效的降低融资风险,实现其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融资风险;国有企业;管控;风险识别
一、融资风险概述
融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融资资金效益难以达到预期而给企业所有者带来损失、致使企业丧失运营能力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从理论上划分,企业的融资风险可分为融资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大类,其中,融资的外部风险主要与政治、金融和法规等因素的变动有关,具有不可控的特点。而融资的内部风险主要与企业的股权和债权等因素有关,因此,本文以融资的内部风险管控为主要的分析对象。
二、国有企业融资风险识别及其成因分析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在财政扶持和国家政策方面享受着比民营企业更多的优惠,在客观上导致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在融资管理中的风险管控力度,从而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影响,进而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社会形象及市场地位。一般来说,国有企业在融资过程存在的内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因利息率而产生的融资内部风险
融资利息率风险主要是指,无论企业是否具备偿还该项债款的能力,均需承担按期向债权人支付合同约定的资金使用利息和本金的责任,既给企业带来了较重的财务负担,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二)融资期限结构不合理的风险
融资期限结构主要是指企业的短期债务融资与长期债务融资在总融资金额中的占比分配情况。从实际融资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多数以短期融资为主,长期债务融资规模较小,多数短期融资主要用于投资项目或购买固定资产,从而造成在负债期内不能及时收回所投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对资金链形成了较大的压力,企业的融资风险增高。
(三)融资规模不当,资产负债率较高
融资规模不当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大规模举债的行为造成其负债与资产不成比例,从而对企业还本付息和财务安全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进而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