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通用3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通用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1
合上书后,不得不承认西方在思想道路的探索上比中国走得更远。
马克思韦伯,哈耶克,弗里德曼,凯恩斯……,我所了解恐怕的只是冰山一角。以前的我太无知了,因为个人情感而偏好中国思想,忽视了西方文明。真理是没有国界的。科学的探究中应尽量避免情感偏好。中国也有在思想领域成果丰硕的时期,那是遥远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各家思想各有信徒,各自在政治舞台上活跃。那时产生的思想是纯正的是原创的,没有受到任何意识形态的浸染。
自由的思考必然指向人性的最深处,指向人类如何构建群体,即社会体制。儒家主张以伦理道德治国,法家倡导以法治国,在阅读中,会忽然发现这自由主义的精髓好像似曾相识,它对待政府的主张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多么的相似。墨家的“兼爱非攻”又与法国的博爱精神有异曲同功之妙。
而后来的中国社会几乎没有真正的思想家。所有思想领域都有政治权利的介入,自由思想被压制在强权政治之下。所以我们的民族文化显得散乱,虽有很多优美的意境,诗词,对人生宇宙灵犀一点的感悟,但总没有成体系的思想著作,没有引领整个民族精神的大思想家。再来看欧洲,英国女王对莎士比亚的宽容,对亚当斯密的尊敬,使得自由主义思想成了英国构建政治经济社会的基石。只要自由主义的思想仍为英国人遵从,国家的发展方向就不会改变,政权的更替不会对此产生影响。法国的先贤祠中安葬着72位被认为对法兰西民族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等,他们是法国的伟人。其中有伏尔泰,卢梭,居里夫妇。
在这里,这些思想的先驱者受到了全民族的瞻仰。有全民族对伟大思想家的尊崇才可能有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精神。德国更是讨论社会制度变革不可饶过的话题,也是《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哈耶克主要的研究对象。此书详尽地阐述了德意志如何在“计划”上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通往极权主义纳粹帝国。它主要从道德伦理和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的角度来论证计划,国家社会主义,极权主义,纳粹德国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这对于中国的前进方向是极有警示意义的。社会主义的策源地德国走向了自由的对立面,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社会主义亦是半路夭折,朝鲜等国饱受计划之苦,世界范围内至今还没有成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先例。我们还应沿着这条看不到希望的路走下去吗?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很可能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中国年轻的一代与父辈,祖辈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差异,他们没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不喜欢马克思,不读毛泽东语录,也没有对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他们崇尚自由,崇尚个性的发挥,追求财富,追求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是人性的回归。就社会思想来说,中国既有执著的社会主义者,又有激进的自由主义者,还有很大一部分秉承中庸之态度。
于是乎,这成了一个敏感的政治话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谁都是小心翼翼的。不过进步还是有的,中国向自由主义的前进犹如蜗牛爬井壁,进三步,退两步,总还是向上的。在阅读过程中,我曾多次震惊地发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思想与纳粹上台前夕的德国思想是如此的相似。而在这两者之后,同是令人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和纳粹的残暴罪行。
想来有些后怕,倘若中国没有掉转船头,仍朝着国家社会主义的方向驶去。今天的中国会是怎样?今天的我们又是怎样?恐怕我也会如那些以为自己正在通往自由之路的社会主义者那般欢欣鼓舞地走向奴役之地。对文化大革命中的残酷与黑暗我亦有些许了解,我只是希望历史再不要倒退回去,希望我的祖国和全人类能不断朝着文明之路前行。
对于此书中论述的计划与自由孰优孰劣的问题,我以为应向道德伦理方面去探寻。我总认为历史课堂上只讲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不全面的,倘若两国的经济基础相同,他们的上层建筑会一样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有太多复杂的影响因素,是我们不能全部了解的。但我认为其中人的因素被大大忽略了,人的本性可能相同,但人的价值观总是后天形成的,其所在国的社会环境对价值观的形成是起决定作用的。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2
简介:
1.《通往奴役之路》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写于19xx年,在那个时候哈耶克先生认为西方世界的民主国家,有重蹈德国覆辙的危险,由于一股崇尚社会主义之风正在这些国家到处弥漫,而作为文明基础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却渐渐被人淡忘。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哈耶克先生写了《通往奴役之路》一书。
2.关于第十一章真理的终结,重要的内容便是关于极权主义国家里对于思想,信仰等抽象意识的禁锢,强加以及再塑造。并且有关如何实现禁锢思想,统一思想这一目的的手段,过程的阐述
感想:
在阅读第十一章真理的终结时,在某几句话出现时总能引起我内心的共鸣。之后我反复阅读此章时共鸣开始渐渐清晰起来。
在每个婴儿诞生之时,我认为他是没有思想价值判断的。而他思想价值判断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标准似乎是在后天的成长中形成的。这个标准也许来源于家庭,也许来源于学校老师,学校的环境,也或多或少的会来源于个人的社交圈子。我认为正确的优良的道德认知,基本的世界观被以规范的形态传授是正确的,甚至是不容怀疑的。例如:勤俭节约,谦虚谨慎都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认知。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他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一套思想观念就像一个面团,在家庭,社会,社交圈,生活环境等多方面作用下最终形成一个大体的形状,但这个形状的细微部分也还是会随着此人的生命进程在或多或少的改变。
在生命进程中思想意识也不是不受错误的因素所影响的。人与人的思想也许会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可能完全相同,没有人是会生活在完全相同的两个生活环境中的。遇到不同的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内所形成的思想意识是不同的。但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希望将相同的思想强加在人们身上。正如书中所写:“社会计划所指向的目标,是一个单一的目标体系,要使每个人为这个单一体系服务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每个人都相信那些目标。要使一个极权主义制度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强迫每个人为同样的目标而工作,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人们应当把它们看成是他们自己的目标。虽然必须替人们选择好信仰并加强在他们身上,但这些信仰必须要成为他们的信仰。成为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条,以便使个人尽可能自愿地依照计划者所要求的方式行动。”(P146叶中间)思想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控制了思想也就能控制了行动。就好比说:一个人需要在文明社会中生存,那么他需要填饱肚子,填饱肚子需要钱,钱来自于工作,所以一个人就必须有一份营生。这就是最浅显的思想意识支配行动,思想告诉这个人的是找工作,通过正当手段获得金钱,而非偷抢。这也是思想意识支配行为的一个体现。哈耶克先生认为:“极权主义宣传所引起的一种更为深远的道德影响。它们对于一切道德都是具有破坏性的,因为它们侵蚀了一个一切道德的基础,即对真理的认识和尊重。”
此章中还写到对于官方信条的公开批评,或者甚至表示怀疑都包括在内了,是必须禁止的,因为它们容易削弱公众的支持。这些哈耶克先生的观点激起了我对当局政府的一些看法。最强烈的便是对于《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及三个代表》这一课的看法。我先声明我
并不反对对于领导人思想的学习,以及对历史的学习。我认为有失偏颇的便是在书中对于这些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的过分鼓吹,它似乎在营造一种让学习者们对这些伟人,以及他们的理论,领导等的一种崇拜思想。我想对于那些理论每个人都会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在看过这些理论所产生的影响之后自己会判断它的价值好坏。没有必要强加所有人都将这些理论所视为信条,人生信仰,并由此或借此巩固当局统治的稳定性。这个禁锢思想的当代手段让我觉得有些愚蠢了。从小便学习日本当年给战争中的中国所带来的创伤。这些学习让现在的我一想到日本便有一种似乎是本能的仇恨。尽管我一再告诫自己那是个需要从多方面审视评判的历史性问题。但是还是有仇视心理。我不得不重新崇拜一下思想教育的伟大力量。日本的行为在当年所造成的影响的确应当受到职责,但是这种职责应当是理性而且客观的,而非漫骂的职责。
再有便是媒体对当局的政治性报寻的透明度。每个国家都会对于某些社会新闻通过媒体对其进行消息封锁。但是不得不承认西方国家的透明度确实要高一些。而我们的“保密”工作确实值得“赞扬”。单方面思想形态的挤压当然比多方面挤压能更快的形成政府当局所想要的形状。获取消息的来源单一,思想受诱导的方向更具集中性。
“真理这个词的本身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它不再说明某种有待发现的东西,只有个人的良心才能判定是否在任何情况下它的证据(或者是提出证据的人的身份)会成为一种信仰的理由”(
有产生出一种思想氛围,对于真理的意识的丧失,独立探索的精神和对理性信念所具有的力量的信心的消逝。也许只有改变现状的禁锢,独立寻找真理的过程才能予真理生命力,令其复活。
现如今,我们有言论的自由,但是在思想都是局限的基础上,言论又能自由到哪里去呢?西方国家,像美国,总是积极鼓励学者们再建立新的,有论证根据的新理论,以此来驳斥之前的旧的理论,学术的进步就是在不停的博弈之中进行的。虽然我十分不愿提起中国本土的学者没有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这一事实,但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大批大批的优秀学者流向国外,在国外他们获得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满足,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有获得满足感的机会?
国外的教育,给予学生适当引导,之后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有所体会。而我们呢?小学、初中、高中哪个阶段不是老师手把手的教,学生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学,思维总是走在既定好的道路之上。何来发现?何来思维的发散?当整个社会的思想都归为统一的时候,那么导致的结果也许就真的只有停滞不前了。
我们的思想需要的是一个“海阔平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而不是一个规规矩距,四四方方的盒子。只有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之上,才能够在思想层面上有所前进。多维的思想所需要的是发散而不是定式。当真理在一个社会终结之后,那么这个社会所面临的只是不断的被超越,最后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遗忘,成为历史。
在反复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总能不断的看到新的问题。“创造理论”的行为,的确是存在的。计划者再进行工作时,会发现各种不同的需要之间的冲突,并在必要时,他必须做出决定。而这个决定的道德标准,是被随着各个决定而被创立出来的。”计划者在做出决定时,由于缺乏其他任何根据,必须听凭个人爱憎的指导,把这种爱和憎加以合理化的这一需要和采用能够打动尽量多的人的方式来说明他的理由的必要性,会迫使计划者不得不创造理论,即对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联系作做出断言,然后这些断言就成为统治学说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149中部)这一段话使我想到了第二章“伟大的乌托邦”的有关内容,不可否认,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存在基本原则上的冲突。“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相似性,而“共产主义”所带来的美好世界在作者看来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某种意义上,斯大林主义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它是国有化和集体化不可预料但却是不可避免的政治附属物。现代社会
中人与人的想法不可能是统一的,但现实的发展是需要人们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于是强有力的政府便出现了独裁(为计划而出现的)。故而会出现一种强制力来统一思想,这就违背了作者所持的自由主义。第二章中彼得·德鲁克先生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可以达到自由与平等的信念完全崩溃,已经迫使俄国走上德国一直在遵循的相同道路,即通过极权主义的,纯粹消极的,非经济的,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这等于说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本质上是相同的。法西斯主义是在共产主义已被证明为一种幻想之后所达到的一个阶段,而在斯大林主义的俄国和希特勒之前的德国,共产主义已经同样被证实是一种幻想。”(《经纪人的末日》19xx年)历史问题错踪复杂,在这里不去根究,但是历史之外的那些假借的外壳,就比如说现在的“共产主义”一说,直观看来,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共产主义被掩盖的毫无关联,但是我个人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根源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即都是立志于建立一个共产的社会形态。想法往往是美好且利于集体中每个个体的,但是微观上看这些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偏差。目前我们官方的社会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已向传统意义靠伍,为了使它更加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则,故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现代人都有一种共性,那便是强大的好奇心,有欲望去探究背后光线所照射不到的地方。(注:有别于对阴暗面的探究)我认为现在是存在这样一部分人的,他们看穿了表面的掩盖,直击问题核心。有人说出来,有人选择沉默。现实中总是将最美好的,最健全的一面展示给公众,而掩盖一些本质问题,漏洞而找不到补救的办法。其实就算将有瑕疵的那部分摆出来,大家共同探究解决,这样也使群众有现实参与感,这也许可以加强凝聚力。
思想的生命力来自不同知识和不同见解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理性的种子在这种肥沃的土地上成长。如果对思想的成长加以控制,那只会起反作用,最终导致思想的停滞和理性的衰退。什么应当发表,什么应当传授都由当局决定,那么这根本不存在对真理的追求。试想一下,消息来源变得唯一后,人们所接触到的,所认知的。所接受的都一样,就算给予自由,这又有什么意义呢?现在存在的问题便是处于不完全自由情境下的思想压迫,失去了追求真理的能力。支持的信念来源于人们的价值判断基础,来源于一种自主自愿的本能意愿。现在所急需的是能有一个机会,将抽象的思想上的质疑,转换成实体文字,需要一个平台交流。
我不愿意看到真理的终结,真理就像理性道路上一束火把,当它熄灭后,当先人失去方向后,选择“精神自杀”的人应该不在少数,理性的光辉最后也只能永远消失。发挥追求光明的本能,延续真理的火种。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3
《通往奴役之路》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的最知名著作,这本书被翻译成超过20种语言出版,哈耶克称要将这本书献给“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读一读。《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是对古典自由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理论的阐述中最著名、而又最受欢迎的书籍之一。这本书的基本观点是: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从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到斯大林的共产主义,都无可避免地会迈向专制极权。哈耶克主张,实行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小团体(统治阶级)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这个小团体无从得知正确的情报,也因此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分配资源和产品。对于经济计划在实践上的不同意见、加上中央计划者在分配物资上的不断失败,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哈耶克进一步主张,社会大众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的,这样的感觉会使大众开始投票支持中央集权,并会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让计划付诸实现”的“强人”攫取政治权力。哈耶克主张,在经过这一连串的恶化后,一个国家将会无可避免地转变为极权主义。对哈耶克而言,“通往奴役之路”代表了国家进行中央计划的开端,随著自由市场制度的瓦解,所有个人的经济自由和人身自由都将化为乌有。
哈耶克主张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样的国家早已经在“通往奴役之路”上了,而当时许多民主国家也正在重蹈覆辙。哈耶克写道:“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在个人主义伦理学看来是对于所有道德的否定。但那在集体主义的伦理学里却成为了最高的原则。”不过,哈耶克在书中也提及了:“对于那样的计划经济的批评,是不能与完全教条式的自由放任态度混为一谈的。”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的确支持政府对于邮政、道路、污染、和工厂噪音等的管制。
19xx年出版的经典之作《通往奴役之路》论证了如下论点:计划经济不仅仅是没有效率的,也必然是不自由的;如果个人只是计划人员实现其计划的工具,就不可能存在个人自由;私有财产对于政治自由和经济效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阅读第十一章真理的终结时,在某几句话出现时总能引起我内心的共鸣。在每个婴儿诞生之时,我认为他是没有思想价值判断的。而他思想价值判断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标准似乎是在后天的成长中形成的。这个标准也许来源于家庭,也许来源于学校老师,学校的环境,也或多或少的会来源于个人的社交圈子。我认为正确的优良的道德认知,基本的世界观被以规范的形态传授是正确的,甚至是不容怀疑的。例如:勤俭节约,谦虚谨慎都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认知。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他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在生命进程中思想意识也不是不受错误的因素所影响的。
人与人的思想也许会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可能完全相同,没有人是会生活在完全相同的两个生活环境中的。遇到不同的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内所形成的思想意识是不同的。但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希望将相同的思想强加在人们身上。哈耶克先生认为:“极权主义宣传所引起的一种更为深远的道德影响。它们对于一切道德都是具有破坏性的,因为它们侵蚀了一个一切道德的基础,即对真理的认识和尊重。”此章中还写到对于官方信条的公开批评,或者甚至表示怀疑都包括在内了,是必须禁止的,因为它们容易削弱公众的支持。这些哈耶克先生的观点激起了我对当局政府的一些看法。最强烈的便是对于《毛概》这一课的看法。我先声明我并不反对对于领导人思想的学习,以及对历史的学习。我认为有失偏颇的便是在书中对于这些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的过分鼓吹,它似乎在营造一种让学习者们对这些伟人,以及他们的理论,领导等的一种崇拜思想。我想对于那些理论每个人都会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在看过这些理论所产生的影响之后自己会判断它的价值好坏。没有必要强加所有人都将这些理论所视为信条,人生信仰,并由此或借此巩固当局统治的稳定性。这个禁锢思想的当代手段让我觉得有些愚蠢了。
再有便是媒体对当局的政治性报寻的透明度。每个国家都会对于某些社会新闻通过媒体对其进行消息封锁。但是不得不承认西方国家的透明度确实要高一些。而我们的“保密”工作确实值得“赞扬”。单方面思想形态的挤压当然比多方面挤压能更快的形成政府当局所想要的形状。获取消息的来源单一,思想受诱导的方向更具集中性。
现如今,我们有言论的自由,但是在思想都是局限的基础上,言论又能自由到哪里去呢?西方国家,像美国,总是积极鼓励学者们再建立新的,有论证根据的新理论,以此来驳斥之前的旧的理论,学术的进步就是在不停的博弈之中进行的。大批大批的优秀学者流向国外,在国外他们获得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满足,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有获得满足感的机会?
国外的教育,给予学生适当引导,之后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有所体会。而我们呢?小学、初中、高中哪个阶段不是老师手把手的教,学生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学,思维总是走在既定好的道路之上。何来发现?何来思维的发散?当整个社会的思想都归为统一的时候,那么导致的结果也许就真的只有停滞不前了。现代人都有一种共性,那便是强大的好奇心,有欲望去探究背后光线所照射不到的地方。我认为现在是存在这样一部分人的,他们看穿了表面的掩盖,直击问题核心。有人说出来,有人选择沉默。现实中总是将最美好的,最健全的一面展示给公众,而掩盖一些本质问题,漏洞而找不到补救的办法。其实就算将有瑕疵的那部分摆出来,大家共同探究解决,这样也使群众有现实参与感,这也许可以加强凝聚力。
试想一下,消息来源变得唯一后,人们所接触到的,所认知的。所接受的都一样,就算给予自由,这又有什么意义呢?现在存在的问题便是处于不完全自由情境下的思想压迫,失去了追求真理的能力。支持的信念来源于人们的价值判断基础,来源于一种自主自愿的本能意愿。现在所急需的是能有一个机会,将抽象的思想上的质疑,转换成实体文字,需要一个平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