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综合范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2024-05-12 13:59:1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二、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花样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探究新知

1、复习简单的旋转现象。

A、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你还记得旋转的含义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B、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

教师指名回答。

C、老师身上有样东西在运动时也在旋转,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认真找。找后指名回答。

2、讲解例1,明确确旋转三要素。

出示时钟。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那我们这节课就借住时钟进一步认认识旋转。

(1)认识旋转要素——旋转方向

教师:同学们都应该观察时钟的指针的旋转动运,那你们知道它是按什么方向运动的吗?

学生小组交流,可得出:指针是按顺时针方向方向旋转的。

教师:不在人为的干涉下,指针会逆时针运动吗?(不会)

教师:时钟中的时针只会顺时针运动,这就是指针的旋转方向。

(板书:旋转方向)

教师组织学开展“听口令做动作”的活动;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运动、逆时针旋转。

(2)认识旋转要素——旋转中心

教师指着时钟的中心。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个位于时钟的中心,时钟和分钟都沿着它转,这就是时钟的旋转中心。

(板书:旋转中心)

(3)认识旋转要素——旋转角度

课件动态出示甲时钟指针从“12”到“1”,乙时钟指针从“12”到“3”。

引导思考:

A、注意观察,甲、乙两个时钟的指针分别是怎么旋转的?

指名说一说指针的旋转过程。

B、两个钟面上都是指针在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教师:学习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能描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吗?

学生思考得出:当指针从“12”到“1”时,指针顺时针绕着中心转过了30°。

教师:你怎么知道旋转了30°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指针绕点O旋转一周共360°,一共12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即旋转了:360°÷ 12 = 30°。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的旋转时,要注意旋转三要素: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板书: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在看似简单的变化中请学生比较不同之处,形象地感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例题。

2、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1)先出示左边的图,再出示右边的图。

教师:左侧有车通过,左侧车杆怎么变化呢?

预设:左侧有车通过,车杆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教师:汽车已经通过,车杆又回归原位,车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2)请一个学生来当车闸,演示右侧有车通过,请大家说一说车杆是怎么变化的。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侧通车时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相同和不同。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课件动态出示时钟,完成练习。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5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5、欣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图片及旋转大楼。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环节中,充分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不断完善对指针旋转的描述,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

生:点、线

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

生:黑板、面

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

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怎样有序地数?

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

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

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

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还可以怎么数?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试着从一个角度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3个

师:这三个面的对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总数。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数出长方体的面数。

师: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有的长方体中也有正方形。

师: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长方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生: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

师:你们说的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都是相对的关系,所以简单说就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我们是看出来的。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有看错人的时候,所以用眼睛看出来的不一定正确,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可以把长方体拆开,拿相对的面对比,如果完全重合,就说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你的方法真棒,那我们就一起来操作和证明一下。

师:相对的两个面放在一起完全重合了,说明大家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完全相同?完全相同的两个面,它们的面积相等,周长相等,长相等,宽也相等。

师:关于长方体的棱,你们知道有几条吗?

生:12条

师:谁能有次序地、不重不漏地数出来?

请学生来数

师:刚刚那位同学的数法我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仔细观察,他是分成几组来数的?每组有几条?

生:三组,每组有4条。

师:为什么要这样数?

生:因为每一组中的棱长度是相等的。

师:哪些位置的棱长度相等呢?

生:位置相对的棱

师:我们用尺子量一量是否相等。

师:确实,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师展示长方体框架:假如这个框架中缺少了一条棱,你能想象出缺的这条棱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通过相对的棱想象缺的那条棱的样子。

师:如果在一组相对的棱中去掉三根,剩一根,你能想象出去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能,可以通过剩下的那根,想象出跟它相对的其他三条棱的样子。

师:按这样的道理,我们在每一组棱中都去掉三根,依然可以想象出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我来试试去掉这些棱后,会是什么样子。

生:只剩下三根棱。

师:这三根棱有什么特殊?

生:它们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对。这是三条非常特殊的棱,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作长方体的“长”“宽”“高”。也就是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我们通常把竖着的这条棱叫做“高”,正对着我们的棱叫做“长”,“长”旁边的那条是“宽”。大家来指一指我手中的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体会同一个长方体因摆放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长宽高的变化。

师:根据相对的棱相等,所以“长”对面的棱也是“长”,“宽”对面的棱也是“宽”,“高”对面的棱也是“高”,由此可知,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共计12条。

师:如果让大家利用小木棒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思考一下需要几组木棒,共几根?在下面给出的木棒中你可以如何搭配来组建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出示例题:

四根8厘米,八根3厘米,四根6厘米,两根5厘米。

生1:长8,宽3,高6

生2:长8,宽3,高3

生3:长6,宽3,高3

师:生2和生3搭建的长方体都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想象一下,把长缩短到3厘米,这个长方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变成了正方体

师:对,变成了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正方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师:关于面、棱、顶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棱和面有什么关系?棱和顶点有什么关系?

生:两个面相交的位置是棱,两条棱相交的位置是顶点。

巩固练习

书上例题1、2

小结

作业布置

练习册《长方体的认识》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整数加法的基础上,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过程,理解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

重点难点

1、分数加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1、(录音内容)我是妮妮,今天想请哥哥、姐姐帮我一个忙。我妈妈烙了一张饼,爸爸把它平均分成八份,爸爸吃了八分之三张饼,妈妈吃了八分之一张饼,我想知道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呢?谁要是能帮我,就奖给大家一个赞,我先谢谢哥哥、姐姐了。

2、师:同学们,能帮助小妹妹吗?那怎么列式(板书式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3【活动】提示预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一)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人的智慧,一定是很大的,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二)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

(三)学生讨论,师个别指导

(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提示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解题。)

2、汇报交流

生1:同学们,下面由我来代表我们组跟大家分享我们组的做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当成妈妈烙的饼,我也把它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我把它折回去,妈妈吃了1份,我也把它折回去,还剩4份,吃了也就是4份,占整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老师,我想对赵红俐的讲解做下点评,你的想法真奇特,能想到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来解决问题,你真棒,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生2:大家请看,我们组是用折纸法,我把这张圆看作是妈妈烙的饼,我把它对折三次,平均分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三,这1块是妈妈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3:我来为大家讲解说意义的方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三,妈妈吃了1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一,两个人共吃了4块,也就是这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4:我们组是用画线段的方法来解答的,我是把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看成是妈妈烙的饼,把它平均分成8份,这3份是爸爸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三,这1份是妈妈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份,也就是八分之四,请大家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5:我们组是用画图法来解决的,我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看作是妈妈烙的那张饼,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的3块,我是用蓝色表示的,妈妈吃的1块,我是用红色表示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6:我们组是用切割法来解决的,请八位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手拉手紧密的围成一个圆,我把这个圆平均切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这1块是妈妈吃的,一共是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我想对陶梦如的做法做一下点评,你的想法很新颖,但在日常的应用中不实用,我建议你可以用小棒来代替人。

生:我觉得小棒易丢,也不实用,可以用手指来代替小棒,因为手指不会离开我们的身体。

生:我觉得手指算小数可以,假如就没法算了,我觉得还是画图比较好。

生7:大家请看表示3个,表示1个,它们两的分数单位都是,所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刚才大家用这么多方法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那到底该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呢?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同桌互记计算法则。

活动4【练习】能力提升

师:在阿拉伯流传这样一句话:“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谁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含义,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问题

3、能初步利用等量划分(包含除)与平均分(等分除)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两个量的关系有时可用“小数倍”表示。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小数除以整数中“商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添0,再继续除。

●教材知识讲解

例1、买3千克黄瓜要5.28元,每千克黄瓜售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

根据我们的生活,知道5.28元不到6元,因此黄瓜每千克的售价不到2元。又:黄

瓜的单价=黄瓜总价÷数量,因此列出除法算式:5.28÷3

5.28÷3怎样计算呢?

方法1:5.28元=528分528÷3=176(分)176分=1.76元

方法2:5.28元里有528个0.01元,528÷3=176(个)

就是说每千克是176个0.01元,是1.76元

两种方法算得的结果一样,接近我们的估测,而且两种方法都采用了整数除法计算,

我们尝试用竖式计算:

点拨: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例3、有3.5千克葡萄干,平均分给7人,每人可分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答:

3.5÷7,显然,每人分到的不足1千克,整数部分不够分,怎么办?

我们把3.5千克转化成3500克计算,3500÷7=500(克),500克=0.5千克。

用竖式计算:

●方法与技巧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2、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在个位上直接商0,点上小数点,再按整数除法的方法

继续算。

3、求大的量是小的量的几倍时,不仅可以用整数倍,还可用“小数倍”表示。

3、应用

(1)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8千米,几小时后可以到达?

(2)甲种巧克力每千克售65.8元,乙种巧克力每千克售47元。甲种巧克力的单价是

乙种巧克力单价的几倍?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1、1.2,0.003,1.525,0.25

2、 8.1,5.4,0.029,0.065,0.45,0.035

3、(1)180÷48=3.75(小时)

(2)65.8÷47=1.4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2,5的倍数的特征

⑴给出几个式子,找找谁是谁的倍数,观察发现是2或者5的倍数,引出今天的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数。10,15,20都是5的倍数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⑵游戏

班上20位同学,老师按照每组5位同学,按顺序排列了序号为1-20号。

1.请序号为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序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手

3.请序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你们的双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学生总结归纳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⑵实践检验

①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数,师做记号。

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做记号。

⑶尝试判断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②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4)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找出2、5的倍数。

1 21 30 35 39 2 40 12 15 60 18 72 85 90

(1)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

(2)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

3、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数:6、0、9、5

(1)奇数

(2)2的倍数

(3)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5的倍数:7□ □□

四、课堂小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我们已经研究过了,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推荐阅读:

  采购部的年度工作计划

  2024融资借款合同

  正规个人劳务合同免费模板

  2024关于运动会加油稿范文10篇

  酒店员工劳动合同书电子版免费下载

  520情人节句子经典语录90句

AD位1

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班主任发言稿

演讲稿

小学五年级竞选班干部演讲稿精选范文

演讲稿

小学五年级竞选班干部演讲稿精选范文

演讲稿

小学五年级学生竞选班长发言稿

演讲稿

小学五年级班干部竞选优秀演讲稿500字

演讲稿

小学五年级班主任家长会发言稿

演讲稿
AD位2

热门图文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