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5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篇1
一、说教材: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谈生命》一课,是世纪老人冰心的一篇运用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柔美,文笔生动。文章在开篇时就引出是话题,接下来形容“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进程。末了直抒胸臆,升华哲理。文章展现出了生命由生长到强大再到衰弱的历程和其它生物一样经历这个过程,以及生活中的苦痛与幸福终生相伴的配合规则,表达了生命不断搏斗的意志和豪迈乐观的精力。
二、说学生:
初三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太深刻。但已经具备了肯定的阅读、明白、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本文后,不仅只是对散文的欣赏本领,更能得到对人生的新的感悟。
三、说目标:
凭借语文《新课程标准》,联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现实,制定了以下讲授目的:
1.知识目的:
(1)理解掌握“云翳、f岩”等词语;领会文中比喻、重复等修辞手法的奇妙运用。
(2)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造就准确、流畅、有情感朗读课文的本领。
2.本领目的: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要领,品读文章精致洗练的语言。引发他们的联
想和想象,感觉文中鲜活生动的形象,推测文中蕴涵的生命哲理。
3.情绪目的:通过学习课文引导门生对生命征象和纪律举行思索,感觉和鉴戒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说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五、说教法、学法
遵循“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原则,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我采用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
诵读指导法
设疑研究法
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句子引导学生鉴赏评述,并能从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中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法:
自主学习
解决字词、作者,结构层次等浅层问题。
合作交流
运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学习方式,体味语言,感受形象,激发想象,学习深层问题。
探究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朗读,感受散文的特点,培养创新思维,深化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畅谈对生命的种种现象的感受。(一是从导入新课,二是从了解学生对生命的感知水平)
(2)预习检测
一是关于作者冰心;二是字词在学生展示后,相互指正。
(3)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范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选三名学生范读课文,
全体学生放声读课文
听、读后让学生谈点自己的体会,评一下朗读的效果,确定应使用的语调。
(4)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分析、理解以下问题:
①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②思考: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为什么又把生命比作“一棵小树”?暗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5)细读课文探究感悟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的、富有创新的思维。细读课文,运用圈点
勾画的方法依据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赏析品味语言。
我最喜欢的一个词语: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最能激发我想象的一组画面: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精美的、富有哲理的词句,深入领悟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6)想象联想拓展延伸
句子仿写根据“一江春水”表现生命曲折、丰富多彩的形式或“一棵小树”表现生
命过程的形式仿写:“生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生命像一杯咖啡......;生命像一支蜡烛......;生命像一张白纸......
(7)层次作业
末了齐读冰心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他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历程,洒遍了捐躯的血雨。”结束本课。
七、说板书
板书计划重要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绪,庞大内容简朴化;抽象头脑详细化;把感性了解理性化,使门生容易担当和明白,帮助学生进步阐发、归纳、感悟的本领。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篇2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
(2)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三、说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四、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五、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六、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
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练。)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
七、板书设计: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县教育局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全县推行了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开启了青龙教育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心声》(板书:课题、作者)。《心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反映教育问题的小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12课《心声》。 这是课改后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但它却传达着一个信号:教师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文中作者通过一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课教学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作者黄蓓佳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文中主人公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中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交流来分析文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与价值观:在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难点:
1、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2、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
首先,以“心声”为切入点,并以此为线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其次,采用分角色朗读法,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品读文中人物的“心声”;然后,采用讨论探究法,走出文本,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倾诉自己的心声。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立自主学习问题和学习方法。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学习实
际,在教学中我通过情景导学,揭示主题;自主探究,个体建构;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互动展示,评研深化;反馈达标 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说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阶段:
(一) 情景导学 揭示主题
(由背景音乐《心声》导入。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成长中你是否有许多话要说呢?其实每个人都有心里话,也都有将心里话表述出来的欲望,而且也往往能够找到倾诉的对象。可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他非常渴望将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来,他的老师却迟迟不肯给他机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他,去听一听他的“心声”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探究 个体建构
小试牛刀:
1、作者档案:介绍你所了解的黄蓓佳。
黄蓓佳,当代女作家,生于1955年,江苏如皋人,1973年中学毕业,后发表处女作《补考》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在江苏省外事部门工作1985年调江苏省作协任专职作家,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写小说,也写散文著有长篇小说《夜夜狂欢》,中篇小说《唱给妈妈的歌》,短篇小说《在水边》等
2、擒住拦路虎:
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展示生字掌握情况。(扫清字词障碍)
3、整体感知,倾听心声。
(1)初读课文,学生圈点勾画让自己触动及有疑惑的地方。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哪位同学能结合场景把主要情节讲一下?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场景: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 回家路上 → 次日放学 →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 (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①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②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③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④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4)本文中,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李京京),用了哪些描写手法?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
合作交流阶段:
(三)小组讨论 合作提升
1、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小孩?她的心声是什么?
提示:沉郁、倔强、认真、善良自强、满怀真诚。
李京京: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
李京京心声: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心声》一文中的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
心理变化:满意高兴→慌乱紧张→感动懊悔。
评价:她与许多好教师一样,工作认真,爱荣誉,因此为一节公开课而精心准备。但她又与许多教师一样有着代代相袭的缺点,搞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生,忽视一般学生。不过,她果断处事,勇于改正错误,仍不失为一名好教师。
3、你是否喜欢小说中的程老师及她的做法?为什么?
程老师:肯定: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对工作认真负责;否定:也存在不足。
(四)互动展示 评研深化
巩固达标阶段
(五)反馈达标拓展延伸
镜头回放
1、你从文中那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被这篇文章感动了?
学生自由找语句并作品析。
2、那么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自己的影子呢?
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某个片断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其中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遭遇挫折时的沮丧,有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有类似李京京遭遇的往事……
下水弄潮
1、字词。
2、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3、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心声”的含义: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勇攀高峰
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什么?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
2、你是否有过像李京京一样被人遭拒绝的经历?你当时的心情怎样?又是怎样面对的?请写出你自己的心声。
3、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当前的教育实际,你认为现在的教育(课堂)存在怎样的弊端?
附:板书设计
开端 想读课文被拒绝 平等相待
发展 练读课文忆亲友 渴望 温暖亲情
高潮 指出错误被嘲笑 纯真友情
结局 深情朗诵感师生 尊重理解
同学们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曾经我们困惑、苦闷、彷徨、甚至逃避……今天李京京给
我门人生启示,他让我们看到青春的美丽,他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就
让我们再次向生活敞开自己的心声吧!
结束语:
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开启了青龙教育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使师生真正获得了解放,教师不在主宰课堂唱独角戏,学生也不再被动接受当听众。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不但改变了教师,而且还改变了学生。
总之,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寻求改进和完善。但我坚信在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学生是灵动的,我们的课堂是精彩的,我们的教师是阳光的,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一定会成在青龙教育史上留下最辉煌的一页。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篇4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 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篇5
一、说教材
《散步》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化主题为“亲情友爱”,围绕这情和爱本单元一共编选了5篇文章,其中《散步》代表性。文章记叙的是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颂扬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 理之歌、生命之歌。
文章在折射出人性之美的同时,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之美。“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晓畅素雅的语言文字和温馨美丽的生活场景给人以享受,极具审美价值,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叙事美文!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正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对他们感悟和传承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真挚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品味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增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教学重难点
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虽然现在学生生活在亲情的氛围里,被爱包围着,但他们对爱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所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描写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人生的真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五、说教法
1、我采取朗读教学法、品读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自助探究和合作探究法。
2、“教学千法读为本”,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明理是设计本课教学的又一基本理念,让学生真情投入地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三代人之间真挚的情与爱。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学生们边听歌边欣赏自己带来的反映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同时教师深情朗诵:我爱我的家,我爱爸爸和妈妈,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是我幸福的港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莫怀威的家,陪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浓浓的亲情。
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探究新知
1、我一共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朗读。
(一)是捕捉直觉,想像画面,读出感受。谈一下预习时对课文的初步感受。
(二)是透过文字,深入思考,读出理解。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品味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看看你能透过文字,对这个中年人,对母亲,对妻子,对儿子读懂些什么?找出体现亲情的句子。
2、品味语言,学习借鉴
这篇叙事散文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一“美”,美在它的思想内涵、景物描写、细节刻画、对称句式的运用……让我们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们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1、浓浓的亲情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说说你家中的亲情故事。
2、心灵的倾诉
亲情是身心疲倦时听到的亲切问候,
亲情是烦恼失落时看到的关爱眼神,
亲情是轻松愉快时发出的会心微笑,
亲情是误会分歧中产生的真诚理解。
亲情是天各一方的缕缕牵挂,
亲情是朝夕相处的心有灵犀……
3、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
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七、说作业布置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