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游戏
幼儿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游戏
无所事事时——暗示介入
案例1:“星巴克”游戏中,两个服务员趴在吧台上看着过往的行人,无所事事的样子,生意比较惨淡.于是,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怎么今天生意不太好?不如你们来一个“星巴克”限时优惠?或是买一杯送一杯的促销活动?”主意不错,孩子们开始热情吆喝:“来,买一杯送一杯喽,免费品尝!”这下,好多孩子过来品尝了,味道还不错,没想到两个服务员还能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出“喝咖啡,免费阅读图书活动”,创造性地丰富了游戏,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火爆.
《指南》中指出:“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用语言适时暗示介入幼儿的游戏,使原本无所事事的幼儿继续投入积极的游戏,同时拓展和提升了幼儿的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进而提高了幼儿的游戏交往和水平.
角色不符时——情景介入
案例2:警务室游戏中,“”横冲直撞,拿着警棍到处乱跑,有多个幼儿告状说“”打人.于是老师创设情景说:“你好,叔叔,那边的出租车司机行驶相撞,正在发生争执,需要你去协调.”“”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于是有模有样地过去说:“司机朋友,请注意看路标行驶,这是你的行驶路线等”
《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和自己关心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本案例中,幼儿游戏出现和角色不符,且违反规则、攻击性等行为,教师适时创设情景介入游戏,既不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又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使扮演的幼儿真正理解的含义,促进游戏的有序进行,也避免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偏离主题时——试探介入
案例3:“新闻中心”,开始时幼儿对报刊上的新闻用剪贴、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没过多久,幼儿都在剪贴和装饰,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老师试探着问:“你们想去采访点心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今天可有新产品或新书?”这下使游戏进入了一个有趣的通道,爆发出许多闪光点.幼儿纷纷采访建筑工地造了怎样的房子?点心店的新品味道如何?今天去哪里春游了等并用画画、拍照等方式记录,播报时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的见闻.
《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和发现.”本案例中,教师的介入为幼儿游戏创设了更自由和谐的氛围,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幼儿在和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
出现纠纷时——规则介入
案例4:建构区游戏中,明明搭了一座漂亮的城堡,但作品还没完成,第二天他继续来到该区想继续,发现自己的作品正在被天天拆除,于是两人发生争执,明明要天天恢复她的作品.根据规则幼儿的建构作品,最多可以保留一天的时间,然后就拆除且收拾干净.于是,老师先肯定了天天是按规则行事的,但又把这一问题向幼儿提出来,讨论是否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留时间的规则,经过讨论新制定的、更具体的规则“出炉”了.
《指南》中指出:“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行为及时肯定.”游戏规则能使幼儿更主动、自由、有序地活动,但规则并非神圣不可改变.本案例中,规则不再符合原先构想的目的了,教师及时介入,引导、鼓励、帮助幼儿参和制定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中,尽情地游戏.
失去兴趣时——设疑介入
案例5:大班科学区中,幼儿玩吸管将乒乓球从一个瓶子放入另一个瓶子.开始很感兴趣,渐渐掌握吸的技巧后,就不感兴趣了,有的纯粹是满足吸的动作.老师介入:“这几天我发现你们都能用吸管将乒乓球移动位置,谁能用吸管吸住别的东西并移动位置.”以后的几天里,幼儿尝试用吸管吸布料、积木、纸等,发现了许多问题:吸管能吸住轻的物体,重的物体比较难吸;吸的时候要坚持住,不能松气等
《指南》中指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本案例中,教师的适时设疑,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打开了幼儿的思路,引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寻求帮助时——材料介入
案例6:“我的小学”游戏中,刚开始,幼儿对做“小老师、小学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满足走过场,跟老师说:“我们想像小学老师那样给小朋友上课.”此时幼儿已参观过小学,有了感性的认识,于是老师适当的投放材料:数字、加减符号、粉笔、黑板等,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一下子浓厚了,有的还带了折纸书、剪纸书,会先在家里“备课”,再教小朋友,样子有板有眼.
《指南》中指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适时介入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
困难需解时——询问介入
案例7:医院游戏时,医生和病人发生争执,医生要求病人出院,病人认为自己刚做完手术还不能出院,双方互不相让.老师说:“你们认为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应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真好,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就从旁边搬来了几把小椅子又搭了个床位,把病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指南》中指出:“当幼儿和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本案例中,幼儿的游戏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导致游戏情节停滞不前.教师的介入为幼儿的冲突指引了解决的方向,进一步拓展了游戏的情节.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应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当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做到观察和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灵活选用不同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
幼儿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游戏
1.提高对自主游戏介入的认识。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自主游戏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若要有效介入自主游戏,就要重新认知自主游戏以及教师介入。这样才能改变幼儿教师的介入态度。
首先,幼儿教师要认可自主游戏的价值。自主游戏不仅仅能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还能促进不同阶段幼儿的成长,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关键。其次,幼儿教师要认识到教师介 入幼儿园自主游戏的必要性。毕竟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幼儿的约束力、理解力、执行力等存在不足,难免会产生问题。也只有教师的有效介入才能确保自主游戏的顺利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到游戏活动中。最后,幼儿教师要以积极态度介入自主游戏,充分发挥出自主游戏的价值,促进幼儿成长。况且教师是幼儿园自主游戏的创设者和引导者,对于自主游戏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完全认识到介入自主游戏的意义,是无法保证幼儿园自主游戏顺利开展地。
2.找准介入时机。
在自主游戏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自主游戏的节奏,并找准介入时机。据有关调查显示:有幼儿邀请、求助等情况引发的教师介入比教师主动介入的效果要好。
首先,不同的年龄阶段,教师在判断介入时机时也有所 不同。比如大班的幼儿更容易产生厌烦感,教师要及时观察自主游戏的状况,当幼儿失去游戏时要及时介入。中班的幼儿自律性差,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也不高,在幼儿无所适从时要及时介入。而针对小班自主游戏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保证自主游戏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准确选择寻介入时机。比如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幼儿不知如何往下进行游戏时,存在突发情况时等,教师都可以介入。况且,这些情况在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中也是经常发生的事件。最后,幼儿教师在介入自主游戏时,要注意自主游戏的进度,尽可能地确保在介入时,不会影响到 幼儿的游戏积极性。
3.选择合适的介入方式。
合适的介入方式才能保证自主游戏的顺利进行。为此,幼儿教师要找准角色,并合理预设游戏目标,通过语言、肢体等方式进行介入,确保自主游戏的流畅性。
比如当幼儿失去学习兴趣时,教师可以采用平行介入的方式。当幼儿失去学习兴趣之时,幼儿就会变得心不在焉,无所事事。这时教师可以主动接近幼儿,并以游戏的趣味性和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的满足感,来吸引幼儿,促使幼儿积极投入到游戏中。当游戏无法继续时,教师可以选择合适地介入方式。毕竟在自主游戏时,幼儿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无法继续进行游戏。此时,教师还要充分分析幼儿的言行,并把握好时机进行介入,适当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最终调动幼儿的游戏积极性。当自主游戏变得无序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介入到自主游戏中。毕竟幼儿自律性不足,在自主游戏时难免会 过于发挥自主性,使得游戏失去有序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根据游戏实际,选择合适的角色,与幼儿共同参与到自主游戏中,从而保证自主游戏的顺畅性。总之,在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教师要重视灵活选择介入方式,保证游戏质量。
4.关注过程性评价。
教师不要过于关注自主游戏的结果,而是应当着重关注游戏过程。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幼儿行为,深入分析,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最终确保幼儿能够 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自主游戏中,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以幼儿为主,引导幼儿进行自评、互评。同时,教师也可以从游戏设计、幼儿游戏状态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反思。比如对幼儿实时地教育和评价,就能确保幼儿积极、规范地参与到自主游戏中。毕竟在游戏中规则与自由不是对立的,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过程评价,从而提高幼儿园自主游戏的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有效介入对于保证幼儿园自主游戏质量非常有效。为此,教师应当重视选择合适的介入时机,选择恰当的介入方式,并关注过程性评价,真正保障自主游戏的顺畅开展,最终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游戏
中班的孩子正在进行“十字路口”的游戏,其中王星和朱炎这两个小朋友只是对车有兴趣,拿着车一会儿推倒“路边的建筑”,一会儿撞向同伴的汽车,不时地招来同伴的不满,教室里一片混乱,眼见着幼儿的行为会妨碍游戏的继续。
原因分析:
中班有些孩子在游戏时比较喜欢摆弄材料,但主题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他们不去管在游戏中我有没有妨碍到别人,只管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玩的高兴,以自我为中心。汽车是孩子们本来就很喜欢一种玩具,所以会出现刚才的这一幕场面。
解决策略:
师以“交警”这一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呀!马路上怎么了?怎么发生了这么多起交通事故?”孩子们有的说:“都是王星和朱炎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把什么东西都撞翻了。”有的说:“要是有车道,按车道、路标开就不会出事了。”有的说:“对呀,还得有交通指示灯。”也有的说:“这儿车太多了,要是有立交桥,有的车可以在最上面开,有的车可以在中间开,有的车可以在底下开就不会堵车了。”师:“那么,你们能不能分工合作来做这些事情呢?”孩子们听了后,都纷纷行动起来。
介入效果:
在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暗示指导下,游戏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孩子建造停车场、立交桥,制作路标、站牌、信号灯,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使游戏又得以进行下去了,进一步深化了游戏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