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的励志故事
一个普通人的励志故事
其实我们身边都有很多的励志故事,虽然很普通,但是也是很值得看的。下面是精选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个普通人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一个普通人的励志故事:追梦路上的寂寞
8岁那年,他喜欢上了羽毛球,可穷困的家庭只能给他提供一副旧得不能再旧的球拍和一个几乎要掉光了羽毛的“无毛球”。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作为羽毛球爱好者的父亲不能给他提供更多的指导,可又请不起教练,他只好一个人摸索。
14岁那年,他参加了一个比赛,因为表现优秀,伊拉克奥委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只要他愿意代表伊拉克打球,伊拉克愿意提供比赛所需的费用,为了心中的梦想,这个伊朗人同意了。
24岁那年,辗转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对场地尚没有熟悉,他就出现在广州亚运会的赛场上。面前的对手是中国香港第一单打胡赟,世界排名第17位。这本该是一场悬念不大的比赛,但第一局却打了13分钟,屏幕上显示的比分是18:17,距离局点只差三分。亚拉挥舞羽拍,发出了一个后场球。胡赟不敢大意—从开局到现在,双方的比分一直交替上升,差距始终没拉开。这不仅让前来观看男子羽毛球单打16强淘汰赛的中国观众感到惊讶,显然也让曾在中国国家队训练过的胡赟有些意外。这不奇怪,因为确实没有人认识他。即使在比赛当天,出现在赛场上的他,没有教练指导,也没有任何人陪同,局间休息他只能一个人喝水,比赛时打出的精彩回球也没有队友喝彩加油—因为他只是一个人。给他加油的只有零星的几个观众,因为旁边场地进行的,是陶菲克的比赛。
很快,当适应了他的球路后,胡赟稳住了局面,最后以21比18拿下了第一局。第二局,胡赟没有再给他任何机会,只用了10分钟左右,就以21比9获胜。
他叫亚拉·阿扎德·阿卜杜勒·哈米德,名字有些长,甚至有些拗口,他代表伊拉克,也是伊拉克惟一的羽毛球运动员,上场亮相时间仅有26分钟。
输了比赛,哈米德并没有感到多懊恼,“任何人都有梦想,即便那个梦想看起来不可能会实现,但如果你不努力,那梦想永远都只能是梦想。”
当金牌带给我们兴奋的同时,哈米德带给我们的是纯粹的感动和敬佩。其实,人生旅途上,人人都是哈米德,背负着希望和梦想,艰难踯躅地独自行走,只为了心中的那份坚守。有好多时候,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去做你该做的事。就像哈米德一样,重复着每天训练10小时,每周训练5天的坚持。
为梦想而努力的人应该得到最热烈的掌声、最鲜艳的鲜花和最炫丽的舞台。我喜欢哈米德的一句话:“是不是一个人不重要,我在做喜欢的事。”
一个普通人的励志故事:为失败做一次庆典
1974年冬季的某一天,华盛顿州立博物馆设计揭晓仪式正在进行,三个大牌的设计师联手与一名年仅20岁的年轻人同台角逐,大多数人认为:年轻人提出的理念新颖,内涵广泛,充分展示了年轻一代的昂扬斗志和蓬勃朝气。揭晓的结果却令众人大跌眼镜,年轻人未能获得最终的胜利,评审组一致认为他的设计缺乏人文理念,三名大牌设计师联手设计的理念可以代表整个华盛顿的形象。
夜晚时分,华盛顿市最大的一家餐馆里,正在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庆典,庆祝三名大牌设计师的成功,年轻人也被荣幸地邀请在列,但他没有参加,失败的阴影笼罩着他年轻的心扉,他绝望得要发疯。
他是个有朝气的设计师,由于设计华盛顿大学的礼堂而声名鹊起,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夺得过许多大奖。但今天的失利使他在众人面前丢了脸,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电话响了,是母亲的电话,她邀请他到一座咖啡厅里,说会给他一份惊喜。他如约而至,他好想扑到母亲怀里,向她倾诉一下失败后的感受与苦衷。当他推开咖啡厅的小门时,他见到母亲衣着华丽地在门口等着他,还有很多迎宾小姐,她们纷纷上前来向他献花,母亲的身后,瞬间出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有亲戚,有朋友,还有自己设计专业的老师们。
他一时间无语哽咽,不知道是喜还是悲。
母亲突然说道:孩子,今天为你举行一次失败庆典,你已经迎来了平生第一次失败,应该祝贺你,学会面对失败才能奋起直追,这是人生的必修课。
那晚,他无疑是整场庆典的主角,他要感谢母亲,用这样一次庆典告诉自己失败不是丢脸,不是丧失尊严,而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这个叫鲍勃·罗杰斯的年轻人于1981年创立了BRC公司,BRC是世博会美国国家馆的专业设计公司,该公司先后参与了6届世博会美国国家馆的设计工作,鲍勃·罗杰斯因为工作业绩卓著,被授予美国主题娱乐协会终身成就奖。他担任了20xx年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的总设计师,他用伟大的创意讲述了一个关于美国不朽创业精神的故事。
为失败举行一次庆典,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力量和智慧呀!
一个普通人的励志故事:我愿做一名观众
1944年寒冬的一天,秘鲁亚雷基帕市一个小学的教室内掌声不断,一群小朋友正在热火朝天地排练着,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浅吟低唱。原来,他们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晚会选拔节目,如果有幸被选中的话,将代表班级到学校去表演节目。
大家都没有注意到,一个8岁的小男孩,怯生生地躲在教室的角落里,两只眼睛却放射出渴望的光芒。当晚,他回到家中,高兴地对母亲说:“圣诞节快到了,我想去当演员,如果老师不选我的话,我就去当鼓手,我力气大,敲鼓肯定没有问题。”母亲充满爱意地抚摸着孩子的头,颔首称是。
可是,几天后小男孩悻悻地回到家中,母亲赶紧上前关切地问:“孩子,选上了吗?”小男孩一言不发,脸上写满了忧郁。母亲看孩子的表情,猜测应该是鼓手,但还是鼓励地说:“鼓手也很好啊,没有什么可悲凉的。”
这时,男孩再也憋不住了,眼泪潸然而下,抽泣地说:“老师让我去当观众!”“观众?真是搞笑!”母亲不解地说,“你们老师也太不尊重人了,观众还用选吗?”
此时,一直在旁边关注的父亲,看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径直地走到失落的孩子身边,安慰地说:“孩子,不要悲观,其实做观众很不容易,也非常重要,你一定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出席晚会,该鼓掌的时候热情鼓掌,一定要把手拍得最响才行。”
几天后,演出开始了,小男孩听从了父亲的建议,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在演出到达高潮的时候,激情鼓掌,两只小手拍得通红通红,台上的同学在男孩掌声的带动下,情绪高涨,热血沸腾,发挥出了超乎寻常的水平,演出大获成功。演出结束后,演员们都过来和男孩拥抱,说着感谢的话语。
回家后,男孩扑在父亲的怀里,喜不自胜。父亲看着孩子兴奋的表情,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是演员或鼓手,演出还需要有观众,只有观众存在,演出才有存在的价值。”
男孩豁然开朗地点点头,说出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爸爸,从这个角度说,观众才是最好的角色,是吗?”父亲笑了。
谁也没有想到,多年以后,这个小男孩迷上写作,1963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城市与狗》,将小说中的结构主义发挥到极致,以普通人的视角描绘他生存的世界。此后,他的作品开始享誉世界。
他就是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略萨曾一度热衷政治,还参加过秘鲁总统大选,以失败告终,但他一直笃定对写作的信仰,他说,我要通过写作参与政治,正是靠这种坚守的劲头让他最终摘魁。
他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礼上郑重地说:“获奖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如果让我说获奖感言的话,我想说,人生最好的角色,不是光鲜的演员,而是一名观众。”
“我愿做一名观众”,略萨掷地有声的话,诠释了人生坚守的价值,只要坚守小角色也能变成大明星。